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融合技職與高教優勢 慈大校務評鑑獲最長效期六年肯定

照片為慈濟大學提供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慈濟大學融合技職與高教的優勢,打破傳統技職和高教分軌的學習界線,擁有五專、四技、二技、大學部、研究所等學制,展現卓越的辦學品質與永續發展的堅強實力。高等教育評鑑中心7月3日公布「113年下半年校務評鑑結果」,慈濟大學於「校務治理與經營」、「教師教學與學術專業」、「學生學習與成效」及「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等四大項目全數通過,並獲得最長效期六年肯定。 本次校務評鑑由教育部委託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辦理,慈濟大學於113年12月16日至17日評鑑委員高度肯定慈濟大學,接受由九位專家學者組成的實地訪評。評鑑委員高度肯定慈濟大學以「以教導培育為基礎,重視利他人文的典範大學」自我定位,長年扎根花東,為花東地區培育專業醫療人才;並於生命教育、品德教育、服務利他及環境永續等方面表現亮眼,展現辦學願景與實踐力。 在教學與師資方面,慈濟大學擁有優良的教師結構與完備的課程設計,重視學生實習與跨領域能力的養成,是花東地區唯一的數位學習標竿學校。學生學習層面,設有全台獨創包含導師制度、諮商中心與慈誠懿德會的三軌輔導機制,提供多元關懷與支持。學生證照考試通過率長年高於全國平均,顯示教育成效卓著。歷年外部評鑑均全面通過,並連續19年獲教育部教學卓越與高教深耕計畫補助,並透過優良生師比與自我評鑑機制,持續強化教學品質與學生支持系統,落實永續發展目標。 慈濟大學長期深耕人文教育與社會關懷,學生參與教育部志願服務獎項的獲獎比例高達全國50%以上,實踐利他精神。致力於提升偏鄉醫療品質,更是花東地區醫療人才的重要搖籃,並開創「模擬手術」教學新紀元,迄今已有超過4萬3千人簽署大體志願捐贈同意書,成為國內外醫學教育的重要資源。模擬醫學中心與各大醫學會合作舉辦外科訓練課程,吸引全球醫師參與,已有39個醫學會、超過1萬2千位醫師參加,海內外41所大學、超過1700位醫學生參與模擬術式,已成為國際外科醫師進修平台。 在國際與永續發展方面,慈濟大學於2022年《THE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中,於SDG 3「健康與福祉」項目名列全球第12名,成立「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聯盟--東區培育中心」,開設「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連續三年榮獲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學校亦積極推動節能節水、綠建築與低碳環境,全面實踐環保永續理念。 慈濟大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致力於弱勢扶助與教育公平,提供多元入學管道,推動「揚帆啓航」計畫,補助中低收入及弱勢學生學雜費,設有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提供友善支持服務。積極與慈濟基金會連結,鼓勵師生參與國內外志工服務,包括協助烏克蘭難民學生、疫情期間亦參與新冠檢測及快篩試劑研發,展現高度社會關懷與實踐力。 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表示,此次榮獲最長效期六年通過肯定,是對慈濟大學辧學品質的最大肯定,感恩證嚴上人及全球慈濟人的無私護持;也感謝全校教職員生合和互協,充分展現慈濟大學凝聚共識、共創卓越的團隊精神。面對東部資源不足、人才外流的挑戰,慈濟大學始終秉持教育初心,融合人文關懷與學術專業,落實全人教育,持續為縮短台灣東西部醫療差距努力,深獲各界肯定。 113學年度起,慈濟大學與慈濟科技大學合併,整合醫學與技職體系的專業優勢,推動跨領域整合與教研創新,強化人才培育與社會實踐。學校將持續透過解決問題、助人濟世、消弭災病的教育研究服務,持續為社會培育懷抱濟世助人理念,實踐志工服務精神的優秀人才。

超誇張!客家人是民國以後虛構?是漢化的古閩越族?

