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

林麗珍回歸 無垢舞蹈劇場《潮》感受生命

圖/無垢舞蹈劇場全新作品《潮》,舞者展現張力十足的節奏。(攝影師YANG Yao-cheng,圖由國家兩廳院提供)  【實習記者魏筠綺報導】國家兩廳院將推出由無垢舞蹈劇場帶來的全新作品《潮》。這是藝術總監林麗珍睽違八年後,再度親自主導製作的回歸之作,以「時間」、「生靈」與「循環」為核心概念,透過舞蹈語彙探問人生的終極意義,邀請觀眾11月21日至11月23日到國家兩廳院一同觀賞與體驗在身體與靈魂的節奏中,感受生命如潮汐般的往復與無常。  無垢舞蹈劇場自1995年由團長陳念舟與藝術總監林麗珍共同創辦以來,一直是臺灣現代舞界的重要代表。劇場以「真誠的身體語言」為核心,透過極具節制而深沉的動作,編織出對生命、信仰與文化的深刻凝視。無垢的作品不以華麗取勝,而以靜謐、緩慢、內斂的節奏引領觀眾回望自身,反思存在的本質。  無垢舞蹈劇場過去的代表作《醮》、《花神祭》與《觀》,皆以靈性為底蘊,融入臺灣土地與傳統文化的氣息,呈現人與天地之間的呼吸與感應。而這次的《潮》,不僅延續了無垢一貫的精神與美學,也被視為對前三部作品的回顧與昇華——是一場集大成的靜心之作。  林麗珍表示,《潮》意在回望生命的起落與變化,如海潮的推移一般,生滅相依、循環不息。每一次動作、每一次呼吸,都是對時間與存在的感念。  無垢舞蹈劇場《潮》將於11月21日至11月23日於國家兩廳院隆重登場,誠摯邀請觀眾一同走入這場靜謐而深刻的身體詩篇,隨著舞者的節奏,一起傾聽生命的潮聲。 圖/無垢舞蹈劇場全新作品《潮》,舞台演出。(攝影師金成財,圖由國家兩廳院提供)

濁水溪原名螺溪由來 竟不是溪流蜿蜒或溪石紋路

照片為中華傳播管理學會提供 【聚傳媒記者陳冠宇報導】濁水溪是中部的重要河川,原名螺溪,被看成是彰化的母親之河,其實名稱與河道都經歷過不少變遷,名稱就包括螺溪、虎尾溪、澇水溪等。大約三百年前,因為有了八堡圳等灌溉渠道灌溉,稻田才能豐收。濁水溪到了二水之後,分散為東、西兩溪,各稱為東螺溪、西螺溪。 但是螺溪為什麼叫螺溪?螺溪之名的由來,眾說紛紜,最主要的說法之一是來自濁水溪流「蜿蜒曲折」,狀如螺貝旋紋;另一常見說法則是螺溪石的紋理色彩「有如螺貝旋紋」。 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編纂的村史《上豐村的繁華歲月》考證發現,這兩種說法都很容易被推翻,親身在濁水溪採石以及雕製硯臺20多年的吳文福,早在西元1993年就撰寫了〈臺灣螺溪石硯謅獻〉一文指出:「兩者恐怕皆非正論」。吳文福覺得這兩種說法應該都是「穿鑿附會」,因為濁水溪的主要流道從水里以下,在二水這一帶「河道並不蜿蜒曲折」。 至於螺溪石的紋理色彩,螺溪石在琢平磨光之後,吳文福親身見證是「其紋理或作水文,或作雲文,或作班彩,亦無螺貝之旋紋」,因此推論前述兩說恐怕是穿鑿附會。 吳文福另外提出的推論是猜測螺溪之名的由來,應該是來自於「當時濁水溪呈扇狀流入平地,流差極大,濁水滾肆瀉,其狀有如螺貝放射狀紋理粼粼而直披」。

