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葉元之專欄】太誇張,主計總處砍預算殺紅眼,要刪除給地方的一般性補助款。今年行政院編列給地方的一般性補助款共2501億1279萬,藍白完全沒刪凍,完全可動支。但主計總處卻大砍7-12月要給地方的一般性補助款。 原因是,今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共刪減2075億,其中「通案刪減部分」為939億元,又分為指定項目的303億元、沒有指定的項目636億元。結果主計長陳淑姿今天質詢時說了大白話,要將「通案刪減部分」中沒指定項目的636億元都砍在一般性補助款上。 「通刪」應該由行政機關刪除最不具急迫性、重要性及最不影響人民的事項,民進黨完全不演了,要砍一般性補助款,完全不管地方政府死活,也是在懲罰人民。 我們都知道一般性補助款,平時是地方政府用來補助低收入家庭、協助弱勢族群生活的重要財源,主計總處大筆一揮,直接大砍這筆補助款,不僅對民眾生活,對地方也有極大影響。且藍綠立委都是出身地方,聽到主計總處說通刪預算,就是要砍一般性補助款,大家一定無法接受。 我認為,民進黨政府的失敗政策及預算浪費罄竹難書,每年編這麼多預算給網軍作洗版宣傳,這些預算是不是更應該刪除,結果卻要通刪給地方一般性補助款,真的太誇張。 民進黨政府砍一般性補助款,已經影響到地方,根據新北市政府資料,主計總處今年核定的一般性補助款原為111.45億元,1至6月預計會撥款55.09億元,但在4月時在沒與地方溝通的情況下,只發公文,將7至12月的補助款直接砍到剩下4.68億元,直接短撥51.68億元,這對新北市府財政與業務運作有相當大影響。 一般性補助款涵蓋的範圍廣泛,包括低收入戶家庭兒童及就學生活補助、中低收入老人及身心障礙生活津貼、學生營養午餐、學校水電費等,主計總處不溝通,直接砍補助的做法,將會造成不止新北,也對各地方政府的財政及社會運作有很大衝擊。 作者為立法委員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評論
照片為總統府官方網站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2022年8月,在前總統蔡英文任內,因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解放軍藉此對臺灣周邊海域實施軍演,當時透過日本防衛省的資料,人民才知道竟有四枚彈道飛彈飛越臺灣上空,事後國防部表示,彈道飛彈發射後的主要飛行路徑在大氣層外,無危害,試圖安撫民心,卻反讓人民陷入資訊落差的不安中,輿論更以電影《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諷刺政府粉飾太平。 民進黨持續執政下,面對美國總統川普以強勢態度回歸世界舞臺,以「美國優先」旗幟,打亂世界經貿秩序,對各國開啟關稅戰。日本首相石破茂強硬面對美國的施壓,承諾不會為了搶快而損及國家利益,並向國人說明美債可成為與美國談判的籌碼。 反觀賴清德政府面對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一千億美元,賴總統稱「沒有來自美國壓力」,但川普自爆跟台積電說,如果台積電不去美國蓋設廠就會被課100%關稅。緊接著來勢洶洶的匯率戰,新臺幣快速升值,衝擊出口導向的臺灣中小企業,央行總裁楊金龍面對大眾質疑是美國施壓影響,再三否認,賴總統更一改關稅戰的神隱,親上火線試圖穩定民心,卻稱有許多政治人物的攻防,竟然鎖定匯率議題進行炒作,造成市場的誤導與非理性的預期心理。 正當人民被關稅與匯率夾擊像熱鍋上的螞蟻時,只見政府努力開拍《千萬別抬頭》續集!南韓中央銀行「韓國銀行」行長李昌鏞在米蘭出席亞洲開發銀行(ADB)年會表示,包括韓元在內,亞洲貨幣不斷上漲,部分原因是美國政府向亞洲國家施壓,要求貨幣升值,以及預期美中兩國可能重啟貿易談判。對比南韓央行行長的直白說明,我政府則將問題避重就輕,只剩政治操作。 近日,中華民國史上首次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勝利(VE Day)八十周年,竟成為賴政府執政滿一年的「歷史(定位)勳章」。總統強調「和平無價,戰爭沒有贏家」,還強調無論用什麼理由或意識形態,以武力侵略其他國家,都是不正義的罪行,且必定失敗。更延伸認為,臺灣與歐洲國家一樣,面臨新極權集團的錯假資訊等威脅。總統致詞中暗喻中國大陸的威脅,但卻忽略當時反抗的是「法西斯的侵略」,而不是所有的極權國家。 