照片為行政院客委會官網截圖 【聚傳媒特約記者賴御文報導】什麼!「客家人是民國以後才被人虛構、推廣的名詞與概念」?「客家人是漢化的古閩越族」? 這些顛覆傳統觀念的說法,過去一段時間一直被人在網路上積極傳播,甚至還有人說客家這個概念是國民黨來台灣之後才捏造的。 這種說法雖然完全不同於傳統主流認知,但是也有人相信,連得獎教授出版的濕地誌新書也在內文忽然冒出一句跟專書主題不相關的「客家人是漢化的古閩越族」。 過去的主流說法是:客家人來自北方漢族的南遷,早在晉朝「八王之亂」以及「五胡亂華」,北方漢人大批南下。唐朝時福建安置各州避難百姓三千多戶設立汀州。明朝中後期,汀州一帶的居民開始遷居到廣東梅州一帶。 關於客家的記載,《南齊書》:「時百姓遭難,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元帝大興四年,詔以流民失籍,使條民上有司,為給客制度」。宋朝根據漢人進入廣東的時間先後,粵、閩進入廣東在先,編為「主籍」,汀州人進入廣東在後,編入「客籍」,這應該是客家人這個用語的由來。原居民稱呼汀州等新移民為客戶或客民。 至於Hakka一詞的出現,歷史學者施添福在撰寫的客家論文指出,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割讓香港,以及又開放洋人通商及傳教,傳教士在香港以及廣州依據當地居民的語言,分成三大族群:本地(Puti)、福老(Hoklo)以羅馬字寫成的Hakka,也就是客家,三者並立為廣東境内三大族群。 由此可知,客家人的相關名詞早在宋朝就有,最晚在清朝時期洋人就已經有Hakka的稱呼。世界各國有許多傑出的客家人後裔,例如被稱為新加坡國父的李光耀,出生於西元1923年,他在自己的回憶錄就說:「我的曾祖父李沐文是客家人。」 可見客家人這個名詞由來已久,不是民國成立才有,更不是國民黨捏造的名詞。 至於客家人會不會是被漢化的古閩越族?其實從語言跟DNA都可以得到明確的答案。 很多遷徙的北方漢人後來跟南方民族同化,但也有一些人保留了原本的語言也就是客家話,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音韻。 客家人在台灣人口眾多,大約占總人口的兩成,所以政府也很早就在2001年成立了客家委員會,立法院在2010年就通過《客家基本法》,以視對客家人的高度重視。對於許多扭曲客家人血統及文化的荒謬言論,行政院客委會有必要澄清。 過去幾年針對客家人DNA的研究也可以發現,客家人的DNA超過八成以上是來自漢人。現在DNA檢測非常方便,幾千元就可以完成,可以用最科學的方法驗證客家人的血統。

「推刺網」全面退出東北角 打造貢寮珊瑚海岸

照片取自新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新北市政府2日召開市政會議,農業局以「從海出發-漁海共好」進行專題報告,在新北市未來海洋資源永續發展上將著重於「生產、生態、生活」為主要核心,推動永續海洋。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新北緊鄰海洋,推動海洋資源永續不遺餘力,不僅為六都唯一劃設水產動植物保育區,也是六都首推刺網漁具實名制的直轄市,並輔導近7成的刺網漁船轉型,更是全國首創推動「山海造林」,復育超過3000株珊瑚及放流在地海洋生物達877萬尾。為讓海洋永續更進階,未來新北市將打造貢寮珊瑚海岸線,於今年推動刺網漁具全面退出東北角,免除網具對珊瑚及海洋生物的影響,並串聯產官學研加倍投入珊瑚復育,由原本復育500株珊瑚提升至1000株,共同維護海洋生態及棲地健康,營造貢寮珊瑚海岸。 新北市漁業處指出,新北市具有綿長的海岸線,擁有多樣的漁業資源,為保護水產資源,維持海洋生態系統平衡,新北市於萬里、野柳、瑞芳、貢寮等4處劃設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是六都唯一劃設保育區的直轄市,並設有7處人工魚礁區及2處保護礁禁漁區,管制漁業採捕行為,合計總面積為4748.8公頃,將近11座新北大都會公園或183座大安森林公園的面積,此外,新北市與漁民共同維護海洋資源,為六都首推刺網漁具實名制,落實責任漁業,並自106年至113年輔導近7成,共計585艘的刺網漁船轉型,也持續配合漁業署漁獲總量管制配額管理,藉著訂定禁漁相關措施及管制漁撈行為,兼顧漁民生產及漁業資源永續利用。 新北市不僅兼顧生產及保育,更推動生態復育,為全國首創辦理「山海造林-生物多樣性復育」計畫,從事珊瑚復育,結合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及台灣山海天使協會等產學力量,以新北市貢寮海洋資源復育園區為基地,自108年起於卯澳灣海域種植珊瑚,至今廣植超過3,000株,已觀察到移植的珊瑚幼苗由原先的5-6公分成長至30-40公分,打造海洋的熱帶雨林,同時依據各棲地及物種分布條件,於萬里野柳保育區辦理軟絲復育,以竹叢礁打造軟絲產房;於全國第一個栽培漁業示範區的貢寮卯澳灣,培育並放流如九孔、花枝、海膽、黑毛等在地物種共計達77.6萬尾;並持續於淡水河口放流台灣原生種文蛤累積達800萬粒幼苗,持續增加海洋生物資源,更於貢寮美艷山漁港,全國首創推動栽培漁業中間育成基地,在漁港內置放魚苗並蓄養至箱網再進行放流,可提升魚苗放流存活率達95%,獲農業部「第三屆國家農業科學獎-環境永續類」的傑出團隊最高獎項肯定。 為推廣海洋永續深入民眾生活,自108年起推動海洋教育,迄今共擴及超過1萬6,285人次,於暑假期間舉辦「珊瑚小學堂」及「和美海之家」,讓孩童親手體驗珊瑚移植,同時亦辦理「珊瑚移植志工課程」,邀集具有專業潛水技能的志工投入珊瑚復育行列,持續擴大海洋復育量能,並攜手中華鯨團協會成立北台灣最大的海洋生物保育教育園區,更於新北市貢寮海洋資源復育園區,提供預約導覽服務,持續宣導海洋永續觀念。 新北市漁業處表示,為擴大海洋資源永續發展,新北市將實施刺網漁業全面退出東北角3海浬,規劃於7月中旬公告修正規範,讓多為礁岩地形,同時也是珊瑚棲地的貢寮沿近海岸,免於被網具影響的風險;由卯澳灣出發,將珊瑚復育的技術推展至貢寮全區,結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緯穎永續基金會、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及貢寮區漁會,產官學研共同投入,以循環材料及3D列印技術開發珊瑚基座,並於明年將原本復育500株的珊瑚提升至1000株,打造貢寮珊瑚海岸,並於今年串聯貢寮區養殖戶,推動海膽養殖試辦計畫,降低野外採捕壓力,也提升養殖戶收益,預計於119年達成海膽養殖產業化,將創造約1.6億年產值,今年更首次成立萬里區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的志工巡守隊,沿岸巡查結合海上巡護,持續攜手讓海洋資源永續發展。

