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海軍司令部新聞稿截圖 【聚傳媒張競評論】針對這份海軍司令部1月19日15:00所發新聞稿,我有以下感想: 公門當差本就難為,海軍袍澤受到上級指示也不能不辦,但是發新聞稿茲事體大,總是要戒慎恐懼妥善斟酌字辭才對。在新聞稿中提到「不利獲得國外政府輸出許可」,簡直是亂捅馬蜂窩,造艦工程執行到此階段,還會扯出以往專案主持人快將胸脯拍爛,再三保證所有輸出許可都已到手,此時冒出這句,豈不是在背後插刀嗎? 在此更要指出「俟原型艦海測通過後,即可動支」,這不就是承諾在原型艦海測通過前,並不存在任何支用需求?在此種狀況下,豈不證明在野黨凍結後續艦量產初期預算,毫不影響原型艦測試作業嗎?假若真是如此,發出此份新聞稿又有何意義? 並且也要強調,新聞稿最後署名單位是「海軍司令部文宣心戰組」,而非經常性使用之「海軍司令部/政戰部」,這也有點讓人啼笑皆非。心戰是對敵鬥爭,文宣是爭取向心,但新聞稿是說明政策與立場。造艦案承辦單位專長應該是專案管理,掌握全案來龍去脈,但新聞稿發佈後,卻責由文宣心戰組作為聯絡對象,總是讓人難以理解。 講到此處不禁感嘆,這種新聞稿真是大水亂沖龍王廟,就目前立法院生態來說,還有那個單位會比海軍更方便找到關係,進行溝通說明政策?發佈這種新聞稿,實在太傷感情,而且連「立法院」三個字都要避而不提,只能說現在海軍袍澤難為,忍辱負重咬著牙幹活,真是相當辛苦。 作者為英國博士、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國軍艦長 ●評論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
評論
照片為一帶一路官方網站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川普近日有關收回巴拿馬運河與買下格陵蘭的主張都隱指中國(編按:係指中國大陸,以下亦同)介入為動機之一,但實際上中國在這兩個地方的經營都不成氣候,因為美國政府至今仍對門羅主義奉行不輟,嚴禁其他強權勢力進入美洲西半球。反而,川普這次張牙舞爪、指點江山的霸權行徑將美式帝國主義從隱性推成顯性,其邪惡性幾乎可與普丁主政下的蘇俄列為同一個檔次。 川普對巴拿馬運河最感冒的地方在於近來一路上漲的過路費。究其實,巴拿馬運河使用費之所以漲升的根因是全球氣候變遷導致降雨不足,所以運河水量減少,運送船舶通過的量能也隨之降低,由於僧多粥少、供需失衡,使用費自然節節攀升。再加上,由於巴拿馬運河管理局的營運績效一般來說評價不錯,所以,即便美國政府收回巴拿馬運河的經營權,改變的空間有限因此多半無濟於事。 在未來十年,北極海很有可能變成貫穿大西洋與太平洋的另一重要通道。買下格陵蘭讓美國得以同時控制北極海通道的太平洋口(阿拉斯加)和大西洋口(格陵蘭),屆時對北極海通道就可以擁有像對巴拿馬運河一樣的掌控力。這樣的地緣政治優勢對美國持續施行門羅主義無比重要。 與美國相比,中國式門羅主義的勢力範圍就相對自制,大約僅止於臺灣及南海海域。儘管如此,歐美列強對中國「一帶一路」計畫中所隱含的擴張野心仍無不口誅筆伐、戒慎恐懼。從中國自利的角度來看,「一帶一路」計畫一方面大幅增長基礎建設產業的市場、產能與技術,以及隨之而來的政經影響力,另一方面也協助降低地緣政治所造成的國安風險,特別是中國與印度、中東、歐非之間的能源與貿易運輸通路。目前此運輸管道需經過麻六甲海峽、南海及東部港口如廣州或上海,再連接長途陸運才能到達全國各地,既費時又耗能,且存在許多不確定的政經風險。 