總統顯然無意梳理中華民國的歷史,而是以Hashtag的方式,標明民主、自由、和平與反武力侵略,引導人民認同:只要我們「團結捍衛家園與自由民主的夥伴,終將會獲得勝利」。 總統的致詞內容慷慨激昂又感人,但當我們「抬頭看看」(Just Look Up)目前世界局勢,所謂「自由民主夥伴」的西方國家,正面對美國只看價格、要錢、要糧(稀土等礦產)與欺凌弱小國家的態度忙得焦頭爛額;再看看俄烏戰爭與加薩的人道危機,美國的援助與影響日益縮減;再回想阿富汗戰爭,美軍的慌亂撤軍,丟包阿富汗人民的情形,在此無意鼓吹「疑美論」,而是地緣政治板塊,隨美國總統川普的上任,正重組的事實。 當川普總統不斷要將加拿大納入美國第51州,而對加拿大總理卡尼說「Never say never」、「it takes two to tango」(一個巴掌拍不響)時,卡尼對鏡頭以唇語說「Never」,反觀台積電赴美投資、新臺幣的急升,顯然臺灣願意或被迫與川普跳著Tango。看來,川普並不擔心,或字典裡根本沒有「犯錯」一詞,正如同電影《女人香》(Scent of a Woman)裡經典的Tango片段,川普正秉持不怕跳錯舞步,just tango on的精神,因此,問題就回到臺灣在經濟與地緣政治上,在不斷向美國單邊押注,又不願讓人民抬頭看清局勢的情況下,有犯錯的空間繼續與川普共舞嗎? 新加坡總理黃循財在選舉結束後,以「真正的競爭不是行動黨對壘反對黨,是新加坡對壘國際動盪局勢」,試圖團結在野黨,以撫平競選時的對立一致對外;相較之下,賴清德總統不斷對「大罷免」發表支持言論,更主動將罷免活動分為善與惡,再次如同面對匯率問題時卸責,反而指在野黨未順應民意,總統格局盡失。 天主教新任教宗良14世 (Leo XIV) 將延續已故教宗方濟各 (Pope Francis) 的理念:「搭起橋樑」,要為所有人實現和平,臺灣亦需要與世界建立對話、溝通橋樑,更要適時的表達自身立場,維護國家利益,不該在強權中興奮地單壓哪一邊,應認知,與中國大陸重建對話橋樑同等重要。 但在「大罷免」浪潮下,我們已喪失對話的能力,因為,相應的回應只有誤解與簡易的Hashtag,逐漸讓我們不願對話、傾聽彼此論述,正如《千萬別抬頭》中,藍道博士激動說著:「我們不一定隨時都要妙語如珠、充滿魅力討好大家,有時候我們需要能夠對彼此談正事,我們需要傾聽」。 Just Look Up!從國際局勢到政府應對國內的施政作為,事實真相從來都不會是美麗的詞藻與政客誇誇其談的話術所堆砌出來的。總統說,政黨可以競爭,但前提應是執政者要有包容不同意見的雅量,與人民、在野黨建立對話橋樑並傾聽,才是一個不斷呼籲民主、自由的政府該有的作為與格局。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取自網路 【聚傳媒張競評論】近日印巴空戰,中國大陸殲十CE戰機表現出色,由於該型戰機係出口專屬型號,因此許多軍事評論者在評論分析時,都據此推論其整體效能會比不上解放軍本身所用同型機。換言之,就是評論者在潛意識中認定,出口專屬型號必然是經過削減性能過程,讓其性能大打折扣,無法與本身現役同型戰機相比,才有可能銷售給盟友使用。 但是此種看法存在嚴重謬誤,其實設置軍備出口專屬型號,主要考量並非刻意減低效能,而是依據市場狀況滿足客製化需求所致。首先就出口專屬型號軍備系統、裝備與儎臺來說,凡是與輸出國本身整體指管通情系統相互通聯、敵我辨識與資料傳輸有關之裝備系統,基本上都不會配備於出口專屬型號軍備產品,此因輸入國獲得此等必須與輸出國本身整體指管通情系統或是其他作戰儎臺搭配,才能產生具體功能之軍備產品,根本就是毫無用武之地,所以所有出口專屬型號軍備系統、裝備與儎臺,自然就不會配備此等裝備或是組件。 但是相對來說,考量如何與輸入國本身整體指管通情系統以及其他作戰儎臺相互通聯、敵我辨識與資料傳輸作業需求,此時出口專屬型號軍備系統、裝備與儎臺,就必須依據輸入國所提要求,預留裝設與輸入國指管通情系統以及其他作戰儎臺相互通聯、敵我辨識與資料傳輸時,所需使用並須內建於該出口專屬型號軍備系統、裝備與儎臺之裝備與組件,所需設置空間、電源供應以及通聯天線。 其次由於軍備輸出案有時未見的會同時順利銷售能與出口專屬型號軍備系統、裝備與儎臺搭配之子系統或是精密導引武器,此時就要依據實際輸出配套方案,調整與設置相關作戰任務計算機或電腦中,涉及系統裝備運用或武器操控及彈道解算之計算機子程式。 就以輸出空中作戰儎臺舉例來說,與其配套之電子偵照、電戰截收、電子反制與武器導引莢艙,假若未曾隨著儎臺輸出時,其任務計算機內所內建載入儲存之莢艙管控應用程式就必須刪除。同樣對於原本能夠配備之精密導引武器,假若並未配套同時輸出時,任務計算機內針對特定精密導引武器,負責彈道解算、發射管制與武器導引之武器管控應用程式亦必須刪除。 此等措施基於保密需求與反情報管控要求,更何況沒有實體武器能夠配套運用,輸入國獲得這些程式,除掉佔用記憶體空間之外,毫無任何意義可言。