北市「生生喝鮮奶」進入最後兌換週

照片取自臺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臺北市「鮮奶週報-生生喝鮮奶」政策這學期的兌換服務即將截止,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特別提醒所有家長與學童,請務必在114年7月6日(星期日)前完成最後一次兌換,國小及幼兒園應屆畢業生仍可持數位學生證和幼兒數位卡證進行兌換。 臺北市政府表示,「鮮奶週報-生生喝鮮奶」政策,讓全市公私立國小及幼兒園學童持數位學生證和幼兒數位卡證,就能到六大通路(7-ELEVEN、OK、全家、全聯、美廉社、萊爾富)全臺1.5萬間門市兌換鮮奶或豆漿。政策自本學期推行以來,因提供便捷兌換服務與多元品項,廣受家長與師生好評,已成功建立學童定期補充乳品的良好習慣,讓每位學童都能輕鬆獲得所需營養。  教育局提醒,「鮮奶週報-生生喝鮮奶」政策本學期即將進入尾聲,本週為本學期兌換乳品的最後一週,尚未完成兌換的學童請把握時間,於7月6日(週日)前至合作通路門市完成兌換。教育局也特別感謝學校、家長與通路夥伴的支持與配合,共同守護學童健康。

三芝夏日西瓜節7/6登場

照片取自新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新北市三芝區公所將於7月6日在新庄自行車公園舉辦2025新北市三芝區夏日西瓜鑑賞及意象揭幕活動,現場展示各品種優質西瓜與瓜瓜大集合,更有西瓜趣味競賽、摸彩活動與小農市集,同時啟用可愛的西瓜造型意象,宣傳北海岸最佳的單車休憩公園。 三芝區公所表示,三芝西瓜種植面積約30公頃,是新北市最大產區,種植包含華寶、鳳光、新蘭、甜美人、黑美人與黛安娜等西瓜品種,在陽明山清澈水源灌溉與海風吹拂下,口感爽脆,清甜而不膩,形成特有的海風西瓜。又因這裡是先總統李登輝的故居,故冠以「總統牌西瓜」的美名。 三芝區公所表示,活動主會場在新庄自行車公園,為北海岸雙灣自行車道的中繼驛站,已成為親子遊玩、長輩散步休閒與節慶活動辦理的最好去處。三芝區公所在今年初完成西瓜造型多元遊具,吸引許多鄰近的家長帶著小朋友到公園遊玩放電,為強化新庄自行車公園西瓜造型特色,公所於6月底設置造型別具西瓜特色的地景,成為民眾休憩及拍照打卡互動的景點。

