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奔騰思潮》只赦扁?蔡英文敢一併赦免吳淑珍與陳致中?(汪葛雷) 

照片取自陳水扁粉絲專頁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蔡英文總統在歷經八年充滿風光也充滿爭議的執政後,即將於5月19日結束她的任期。無可諱言,每一位總統即將卸任時,人民的關注與媒體的鎂光燈都會聚集在下任總統身上,這是政治現實。然而蔡總統卻不同於過往總統,她備受矚目,但卻不是出於什麼好事,她受矚目的原因,是她欲特赦陳水扁前總統。 當然,對於此類爭議事項,總統府在定案前絕對不會露口風的,10日府發言人也僅以「現階段的立場仍是希望確保陳前總統獲得妥善的健康照顧,並依照相關的法律規範辦理。」但眾所皆知「現階段」三字的狀態隨時可以改變,可以想見最後四個上班日,蔡總統隨時會以諸如「推動社會和諧」、「消除對立」等理由特赦陳水扁,並拿韓國前總統金泳三特赦全斗煥、盧泰愚兩位前總統,文在寅特赦前總統朴槿惠的案例來說嘴。 然而,這種理由根本是似是而非,臺灣與韓國的狀態並不同。翻開韓國歷史,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發動雙十二政變的全斗煥在政變之後軟禁了金泳三,金泳三在家絕食健康極度危險,兩位韓國總統是如此水火不容的關係。正因為如此,來自受迫害者的原諒才顯得珍貴,也才真的多少可以緩和(其實也未緩和多少)對立陣營的關係。 反之,蔡英文與陳水扁是什麼關係?蔡英文是陳水扁的昔日下屬,是提拔蔡英文當陸委會主委與副閣揆的恩人,是陳幸妤「你們誰沒拿過我爸的錢」的對象之一,這種「自己人互惠型特赦」其中完全缺乏對立陣營的參與,講消除社會對立,充其量不過是往自己臉上貼金。 特赦陳水扁的作為,與其拿金泳三特赦全斗煥、盧泰愚,或者文在寅特赦朴槿惠這種跨黨派和解類比,更接近於韓國前總統李明博2013年卸任前,特赦其政治盟友、一位多年商業朋友,以及其他幾十名因腐敗等罪行定罪的親信的作為,純屬自利,與社會公義毫無關係。 可悲的是李明博的作為至少還有同黨的繼任總統朴槿惠反對,我們的繼任總統賴清德卻是最高品質靜悄悄,與蔡英文欲達成的目標100%一致,無視社會觀感的程度,竟比日後因親信干政案身敗名裂的朴槿惠還厚顏無恥。 再談可否消泯臺灣現階段的社會對立。臺灣當前社會對立,其核心因素是來自阿扁嗎?十多年前當然是,但現在肯定不是。從近幾屆選舉在野黨都不太把阿扁當成攻擊執政黨題材,就可知道阿扁的存在早已與社會對立與否完全無關了。 試想,最近社會對立主要是什麼?是柯建銘因連續十幾次表決遭碾壓,成日臉書咒罵在野黨;是藍委徐巧芯因勇於爆料,遭外交部惡意提告,遭綠營側翼騷擾媽媽,誣指超貸;是深綠網友與側翼看年輕世代用對岸用語不爽,當起「支語警察」成日騷擾網友。民進黨有心解決這些對立嗎?沒有!不斷對不同意見者下毒手,這時談特赦扁消泯社會對立,實在是夠矯情也夠虛偽。 說穿了,民進黨不過是為了完成「完全勝利的最後一哩路」,享受完全的勝利成果而已。這個權力果實八年來一直沒讓阿扁分享,一直是深綠的心頭刺,赦扁真正消弭的是「黨內對立」。但「黨內對立」只靠赦扁怎麼夠?沒特赦吳淑珍與陳致中,讓他們能繼續從政,能出國遊玩,怎麼能算是「捍衛扁家100%的人權」? 換個角度想,民進黨乾脆一口氣全赦好了,把黨內不滿彌平,應該就可以專心當全民總統,真正平等照顧2300萬人的福祉了吧?從這角度看,真的不妨一次赦乾淨啦。 作者為網路媒體工作者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王其》要修法搶NCC委員?國民黨曾主張要廢NCC

照片為NCC官網截圖 【聚傳媒王其專欄】再一星期新政府將上台,內閣中唯一沒有定案的就是NCC正副主委與委員名單了。這是新政府面對國會未過半的考驗,也是人民觀察兩個主要在野黨的國會表現指標,特別是去年大選中喊話要廢掉NCC的國民黨。 四位NCC正副主委及委員任期到今年7月31日,新名單在4月30日送到立法院前後,朝野就吵翻天了。一周後在野黨聯手在立法院審查的第一關就先封殺了這份名單,根本還進不了立法院大會的審查大門。接下來又吵說,如果8月1日四位任期到了的委員離開了,NCC剩三位委員,沒有過半,審不了重大案件,就會發生蘋果新手機上不了市的事,這樣會得罪一票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最喜歡的iPhone新手機。執政在野的立委,又一番記者會互批。 但媒體人最關心的是,在野黨面對NCC新委員的態度,除了批判外,有沒積極性的政策或主張?這恐怕是未來三個黨,尤其是在野黨要認真面對的。 三黨面對NCC各有優勢,也有弱點,但一不小心,還沒有看到政黨優勢展開,反而被看穿藏在後面的盤算。 政壇上一直有個還沒有對外證實的消息說,國民黨最想搶兩個委員名額,然後幫中天新聞台翻案。也因此,國民黨都還沒有對外說他們的傳媒政策,更不用說國民黨在總統大選期間,是主張要廢NCC的,選後國民黨不但不談,還要大力運用國會第一大黨機會,修法搶委員席次。 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去年7月接受「TVBS少康戰情室」專訪時曾表示,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這幾年一下把「中天」關台,一下讓「鏡電視」開台,過程紛紛擾擾爭議很多,讓全民完全不信任NCC。