這種過程嚴格來說,亦根本不能算是減能,只能算是客製化調整流程。 再者就要提到另個為何要發展專門為軍備產品輸出專屬型號最重要因素,那就是軍備輸出國必須遵循之國際軍備輸出管制要求。在此種因素考量之下,確實是會有可能削減軍備產品特定性能,以便滿足國際軍備輸出管制要求。但是此種狀況多半是會影響武器出口,對於系統、裝備與儎臺來說,因此而減能輸出可能性相對不高。 最後就要提到,軍備產品輸出專屬型號是否有可能比原始軍備品項,加裝或是加設特殊裝置,以便順利滿足輸入國需求?其實針對輸入國作戰環境,軍備產品輸出時,加裝防塵、除濕與抗凍加溫組件,早就是司空見慣經常案例,但此種顯然係屬滿足客製化需求之加改裝設計,是否有可能演變成軍備產品輸出專屬型號呢?基本上,此類客製化需求,倒還真是沒有到達如此地步,能夠因此產生軍備產品輸出專屬型號。 總而言之,國際軍備市場競爭激烈,明明是要削減性能,輸出國軍工產業都要將其描述成為滿足客製化需求;這雖然是有些玩弄話術嫌疑,但卻也是實情!軍備產品爭取出口,絕對不會輕易承認是減能打折扣產品,那是標準搬石頭砸自己腳作法! 作者為英國博士、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國軍艦長 ●評論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
照片為國防部官方網站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媒體報導,為達到「總體國防支出」占GDP比例3%的承諾,國防部已規劃提出新的重大軍事採購特別預算,雖然總金額與項目還要視與美方磋商的結果才能確定,但預判全案上看3000億至5000億,將分5年編列,平均每年約600億至1000億,最快8月底就會送立法院審查。 由於國防部在115年,還有「海空戰力提升計畫」與「新式戰機採購」這二項特別預算、共691億待執行,加上行政院的4100億特別預算中,約1500億「強化國土安全韌性項目」是由國防部及海委會執行,使國防部115年將創下同時執行四個特別預算的紀錄。 編列特別預算的優點 平心而論,要在115年使「總體國防支出」占GDP比例達到3%,編列高額特別預算似乎是不得已的做法。 以今年GDP預估值26兆4493億元為基準,若以每年2%的幅度成長,115年GDP預估值約26兆9783億,3%為8093億,比今年「總體國防支出」編列數6470億元,足足增加1623億。 這1600多億若不編新的特別預算,全由年度總預算支應,將對經濟、交通、科技、教育與社福等支出,造成嚴重排擠;除非115年總預算歲出,能從114年的3兆1325億,擴張至3兆3500億以上,但可能性顯然不高。 不過連年編列高額國防採購特別預算,雖能避免排擠其他政事支出,卻也可能造成「國防支出結構嚴重失衡」、「志願役人力加速流失」與「舉債金額恐大幅增加」等三大後遺症。 國防支出結構嚴重失衡 因為特別預算通常只能用於武器採購、基地整建與武器研發等用途,屬於預算結構中的「軍事投資」;而這些武器服役後的燃料水電、維護保養、性能提升與人員訓練等支出,還是由年度預算中的「作業維持」費來支應。 一般而言,國防部每年的「軍事投資」與「作業維持」預算,最好維持1比1,確保所獲得的武器裝備能有合格的人員操作、足夠的燃料來運作,和獲得必要的保養與維護。 但近年國防部的廣義「軍事投資」預算,因特別預算的挹注而水漲船高。112年至114年分別為2110億、2251億,與2362億;但年度「作業維持」預算卻因無法獲得特別預算挹注,成長數遠不及廣義「軍事投資」,112年為1337億、113年減為1310億、114年則是1487億。使112年至114年廣義「軍事投資」預算與「作業維持」預算的比例,分別為1.58比1、1.72比1與1.59比1,結構失衡情形已經浮現。 但115年廣義「軍事投資」預算,在四項特別預算的挹注後,總額恐將突破3000億、甚至逼近3800億,若年度「作業維持」預算無法大幅增加,前述比例不排除暴增為2比1、甚至2.5比1,失衡情形異常嚴重!屆時國軍雖在帳上有許多高性能武器裝備,但由於衍生的龐大保養維護經費,已超出正常稅收能負擔的程度,使這些價值不菲的武器裝備可能「泡沫化」,實際能獲得的戰力遠低於帳面數字! 志願役人力恐加速流失 未來三到五年,國軍主戰部隊將同時接收十多種主戰裝備,壓力早就十分沉重,又要抽調人力去支援新單位成立、步兵旅復編與充實後備,加上份量越來越重的戰演訓任務,使近幾年主戰部隊志願役人員,因為蠟燭多頭燒導致人員快速流失,造成許多主戰部隊「編現比」不到70%,人力不足的情形極為嚴重。 