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首先,為了讓海運可直通中西部城市,中國建造長達134公里的平陸運河讓五千噸輪船可以從廣西的欽洲港直達南寧市,如此海上貨輪可以沿著南海西側,經由東京灣,接連平陸運河入境,再經既有水路介接雲南、貴州、和粵港澳大灣區,其結果是省下很大量不必要的東西向運輸。 其次,由於中國與越南還處於戰略競爭的關係,沿著南海西側的海運航線仍有一定風險,所以中國協助柬埔寨建造連接金邊自治港與泰國灣上的白馬市、長達180公里的福南特喬運河。此運河一方面連接湄公河與泰國灣,讓柬埔寨減少對越南海港的依賴,另一方面可結合泰國克拉地橋,提供一條繞過麻六甲海峽、從泰國灣直達安達曼海的通道,估計可將貨船航行距離平均縮短1200公里,節省約四天的運輸時間。 但泰國克拉地橋這條運輸線仍需穿越整個中南半島的陸運跋涉。為求縮短其間陸運距離,中國與緬甸合作打造全長1700公里,包含公路、鐵路、海港和經濟特區的中緬經濟走廊。這個走廊可連接中國的成都、重慶、昆明和緬甸的曼德勒、仰光、皎漂深水港及其特區,讓中國貨物得以經由孟加拉灣和印度洋直接出入。 最後,為了進一步打通中國大西北與中東和非洲的運輸管道,中國與巴基斯坦合作打造中巴經濟走廊,全長3000公里,包括公路、鐵路、港口、機場、發電廠、輸氣管的建設,連接新疆喀什地區與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深水港,讓中國繞過印度,直通阿拉伯海。此計畫估計總投資約460億美元,咸認為「一帶一路」的樞紐和旗艦項目。 為了打破大西部因位處東亞大陸中心、海運不便的地理枷鎖,中國運用其雄厚的國家資本與基建產業實力,與鄰國合作規劃互惠互利的大型基礎建設項目,並藉以為中國自己開發出可行的替代海運路線。這樣的手法,既實際可行,也自利利人,更是與美國當年協助巴拿馬建造巴拿馬運河的本質相仿。只是,冷戰結束後美國獨霸太久,習於單邊主義,似乎忘了與鄰國共存共榮的好處和必要性,川普2.0可能更變本加厲,令人不敢有任何期待。 作者為清大資工系合聘教授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小紅書官方網站 【聚傳媒楊秉儒專欄】信息繭房要怎樣突破?我想應該是要靠人民自己吧?過去幾十年來所有的所謂民主自由國家都說中國大陸是築起一道竹幕、鐵幕,在網際網路興起後便築起網路長城,不讓人民翻牆出來看世界,但是現在呢?誰是TikTok難民?美國人都爭先恐後上了小紅書,台灣還禁個什麼叭噗? 現在中美兩國人民在小紅書上應該還處於信息對帳的蜜月期,未來會怎樣其實也很難預料;不過我個人是抱持樂觀態度。聯合報有一篇評論寫得很好:「當美國人到了小紅書後,一個意想不到的、美國國會也不願看到的景象發生了,中國網民與美國網民在小紅書上交匯了,他們重新打量並審視了彼此,然後發生新一波的撞擊與互動,美國一般民眾將更加了解中國,中國民眾也更能理解美國的現狀,美國主流媒體所建構的信息差、甚至是仇恨,將被更徹底地被打破。 而這可能反而是一個值得慶賀的意外後果,當美國與中國的一般百姓更加了解彼此,政客所要製造的地緣緊張,或軍工複合體想要藉此收割的利益,將因為美中民眾這一毫無阻滯的交流而打破,從而避免了一場災難性的戰爭。」 至於聯合報那篇PO文底下留言區裡那一大堆腦藍、輪子神教信徒、青瞑鳥、小蝌蚪、仆街熊們軟弱無力的叫囂,看看就好別太在意。不要試圖對牲畜進行勸說,因為牠們會待在自己搭建的信息繭房裡不肯出來。我們該怎麼辦?不怎麼辦啊!把井蓋幫牠們焊得更牢固一點就是,反正牠們也不想出來。