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翁佳音專欄】前天老番電腦跳出一則影音,是通常被歸類為反美、反日、抗臺保中,雙重身份的「中原(安徽+泰雅)」原住民委員,在立法院主張應以6月26日及10月31日為「原住民族抵抗日」與「轉型正義紀念日」。兩日分別為紀念1914年日本佐久間總督在立霧溪山間被太魯閣族人伏擊重傷落馬而亡(?),以及1895年日本殖民政府發布「日令第26號」強行沒收原住民土地之事。此類主張符合他一貫表演反日的行徑,無關真理事實,不理會沒關係。 但令老番感動與理會的是,影音中該立委批評台灣原住民歷史通常被偏見弄成只在「反日抗日的情節中出現」,進而指出「反抗清朝跟國民黨政府的歷史則被省略掉」,哇!難得吐露另一面事實。真的,原住民若一直只停留在抗日(1895~1945),才五十年,忘記在大清中國(1684~1895)與大中華民國(1945~)三百年以上的長期反抗,豈不是目光短淺? 老番難得附議該委員主張,認為應該把省略掉的「反抗清朝跟國民黨政府的歷史」(反中國殖民)再次提出來。為了響應,老番跟著炒冷飯,提出鄭成功侵略台灣時,哇,全島原住民何其英勇: 大甲塘,塘在大甲溪之北相傳鄭氏先鋒楊祖以一鎮之兵為「諸番」阻截於此,無一生還者。 不只中文記載,當時歐文也有紀錄。「一鎮之兵」大約兩、三千人,場面壯大吧。該役時間大概是1662年8月15日前後,要不要當成原住民紀念日?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著有《解碼臺灣史1550-1720》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抒情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蔡詩萍專欄】氣象預報說,氣溫驟降,的確,比起前幾天,高達35的高溫,週六明顯降溫了。時而彷彿夏天,時而回到秋冬,這是時序要迎向夏季的宣言。 對一位後段班馬拉松跑者來說,這兩天天氣狀態是好消息,在南台灣要舉行的大亞旺萊馬拉松,我不必頂著烈陽跑了(雖然較諸北部可能還是挺熱的)。 睽違了七年,我再度報名了大亞旺萊馬拉松。第一屆大亞旺萊馬,在2019年。當時,長跑好手中華民國馬拉松協會理事長盧瑞山老師邀約一些朋友為大亞旺萊馬助陣,我去了。 我記得烈日當頭下,我彷彿跑進一個奇幻的國度裡,南台灣鄉野風景迷人,但日頭赤炎炎讓人不免時生幻覺,總之,那是一場難忘的馬拉松,補給豐沛,人情豪爽,關門前我撐完了! 那是我的第三場完賽馬拉松,前兩場分別是2018的金門馬、田中馬。而2019年一整年,包括這場大亞旺萊馬,我也僅完成了五場。而接下來疫情爆發,大亞旺萊馬連續停辦兩年,直到2022才恢復,所以,從第一屆至今雖然是七個年頭了,但事實上只能算第五屆,而我,則從2019之後,直到今年才重回大亞旺萊馬。 七年過去了,我當然又老了七歲,可是以馬拉松累積的成績來看,我則是進化了七年,當年第一屆大亞旺萊馬完賽我才三馬,扣掉疫情嚴重的2020、2021,如今我已經累積了八十三馬,眼看年底大有機會把自己列入「百馬哥」的行列裡!重溫第一屆大亞旺萊馬的記憶,怎麼不令自己在清晨微寒的氛圍裡,心中浮起一股淡淡的溫熱呢! 人生有沒有奇遇,有沒有奇蹟,其實多半很難像電影電視劇那樣戲劇化,但,有些「人生成績單」,卻是靠你某一天下了決心,做了決定,同時又起身去行動,而後,再接再厲的,持續下去,於是也就有那麼一天,你回首,你細數,竟然啊,你累積了一些些成績,你累積了一些些「謂之幸福的小日子」! 