所幸在國防部採取包括鼓勵義務役士兵志願前往主戰部隊服役,與調高「志願役加給」及「戰鬥部隊加給」等措施後,情形已開始緩解;但如果未來5年又要用特別預算採購多項武器裝備,將使主戰部隊志願役人員的負擔更重,恐重啟「基層人力不足、勤務負擔過重、人員大量求去」的惡性循環。 舉債金額恐大幅增加 根據往例,特別預算的財源主要為「歲計賸餘」和「舉借債務」。 113年中央政府的歲入、歲出賸餘為3589億元,扣除債務還本1948億元後,尚有賸餘1641億元。這個「家底」加上以前年度的累積「歲計賸餘」,讓行政院可以表示4100億的因應國際情勢特別預算中,有一部分可用「歲計賸餘」支應。 但如今又加上為期五年、總額3000億至5000億的軍事採購特別預算,恐怕已無法再由「歲計賸餘」支應,大多數只有透過舉債,使政府舉債金額大幅增加。 國防部年度預算也應適度增加 為減緩前述後遺症,建議政府不應全部用特別預算、大量增加「軍事投資」的方式,來使「總體國防支出」達到占GDP比例3%的目標,還是應該先盡可能增加國防部的年度預算金額,以增加「作業維持」與「人員維持」的預算,除了讓所添購的武器裝備獲得足夠保養外,也應再適度增加「戰鬥部隊加給」,防止志願役人力快速流失的惡性循懷重現! 但國人也該有心理準備,因為川普政府的壓力,未必會因明年我方達到GDP的3%而暫歇;事實上,華府普遍、但缺乏學理依據的共識是5%,最低也有3.45%,以116年GDP的預估值27兆5179億為例,3.45%為9494億,比114年「總體國防支出」多出近3000億。 就算華府不再施壓我方繼續增加「總體國防支出」,GDP的3%也會長期化,等歲計賸餘甚至舉債上限都耗盡後,最後恐怕難逃加稅一途。 作者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取自日本首相官邸官方肖像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二戰日本戰敗後,由盟軍最高統帥部(GHQ)佔領,對其施以「去軍國主義」的改造,首要之務即制頒「和平憲法」,宣示日本永遠放棄以戰爭及武力解決爭端,並將日本的安全置於以《美日安保條約》為基礎的「美日同盟」架構下。是以日本的外交政策皆以維繫「美日同盟」為依歸。而正因美國對日本提供安全上的保障,使其心無旁騖發展經濟,自民黨政權在冷戰時期即以「經濟安全保障」為最高施政指導原則。 然而,冷戰結束後,日本在美國的全球安全戰略角色出現變化,美國期待日本在區域乃至全球的安全事務上承擔積極責任。而日本主觀上亦想突破「和平憲法」在防衛上的限縮,積極參與聯合國架構下的國際維和行動(PKO),在國際政治上發揮其應有的影響,尋求與其經濟力相稱的政治地位,實現「正常國家」。 日本為島國,無任何接壤之鄰邦,使其孤懸於東亞大陸之外。從歷史觀之,海洋的天然屏障使日本幾乎未受任何外患侵擾,故日本的外交經驗不足,甚至所謂的「島國根性」左右日本的外交風格,導致缺乏自信,易受外在因素的操弄與影響。不僅特殊的地理條件與歷史因素侷限日本外交格局,戰後囿於「美日同盟」的外交現實亦為成因之一。 在「美日同盟」架構下,日本缺乏以獨立自主的態度參與國際事務,造成日本外交意識的虛幻膨脹,即日本常常不以單獨的「日本」為身分從事外交,而是以「日本加上美國」的意識行事。因戰後日本對美國的絕對依附性,在美國考慮冷戰東西對立意識形態上,提高日本的戰略地位重要性,故戰後的「道德性重建日本」被忽略,而「工具性重建日本」則以對抗冷戰敵人為目的。 再者,日本民族性中功利主義與實用主義的取向,使得日本缺乏自我覺醒的能力。因此,日本對「歷史認識問題」的迴避與混淆,美國難辭其咎。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菲爾德(Norma Field)曾對日本在戰後缺乏戰爭歷史反省提出解釋認為,「美國利益與重建的日本領導階層新利益契合,加強戰敗反省的豁免。記憶日本曾在廣島、長崎原爆之前進行侵略戰爭,幾乎成為不可能之事。」 日本以「終戰」取代「戰敗」做為太平洋戰爭結束的歷史敘事,背後潛藏不承認日本對亞太地區發動的戰爭是侵略戰爭。日本以「終戰」詮釋歷史,但日本佔領、侵略中國為無可爭議的事實。日本首相石破茂不同於戰後歷代首相,以「戰敗」取代「終戰」表達對戰爭的反省,重新審視「日本為何發動戰爭」,值得肯定。 臺灣人為日本殖民與侵略戰爭的「被害者」,但民進黨政府卻與日本右派的「終戰」同調,避談「抗戰勝利」。缺席「抗戰勝利」的賴清德在歐戰勝利80週年譴責「侵略者」,究竟是「和平」的價值觀使然,亦或是政治上的投機算計,消費盟國二戰的勝利?其真意不言而明。 