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取自經濟部官方網站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兩年前中研院動員上百位專家花了一年半時間出版了一本近500頁的報告「台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個人曾為文評論其並不可行,詳「中研院能源建議書可行嗎?」 日前曾任歐巴馬政府能源部部長,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朱棣文出席並發表演說之「永續發展的電力與動力」論壇中,中研院廖院長也是講者之一。但廖院長演說之結論與兩年前之報告完全不同。本文即說明兩者主要不同之處及為何廖院長提出的新規劃仍不可行。 2022年報告與與2024年演講主要不同之處主要表現於對2050年電力之配比規劃天差地別。 2022年中研院報告中規劃2050年各種發電方式之發電量預估值簡化如表一: 2024年廖院長演講中規劃2050年各種發電方式之發電量預估值如圖一: 兩者最明顯之不同有以下4點: 1.表一沒有核電,圖一有核電。 表一核電為零,圖一不但假設現有核二、核三延役以取代部分現有火電。甚至還規劃新核電廠商轉,提供無碳電力予未來增加之電力需求。 2.表一沒有火電,圖一有火電。 表一只有綠電,完全沒火電,圖一則有加裝了碳捕捉設備CCS的氣電,並以其取代部分現有火電。 3.風電大幅降低。 表一風電提供1800億度電力,圖一大幅降低為500億度。 4.去碳燃氫占比大幅下降。 去碳燃氫是廖院長大力推動的無碳能源,表一占比27%,圖一甚至並未顯示Methane pyrolysis(甲烷熱解即去碳燃氫)占比,只是模糊表示。 以上幾點可明顯看出不過兩年,廖院長已完全推翻了當時中研院花了諾大力氣發表的報告。個人在該報告公布後不久即為文指出該報告嚴重自相矛盾。 由某一角度而言,以上四大不同顯示廖院長對能源認知之「進步」。臺灣怎麼可能放棄核電與火電?兩年前的報告以為綠電足以提供臺灣全部電力是極大的迷思,個人很慶幸廖院長對此有正確的認知。 光電及風電等不穩定的再生能源在兩年前的報告中共提供了2350億度的電力,占比40%。上週廖院長報告中,光電及風電共提供1000億度的電力,占比20%,也較為實際。 兩年前中研院寄以厚望的「無碳燃氫」,預估其可提供1570億度電力,占比高達27%。在上週廖院長報告中幾乎消聲匿跡,也是正確預估。 針對現在每年用電2800億度如何減碳,廖院長提出了較為符合現實的調整方案(氣電加CCS仍待觀察),社會應予以肯定。 但此次廖院長提出的電力配比主要問題在於如何供應未來電力成長。 圖一左邊顯示2023年臺灣用電2800億度,圖一右邊預估2050年臺灣用電成長為5000億度。表示由2023年到2050年臺灣用電將增加2200億度。 廖院長目前提出的電力新配比仍不可行,主要問題發生於「如何滿足未來增加之2200億度電力需求」。2200億度占2050年全部用電之44%。圖一顯示此部分之電力將由海洋能、生質能、地熱、進口氫氨及新核電供應,本文一一檢討這些能源是否足以供應臺灣44%之用電需求。 依表一,兩年前中研院報告中預估2050年海洋能將提供5.5%電力,生質能將提供2.7%電力,地熱將提供10%電力,進口氫氨更將提供14.3%電力,四者共將提供全臺32.5%電力。 但依國際能源總署兩個月前出版之「世界能源前景」年度報告顯示:依全球而言,2050年海洋能將提供0%電力,生質能將提供3%電力,地熱將提供1%電力,氫氨將提供1%電力,四者共將提供全球5%電力,遠低於中研院預估之32.5%,更不要說圖一的44%。