我想,愛情婚姻於我,如是;與女兒的互動於我,如是;寫作閱讀於我,如是;就連跑得並不快的馬拉松於我,亦如是啊! 我也就,一天過一天,一年過一年的,一場馬一場馬的,一本書一本書的,走到了「現在的我」。 如果我什麼都沒做,如果我什麼都沿著以前的老路子走,也許也不差,但一定不是「現在的我」吧! 清晨,我將在台南關廟,穿上跑鞋,套上大亞旺萊馬拉松的戰袍,戴上大亞旺萊馬拉松的專場帽子,當然帽頂必定掛著好看時髦的運動太陽眼鏡(那是用來耍帥拍照的),然後,擠在跑者群裡,伸腰,壓腿,連續跳躍暖身,然後深呼吸,深深呼幾口睽違七年的,南台灣暖暖氣息裡很鄉土的味道。 然後,等待槍響,在蜂湧而出的跑者群裡,跨步出去,我依舊不可能很快,但我會認認真真的,踩下每一步,我會細細回味著七年前,我跑過這些賽道時的記憶,我也會牢牢再記住今年我跑過賽道上沿途風光的每一刻感受,留待他日來細嚼。 我們留不住歲月的,我們也留不住人生所有美好與不美好的一切,但我們是跑者,我們以自己的肉身,向世界宣告,我們會很堅毅的向前,每一步都是我,都是「現在的我」向時間祭出的戰歌:我還在,我還在跑,沒時間變老! 作者為知名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蔡詩萍專欄】先說週休二日的收尾。烈日下,我跑完桃園海風馬了,第83馬到手,連續三年完賽。狀況很清楚,練跑不足,體力下滑,體重增加,構成我近來的馬拉松,成績很勉強。 解決之道,也很清楚,要練核心,要日常練跑,但我現在忙碌程度,就是不行啊!只好走一週,算一週了!這兩天忙壞了。週六難得早上有空,陪太座去內湖花市買花。太座無師自通,花插得有模有樣,天生有美感。下午先去「若木藝廊」,欣賞鄭麗雲老師的最新創作,她移居美國後,住家在一座山谷裡,春夏秋冬,美到不行。 心隨境轉,畫作裡飄出自然環境對鄭老師的影響,她原來就擅長利用波動的線條勾勒畫作的魂魄,但總是給人一種靜穆的距離感,這次的新作,色澤豐沛,線條勾勒的技巧,整個融入自然環境,我第一個感覺就是:這會是西方抽象意境裡最渴慕東方意境的再一次突破。 傍晚趕去寶藏巖,參加一年一度的2025「寶藏巖光節」,選在黃昏揭幕,是希望觀賞者能在日落時分,漸漸感受到光影迷離,藝術家透過各種手法,留住時間之光影變幻的美好。 七點半再奔去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與太座會合,在Legacy Tera看老牌歌手林淑容的演唱會。現在的年輕人很難領會,林淑容當紅的時候,她模仿鳳飛飛惟妙惟肖,她演歌式唱腔,在1970、80年代,是很普遍的歌壇文化,真要到民歌崛起,華語歌壇才有新的變化。 好的,重點來了,週六到週日,我只睡了三個鐘頭,在遙遠的夢境裡,手機鬧鈴鬧了好幾分鐘,才掙扎坐起來。清晨三點十五分。四點不到,我便在高速公路上奔去桃園永安海螺文化園區,準備跑桃園海風馬了! 辛不辛苦呢?還真辛苦。快不快樂呢?還真快樂。毫不意外,我的體力完賽可以,要快真難。今天比較意外的馬場嬌客是,桃園市議會副議長李曉鐘竟然來挑戰初馬!雖然他跑得很吃力,尤其後半馬,但他完賽了!這毅力,值得為他喝采。 政治人物願意運動,願意愛上馬拉松,我想大家都該為他們喝采,就我有限的所知,台北市議會李明賢議員很會跑,他全馬大概四小時多一些些即可完賽;前新北市議員,現任立委李坤城也可以輕鬆跑完全馬,議員行程滿滿,能抽空跑全馬,真是不簡單。 我回到家,女兒出國了,太座與姊妹淘約會,我洗完衣服,煮了水餃,為了示範給很會跑馬的房老大看看吃水餃最好有辣椒蒜頭,我特意拍了一張照,當然也倒了一杯日本竹鶴威士忌。 兩天的忙碌,一場馬拉松的完賽,就這樣過完我的週休二日。我們總是要把自己的日子過好。