既然一個公正的單位已經不受大家信任,就是撤掉、打掉重練,再重新開始。NCC是重要的審查單位,如今卻被搞得烏煙瘴氣,不打掉重練,如何贏得民眾信任?雖然國民黨最後沒有執政,但是也必須面對支持它的選民,拿出要廢除NCC的政策;就算是這政策已不可行,也必須說明原因,再來提黨的傳媒政策新方案。 民眾黨立委的態度更不明朗,本來在5月初傳出要與民間基金會合開記者會,給新委員出題目,等同要開始審了,後來也因名單第一關被否決,也就不出題了。但消息人士也說,民眾黨立委對國民黨可能要替中天新聞台翻案,同時要修法按政黨比例搶新委員,是有不同意見的。 NCC因為主管媒體,特別是台灣媒體中最有政媒影響力的電視,所以特別受到朝野重視,這很合理。其次,民眾黨的崛起靠網路媒體的空戰,與NCC業務息息相關,當然會特別盯NCC。而國民黨有中天新聞台這議題,當然抓著不放。更重要的,NCC新委員要立委投票同意,民進黨在立法院未過半,與在野談判成為必然。在這些背景下,要順利產生新的NCC主委副主委及另兩位委員,真是政治上的高難度挑戰。而這挑戰,不只是執政的民進黨要面對,還包括在野黨。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

奔騰思潮》淨零排放跳票後的對策(陳立誠) 

照片取自經濟部淨零辦公室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個人有多篇文章解釋,不但臺灣無法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全球都不可能達成。本文將討論在5年後,當全球認清2030年階段性目標必將很難看的跳票,並放棄2050年淨零目標後,全球及臺灣應如何調整減碳目標。 在討論新的減碳目標時,宜先回顧人類為何訂定極為激進的2050年淨零時程。說白了減碳是為了抗暖,懼怕氣候變遷帶來的災難是人類如此瘋狂推動能源轉型的根本原因。可嘆一般人對氣候與能源都有極大的盲點。 對氣候的盲點在於分不清氣象與氣候。刮風下雨,乾旱洪災等人人均可感受到的每日天氣變化是氣象(Weather)。氣候(Climate)是統計學,是氣象數據的統計,氣候數據是否有「趨勢」,是否有「變化」,至少要看30年的統計。一般不了解統計,對統計資料也毫無興趣,將氣象誤會為氣候,自我驚嚇。 對能源的盲點也是不了解「能源轉型」時間極為漫長。誤以為能源轉型像換手機,每年都可汱舊換新。但人類以往的能源轉型時間都以兩個世代(60年)計。能源轉型時程緩慢的主要原因在於能源基礎建設投資極為龐大,使用及折舊年限漫長。目前全球主要能源相關基礎建設如煤礦,油氣井,液化天然氣設備,能源進出港口,發電廠,輸配電系統,煉油廠,油氣管線等資產共計20兆美元,未使用至經濟年限無法回本,能源不可能快速轉型,能源轉型時間漫長其來有自。 如果2050年淨零排放無望,人類下一步要怎麼辦是每個人的疑問。個人沒有答案,但有一些建議。 個人沒有答案原因也很簡單,個人不知道2100年的世界會進步到何種程度。為何提到2100年?要先給全球未來減碳的可能走向做一預測。個人認為全球在2030年前就會放棄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因為原定2030年全球碳排要較2020年減少40%的階段性目標會很慘烈的收場,不得不放棄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 全球下一個淨零碳排的目標會設在何年呢?個人大膽預測會設在2060年,但個人也大膽預測2040年前又會再度放棄,改為2070年。這種老戲碼會每10年上演一次。人類會一路跌跌撞撞,浪費天文數字減碳但一路失敗,並不肯吸取教訓,這是全體人類被「激進減碳」思維綁架的悲哀。 個人建議一步到位將淨零碳排放目標定在2100年,這一建議也有所本。個人只是回歸巴黎協議的原始目標:控制2100年溫升不超過2度。很多人並不清楚設定2050年淨零排放排放的原因是控制2100年溫升為1.5度。這並非巴黎協議的原始目標。大家也不要以為2100年淨零排放很簡單。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氣候經濟學之父耶魯大學諾爾豪斯教授就認為人類無法控制溫升為2度,換句話說,即使2100年淨零排放也是千難萬難。 明年是2025年,離2100年仍有75年,由2025年回溯75年是1950年,二戰剛結束5年。當時一般家庭的唯一「電器用品」就是電燈,現在一般家庭中的電器用品不知凡幾,50年前大家聽過電腦嗎?有幾個家庭有電話?今天資通訊科技發達程度75年前的人可以想像嗎? 2100年同樣距今75年,當今人類同樣無法想像75年後的減碳科技。名科學家戴森曾建議以基因工程改造植物,使其進行光合作用時較目前植物吸收千倍二氧化碳,今天聽來有如天方夜譚,但何人可以斷言絕不可能?未來減碳科技發展絕對出乎現代人的想像。 將淨零碳排時程由2050年推遲50年為2100年的結果是在2100年時的全球溫升將由1.5度變成2度。老實說個人不認為增加0.5度將會為世界帶來什麼不可承受的災難。