「摩登嘉義,就是我的日常風景 」特展登場

照片取自嘉義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嘉義文學館自今年6月正式開館以來,持續以多元策展深化城市文學能量,包括「文學東市場,這次我們交易的是詩」、「自己的房間,時代的風景:張李德和特展」等皆獲得熱烈迴響。今冬,文學館再推出年度重點展覽「摩登嘉義,就是我的日常風景 Modern Chiayi, My Everyday Story」,自11月18日展出至2026年2月28日,於主展場「嘉義文學館:東門町1923」及衛星展場「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圖書館一樓入口處」同步登場。此次展覽不僅從文學、音樂與繪畫三條軸線切入,更以超過30件現地創作作品,帶領觀眾重新看見最迷人的「嘉義感性」,書寫嘉義的摩登日常。 嘉義市長黃敏惠表示,今年適逢嘉義市邁向城市發展新階段,嘉義文學館自開館以來,以策展述說城市文化記憶,成功讓文學成為生活風景的一部分。本次推出的「摩登嘉義,就是我的日常風景」特展,以嘉義歷史、城市生活與當代創作交織出三百年的城市氣質。嘉義在1933年以「全島第一摩登車站」聞名,而到了今日,「摩登」不再只是歷史的詞彙,而是一種與生活緊密相連的美感態度。 文化局謝育哲局長表示,本次展覽以「摩登生活」、「摩登態度」、「摩登美學」三大主題展開,由作家吳明倫、音樂創作人廖士賢、以及出身嘉義的插畫家東駿帶領在地與異地共18位創作者,以文字、旋律與畫筆重新描繪嘉義。他指出,展覽主視覺由設計師賴佳韋操刀,以嘉義雅稱「桃城」為靈感,融入昭和時期喫茶店的視覺語彙,以一顆象徵逗點的桃子牽起文學與設計之間的連結,展現嘉義城市創意的多重樣貌。局長強調,本次策展企圖回望城市歷史,也承載創作者的真實生活經驗,使「摩登」不再只是建築意象,而是一種嘉義獨有的文化精神。 平凡製作黃銘彰指出,展區亮點從咖啡店、黑膠唱片行到城市光景,展出嘉義人的創作日常,「摩登生活Modern Lifestyle」展區以摩登咖啡店為場景,展示吳明倫及嘉義高中青刊社學生以生活經驗改寫的短篇小說,觀眾可自由翻閱如餐點般呈現的文字書冊。「摩登態度 Modern Spirit」展區化為黑膠唱片行,展出金曲獎得主廖士賢創作手稿、錄音設備與學員作品,觀眾可戴上耳機聆聽《線索》等創作,感受嘉義的「聲音」。「摩登美學 Modern Aesthetics」展區則由插畫家東駿帶領十一位創作者,以插畫捕捉城市從白天到夜晚的光影與建築線條,呈現嘉義日常的摩登風景。此外,位於文化局圖書館一樓的衛星展場以「創作者書桌」意象,展示三位參展者的創作手稿、工具與過程紀錄,讓民眾在閱讀與觀展之間,走入創作者的日常。 文化局表示,本次展覽為「320+1嘉義市城市博覽會」首先亮相的摩登城市展區之一,透過文學策展以「摩登生活」、「摩登態度」、「摩登美學」三大主題展開,代表嘉義人的優雅生活、民主態度及畫都城市美學,邀請市民及遊客自11月18日至115年2月28日至嘉義文學館參觀,展覽期間有1場創作交流者之夜,另外自12月12日至28日城市博覽會期間將配合調整開放時間。

立冬後在老街竟還遇見「蚊子」

照片為畫家提供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不對!不對!都已經立冬怎麼還有蚊子?原來有如群鶴舞空的蚊子是畫的,伴著坪林老街的古樸和茶香,藝術家方志偉創作個展於老街坪境小時光展出,一走進老街就被櫥窗裡的蚊子吸引,進入空間後茶飄香,牆上展的走獸與草蟲水墨作品,一幅幅都有著它的故事。 位於坪林老街上坪林街13號的坪境小時光,以品味生活打造出優質的品茶空間,融入藝術讓來賓沉浸式徜徉療癒的午後,除了提供精選的在地包種茶、蜜香紅茶、白茶和鶯歌手作陶器外,現在空間正展出水墨藝術家方志偉的水墨創作。 在展覽期間會不定期更換主題作品展出,有不少件「蚊子」的作品,藝術家把大家憎惡的昆蟲,結合古人文學的浪漫,再延伸至「母愛」思維的傳達,此次展覽以家的記憶為主軸,擅長以走獸創作的藝術家,用猿猴和⌜相思葉⌟、⌜月老的紅線⌟連結,畫的是藝術家對家鄉的思念、對家人的牽掛,讓情感有了觸摸得到的形狀。 有空經過可以走進品味,聽聽畫作的故事、品品在地好茶,享受慢活新境界,就在⌜坪境小時光⌟。

翁佳音》古台語知識對於海洋史研究的重要性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翁佳音專欄】老番家務、稿債疲累之餘,素喜查看各種語文字典,近日又翻閱西班牙漳州語字典(Dictionario Hispanico Sinicum)稿本,看到內收有老番談過與「緣投」帥哥有關的灌鉛骰子詞條: cargar el dado(裝灌骰子):灌鉛骰cuan ien tau(kon-in-tu) 其上又有一條 cargar el navio(船隻載貨):下落船 he lo chun(hē-loh chn) 剛好都是一再清楚表示古台語「下落」不是「卸貨」,而是船隻裝上貨,就如老番說過的古台語「落船」就是今天的「上船」,上下古今不同。 這些時空差異,現今研究海洋史的學者可能仍掉以輕心。譬如中、西式帆船之「船艙chhng」,兩者構造與用途大大不同。例如稿本中的:Paol de navio(船隻儲藏室):艙 chung(chhng) 是指中式船艙,即英文hold,不是西式船隻的cabin(船艙、客艙)!也因此稿本另有一條 Camarote del piloto(掌舵者之艙房):尾樓bue lau(be-lu) 尾樓,另一個常用名稱就是「舵公艙Tāi-kong chhng」!嚴格說起來並非一間獨立艙屋。若無這些古台語知識,就熱心解釋海洋歷史詞彙,可能是現今學術的災難現狀。老番又偶然看到一條 Navio que de en seco(船隻擱淺):船看山chun cua soa(chn khann soann) 啊,原來「船看山」並非浪漫詩意的遊山玩水,是船隻擱淺災阨!荷語文獻常有海船遇狀況後,船員「在地上行走Aan de grond lopen」唱歌跳舞,是船難的嘲謔之語。文獻得深入解讀,以免美麗錯誤。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著有《解碼臺灣史1550-1720》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隱地、何政廣獲頒第29屆臺北文化獎