作者為輔仁大學日文系(所)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 臺灣大學日文系(所)兼任教授、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理事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張競評論】5月12日中國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新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政府白皮書,但依據本份白皮書發佈模式,吾人注意到下列特點;首先是發佈此份白皮書時,未曾同步公佈外文翻譯版本,就近年來作業模式來說,確實相當少見。中國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從1991年開始對外公佈各類政府白皮書,最早年都未製備外文翻譯版本,讓外籍媒體與記者必須自行翻譯其中內容,不但引起負面評價,又因譯文無法統一,因此經常還要花費唇舌補充說明。 後來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翻譯作業日益成熟,開始在公佈中文白皮書時,隨後公佈外文翻譯版本,但此種時間差還是不利於外文媒體報導採訪作業,效果還是不夠理想。直到近年來,幾乎所有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公佈政府白皮書時,都會同步公佈外文翻譯版本,就國際宣傳與政策說明來說,確實是值得肯定。但本次發佈《新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政府白皮書,卻未同步推出外文翻譯版本,確實是相當令人意外。特別是國家安全議題涉外程度極高,為何未曾同步推出外文翻譯版本,確實讓人難以理解。 其次就要提到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政府白皮書時,新華社通常都會發佈兩份新聞通稿:一份是針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該份政府白皮書,用以說明該份白皮書基本要旨與簡述內容大綱;另一份新聞通稿就是以新聞報導方式,對外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公佈該份白皮書全文。 但是此次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新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政府白皮書時,卻發佈共計下列四份新聞通稿;其中計有: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新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白皮書;有關部門負責人就《新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白皮書答記者問;《新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新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白皮書摘要。 為何新華社會為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新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白皮書,專門發出四份新聞通稿?只要具備新聞敏感度與敏銳觀察力的朋友,就會注意到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並未為發佈《新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白皮書,舉辦任何新聞發佈會。許多中文媒體報導附上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佈會照片,根本就是拿以往其他白皮書發佈會照片魚目混珠。 為何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未為發佈《新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白皮書,舉辦新聞發佈會,其實是因中國大陸國家安全體系主政機關身份保密需求所致。