砂石車泥漿污染路面 北市環保局求償清理費

照片取自臺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臺北市環保局日前接獲通報,明水路及中山橋附近道路遭泥漿污染,經查為聯結車載運泥漿時未妥善覆蓋,導致沿途掉落。環保局除依法告發違規行為人並裁罰6,000元,亦依污染者付費原則向其求償緊急清理費用約新臺幣27,000元。 環保局指出,日前接獲民眾反映明水路及中山橋一帶有泥漿散落於路面,嚴重影響交通安全。該局立即派員到場查察,發現現場泥漿污染面積廣泛,為防止交通事故及環境惡化,立即調派中山區隊大直分隊與圓山分隊進行緊急清理,迅速恢復市容,確保通行安全。經後續追查,確認為聯結車載運泥漿未加覆蓋,導致車輛行駛過程中泥漿沿途灑落,污染市區道路。環保局除依法重罰違規行為人新臺幣6,000元罰鍰外,並核算緊急清理之人力、車輛數量,向其求償緊急代為清除費用約27,000元。 環保局說明,車輛在行進間掉落砂石或泥漿,已違反廢棄物清理法第27條規定,除可依法開罰最高6,000元外,相關行為人亦應負責清除污染物,若污染情節嚴重影響公共安全,環保局將立即派員清理,並要求行為人繳納緊急清理費用。 環保局呼籲,業者從事砂石、泥漿等建築資材運輸作業,應妥善加蓋及固定,並注意車速與行車安全,以避免運輸過程中發生溢散滲漏污染路面。

東光國小六年七班畢業40週年重聚 校友返校憶童年

照片為校友提供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時光荏苒,情誼永存!台南市東光國小六年七班1985年畢業的校友們,於6月28日重返母校,舉行畢業40週年同學會。這場久別重逢的聚會橫跨40年時光,不僅是東光國小校友們追憶童年的難得機會,也見證了學校培育學子的深厚情誼與教育傳承。這場聚會喚起童年記憶,也展現母校與校友之間延續不斷的深厚情誼,這次錯過了就要再等40年! 當年畢業的學生,如今各自在社會上扮演重要角色,有人投身教育、有人創業、也有人旅居海外。此次活動由多位校友共同發起,籌備歷時一年,成功聯絡上近30位同學。發起人之一的曾富祿表示:「從教室的吵鬧聲到操場上的追逐場景,依然歷歷在目。這次聚會,希望能找回那段純真的時光。」 此次同學會安排豐富多元,包括校園參觀、老照片回顧、與現任師生交流等活動。校友們還將依循1985年畢業紀念冊上的隊形重新合影,並舉辦「寫給當年自己的信」分享會,藉由穿越時空的對話,重拾青春記憶。活動當天,當年的導師石淑玉老師也驚喜現身,現已退休的石老師時隔40年後與學生重逢,師生一起話當年。 對於校友返校,東光國小現任校長歐陽兩坤表示熱烈歡迎。他指出:「校友是學校最寶貴的資產。他們的故事與成就,不僅是對學校的肯定,也能成為在校學生的榜樣。」校方當天也將安排學生擔任導覽員,介紹新建的圖書館與智慧教室,讓校友感受校園的蛻變與進步。 這場40年後的同學會,不僅是一場感性的重聚,更是一段教育傳承的見證。不僅拼湊出每位同學的記憶拼圖,更展現台南在地教育的時代縮影。

雙溪河濱左岸自行車道升級 騎行更安全舒適

照片取自臺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為提升騎乘與休憩品質,水利處推動的北市雙溪河濱左岸自行車道改善工程已於近日完工,不僅是自行車道而已,周邊環境也因此而煥然一新,無論騎單車或休憩, 都更佳舒適和安全。 北市水利處表示,「雙溪河濱公園左岸進行自行車道暨周邊環境改善工程」以「安全、防洪、舒適」為三大核心目標,不但拓寬了人行道,散步更自在,自行車道也往也往岸邊平移0.5公尺,改善高低差,讓騎單車更平穩。其中雙溪橋至文昌橋間,全長約1.2公里自行道已完成銑鋪更新工程,揮別破損的舊路面,全新的自行車道鋪面平整度大增,讓騎行單車更安全。 北市水利處指出,為打造更友善的休憩空間,拆除舊有的矮欄杆和地坪之外,也更新了越堤階梯,並增設綠地和更新體健設施等,以兼顧長者、孩童與運動族群的使用需求。