這是責任,也是期許。但有跑者在馬場上找我拍照鼓勵我跑下去,這是最意外的開心。我遜咖,但我驕傲。 作者為知名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蔡詩萍專欄】很多人會說每天看新聞,令人心頭亂昏昏。我媒體出身的,很難過聽人這麼說。 其實,新聞無罪,但看你怎麼看,怎麼解讀吧! 我在網路上,讀到兩則彼此無關的新聞,且都離台灣很遙遠的新聞,但卻深深觸動我,讓我感覺「人心無分種族,顏色,貴賤」,都有很堅韌的部分,當然也有很柔軟的部分,但看我們怎麼去揮灑、選擇吧! 秘魯一位漁夫,準備了十天糧食,出海捕魚,(大概像海明威名著《老人與海》的主角那樣,一人一條小船那種),結果遇上風暴,吹離了熟識的航道,漂流在太平洋上,足足九十五天!糧食沒了,儲水沒了,靠雨水,靠補海鳥、海龜維生,甚至還常常連日沒食物吃,最終運氣不錯,被發現了,但已脫水嚴重命在旦夕! 家人獲知他仍然活著時,驚喜如狂!他返回故鄉與家人見面時,痛哭失聲! 這一幕,令人感動。捕魚是為了生活。一人一條小船,漁獲量可以想見,若非沒有其他生活之道,幹嘛要捕魚為業呢! 但捕魚生活日以繼夜,一天天習慣了,也許總把海上風險當成一種機率,不會那麼倒楣吧! 但,終究給他碰上了!碰上了,怎麼辦?人的堅韌,人的求生本能,在這裡讓我們悸動。 他沒有放棄,他一天天撐過,竟然撐了九十五天!九十五天是什麼概念呢?是超過十二個星期!是超過三個月! 你在茫茫大海裡,漂流幾天就嚇死了,何況十二個星期,何況三個月! 我們活著,在平常日子裡,或許不覺得家人相處,日常接觸,那些彼此的互動,乃至吵吵架,生生氣,有什麼了不起,但,一旦有一天,我們與家人的關係「斷裂了!」,日常不再是日常時,我們,會怎樣呢?就像這位漁夫,突然在海上失蹤了,家人著急,他自己著急,一天天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三個月過去了,若是你,「你會放棄等待嗎?」 這個故事很感人,因為漁夫沒放棄求生意志,家人沒放棄等待奇蹟,而最終,奇蹟在漁夫求生意志的支撐下出現了! 於是,我們在煩囂的人世間,看到了平凡人的偉大,看到了生命的偉大,看到了親人之間感情的偉大! 但接下來我講的另外一則新聞,主角可沒那麼幸運了,可是,二十二年的時間延展,卻讓這則悲劇,出現「奇蹟式的動人結局外一章」! 一位美籍登山家二十二年前,在秘魯攀登安第斯山脈其中一座高峰,不幸遇上雪崩,同行三人全部罹難。在高達六千多公尺的山上,要找尋被雪崩埋沒的遺體,完全不可能!因此,家人也都接受了這樣的際遇。 但,沒想到二十二年後,家人卻意外的,接到一通電話,一位同樣是美籍人士的登山家,在攀登這座高峰時,竟然發現了該名山難失蹤者的遺體,在酷寒的山上,大體幾乎完全保存! 這讓家人經過了二十二年的等待,放棄,歸於平淡的生活後,再度被這通電話喚起昔日親人的感情。 可以想見他們的激動!我的好奇是,二十二年歲月,對活著的親人,都已經邁入另外一段人生了,不管是形貌外在,還是心理狀態,唯獨冰凍在雪地裡的罹難者,卻還是「凍齡在昔日」!生死一別,重新再見面,逝者已矣,但生者又是怎樣的一幅心境呢? 然而,能夠再度巧遇親人,能夠一了無法安葬親人的遺憾,這是不是老天爺對生者的一種恩賜呢! 我讀著這兩則遙遠的新聞,深深被人生的無常,感情的聯繫,生命的意志,奇蹟的可能,所吸引。 人生太短,真不值得為那些無聊的紛擾糾纏,但人生也算長,我們且多珍惜在身邊的感情與自己在乎的意義吧! 作者為知名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翁佳音專欄】日常生活雜務讓老番很難喘氣,常常延宕正事,只好偷時間逃學解壓。