每次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為發佈政府白皮書,所舉辦新聞發佈會,都會邀請編製該份白皮書主筆機關與協辦單位主管官員出席,只要依據出席名單,媒體記者就可理解該份白皮書是在中國大陸黨政官僚體制內,涉及那些機關與其基本定位。 因此由《新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白皮書編製機關如此低調神秘,完全不對外曝光來看,由於其缺乏透明度,因此吾人要對此份《新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白皮書如何定位?又要如何檢視與評估其中內容呢?筆者並無具體答案,不知您的看法如何? 作者為英國博士、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國軍艦長 ●評論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
照片為陸委會新聞稿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近日大陸福建泉州富美宮來臺參加白沙屯媽祖遶境,一時反對兩岸宗教交流者宣揚「媽祖統戰」甚囂塵上,尤其是陸委會更是宣稱要嚴處。所謂媽祖統戰其背後危害性,恐怕是在政治邏輯上擔心大陸將藉由兩岸宗教交流,從形塑宗教信仰根源大陸為主、臺灣為輔,建立宗教中國化及主體性;進而透過宗教文化信仰認同,產生國族認同、政治認同。 但此並非是一項極為簡單、線性過程。固然泉郡富美宮董事會成員係以「宗教交流」方式來臺,宣稱「因共同的信仰緊密相連、情誼深厚。此次活動為單純兩宮情誼深化交流,為加深友誼交流的絕佳契機.....,共同開啟這場意義非凡的信仰文化交流之旅」。然其背後政策思維則是兩岸融合途徑,透過兩岸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及合作,創造文化及民族認同,從而達成國族認同建構。從宗教世界史發展檢視,相同宗教信仰未必發展出共同國族認同,更遑論是政治統合。 民進黨執政後一再宣稱,大陸對臺政策宗教統戰危害性,這凸顯其對臺灣所擁有軟實力缺乏信心。確實宗教統戰並非源自民進黨主政,國民黨主政開放探親後即已展開。圍繞著宮廟祭祀為傳統臺灣社會民間信仰中心,無論是媽祖、玄天上帝、關公、城隍爺、土地公、保生大帝、三山國王、黃帝、開漳聖王、國姓爺及各種王爺等傳統民間信仰,因源自明清之際大陸移民來臺所攜帶引進,此印證兩岸具有共同文化歷史宗教及血緣關係,難以否認此歷史事實。若執政黨為要建構臺灣人不是中國人,臺灣認同與中國認同對立,兩岸人民非同屬中華民族,從而否認兩岸具有同文同種同宗同源,實無此必要性。 隨政府遷臺後,舉凡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及一貫道信仰在臺傳播盛開。臺灣已成為全球宗教信仰最為自由及相互尊重社會。在自由開放民主人權社會,宗教更是朝向多元化發展。然根源於兩岸政治敵對關係,無論是臺宮廟回陸祖廟朝聖祭祀,或陸祖廟來臺遶境宣揚,兩岸宗教交流皆被賦予政治色彩及內涵。大陸固然視宗教交流為統戰策略,服務於其民族復興及國家統一目標;臺灣也可視兩岸宗教交流,傳遞自由民主人權開放性社會價值,營造大陸民眾對臺灣社會認同感及親善關係,尤其宗教倡議和平目標,可藉此創造兩岸和平緩衝地帶,帶來兩岸社會和諧及建立和平穩定關係框架。 然從賴清德總統、民進黨政府及黨,尤其是賴十七條已無數次質疑宗教交流成為大陸對臺統戰關鍵。民進黨對宮廟充滿矛盾認知及態度,一方面動輒將宗教交流視為大陸對臺統戰伎倆,質疑許多宮廟淪為「中共在臺協力者」而不自知;尤其賴總統參拜宮廟時不斷宣稱,中共對臺各行各業展開統戰、滲透,質疑中共進行兩岸宗教交流具統戰目的。另一方面,廣大臺灣民眾宗教信仰普遍分散在各種類別宮廟祭祀文化中,為其選票支持來源之一,若過度質疑宮廟扮演大陸在臺協力者角色,勢將宮廟勢力推向競爭陣營中。 臺灣社會宮廟神祇信仰因源自大陸,故一般民眾認同兩岸具有共同宗源及祖源,及同文同種同宗同源,這在中華文化及民族認同建構過程中,較與國民黨、民眾黨認知相近。民進黨將許多宮廟視為在信仰上傾向大陸,在投票取向傾向國民黨、民眾黨及地方派系,故標籤化其為大陸在臺協力者及國民黨同盟軍。這種標籤化做法不僅分化臺灣民間社會凝聚團結,不利於其選票極大化目標,也將宮廟推向其對立面。 此次大陸福建泉郡富美宮以祖廟名義來臺遶境,連日拜會各縣市地方宮廟、蕭氏宗親會及里長,並參加白沙屯媽祖遶境活動。民進黨政府質疑中共近年以宗教交流之名,實質上對臺進行統戰滲透,其目的在藉由宗教信仰認同,進而達成政治認同與促融促統的對臺政策目標。