曾任美國能源部副部長及加州理工學院副校長的著名科學家庫寧於《暖化尚無定論》一書有詳細說明。 如果庫寧等人錯了,世界會「毀滅」嗎?本人曾介紹的「氣候工程」就是人類的「保單」。相較瘋狂減碳,只要花極低的經費在大氣平流層釋放1%人類目前在對流層釋放之二氧化硫,多反射1%的陽光,全球就會降溫1度,此一現象已由火山爆發證明可行。 臺灣應如何因應目前全球減碳壓力?以歐盟碳關稅而言,臺灣應觀察競爭對手如何應對,對其影響如何,並盤點國內真正受影響之廠商,予以各別協助,絕對強過無頭蒼蠅似的以激進手段進行全社會減碳。對RE100之要求,台電何不考慮釋出水力發電之綠電給真正受影響的廠商? 臺灣也應對國際放棄2050淨零目標的可能性先行布署,臺灣應以成本效益分析排定減碳手段順序,並應採行「無悔政策」,避免陷入不可收拾的情境,如再生能源裝置超過尖峰用電需求即為一例。反之,放棄非核家園政策,恢復使用核電就是功能卓著,最明顯的無悔政策。放棄瘋狂減碳政策,將部分省下之經費加強減碳科技研發亦可列為無悔政策。 目前全球推動2050年淨零排放必不可行,是將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災難的死胡同。臺灣單單因為錯誤推動風電產業已鎖定一兆元的損失,強推不可行的淨零目標而鎖定的經濟災難不敢想像。 個人希望5年後,當全球放棄2050年淨零目標之際,有人記得之前有人已做此預言,並認真考慮本人的建議。 作者為台灣能源部落格版主、前吉興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奔騰思潮》「青年看兩岸」系列-珍視歷史根源,共同展望未來(賴佳煦)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迎接春暖花開的四月,非常榮幸跟隨馬總統一同至大陸參訪。此行走訪廣東、陝西與北京,馬總統帶著大九學堂的學員們共同探尋歷史,正確認識大陸當前的發展,並增進兩岸之間的互動與了解,最後參與馬習二會的會見,見證了兩位的領袖風範。其交流對話的背後蘊藏著對年輕學子們深刻的期待。 這趟旅程的重點不僅在於馬習二會,更重要的是對於文化層面的體認,解構過往的認知,從民族與文化的角度重新思考兩岸關係。 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追尋 追溯中華文化歷史根源,中華文明始於人文初祖「黃帝」,此行非常難得親臨現場參加甲辰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不同於清明節各個家族獨立祭祀,這是民族層次的祭祖儀式,眾人齊聚一堂共同緬懷民族祖先。典禮進行擊鼓鳴鐘、大合唱〈黃帝頌〉、獻花與樂舞告祭等儀式,場面莊嚴而震撼,樂舞結束時,金黃之龍從祭台盤旋而上飛向天空,象徵龍騰盛世與福佑中華的美好祝願。中華文明至今仍生生不息地延續著,許多家族祖先隨著時空變遷陸續從大陸來到臺灣,中華文化依舊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舉凡每年春節過農曆新年、清明節掃墓慎終追遠、端午節吃粽子迎接夏季、中秋節闔家團聚賞月吃月餅等,傳統節慶凝聚著家族情感,傳承著深遠的歷史習俗。現今中華民族的後代稱為「炎黃子孫」絕非遠古傳說,在中華民國國旗歌的歌詞當中「炎黃世胄」即是炎黃子孫之意,這就是對於中華民族認同的事實,切勿因歷史仇恨而數典忘祖。 登臨萬里長城、走入兵馬俑坑,我們隨著導覽員的腳步一起穿越時光回到秦朝。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了保護王朝,開始修繕並連接長城抵禦外敵,串連臨洮至遼東綿延萬里的城牆,自此有了「萬里長城」之名。秦始皇自13歲繼位起開始修建陵墓長達38年,陪葬的兵馬俑軍隊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三座俑坑按照兵法布陣,一號坑是最大的步兵軍隊;二號坑尚在考古當中,有步兵、弩兵、戰車等綜合部隊;三號坑是指揮部隊,規模較小。每一尊栩栩如生的兵馬俑表情都不盡相同,身上的裝甲、髮髻、各式配件與紋路皆是高度寫實且精緻的藝術作品,曾經於教科書所見的內容真實呈現在眼前,令人驚嘆。 宗教信仰是組成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佛教在漢朝自印度傳入中國,到了兼容並蓄的唐朝因多代皇帝弘揚佛法而使佛教遠播,著名的法門寺因供奉釋迦摩尼佛的真身指骨舍利而聞名,其地宮存放著諸多珍寶,展示的金、銀、琉璃、陶瓷等器具也顯示出唐代皇室生活奢華的景況。坐落於大慈恩寺內的大雁塔也極為知名,歷史上玄奘法師歷經19年遠征西域取經,返國後唐太宗請玄奘法師到大雁塔翻譯梵文佛經,而後玄奘法師的弟子們將其出使西域的見聞撰寫成廣為人知的《大唐西域記》。此兩座佛寺都是唐朝的皇家寺院,現已成為重要的歷史古蹟,至今在佛教世界中仍具有極高的地位。 到了明清時代,政治中心轉移至北京。穿過熙和門,我們走進故宮博物院,進入明清時代24位皇帝的故居,故宮舊稱紫禁城,宮殿以中軸線結構向後延伸,分為外朝與內廷:外朝是皇帝辦公和舉行國家典禮的場域,由三大殿組成,依序是太和殿、中和殿與保和殿;內廷是皇帝與皇后居住的場所,由三大宮組成,依序是乾清宮、交泰殿與坤寧宮,而御花園在坤寧宮之後,作為休閒娛樂的場所。