細查臺灣在此四種能源與世界其他國家相較並無任何特殊優勢,何能提供臺灣32.5%電力? 若以上四種能源共可提供臺灣5%電力表示唯一可行的「新建核電」必須提供臺灣近40%,2000億度之電力,相當於新建20部核四機組。核電機組之前置作業及現場施工時程都極為漫長,由規劃至商轉保守估計15年絕不為過,表示即使2025年開始規劃新核能機組,第一部機組將於2040年商轉。十年之後的2050年要有20部核能機組商轉不也是天方夜譚? 廖院長演講修正了不少兩年前中研院報告中的迷思,但對海洋能、生質能、地熱及進口氫氨仍充滿不切實際的幻想。很不幸這些也正是政府大力鼓吹的「前瞻能源」。國際能源總署並不看好此類「前瞻能源」,臺灣政府為了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重押此類能源是較「非核家園」更嚴重錯誤政策,恐又將成為能源騙局及弊案的溫床。以中研院位階之高,更不宜推波助瀾。 其實由廖院長演講得到的真正教訓為:依現有科技,2050年淨零排放無法達成。當天朱棣文演講也指出人類碳排恐將突破550ppm,表示2100年淨零都不可能,遑論2050年。許多科學家認為激進能源減碳必將失敗,人類恐不得不採用地球工程手段為大氣降溫。政府應及早誠實面對此一事實而非跟隨錯誤的流行思潮起舞,將臺灣帶入一方面缺電,一方面電價大幅暴漲的深淵。 作者為台灣能源部落格版主、前吉興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美國白宮官方肖像照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自從去年11月5日川普勝選後,拜登總統仍然非常積極,顯示在1月20日即將卸任前,仍會「做好做滿」,表現無比的企圖心。 在政權移轉的過渡時期當中,拜登總統三度出訪,密集度非常高。在袐魯的APEC領袖會議與習近平見面,傳達美國不會利用臺灣問題而與中國大陸競爭,似乎是對川普的警示。在巴西舉行的G20峰會中,除了捐贈40億美元;也走訪亞馬遜雨林,展現美國保護地球推動綠能決心,拜登更直指沒有人可以逆轉全球走向乾淨能源的趨勢,也是在說給川普聽。訪問石油出口大國安拉哥,承諾加碼興建鐵路,以確保重要礦物的運輸便利,可以與已經在非洲根深蒂固的中國大陸相抗衡。另外,拜登繼續增加對中國大陸的出口管制措施,也引發中國大陸不滿而對美國展開多項報復措施。 其次,拜登充分利用最後的執政時機,國內政策也未曾停頓,例如核發對台積電的補貼、禁止日本企業對美國鋼鐵的收購案、制裁對美國進行駭客攻擊的中國企業,以及禁止開發離岸新油氣,引起川普強烈不滿;認為拜登蓄意推動與川普相左的政策,增加川普未來施政的困難度。 綜觀拜登4年執政,有效遏止疫情蔓延,經濟成長回復正軌,美國經濟表現並不差。不過雖然抑制通貨膨脹的持續惡化,但卻無力解決高物價;將高物價全部歸責於拜登政府並不公平,但美國多數選民仍不滿拜登政府對高物價,以及貧富差距擴大束手無策。另外拜登無法處理移民問題,衍生的社會問題成為拜登政府一大包袱。在對外又無力平息俄烏戰爭、以阿衝突以及中東紛亂,美國的援助形成不小的財政負擔,在國內更備受質疑。最後,拜登任內對中國大陸制裁並不手軟,雖然多少足以抑制中國大陸技術擴張,但仍時常被批評立場不夠強硬;不少美國選民認為必須由霸氣的川普取代,才能達到圍堵中國大陸的目的。 對於其他國家而言,除了擔心拜登承諾可能無以為繼,也必須要立即因應與拜登截然不同的川普新政。重點包括對全球新關稅的課徵、美中經貿戰持續升級、綠色經濟的逆轉,以及全球供應鍵的再次重組。川普上任後競選政見落實的程度,已經成為影響今年全球政經發展的最大變數。 拜登卸任前大動作,已經引起全球關注。