毫無疑問,大陸對臺政策從向南移、向下沉,轉向三中一青,再到一代一線,勢將強化對中南部、基層及青年世代統戰工作。 大陸對臺統戰並非是一項陰謀而是陽謀,這是一種求同存異、求同化異,擴大共識過程。泉州富美宮以「蕭太傅信俗、台島百年緣」為由,恭請「蕭太傅」神尊來臺遶境;期間拜會中南部地方宮廟、蕭氏宗親會;遶境行程參訪宮廟達30幾間。宗教交流就是一種更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對臺政策取向,立基於兩岸社會本位政策思維。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以敵為師,當民進黨政府質疑大陸利用宗教交流對臺進行統戰,除批判及質疑外,難道只有反制策略而無積極進取戰略思維嗎?此恰恰凸顯民進黨政府兩岸政策及治理能力困境。 作者為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民進黨官方網站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在一個世界巨變的時代中,更可以凸顯國家執政者的遠見與智慧,尤其臺灣長期夾在美中兩大強權的推擠中,執政者更需要有超乎其他國家領袖的能力,才能在這種詭譎的政治環境中安身立命,但是我們看到國內的政治局勢,卻不禁感到憂心忡忡。因為民進黨過去幾次是靠「反中」才保有執政的權力,而現在「反美」卻是一股國際的潮流,如果民進黨還是堅持一貫的支持美國立場,在可預見的國際兩大強權對抗中,對於臺灣的未來發展恐怕是弊大於利的。 其實個人認為,民進黨已經將中國人與中國政權畫上等號,所以許多仇中的行為在許多民眾眼中其實相當突兀,就像最近陸配的爭議,還有更早之前的「去中」作為,相信大多數民眾都可以明顯看出這就是一種為了保住政權的政治操作,只是民進黨這樣的做法可以區隔出強烈的支持者,甚至吸引部分對中國沒有好感的中間選民,所以才能在政治選擇分裂的情況下,以少數總統的方式贏得國內政權。 不管如何我們都應該接受這樣的結果,只是希望少數總統可以更謙卑的傾聽多數民意的聲音。因為我們希望保持的現狀並不是刻意去衝撞與製造對立,而是一種在不同立場中找到可以彼此安身立命的論述與環境,讓兩岸人民可以繼續安穩生活,說得更具體一點,民進黨如果認知到對岸就是一個比我們強壯的隔壁鄰居,我們就可以學著保持善意,畢竟一旦發生衝突,以彼此外在條件的差距,相信我們是討不到便宜的。 可以看到,連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都喊話「大陸AI市場商機龐大不可錯過」,對於這樣的說法,業界也解讀是喊話川普政府為AI晶片銷陸禁令解套,而對我們而言,如果透過黃仁勳的喊話可以讓AI晶片禁令順利「解除封印」,到時候鴻海等代工廠將可獲得充沛料源出貨,對於營運是有極大的助益。如果連黃仁勳都如此積極於大陸市場,我們的政府如果還是無動於衷,恐怕結果會讓國人失望。 因此希望民進黨政府可以在意識形態之外,為了國內的民眾生活與產業的生存做一些改變,那就是或許可以討厭中國,但是千萬不要拒絕中國市場!因為從各種數據都顯示,中國的AI市場是國際上最具有潛力的,而臺灣對於AI產業的依賴只會愈來越重,如果政府的立場明顯反中,甚至直接拒絕中國市場,影響的不僅是國內的農產與中小企業,最後也可能被排除在AI市場外,到時候我們還有護國神山嗎? 政治是需要智慧的,如果缺乏智慧,至少要有態度,而我們現在看到國內的政治局勢是不僅沒有溝通,剩下的只有惡意攻訐與政黨對立,而這種局勢的形成,國家領導人勢必要負絕大責任,姑且不論是否刻意營造,至少面對這種狀況,故意不面對也是無法讓人接受的態度。 國際局勢瞬息萬變,稍一不慎我們就可能粉身碎骨,身為國家領導人最需要做的就是在關鍵時刻有關鍵作為,即使無法立即改變局勢,至少展現正向、積極、負責任態度,也可以讓國人感到安心! 作者為政治觀察家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圖片為寰宇YouTube截圖 【聚傳媒王其專欄】人稱「老祝」的甲山林集團董事長祝文宇,被查辦內線交易,震撼的不只是房產界,還有媒體業。因為祝文宇不但是寰宇電視台的老闆,還投資鏡電視,更是東森電視老闆張高祥的換帖兄弟,大家都在問,下一個會是誰?或是有沒有下一個? 甲山林集團是台灣最知名的房地產代銷業者,它旗下的愛山林建設,涉嫌透過私募炒股,非法獲利超過1億元。台北地檢署23路搜索5家公司及相關處所,約談了人稱「老祝」的集團董事長祝文宇、祝文宇妻子張瀛珠,與任職總經理的兒子祝藝等共18人。檢調查出,愛山林建設早在2013年就針對策略投資人進行私募,祝文宇涉嫌找來自家親友和員工用「市價兩折」的低價認購新股,疑涉財報不實與特別背信。