故宮珍藏著眾多寶貴的文物,修復的工程也持續進行著,參訪故宫文物醫院時,看見專業修復員們以實際行動守護著文明古物。 出訪前三日是329青年節,是黃花崗起義先烈的紀念日。在廣東參訪了孫中山故居、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墓與黃埔軍校,回顧孫中山先生的生命歷程,一生為了民主革命不斷奮鬥,最終於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而第十次革命的黃花崗起義最為壯烈,「浩氣長存」四字烙印在墓園入口的牌坊與七十二烈士之墓亭上,參與這場起義的鬥士們平均年齡不到30歲,正值青春年華但勇於投身革命事業,為國家、為民族犧牲奉獻的精神令後人敬佩。起義結束後,潘達微先生四處奔走收斂烈士們的遺骸,並主張修建墓園悼念革命先烈,黃花崗起義雖然失敗,但引起了眾人共鳴,奠定了後來辛亥革命成功的基石。1924年孫中山先生建立黃埔軍校,以「愛國、革命」為核心精神,培訓眾多軍事與政治人才,盡心盡力為民族付出與貢獻。但民國建立之初仍處於動盪的年代,1937年七七事變揭開抗日戰爭的序幕,盧溝橋是南來北往的樞紐要道,作為抗戰的歷史標誌,最終中華民族歷經八年抗戰贏得勝利。然而,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而是應謹記歷史教訓,莫忘戰火無情而和平可貴,仇恨能夠被原諒,但真相不能被遺忘。 循著朝代更迭的時序,中華文明起自三皇五帝時代,經歷了眾多朝代轉變,至今仍在續寫歷史,文明的高度發展奠基於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民族將繼續譜寫更多故事,創造更巔峰的文明。 壯闊工程與科技企業 2019年港珠澳大橋完工,工程結構結合橋、島、隧三部分,採用雙向六車道的高速公路建設,行駛於橋上時速可高達100公里,促進了珠海、香港與澳門之間交通往來的便捷性,實現「一橋通三地」的夢想。2008年與2022年北京分別舉辦夏、冬兩季奧運,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其被譽為雙奧之城,此行參觀舉辦夏季奧運的鳥巢與冬季奧運的速滑館,場館設計匠心獨運,於此看見體育工程細膩的建築工藝。2022年西安國家版本館落成,此處典藏著大量的經史文本,由於陝西是中華文明重要的起源地,西安曾是13個王朝的都城,眾多朝代更迭於此,使其擁有極為豐厚的歷史底蘊。 隨著全球進入資通訊科技時代,當今企業發展與科技密不可分,在廣東參訪了大疆無人機、騰訊、比亞迪電動車等知名成功企業。近年來無人機受到廣泛運用,能夠運送貨物、視察農園、拍電影、做燈光展演等,搭載輕巧高畫質的攝影鏡頭,使無人機成為新型態的數位攝影工具;騰訊公司除了經營社群軟體與影視平台之外,也積極開發高齡智能設施,其將線上會議的降噪功能結合於助聽器、研發「銀髮輔抱機」輔助長者移動,並結合手機AI控制,提升產品的使用品質,這些都是騰訊持續拓展與創新的實例;而比亞迪公司思索未來化石能源終將枯竭,從電池產業積極轉向電動車發展,打造出不亞於石油汽車性能的電動車,甚至也研發跑車與越野車,電動車產業除了眾所皆知的特斯拉之外,比亞迪崛起的競爭力亦不容小覷。 為追求社會永續發展,能源與糧食都是民生的重點課題,此次在陝西參訪隆基綠能科技公司與楊凌智慧農園。隆基公司主要研發晶片與太陽能發電設備,致力於發展再生能源,達成減碳目標,追求永續潔淨的能源;楊凌智慧農園實現農業現代化,透過數據監測作物的生長狀況,能夠及時解決問題,栽種溫室蔬菜引進自動化的作業流程,將科技設備融入農業以提升效率,形成創新的種植模式。 兩岸青年交流共融 過去幾年兩岸關係冰封,青年之間缺乏互動來往的機會,很榮幸此次在廣東與北京分別到中山大學與北京大學進行交流。大家與兩所學校的學生們一見面便相談甚歡,我們說著同樣的語言,交流沒有太大的隔閡,相處自然而不彆扭,彼此熱絡地介紹各自所學的專業、家鄉的特色、推薦的美食等,把握時間迅速交換聯絡方式,並約定將來要再見面,珍貴的情誼就此開展。生活在資訊時代,社群網路串連起遠方的聯繫,天涯若比鄰,不論距離多遙遠,透過社群媒介都能夠得知彼此的近況,惦記著曾經相處的回憶,感動於偶爾聯絡的驚喜。 人間真情 兩岸因歷史緣故而分治,經歷數十年的分化逐漸發展出不同的樣貌,當今存在不同的制度、生活習慣與思維價值等,但彼此仍擁有共同的文化根源,對於民族與歷史有共同的情懷,面對未來社會發展抱持美好的願景。因此,兩岸之間應當持續穩定的交流,促進彼此更多且正確的了解,消弭歧見化解衝突,建立互信關係追求和平共榮。 這趟旅程跨越的不只是海峽兩岸,更珍貴的是橫越時空的歷史巡禮以及於此建立的人情緣分。聚散終有時,轉眼11天的旅程在北京畫下休止符,休止並非結束,而是準備下一趟旅程的開始,期待未來有機會再訪大陸,繼續深度了解歷史與當代文明發展,保持與朋友們的聯繫,回憶與友誼長存。 走過眾多景點與交流活動,深切體會人與人的互動貴於真情與和善,兩岸友情的連結難得而珍貴,彼此需要持續交流,互相認識與理解,創造正向的互動關係,共同展望未來和平安樂的生活。