最近逃學有一心得,講給親友聽聽。 幾日前親朋傳翁鬧(1910-1940)相關資料來,老番四十幾年前就知此人文學地位,也知他與社頭潮興翁家有關。又不知是誰曾告訴老番,說二水翁出自社頭潮興,陳年懸疑總得解決。稍加閱讀並綜合以前筆記,大概可先這麼速寫: 翁鬧養父於1906年入贅彰化市邱家,1909年長女出生,後因故夫妻離開邱家,1915年領養永靖陳姓五歲小孩,即翁鬧,直到1923年才生下血緣的長男。據資料,翁鬧身高「五尺六寸」,與老番相同。他為何丟下教師(訓導)鐵飯碗,於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時期遠走東京當浪人,以及何因七少年八少年便入鬼籍,目前研究如何,老番還不甚清楚,還願有人陸續賜教。 不過,老番有感而發的是:他絕命一兩年前的〈征け勇士〉,詩中「早や祖國に身命を捧げ盡せし」、「汝(な)が祖先(とほつみおや)」,以及「汝(なれ)も亦祖國の為に」,與我們時代國族激情「炎黃子孫」「指戈長白山麓」「反共復國」的高亢歌有同款症頭。翁鬧不是旁觀他者之音,詩,還很日本古典呢。 激情空想時代已往矣,老番不會再自我妝飾,也不想為前人隱諱。 順便一提,老番再去社頭潮興一遊。社頭雖以漳州語系為主,但有「潮興」與「普興」庄名,七八成是與廣東潮州、潮陽,以及普寧之潮汕語系村莊有關。又順便二提,社頭之西的田中「卓乃潭」,也應該是與社頭大武郡社之土官「卓乃」有關。不知「卓乃」後裔會否有人變身都是中國人?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著有《解碼臺灣史1550-1720》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蔡詩萍專欄】最近蠻多媒體,蠻多人,推薦《我還在跑,沒時間變老》這本書。 喜歡跑步的人,推薦它,是我把跑步,跑馬拉松這件事,不當成爭強好勝的競技場,而是當成一個養成自律,在跑步中,體驗自己的極限,並接受自己身為後段班體質的現實,然後,努力的在跑步中,追求目標(完成百馬),實踐自己。 不跑步的朋友,喜歡這本書,則是,他們發現,我是把跑步,跑馬拉松這件事,比喻成,人生走到某個年歲,(不一定是中年,即便在年輕時也一樣)我們需要投入一項自己喜歡的領域,然後認真,努力的,去經營它,時間一久,凡認真走過的必留痕跡,於是我們也就在長時間的「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這個努力過程中,改變了自己,突破了自己,而後,「成為一個可能更好的人!」 當我聽到很多朋友說:這本書,其實蠻勵志的時候,我是很感動的。 勵志,不需要唱高調;不需要講空話。 勵志,就是你認認真真的的做自己,不管你幾歲,你想改變,你想在人生地圖上畫出新的一條路徑,你開始做就對了! 我只是在寫作,閱讀,為人夫,為人父,扮演職場各種角色等領域之外,再多選擇一條「假日去跑馬拉松」這件事,當成界定「我是蔡詩萍這個人」的定義之一。 我不為誰而跑,我只為我自己內心深處某一個遙遙召喚我的內在而跑,我跑我自己的規律,我跑我自己要的意義,我跑我存在。 謝謝大家支持,讓我這個馬拉松賽道上的肉咖,寫的《我還在跑,沒時間變老》已經三刷了! 容許我說:哥我寫的不僅是跑步這件事,我寫的其實是關於我們人生要怎麼好好活下去這件事! 作者為知名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羅文嘉專欄】住過一晚全家獨享的舊庫房改裝民宿後,搭火車與巴士到達深山老式家庭旅店。 