根據公司當時公告,共私募1.2億股,每股6元,短短10天內就募得4260萬股、約2.5億元。另外,祝文宇等人也被指控在2020年5到9月間,透過連續下單、相對成交等手法操縱股價,製造假象,初估非法獲利超過1億元。祝文宇最後被1200萬元交保、張瀛珠500萬元交保、祝藝200萬元交保。 祝文宇的甲山林近年從傳統代銷轉型建設公司,去年推出超過600億元自建案,今年預計推案量達千億元,縱橫房地產40年。1985年成立的甲山林集團,2014年成立上市公司愛山林建設,2019年兒子祝藝接下集團總經理,2024愛山林創下代銷1250億元新高,有代銷龍頭稱號。 2022年6月祝文宇買下亞洲衛星電視公司85%的股權,包含寰宇新聞台、寰宇新聞台灣台、寰宇財經台3個新聞頻道,及其他7個綜合與戲劇頻道。而更早前的2020年鏡電視在申請新執照中的8大股東之一就有祝文宇了,祝文宇從房產大亨又躍為媒體大亨。 所以這回祝文宇被查辦,除了震撼房產界,媒體界也是議論紛紛。祝的兒子,也擔任寰宇的董事。更有甚者,媒體人還都清楚,祝文宇與東森電視老闆張高祥的關係很密切。所以大家不禁都在問,司法會砍向媒體了嗎?下一個會是誰?或是說,這次只是祝文宇個人的問題,不能說是司法在砍媒體人。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
照片為白宮官網截圖 【聚傳媒張競評論】中國大陸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於5月10日至11日於瑞士日內瓦舉行經貿會談,會後各自召開新聞發佈會,並宣稱將於5月12日發佈聯合聲明。5月12日中國大陸以新華社新聞通稿發佈《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美國則是透過白宮官方網頁發佈Joint Statement on U.S.-China Economic and Trade Meeting in Geneva。 後續發展將會是如何?首先中國大陸國務院海關稅則委員會應當會於5月13日集會,完成相關決議程序,然後在5月14日前發佈公告,依據前述《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所列內容,完成中方相關調整關稅行政程序。同樣美國總統所轄幕僚亦將依據前述Joint Statement on U.S.-China Economic and Trade Meeting in Geneva所列內容,草擬行政命令,並呈請川普總統在5月14日前簽署發佈,以便完成美方相關調整關稅行政程序。 其次吾人必須思考,目前對於4月2日後雙方所加徵關稅是分別以取消、暫停與保留三種方式加以處理,但後續會如何調整,其實存在諸多變數。但是從5月11日會談結束後,雙方未立即發表聯合聲明,想必是談到雙方都未獲得授權處理裁斷議題,但是應當是談到有點苗頭,日後續談確實可能達成協議,因此必須各自呈請其上級裁斷後,才能將聯合聲明定稿,所以才會無法在會後立即發佈聯合聲明。但這些未獲授權必須由上級裁斷事項,未見得會在聯合聲明中明白顯現。 因此現在值得關注重點不是這份檯面上攤出來,讓各方都看得到之聯合聲明內容,而是那些雙方曾經討論過,並且也談到有些苗頭,未來可能達成協議事項。換言之,真正重要的不是對外公開明白講的,而是那些會談中曾經討論過,但對外完全沒有提到的事項與議題。 本日各方評論者都是依據聯合聲明內容進行解析,透過說文解字來理解掌握狀況,但北京與華盛頓在商貿存在那些矛盾與爭議,其實相當透明公開,但雙方此次在日內瓦會談,能夠如此順利,甚至順利到中彩票程度發表聯合聲明,必然是在某些議題上有所突破,但雙方都無意對外公開,顯然還是存在變數,雙方不願將煮熟的鴨子飛掉,所以才會有所共識對外維持低調暫時保密。 此次雙方算是將後續貿易談判遊戲規則與運作架構初步敲定,但後續隨著談判發展進程,遊戲規則與運作架構隨之調整,吾人亦無須感到意外,因為本來就沒有任何標準規範可循。但有兩點結論倒是毋庸置疑;首先就是川普喊話希望習近平與其直接對話磋商,顯然主角直接拔槍或是直球對決想法,北京並不買帳,華盛頓也莫可奈何。 其次北京顯然是要將談判步調放慢與進程放緩,在談判實務上能有本錢延長戰線,推遲決戰避免提早攤牌,永遠是相對籌碼較多本錢較足者;是否真是如此,且讓吾人拭目以待。總而言之,要打關稅貿易戰,不但要能打,更要耐得住打,但若是沒有對抗意志,那就完全不用談了! 作者為英國博士、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國軍艦長 ●評論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