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生、大九學堂三期學員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葉元之》故宮要「以文化交流抗中」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葉元之專欄】在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元之針對故宮提出質詢,有工作人員在翠玉白菜旁簽文件,而院長蕭宗煌居然認為這只是個「小疏失」,元之嗆,光是這種心態,就充分反映對國寶的不重視,「可以下台了啦!」 此外,故宮報告提及派員參與英國研究院「全球召集計畫-中國全球秩序」,其中在「南非研討會」的出國報告中,結論居然是南非和中國在政治經濟層面合作較緊密,文化能見度較差,所以台灣可從文化交流擴展友邦的結盟。 簡直離譜,故宮正事不幹,跑去搞抗中保台!故宮照顧好國寶是基本要求,「不要去搞一些有的沒有的!」 另外,故宮的書面報告中用「因緣際會」,來形容國寶到台灣的歷程,這種輕描淡寫的用語,完全淡化國寶來台的各種艱辛,以及無數人犧牲奉獻的過程,尤其先賢先烈為了保護國寶,冒著生命危險,跋山涉水,避開日軍的攻擊,而這樣的努力卻被故宮稱為「因緣際會」,顯示了故宮對國寶莫不在乎的態度,也讓人對故宮的國寶保護失去信心。 由於故宮對外表示,在翠玉白菜旁簽字,僅是「小疏失」,元之深表遺憾,並嚴加譴責。在元之的逼問下,蕭宗煌補充說「這是一個不經意的小疏失,可是也是嚴重錯誤」,這句話讓現場充滿笑聲,也遭元之反酸,「你是要靠你這舌燦蓮花保官位嗎?」。 元之還問,展出的翠玉白菜是真品嗎?蕭宗煌回應,「當然是真的」。元之則說,就是因為故宮這種漫不經心的態度,網路已經在懷疑展出的翠玉白菜是假的。 蕭宗煌也說,故宮現在已送修的圖書文獻有108件、書畫92件、器物55件,這一季就會修好。 另外,元之也針對大陸淘寶與抖音上侵權的賣家再次質詢故宮,今年3月質詢時,蕭宗煌答詢說「網路侵權都有處理」,但其實故宮3月才正式在大陸提告,甚至還在補件中,尤其去年7月就有熱心民眾跟故宮爆料,有台灣人在廈門打著故宮名義招搖撞騙,但故宮今年3月才正式提告,根本沒有捍衛故宮權益的決心。 蕭宗煌則回應,有發公文請大陸購物平台下架,也有請檢調追查。 作者為立法委員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奔騰思潮》領不到加班費!司法不是不用吃草的馬(陳述恩)

照片為司法院網站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接續連日討論多時的司法人員過勞,日前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舉辦「失控的正義1─又要我們『共體時艱』!如何簡化偵查、審判訴訟程序與書類製作及人力增補」公聽會,會中邀集學者、法官、檢察官、行政院人事總處代表,討論司法過勞問題。(簡要文字報導可參。)會中不同身分的人各自的看法固非無見,但筆者認為,目前司法高層最應該擔心而應特別正視司法基層士氣低落的問題。 這個問題很大。司法人員整個工作團隊都有嚴重的士氣問題,可司法高層都是司法官出身,雖是查案、審案的老手,但鮮少修習過管理學的學分,更幾乎沒有行伍領軍的軍事體驗。 軍隊不怕長期處於作戰的狀態,怕的是這隻部隊沒有士氣,精神戰力不足以支持長期抗戰。打仗不能只看戰場上有幾把槍。防護設備是否完善?子彈糧餉是否充足?後勤支援是否穩定?給養醫護是否健全?如果長官既要求部隊堅守寬大的戰場正面、還要面對倍增的敵人,但只給有限的彈藥,還要部隊「共體時艱」,折損的兵力要一年後才能補充,補充新兵還沒到任即紛紛落跑,你如果是現在第一線的士官兵,難道不會也想逃? 這就是司法的現況。 在公聽會中,曾任法官的黃士瑋律師說,「認真的法官,(在司法體制中)都一個個變成沒有感情的結案機器,接著再讓受不了辦案水準的法官一個個離開法院,『這不是劣幣驅逐良幣,這個制度會讓每一個本來的良幣,一個個不得不變成劣幣。』」聽來令人感到心酸,更令人驚心的是,我們人民竟然要把動輒限制人身自由(有期徒刑)或是涉及幾年的勞力所得、祖上積累財產的案件,就交給這種心態法官的來審判?這會是我們一般人對司法的期待嗎? 現在的基層司法,機關不分院方或檢方,人不分司法官、事務官、書記官,只要是實際從事偵查、審判、執行業務,大都處於重度過勞的狀態。就如高等法院民事庭法官周珮琦在公聽會所說的,加班分成「有加班費」的加班和「無加班費」的加班。因為每月核給的加班費很少,但分配的案件量都遠超過正常工作時間所能消化的量,是以加班超過時數是常態。問題是,超過能報支時數之後的加班呢?好一點的單位超額的加班時數還能換補休,差一點的單位或超過公務人員服務法規定的60小時加班時數後的加班,純粹是公益活動。 如果這是一個周邊福利很完善的企業,諸如免費托兒所、供應三餐餐點、合理的辦公環境,或許還能填補員工過度工作、勞力與回饋不對等的心理不平衡。但實況不是如此。不少司法機關建築物列在古蹟之列,其他不是古蹟的,辦公室也窄小擁擠、不見天日。有的在市中心,停車一位難求。此外,業務預算經費是少得可憐,電腦通常是五年以上的設備,當機故障家常便飯;為了節能減碳(實際是為省電費),傍晚五點半一到冷氣自動停機,熱死辦公人員。晚上要加班的怎麼辦?那是你們自願的。 再看看自己領到的薪水條? 這在書記官特別明顯。 