拜登最近甚至提及如果他不退選,可以擊敗川普而連任;也不認同賀錦麗敗選即表示否定拜登。不過拜登也提及沒有把握有能力做滿4年,終於承認年齡是其最大罩門。做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年長的總統,首位在黨內初選勝出,卻又因年齡而退選「禪讓」的總統,但2020年獲得空前超高8100萬普選票的總統,未來很難被打破;拜登總統在美國總統歷史定位中,絕對是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截圖自Twitter@19671111Shinji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下面故事五年前於港媒上闡述過,時逢阪神淡路大地震三十周年之際,重新分享於臺灣的讀者。 三十年前,阪神淡路大地震發生(1995年1月17日)時,我在中廣海外部服務,當天上午主管找我,因視重災區神戶為華僑密集的大城市,公司臨時決定指派新聞部王憶慈先生和我到災區採訪報導。我是土生土長的神戶人,當地的地理和民情比任何同仁熟悉,最適合跑災區協助報導新聞。 下午正要出發時,有位年長同事跑過來給我紙條,說在地震發生後,他與住在神戶的親戚失聯,能否順便去看一下?紙條上寫著神戶市內華裔人口密集地區的地址和電話。 早年居住神戶之華人總人口僅次於東京,但擁有永久居留權的華僑人口高達約6500人,比第二名的橫濱多一倍。神戶僑界和橫濱長崎等別的僑界最大不同,就是臺籍人口居多,因爲神戶是日本戰敗前日臺航線之終點站,不少移居日本內地的臺籍人士定居於該地,例如著名臺裔作家陳舜臣的家族,周恩來的日文翻譯林麗韞的眷屬等。戰後,原有日本國籍的這些臺籍人士都變成為中華民國籍。在日本的原有僑界也接納臺籍同胞為新成員,並稱他們為「新華僑」。神戶原有不少臺籍居民,因此戰後於該地的華僑人口暴增。 地震第二天,我們好不容易抵達神戶災區。因爲公路處處截斷,交通網路幾乎癱瘓掉,必須克服餘震所帶來的危險,加上在當地沒任何奧援的情況之下,我和新聞部同仁,小心翼翼地走路,一個個訪問僑界各階層人士。到了每整點,透過當時才開始普及的手機上現場新聞。趁著採訪的空檔,我一度去看同事給我的紙條上之位址,但在那裡看到的是快要倒塌的一棟舊大樓,聽他鄰居說,該名老翁地震發生不久後逃到避難所,後來我詢問幾所避難所,但時間太倉促,通信環境也很差,其下落始終都無法確定。 幾天後返回臺北,我跟年長同事分享於災區所看到之情景和獲得的資訊,同時向他致歉沒幫上他的忙。他向我道謝後,講給我聽他親戚-叔叔的故事,說叔叔年輕時赴日本內地讀大學,跟李登輝他們一樣,戰敗前提早畢業參加「學徒出陣」而從軍。日本戰敗後,原本擁有強烈反對殖民意識的他,抱著參與建設新生臺灣的夢想而返回故鄉。返臺後當上學校教師,但在日本讀書時思想早已左傾的他,被當局嚴密監控,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不久後,有一天突然失蹤,再也不回來。家人擔心,透過關係處處打聽其下落,但沒聽到任何消息。 過了幾年,日本和國府簽訂日華和平條約(中日和約)恢復日中邦交,不久後,他家人收到一張沒寫姓名地址,以短短文章報平安的明信片,看筆跡和郵戳才得知叔叔生活在神戶。之後他家人和叔叔漸漸地恢復通信,得知叔叔在二二八事件發生不久後,接到一個老友之警告,他留日時代的好友被捕,知道治安單位懷疑他的左傾背景,察覺到自己身上即將會發生的危險,只好偷渡到日本避難。抵達神戶後,受到旅日同鄉的庇護,在當地一個小角落低調過日子,據説,這樣戰後偷渡日本避難的臺籍人士還不少。