巴士在白雪覆蓋的山嶺裡畫出一條通道,在小候車亭下車後,整座山就只剩我們一家四口和四個行李箱,還有幾乎高過層樓像千層派一樣的疊雪。 依著導航、拉著行李、穿過積雪、走著走著,劉小姐的鞋子瞬間變作開口笑,但還是必須往前走。終於看到一戶人家,看似今晚投宿處。比手畫腳、住進房間。 「這麼小的房間,你確定我們四個人住得下?」劉小姐皺著眉頭問。 我指著上下舖與另兩張單人床說:「有四個床位。」 「那四個行李怎麼辦?」 四個人、你看我、我看你⋯⋯ 「好吧!我再去問有沒有可能多一間房?」 好心的阿伯,看我們攜家帶眷外國人,又給了我們一間房。房間雖然小,但卻有大片望向戶外雪景的窗。由於是淡季,只有三組客人。餐後陪孩子在柴燒火爐旁玩紙牌,難得全家玩牌、彼此嘲笑。旅店老舊、只有公共浴廁,但仍有天然溫泉。 「選這家是因為很便宜,剛好補昨天那間比較貴的。人生要學習適應不同範圍的消費,懂嗎?」浴池裡不忘機會教育。 何況,來此高原的目的是要滑雪,住宿簡單就好。學習選擇輕重緩急,也是人生功課之一。 作者為海峽交流基金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蔡詩萍專欄】走著,走著,就老了。我想,生日不過是個讓人會走著,走著,停下來想想的日子吧!但唯有活到某個階段,我們才有這類的感觸。 年輕人或許也會有,但比起有一天他們走到四五十,六七十,那些年輕時發出的對時光飛逝的喟嘆,相較之下,真的宛如為賦新詞強說愁了。 而我,已經從昔日穿吊帶褲,把外套拎在肩膀上,眼神睥睨望著台北東區天空的三十男人,一眨眼,走到了,體重多了十幾公斤,臉上膠原蛋白幾乎流失光光,而雙眼皮下垂的六十好幾的老男人了! 不需要別人讓座提醒我,我自己看照片都會嚇到自己,對,就是這樣的年歲了。是啊,怎麼會走著走著,自己就老了呢?! 疑問號,是心虛,畢竟每一天都是自己過的,怎可能不知歲月無孔不漏呢?驚嘆號,是心驚,到底我還能走多久,健健康康的走多久呢! 我三十歲前後,確實走路有風,顧盼自雄。那時我的好朋友大概都知道,我不想活過三十多,最好繁花盛開,月正當空之際,便停格鎖住,那樣最好。 於是,我是有刻意的消耗自己,消耗時光,消耗日常,但,三十幾歲也便那樣,日昇月落的,有時開心有時憂傷的,晃啊晃的,過去了。 而我還在,成了四十男人!竟然。而後,我繼續在,踏入五十男人!竟然。而後,我繼續在,推開六十的門檻,身影搖晃在日光下月光裡,天哪,六十男人了,足足比三十男人多了一倍!而我,竟然還在,還活著。 就那樣的,我又闖進了六十五,六十六,如今,六十七歲的招牌,在我眼前晃啊晃的。 太陽依舊升起。我年輕時讀過的海明威,而我也去過義大利威尼斯他常光顧的小酒館,我也去過古巴他駐足寫作的故居,我甚至超過他過世的年齡了。 愛在月光蔓延時。我改用賈西亞馬奎斯的名著,編寫過一部舞台劇本,把我年少時,仰望村口一棟時時在月夜裡流洩出鋼琴聲的紅色大門住宅裡的女孩,寫成永恆的形象。但我已經不再是小學國中的年歲了,而她也不知去向。 我還在跑沒時間變老。連村上春樹都已經七十好幾了!不可思議啊,我不是才彷彿是讀過他的《挪威的森林》,而後在溫州街的小巷內,踽踽而行的三十男人嗎?唯一跟上的,是跑步,是中年以後跑馬拉松。 女兒今年也要二十歲了。我怎麼告訴她,她爸爸在二十歲生日時,幾個住宿舍的男生,跑去傅鐘的底下,擠在一起等午夜一到,大聲唱生日快樂歌,然後喝啤酒。她無法想像老爸的二十,因為那時沒有她,連她媽媽在哪都還不知道啊! 我在仰望傅鐘許願時,並不能知道我的未來。我不知道未來我沒拿到博士,我不知道未來我沒在大學校院發展,我不知道我的初戀就只是初戀,我不知道我要等到二十幾年後才遇見妻子,我不知道我後來有一個女兒,她的一顰一笑都牽引我的心弦,我不知道我以為的三十人生可以就此打住的念頭,竟然被再加一倍的年歲,譜出我自己的下半場! 