書記官身為司法實務運作重要的樞紐,幾乎左右檢察官、法官的辦案效能,但大都職等列等低、起薪低、專業加級普通、加班費小氣,卻要做包山包海的工作。書記官們經常自嘲,除了判決書不是書記官寫的之外,其他整個案件所有事情都是書記官辦的,此言不假。 難怪書記官流動率屢屢創新高。而且書記官這個工作的名聲已經惡性循環到一個程度,有考上的書記官聽說分發到艱困的院檢(臺北三地、桃園、台中、高雄),直接不來報到,或是報到幾天後就被嚇跑。問有在準備高普考的人就知道,有哪一個職系的公務員竟然可以連續三年招考500人還補不滿?可見不是只有一般退休的書記官要補充,離職、轉任更是層出不窮,難怪年年空缺一堆。當風評不好流傳多年,年年招不到人就是常態。更深一層的說,司法高層們應該要更有危機意識的點是,艱困戰區的院檢書記官,老兵一直跑、新兵補不了,書記官們平均年資不長,經驗傳承會逐漸出現斷層,司法官辦案沒有幹練的助手,這對我國整體司法是否是好事?應該不言而喻。 馬兒不可能又要跑,又要不吃草。司法高層們對基層下屬,不要只想著防弊,重點應該放在興利。工作疲勞程度和司法人員有得拼的警察人員,去年一口氣調薪15%,而且還有六都的繁重加給。反之各級司法人員的薪資調整幅度與一般公務人員無異(今年年初調4%),也沒有六都工作量倍增的繁重加給,甚至連加班費都極其有限。這種悲慘的工作單位怎麼可能還有士氣可言?難怪大家紛紛「塊陶」啊。 作者為司法實務工作者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奔騰思潮》台海威脅 航母vs.無人機集群攻擊(亓樂義) 

照片為中國航空母艦福建號,取自微博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5月1日中國第3艘航空母艦福建號進行首次海試。它是世界僅次於美國福特號的第2艘電磁彈射航母。從技術上說,中國拉近與美國的代差;從作戰創新角度看,中美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 美國10年前就看到這個問題:無人機集群(蜂群)作戰所形成「小而多」的作戰效能,比數量有限的戰機、艦船包括航母等「大而少」的主戰平臺更具有戰場優勢。在現代海戰中,對航母編隊的突防作戰通常是集中優勢海空兵力于主要方向,對航母編隊防禦體系的一點或多點實施密集連續突擊。 但是能夠調集足夠海空兵力於一個主要方向對付航母並不容易,而且代價和風險極高。無人機集群作戰提供更有效的選擇,它以小編組、多波次和多方向同時突防,以數量優勢消耗敵方航母編隊戰力,使其防禦體系的探測、跟踪和攔截能力迅速飽和,陷入打不勝打,防不勝防的被動局面。 隨著美國的戰略重心由反恐向大國競爭轉變,近年美國積極推進「第三次抵銷戰略」,加快推進無人化作戰概念,多次組織無人作戰和有人與無人協同作戰演練。據報導,美國海軍未來60%的艦載機是無人機,其中MQ-25黃貂魚多用途無人機將正式納入美國航母艦載機聯隊。 無人機與有人機協同作戰顯而易見。無人機利用機載武器、通信和傳感器模組,聯合有人機或可單獨執行空中偵察、通信中繼、火力打擊和電子對抗等任務,提高艦隊的整體作戰效益。 中共軍方專業期刊指出,就火力打擊方面,美國航母打擊群在加油機的保障下,形成「遠程快速響應、中程連續介入、近程持久控制」的三段式火力打擊模式,大幅縮減航母參與全球作戰的時間。在遠程快速響應階段,航母打擊群在距離戰區約6,000公里處投放前一波無人機作戰編隊,約8個小時飛抵戰區進行作戰,同時航母打擊群全速開進,2至3天後到達距離戰區約3,200公里的預定戰位,完成快速響應。 進入中程連續介入階段後,航母打擊群增加投放後續無人機攻擊波次,盡可能消耗敵方「反介入與區域拒止」(A2/AD)戰力,並確保航母打擊群在敵方可能威脅的區域外進行作戰。等敵方主要威脅消除後,進入近程持久控制階段,航母打擊群前進至戰區附近、拒敵約1,000公里處,各型有人艦載機發揮整體戰力,基本完成對戰區的持久控制。這套打法基本符合美國協防臺灣的要求,風險低、成本小、效果大,又能及時響應,而且主要作戰行動很可能在第二階段大致底定。 在智慧化戰爭逐步成形和俄烏戰爭的啟示下,中共對臺作戰也開始重新思考。有人提出,今後指導統一臺灣的軍事行動,是建立「戰役級人工智能(人工智慧)無人機攻擊群」,作爲打擊臺灣軍力主要的戰略戰役手段,並且擔任首波攻擊主力。換言之,中共對臺作戰首波火力突擊由火箭軍常規飛彈部隊和陸軍遠程火箭炮部隊擔任主攻的設想,將被大規模無人機集群作戰所取代,而在臺海出現無人機大戰的場景。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奔騰思潮》廢死爭議!請慎用司法積極主義(衣冠城) 