他還説,叔叔曾認真思考過赴大陸加入革命隊伍,但後來在神戶成家,小康生活也上軌道,只好放棄念頭。當時是戒嚴時期,叔叔還是不敢回來,只好在父親赴日洽公之餘去見叔叔,他記得小時候因為叔叔的關係,偶爾有員警來盤問,親屬辦出境手續也有些麻煩。因爲叔叔有左傾記錄,第一次返回臺灣故里還得等到解嚴後。 到了二十一世紀初,我有機會在北京專訪林麗韞。她是日本殖民時代的臺灣臺中清水出生,戰中到戰後在神戶長大的中共臺籍高幹。她父親林水永在神戶經商,據他親戚蔡坤霖口述,林水永戰前在臺灣生活時,被懷疑他和臺共(戰前日共領導的「台灣民族支部」)有關,就曾經受到特高員警的跟蹤。據林麗韞的回憶,本來對臺灣光復感到狂喜的父親,應該是受到二二八事件的影響,後來公開批評國府的失政。二二八事件後,林麗韞在父親身邊曾經見過好幾位因為害怕在事件後受到清算、因此偷渡逃來日本的臺灣青年。林麗韞說「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後,有些臺灣年輕人逃到日本,父親接受了其中一些人,關照他們的工作等」。林水永在神戶僑界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公開跟國府翻臉,所以馬上就出現在黑名單。林麗韞稱,後來神戶的華僑社會也分成國共兩派,不過臺籍僑民還是受到二二八事件的影響,左傾人士相對地多了。 在燕京吹沙塵暴的季節,聽到林麗韞的回顧時,忽然想起1995年1月17日在電臺走廊打開看紙條時看到的地址,同時想起來在寒冷災區餘震中,吐著白煙仰望嚴重損壞的大樓時感到之莫名不安。那時,也許我在故鄉的小巷裡看到連結著日本和臺海兩岸之「歷史暗渠」末端。 作者為旅臺資深日本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民進黨官網截圖 【聚傳媒張競評論】有位學弟來問我,為何每次政府放出某個消息,很多學者都會跟進呼應評論,而我卻會拿出事實來分析,把很多專家搞到灰頭土臉;學弟提醒我,就算掌權者明明是指鹿為馬,何必非要將其謊言戳穿?難道看不出來有很多人都跟當時秦朝朝廷群臣般,睜著眼睛說瞎話去附和嗎?難道我不怕變成李斯被惡意扯謊者幹掉嗎? 我回應學弟說:第一、我從未與當道狼狽為奸,惡意假傳聖旨謀害太子扶蘇,共謀擁立胡亥,所以我絕對不是李斯。第二、當趙高存心指鹿為馬,對群臣實施忠誠測試時,李斯早就被趙高謀害身亡,所以更不可能為戳穿指鹿為馬謊言,被當成李斯陷害;要拿歷史典故比擬勸人,最好先做足功課。 第三、當今掌權者拼命指鹿為馬,難道是要去當趙高那個閹人嗎?想起有位綠營年輕朋友跟我說過:「我們上面都已經扯謊扯到把自己催眠到不知真相為何;而我們要在網路上帶風向,撒謊前必須搞清楚真相,要知道真相就只有來問張老師,否則亂帶風向會弄巧成拙啊!」看來真是所言不虛。 最近網軍側翼頻頻翻車,想來忘記「撒謊前必須搞清楚真相」鐵律;指控對岸商船在野柳外海航跡可疑,繪聲繪影聲稱破壞海底電纜,但卻讓海巡海域監偵與執法無能顏面丟盡,讓對方活動如出入無人之境,反而證明執政無能弄巧反拙! 最讓人感到錯愕的是口口聲聲要去中國化,卻又丟不開中國成語;其實日語亦援引「指鹿為馬」,意指就算錯誤也必然要堅持到底。掌權高層指鹿為馬的行事作風,不知道是保持中華道統,抑或是依循東洋和風呢? 作者為英國博士、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國軍艦長 ●評論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
