中美競合的不同結局

    【特約記者謝維倩報導】中美貿易戰揭開了大國對抗的序幕,由巨額貿易逆差點燃的戰火,漸漸轉變成全面的經濟對峙,雖然美國自二戰以來慣用的伎倆就是逼迫威脅它霸主地位的國家繳械投降。日本簽署著名的「廣場協議」後經歷了失落的20年,而之前的蘇聯、德國,還有歐盟也都嚐了拜仗。這次的對決連歐洲人都說,美國終於碰到了體量相當的對手。

   川普上任不到一年,美國便宣布進入「大國競爭時代」,他與其鷹派內閣,還有兩黨走極端路線的國會議員,都讓貿易戰似乎越演越烈,華盛頓方面談起中國時的氣氛可用「偏執焦慮」來形容。

    美國調整軍事力量,提出印太戰略(印度洋,太平洋)劍指中國,一邊游說西方盟友選邊站,中國並未放棄與美合作,但不得不對飛來拳腳做出回擊。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已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建立了廣泛的全球合作夥伴關係,對國際事務的參與和影響力上升。 美國卻在過去發動了多場戰爭,消耗了國家的力量。

    美國國內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後,社會貧富矛盾深化,中產階級生活受到影響,直到現在尚未恢復。政治人物為了贏得選舉,順勢將過錯推到了中國頭上。美國想要遏制中國崛起,給全球經濟成長帶來不確定性。

    如果雙方願意就現行國際體系的基礎上解決彼此矛盾和分歧,這將是決定21世紀人類命運和前途的重大選擇。前紐約市長布隆伯格宣布參選之後接受採訪曾說,他覺得美國的確需要跟中國談判,但是他並不苟同川普的作風,讓對方顏面盡失且逼到沒有退路的地步,布隆伯格認為應該「共贏」,意味著雙方都覺得贏了,不是予取予求,卻也並非空手而回。

    中美關係可能會有三種前景,第一是經過一年半的較量和磨合,對於彼此的原則和底線已有掌握,或許可以走出新的交往路徑,接受某種「競合」的現實,保持合作且管控好不可避免的良性競爭。顯然這是較為理想的態勢。

    第二種就是全面對抗,華盛頓確實有股力量在推動往此方向走,其動員力和影響力都在擴大,他們著力推動兩國脫鉤,作為邁向對抗的前奏。第三種則是漫無目的的往前走,無法對關係做出定位,有利於更加冷靜地觀察和判斷,如何管控好突發事件會是挑戰。

    美國挑起與中國的爭端,似乎認為中國要爭奪主導世界的權力,因此有種輸不起的強烈競爭心態,這是對於中國的曲解和嚴重誤判。在中國,人們認為美國企圖阻斷中國的發展,阻擋人民實現更好的生活,中國需要進行堅決的鬥爭,不容許任何人阻礙中國追求生活幸福和國家富強的能力。

    中國走的是和平發展的道路,爭的是合理和平等的發展權利。中美關係的未來,關鍵在於是否能在同一個國際體系內和平共存,解決分歧。若是走向對抗,則可能導致世界的分裂。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並且主張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這樣的想法符合當今世界潮流和各國人民的利益,也希望是未來中美關係的理性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