照片為憲法法庭死刑案言詞辯論新聞稿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37名死囚提出的死刑釋憲案,憲法法庭在4月23日開庭進行言詞辯論,死刑議題再度成為社會議論的焦點。死刑存廢除涉及法律更牽涉文化、宗教、社會,當然還有政治。本文不打算重複爭執多年的存廢辯論,而試圖從政治與司法關係,檢視違憲審查中「司法積極主義(judicial activism)在死刑存廢中適用的問題。 這次辯論是大法官執行司法審查權的一種表現,既然進行司法審查就會有侵犯立法權與行政權的可能,在民主國家對此常常會有「司法自我限制主義」(judicial self-restraint)與司法積極主義的相關辯論。前者認為司法機關重在「裁判」而非「立法」,應尊重民意機關的職權,除非法律條文或政府行為有明顯違憲之虞,對於違憲審查的進行與裁判不宜過度與擴張解釋;後者則認為基於保護少數權利或伸張正義,司法機關可以根據憲法精神積極介入。 司法院院長許宗力傾向司法積極主義,曾多次強調「司法積極主義」對臺灣憲政民主的貢獻。而他任內有不少違憲判決如通姦除罪化和同性婚姻,都有強烈的司法積極主義的色彩。這次有關死刑存廢也不例外。但是我國對於死刑存廢是否應該且只能藉由違憲審查來達成,不無值得商榷之處。 不可否認司法積極主義在促進時代進步或是如許宗力院長所說的對臺灣憲政民主的完善有其貢獻。但是這把利劍也不是沒有爭議,它促成了民主發展但也可能反過來傷害民主精神。 首先,我們必須認清,二次大戰後許多國家都接受「憲法審查」的制度,但是在實踐與精神上與起源地的美國不盡相同。例如,在美國所有法院都有司法審查權,但是在德國、法國和我國則有專門的憲法法庭。由於美國強調三權分立的總統制與聯邦制,加上剛性憲法修法不易,司法體系的司法審查權往往大過許多議會內閣制的國家。另外,在美國推翻法院的決定十分困難。要經過眾議院和參議院三分之二的投票,或三分之二的州立法機構的批准,啟動憲法修正案。然後四分之三的州必須批准修正案。這是在許多民主國家少有的。 再者,司法審查往往會有侵犯行政權與立法權的爭議。司法積極主義也就是「法官造法」,首先就有越俎代庖之嫌,在美國憲法架構中,由於行政與立法分立,往往彼此牽制,出現美國政治學家法蘭西斯福山所謂的「否決政治」(vetocracy),因此法官造法多少還情有可原。司法積極主義不但可能出現越權的問題,也可能成為執政黨推卸政治責任、化解民意壓力的擋箭牌。過去八年民進黨完全執政,對重大爭議往往交由司法權利用違憲審查解決,規避政治責任,豈合於責任政治的民主原則? 美國司法審查的民主性也一直為人詬病,特別是川普提名三位保守派大法官後,讓保守派佔有六比三的絕對優勢,對美國政治走向有深遠的影響,這在墮胎權的判決上就浮現出來。福山所說的「否決政治」又出現一個強有力的「否決點」,在黨派對立嚴重的美國政治,徒增失能的風險。現在民進黨才經過大選,固然贏得總統大位,卻是「雙重少數執政」,挑戰高達八成反對死刑的民意,不知其用心何在?如果大法官做出違憲判決,面對新民意選出的立法院,豈不又要引起更激烈的朝野對抗。 美國司法體系政黨化與武器化的傾向越來越明顯,臺灣也不遑多讓。從前瞻特別預算案、黨產條例、軍公教年改條例到萊豬案多少重大爭議法案上,大法官幾乎全盤接受執政黨的旨意。這樣黨派化的司法院再主張司法積極主義,其角色可想而知。 司法積極主義有時的確有利於政治僵局的化解,但是在分裂對抗的政黨政治氛圍中,反而造成更大的政治風暴,可見強推司法積極主義無論在民主政治的理論上與實踐上都充滿爭議。 最後,為促進社會進步,及時挽救權利不再被傷害,而由司法審查跳過冗長的立法程序或社會共識的說服過程,而採取司法積極主義情有可原。例如臺灣的同性婚姻就是透過違憲審查的結果,讓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但是這次不只是牽涉死囚的人權,也關乎被害者及其家屬的權益,不可等同視之。這其中的「權益比例原則」如何拿捏?這就像是美國一些州關於墮胎權的立法爭議,在胎兒人權與女性身體自主權、健康權甚至生命權的拔河。 在面對反對廢死的民意,有大法官與學者自認為自己代表正義與進步,抱有違背多數民意又何妨的心態,顯露出權力的傲慢,這更顯示司法積極主義實不該用於處理死刑存廢爭議。正如美國首席大法官史東(Harlan Stone)所言:「行政和立法部門在違反憲法的權力行使時,受到司法部門的審核與限制,而我們司法部門行使權力的檢查就只能靠自我約束。」如果大法官不能自我約束,司法積極主義就成了危險的憲政怪獸。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王其》台灣新聞自由持續進步 中天與鏡兩案沒影響

照片為RSF官網截圖 【聚傳媒王其專欄】5月3日是世界新聞自由日,台灣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排名,由去年第35名晉升至第27名,這當然是好消息,問題是怎麼台灣對主管媒體的機關NCC批判得體無完膚,但是這現象與新聞自由的數字排名不斷往前,卻背道而馳? 無國界記者組織(RSF)在新聞自由日發布2024年度「世界新聞自由指數」排名,台灣由去年第35名晉升至第27名;中國在18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72。 如果再對比10年前的台灣新聞自由度,更是進步。例如2011年排45、2010年排48、2009年排59。儘管每年受調查國家不完全一樣,但台灣的新聞自由趨勢是往前的。相對於中國,總是排在後段班。 回到無國界記者組織(RSF)上周五公布的報告,區分世界新聞自由5個等級,分別是好、滿意、有疑慮、困難和非常嚴峻。台灣歸類於滿意,而中國則是非常嚴峻。RSF指出,台灣是個自由民主國家,全球第21大經濟體。普遍而論,台灣相當尊重媒體自由的原則,雖然遭遇假訊息和假新聞充斥的挑戰,仍持守著新聞自由模範的榜樣。 根據RSF公布的排名,台灣在亞太地區排名第4,僅次於紐西蘭、東帝汶、薩摩亞,超越澳洲、南韓、日本、泰國、印尼、新加坡、菲律賓、印度等國。 