照片取自日本首相官邸官方肖像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日本首相石破茂試圖會見美國候任總統川普受挫後,逆勢操作日本外交,全力衝刺日中關係改善。石破9日在首相官邸會見自民黨幹事長森山裕、公明黨幹事長西田實仁,於兩人13日啟程訪中前交付親筆信,展現石破對日中關係的重視。 「日中執政黨交流機制」不僅是雙方官式外交的補充,亦為日中關係轉正的具體象徵,該對話自2018年中斷至今,期間日、中齟齬不斷關係惡化,當下恢復黨際交流意義重大。森山裕表示,關於日中的各項問題,在複雜的關係中進行深入的對話十分重要。日中執政黨高層的對話可助勢雙方問題的緩解,制約地緣政治下的戰略安全對立升高,營造有利於日中友好的外在環境。 自民黨著眼於藉執政黨的對話機制摸索重啟「首腦外交」的可能性,森山裕透露「首相有意儘早訪問中國」。若石破實現訪中,自2020年延宕至今的習近平訪日即有眉目。森山為日中友好議員聯盟核心成員,於2024年兩度走訪中國,會見全國人大委員長趙樂際,主導恢復「議員外交」。日中友好議員聯盟在原任會長二階俊博離開政壇後,會長懸缺至今,森山為可能的繼任人選。 在二戰結束80周年之際,石破積極佈局日中關係,不僅將黨務交給友中的森山裕,更任命系出同門的岩屋毅為外相。岩屋毅被視為前首相田中角榮的關門弟子,為自民黨內的知中派。1972年9月,田中雖實現日中邦交正常化,但雙方囿於「歷史認識問題」、釣島爭端及地緣戰略矛盾,日中關係難言「正常」。在美中競爭下,岸田內閣更在「安保三文件」中將中國定位為「前所未有的戰略挑戰」,「日中友好」成為空談。 繼去年底岩屋毅訪中醞釀日中信賴的恢復,石破加碼「日中執政黨交流機制」成為落實新戰略互惠關係的關鍵。石破藉交流、對話促進日中社會和解,管理與中國的政治衝突,降溫日本周邊緊張,避免「日本有事」。何況對多邊關係興趣缺缺的川普可能對美日同盟關係帶來負面影響,石破須未雨綢繆,創造日本對美外交工具箱中的槓桿,及早透過黨政高層對話緩和日中關係的對立。 石破若能在7月的參議院選舉立於不敗,將在8月15日發表戰後80周年的首相談話(「石破談話」),不在「歷史認識問題」上詭辯「侵略」的石破,可望藉此將日中關係帶離侵華歷史的糾葛,迎來習近平訪日,以「第五份文件」重新定錨日中關係,完成田中角榮未盡之事功。 然而,石破在推動日中「首腦外交」之際,仍不免俗的尋求先行訪美,最快於2月與川普在華府會談。畢竟戰後歷任首相無法妥善處理日美關係命定將是短命首相,石破試圖在日中關係留下政績,須先過川普這關,以免遭黨內物議。石破深知身為少數內閣首相,過度操作日中關係徒留黨內麻生及舊安倍派等反對勢力逼宮話柄。步步為營的石破先遣前首相、自民黨副總裁菅義偉出席美國前總統卡特的國葬,就是伺機與川普團隊接觸投石問路。 作者為輔仁大學日文系(所)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 臺灣大學日文系(所)兼任教授、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理事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賴清德總統臉書截圖 【聚傳媒王其專欄】朝野關係惡化後,主管電視的NCC委員4席成為僵局,恐怕要農曆新年後才會明朗,現在的4位提名人,有立委透露,也還是黨政高層的首選,但換人聲音沒有停過。 賴政府少數黨執政半年多來,全困在藍白合多數的立法院內,不管年度總預算或是大法官、NCC委員等重要人事案,不是全被砍,就是全卡關,重創民進黨的執政力道。上周六民眾黨結合藍軍的反司法群眾活動,作勢要衝總統官邸,聲援被壓的柯文哲,黨政人士說,三黨的關係也降到冰點,短期內難以恢復。 