很多事,要你好好活下去,才會明白生命的意義。很多意義,要你日復一日的踩踏,才會走出一條條痕跡深刻的記憶。 我早已經不是身穿吊帶褲,眼神睥睨的男孩了!很快的,我會是「所謂的老人家」。但那又怎樣呢?! 我會是一個每年給自己交出一本新書的作家;我會是一個今年達陣一百個全馬的跑者!我會是一個太座說疼我女兒說愛我的老男人!我會是一個每年過生日懂得珍惜懂得感謝的老傢伙了!我們是走著走著,總會老去的人類。 但我們走著愛著,也愛著走著,時光飛逝,歲月有情,每個生日都是我們想想從前想想未來的好日子。 今年生日,我望著昔日在東區拎著外套,睥睨天空的大男孩說:別怕,你會好好活下去的,你的未來有愛你的妻子愛你的女兒,有長長的馬拉松賽道,等你繼續跑下去,你會老但你也不會那麼輕易的老,你放心。 作者為知名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羅文嘉專欄】水牛書店是我耕讀十年間意外的產物,去年我重入江湖,書店與市集就全交給劉小姐了。去年生日她許下的願望是,未來一年可以不要那麼累嗎? 我回想當初接下水牛出版社、開水牛書店與學田市集到後來水牛自然學校、山裡生活,不管耕山耕田、養育小孩,她都二話不說,做得比我還賣力。 如果我是天真浪漫的夢想開拓者,她永遠是始終不渝的頭號追隨者,每一次新的夢想、新的計劃剎然迸出時,她都嘴裡嘟囔說:「我跟你說,這是最後一次,跟你一起跳坑喔。」 這一次,決定結束台北水牛書店與學田市集,算是心裡愧疚、具體行動的一次。 回想這十二年來的台北水牛,從選址落腳在瑞安街小公園邊,到一磚一瓦施工佈置、招募員工、購賣設備、正式營運。 一開始除了原本出版業務外,書店兼營咖啡、甜點,還同時提供盲人按摩服務,假日則賣起鄉下的稻米與蔬菜。 一邊鄉下顧田、一邊台北賣書賣菜,一邊還要顧兩個小孩,夫妻兩人雖然忙碌疲累,但追逐共同的價值與夢想,大力推銷倡議有機食材、小農價值,分享土地與自然的美好,事情越做越大,夢想越堆越高。 這十二年來的故事與回憶,歡喜與悲傷,成就與幻滅,理想與現實,點點滴滴難以三言兩語描繪,總之,我要謝謝所有跟我們一起走過的朋友。尤其在2019年,我臨時受命回民進黨中央黨部工作,若沒有你們幫忙挺住,水牛書店可能那年就畫下句點。 終究是要面對現實,但仍然希望保留一盞燈火,鄉下的田幾年前就交給年輕一代照顧,水牛的經典好書從沒停止進出貨,雖然量已大不如前。告別台北,回到山裡,劉小姐加油! 作者為海峽交流基金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羅文嘉專欄】十一年前這個時候,車隊老朋友結伴住松羅部落,第二天走山林道。 這是羅小弟第一次走步道,媽媽鼓勵他:「只要你靠自己用走的,走到終點,就有糖果吃。」 果然,在糖果誘惑與姐姐陪伴下,他成功完成人生第一次的步道之旅。 彼時,羅小姐真是瘦,稚氣未脫,總是張著一雙沒有表情與反應的大眼。 幾天前,結束一天工作,比較早到家。一進門,她坐在桌前看著我說:「你今天沒去工作嗎?這麼早回來?」 「我那有像你這麼好命,一早你還沒起床,我就出門了!」 「喔你都能娶到那麼好的老婆,還不好命嗎?」她指著廚房裏的劉小姐、誇張的表情說。 我啞口無言、懶得回應。只是想起,彼時、她還很小的時候,一直是個害羞、內向、反應很慢的小孩,怎麼成長讓一個人,轉變那麼大? 「吼-我只有碰到你的時候,才會按鈕打開、火力全開啦!哈哈。」 作者為海峽交流基金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