台南夜市全新吉祥物「夜奇鴨」萌樣出道

照片取自臺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台南市場處吉祥物「菜奇鴨」圓滾滾的呆萌模樣不僅深受大眾喜愛,在網路上擁有極高聲量,更於2021年舉辦的台南市場吉祥物選拔中奪得冠軍,而繼「菜奇鴨」爆紅之後,因應眾多網友紛紛敲碗,盼望市府推出專屬夜市的吉祥物,為滿足民眾期待與需求,南市府透過打造全新吉祥物「夜奇鴨」來與民眾相見歡,並於1日舉辦「夜奇鴨」出道記者會,為後續的夜市行銷活動揭開序幕,其哥哥「菜奇鴨」也前來同台助陣鼓舞,為觀眾獻上一段即興的舞蹈,圓滾滾的可愛萌樣非常吸睛,兄弟強強聯手可望掀起全台熱潮,成為新一波的話題焦點。 臺南市長黃偉哲表示,夜市不僅是台南的縮影與象徵,更是美食、人情味、歡笑氛圍的代表,而不論來自日本、韓國或是其他國家的朋友,每每來到台南遊玩拜訪時,一定會安排夜市行程,體驗台南道地且豐沛的夜市庶民文化。近年南市府致力改善以往夜市給人的髒亂刻板印象,協助加強全方位、多元化的發展,希望讓更多好朋友喜歡台南夜市,也盼望「夜奇鴨」延續「菜奇鴨」所創造的熱潮,吸引更多人潮前來台南觀光,體驗夜市的多元風貌與特色小吃,帶動夜市的經濟活力與永續化。 經發局表示,台南擁有獨樹一幟的夜市文化,而夜市不僅是市民日常生活的核心,其喧鬧、樸實與充滿懷舊感的氣息,更是觀光客感受「台南感性」的絕佳景點,並期盼藉由此次特別推出夜市吉祥物「夜奇鴨」及一系列行銷活動,進而活化促進夜市的商機,讓夜市再次成為遊客觀光的首選,成為民眾日常消費與社交重心。 市場處表示,「夜奇鴨」與「菜奇鴨」身形如出一轍,不過「夜奇鴨」的身體是亮眼的黃色,宛如夜市中明亮的燈火,象徵熱鬧、歡快的夜市氣氛,其帽子上面的「Y」則是取「夜」的諧音「YA」,代表「夜奇鴨」會散播歡樂到夜市的每一個角落,此外,「夜奇鴨」身上的圍裙則是以夜市職人經常穿著的棕色圍裙為設計基礎,上面寫著大大的「夜」字,象徵夜市攤販專注與認真的精神,並向每個夜晚努力工作的夜市職人們致敬。 市場處指出,而為因應「夜奇鴨」出道,市場處將推出多款限定週邊商品,賦予吉祥物全新的生命力,打造「草根系偶像」的形象,並於暑假期間化身夜市推廣大使,深入府城最具人氣的夜市,舉辦快閃見面會等趣味活動,來與民眾近距離互動,推廣府城夜市文化,另現場參與的民眾將有機會獲得限定好禮,收藏「夜奇鴨」的專屬魅力,誠摯歡迎各位遊客來台南,感受在地的庶民文化與熱鬧氛圍,沉浸於「台南感性」的濃厚魅力。

鶯歌樹林部分地區7/4停水 影響近萬戶

照片取自新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台灣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第十二區管理處辦理「鶯歌區國慶街22號前汰換管線工程」,將於114年7月4日上午9時起至19時,共計10小時,進行自來水停水,影響戶數計9,881戶(含直接供水戶2,916戶)。 新北市政府水利局表示,將督促台水公司儘速完工復水,並設置3處臨時供水站及水車隨時待命,停水期間民眾如有需要可至臨時供水站取水或聯繫台水公司協助送水。提醒民眾於停水期間應關閉抽水馬達電源,避免空轉過久導致馬達損壞或引起火災。 水利局補充,停水時間及地區包含鶯歌區:中山路、中正一路、仁愛路、信義街、光復街、光明街、南昌街、南雅路、和平街、國慶街、國華路、建國路、忠孝街、成功街、文化路、文昌街、永利街、永昌街、永明街、永樂街、育德街、育才街、育智路、育樂街、育英街、育賢街、行政路、西湖街、重慶街、鶯桃路、尖山埔路以上均含周邊巷弄。樹林區:中山路三段、民和街、信和街以上均含周邊巷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