雖然人事案卡關,但藍軍想要推人進綠營的消息始終沒有停過。一位立委也說,的確有行政官員私下問在野有沒有要推薦NCC委員?也有位在國立大學教書的女學者承認有被推薦。不過,這位學者過去在旺中集團媒體任職過,讓綠軍內對中天新聞台會不會捲土重來有很大疑慮?另外一位現在被提名者,也因為和藍軍企業媒體財團走得很近,也讓綠軍操盤者考慮換掉,免得民進黨守護多年、且放在NCC組織法內的核心理念黨政軍條款破功。 這位立委分析,政府高層對NCC四位被提名人,並沒有要妥協的最終決定,但行政院內或其他官員建議要換人倒是有的。不過,因為藍綠白關係很差,藍軍媒體財團又熱衷推薦人選,想要在重大政策闖關,也讓黨政高層考慮再三,換了新名單可能過得了關,但NCC形同失守,更划不來。 從去年12月起,NCC委員只剩三位留任,不到半數,也的確影響產業決策。例如,迪士尼集團全面撤出台灣後,NCC去年最重要的5個頻道同時調整案,有系統業者改用韓國娛樂台KMTV與amc電影台遞補,但收視率很差,被NCC批判,去年年底不約而同申請異動,欲將KMTV更改為JET、amc電影台更改為ROCKAction。但NCC表示,業者提出是因為收視考量,但目前委員人數不足4位,僅能召開審議委員會,啟動詢問地方政府等作業,NCC難以審議。接著頻道審查也要展開,NCC如果再不產生新委員,業者權益會受影響。 一位政壇人士預估,NCC新委員要不要重提,恐怕得農曆新年後才可能有進展。而藍軍媒體大亨大動作推薦新委員,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讓綠軍對中天新聞台、黨政軍等重大議題可能被藍軍掌控,有很大顧慮。看來,NCC委員安排,不但要看綠營的智慧,也同時考驗藍軍媒體大老的手段了。為搶NCC委員 ,藍綠都有本難唸的經。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
照片取自張益贍臉書 【聚傳媒陳朝平專欄】民眾黨前中央委員張益贍,在臉書上公開疑似沈慶京與應曉薇的對話內容,精彩片段如下: 沈慶京撥通應曉薇的電話:「喂、喂」 應曉薇回應:「喂?嘿嘿嘿。嗯,哈囉。」 沈慶京問:「幹嘛,妳今天不想爽啊?」 應曉薇:「沒辦法,我昨天輪流看媽媽。.」 見此,網友紛紛留言,質疑沈應兩人關係曖昧,「難怪一起去澳門」、「口味真重」、「沈董夠力喔!」 姑且不論張益贍是否合法取得這段私密對話內容,假如,這段對話內容係金ㄟ,絕非虛構,那麼,張益贍此舉,搞不好旁證了小沈的清白,也間接證明了柯P並未受賄呢! 既然小沈和應曉薇關係曖昧,甚至是兩情相悅,互為偷情對象,沈應二人只要一口咬定小沈給應曉薇的5000多萬,是情人間的餽贈,是男方給女方的情愛補償費和安家費,那麼,無論是小沈婚外情,或是應曉薇的劈腿,不告不理,何罪之有? 縱使,檢方能取得應曉薇行賄官員的「鐵證」,又如何證明應曉薇行賄的錢,是來自於小沈給付的那5000多萬的「大水庫」? 至於小沈是不是在陸續交付應曉薇5000多萬時,教唆應議員行賄官員,恐難查證。畢竟,沈應兩人對話,枕邊細語、床笫之私,除非檢方(或是祕密證人)有在某時、某地臥室,錄音錄影、存證成功。 以上推論若屬實,檢方既無法證明沈應兩人不是情侶關係,也無法證明小沈出資教唆應曉薇行賄官員與柯P,那麼,柯P任內,京華城改建的容積率大增,又該當何罪呢? 圖利?沒有行賄事實,沒有對價關係,圖利誰? 當然啦!如果有人能進入時光隧道,回到未來,赫然發現,京華城改建完成後,小沈送上了豐厚的「後謝金」給柯P,那就另當別論! 期待張益贍跑一趟時光隧道,回到未來,取證歸來!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