RSF指出,在亞太地區從事新聞工作的難度是全球第2高,主因是最不利媒體從業者的10個危險國度當中,5個集中在亞太,分別是緬甸、中國、北韓、越南和阿富汗。RSF並指出,新聞自由指數排名第172的中國,北京當局嚴格箝制資訊管道,執行審查和監控政策以管理上傳至網路的訊息,並限制被視為敏感或違背黨路線的消息散布。中國也仍然是世界上關押記者人數最多的國家,目前關押了119名記者,其中包括10名香港記者。 在RSF的總結中也指出,「決定世界新聞自由排名的5大指標中,政治指標的降幅最顯著,全球平均下降7.6個百分點,皆因世界各地的新聞自由正受到執政當局的威脅,而執政當局本應是新聞自由的保障者」。這段話放在台灣也很弔詭。台灣的媒體主管機關NCC被批判到體無完膚,其中之一就是下架了中天新聞台,還有發給鏡電視新聞台執照。這幾年,NCC老被罵說髒兮兮,NCC主委被立委告,府院高層都被說介入新聞台發照的事;去年一整年的有關台灣媒體的報導,大多數都是這些負面消息;但即使如此,台灣的新聞自由度,不但仍領先亞洲先進國家,還比前一年進步了8名。 看來台灣政治人物對政府有關處理媒體的批判,與新聞自由間關係仍距離很遠。媒體人觀察,這些批判大都是政治語言,台灣政府對台灣媒體的態度,仍然是充分尊重媒體的。最少,比起15年前的排名,整整進步了一倍。如果要從新聞自由的排名,看台灣島內對政治與媒體的評論,台灣的政治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

奔騰思潮》司法高層辭職的傳說(蘇永欽) 

照片取自司法院官方網站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幾次在報上讀到司法院高層要與總統同進退的傳說,當然是毫無根據。最近又有立法委員言之鑿鑿的說司法院院長副院長與提名的總統同進退已成慣例,這個所謂慣例竟然還扯到我,只好再次說個清楚。 我國現制下的總統任期只有四年,司法院長副院長都是由任期八年的大法官「並任」,如果要隨提任的總統進退,除非是總統連選連任,而且是在第一任時任命該司法院院長副院長,才勉強有做滿八年的機會,否則可能連四年都做不了,這是什麼奇怪的制度安排? 尤其說不通的是,司法、考試和監察三權都是我國獨有的體制,其共同特徵即超出政黨之外獨立運作,藉以建構傳統中國沒有的獨立司法權,保留傳統中國特有的考試、監察制度,彰顯唯才是用的價值、糾正黨同伐異之弊,這三個機關首長雖由總統提名,都不對總統負責,怎麼會有同進退的問題。 至於所謂慣例,大法官更曾在第419號解釋做過清楚的說明,司法院院長雖有辭職的先例,與此完全無關。說到我的個案更不知道前有何例,又如何可用於現在的司法院。我在105年5月24日提出的三頁辭呈,理由說得再清楚不過,和馬總統任滿去職完全無涉,而純粹只是因為新任的蔡總統在就職演說中表明對司法問題的關注,要親自「召開司法國是會議」,這裡已經觸及憲法層次的總統與司法院的基本分權,我認為這樣前所未見的作法將直接侵入司法院的職權領域。即使根據過去的經驗,司法院與行政院法務部在權責分工上難免爭議,也不宜由總統預先依憲法第44條賦予總統的院間爭議調解權介入院務,把主管司法改革的司法院降級為司改的執行單位。 憲法原來雖只在第87條規定了考試院的法律提案權,行憲後經司法院第3號解釋立刻基於五權體制本旨為監察院補上了監察事務的法律提案權,30年後再以第175號解釋認定司法院也有司法事務的法律提案權,使得我國這三個憲法機關在政策形成上都有相對於行政院的主導地位,總統縱按第520號解釋可以通過政黨路徑實質引導行政院的決策,但對於無法通過政黨政治介入的這三個憲法機關,應該全無干預餘地。 所以我在信中很清楚的說,司法院並不是「新政府」的一部份,所以蔡總統有心回應選舉過程所蒐集的廣大民意,推動司法改革,當然不是壞事,但唯一的途徑就是提名與其改革理念相近的人出任司法院長、副院長。基於這一層考量,我雖還有兩年餘的任期,仍願主動辭去大法官與副院長的職務,以避免府院關係的變質。誰知道就在等候總統任命新人時,又見府方重申由其推動司法改革會議的立場不變,我才召開記者會,明確表達反對違憲作法,並提早交卸職務。正如辭呈所說。我的辭職「既不是負責,也不是單純基於禮貌」,而是在護全體制的前提下,成全蔡總統的司改願望。此一想法既未受到尊重,只有立即去職,顯示不願沆瀣一氣的決心。這八年下來,民眾對司法的評價好像沒有多大改善,但權責反而更不清楚,孰令致之? 最後也許還可以簡單說說另一個引起議論的問題,依憲法增修條文第5條第2項後段的規定:「並為院長、副院長之大法官,不受任期之保障」,背後的法理應該就在區隔行政職與審判職,則縱任有需要辭副院長,為什麼連受到任期保障的大法官也要辭?在此之前,基於為司法風氣敗壞負責理由辭去院長的賴英照院長,就曾保留大法官任期幾個月,到任期結束。我同意這樣的解釋比較符合憲法意旨,但文義上不受任期保障的主詞是大法官,且所餘任期超過兩年,如果為此還要有一番爭論,實在大可不必,也就並辭了。 所以傳說中的慣例,並不存在,我也真不希望還有第二位總統要插手司法。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前司法院大法官並任副院長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