照片取自臺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臺北市文化局14日於中山堂光復廳舉辦第29屆臺北文化獎頒獎典禮,表彰對臺北文化發展具卓越貢獻的得獎者。第29屆臺北文化獎經由各薦與報名後,由評選委員會嚴謹審議,最終由爾雅出版創辦人隱地先生與《藝術家》雜誌社創辦人何政廣先生榮獲本屆臺北文化獎殊榮,以表彰兩位在藝術出版與文學推廣領域的深厚耕耘與持續貢獻。 蔣萬安市長致詞時表示,臺北這座城市之所以更有能量、更有故事,也更具國際競爭力,正是因為有一群長年深耕文化藝術的夥伴。今年兩位得主「爾雅」出版社創辦人隱地先生,以及「藝術家」雜誌創辦人何政廣先生,皆於1975年創立出版事業,至今近五十年如一日,持續耕耘於美術與文學的沃土。他們以出版為終身志業,推動知識與文學的傳播,不僅見證了臺灣文化的演進,也拓展了文化的深度與廣度。兩位得主的堅持與成就,是臺北文化最動人的篇章,更是全體文化人的典範。市長指出,臺北文化獎的精神,不僅在於肯定傑出的藝術家,更在於傳遞文化人對藝術的熱愛與堅持。臺北文化獎即將邁入第三十屆。三十年來,無數藝術家、出版人與文化推手,以專業與熱情築構出臺北獨特的文化風景。未來,市府也將持續秉持這份初心,鼓勵更多創作者勇敢前行,讓文化的根扎得更深,讓藝術的光照得更遠。 第29屆臺北文化獎遴選委員代表李應平表示,臺北文化獎多年來,持續以實際的支持與鼓勵,累積表揚超過80位藝術工作者與團體。作為藝文界的重要指標獎項,臺北文化獎不僅致力於肯定專注於創作的文學家、舞蹈家、戲劇家與音樂家,也同樣敬重那些推動平權、實踐藝術教育的先行者,以及守護傳統技藝、致力文化傳承的推廣者。正因這份多元與包容,臺北文化獎得以見證城市文化的豐厚脈絡與不斷延展的生命力。

全台最普遍土地公信仰 竟起源於周朝

照片為中華傳播管理學會提供 【聚傳媒記者陳冠宇報導】土地公信仰在臺灣非常普遍,諺語甚至說:「田頭田尾土地公」,可見土地公到處可見。根據考證,土地公信仰從周朝就有。 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編纂的村史《上豐村的繁華歲月》考證發現,周朝以分封制度分封諸侯,也分封諸神,包括土地公。《禮記》針對祭法指出:「王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為立社曰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漢朝的《孝經諱》也說:「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闊不可盡敬,故封土為社以報功也。」 「社」這個字,左邊的部首「示」,是祭壇的象形文字;右邊的「土」當然就是「土地」,意思就是土地的祭拜。社就是社神,周朝的社神不只一位,依照社的大小而各有不同,功能與地位都像是現在的土地公。 掌管的地方只有一家一宅的土地,也稱為土公或是土神。而且因為農耕民族相信「有土斯有財」,這也是為什麼可以把土地公當成財神,例如新北市中和區烘爐地的「南山福德宮」,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四年(西元1739年);至於南投縣竹山鎮的「竹山紫南宮」,歷史也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十年(西元1745年)。 還有一個神明是后土,《上豐村的繁華歲月》考證指出,漢武帝以前的后土只是五行神裡面的土神兼社神,神格不太高。這位社神是大地之神,只有一位,可以說是轄區最大的土地公。漢武帝開始以皇帝之尊,正式固定祭拜后土,從此之後許多皇帝除了祭天,也固定祭地,這才大大提高了后土的地位。 有很多墳墓會為后土立碑,《上豐村的繁華歲月》指出,可能是受到唐朝的道教經典《太上洞玄靈寶轉神度命經》影響。這本經書提到「土地真官,安穩亡魂」,這很可能是後世常在墳墓安置后土的起源。

草率季30國400團隊書展 帶您走進藝世界

圖說/2025草率季海報。(圖由草率季主辦方提供)  【實習記者黃韋綸報導】一年一度的草率季於 11 月 21 至 23 日 在 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盛大登場!邁入第九屆的草率季,去年以「沒有錯 Groovy Quote」為題,鼓勵創作者無邊界地展現自身主張,今年則以 「無限柔軟 Soft POW」 為核心概念,探討在動盪紛亂的時代裡,柔軟並非退讓,而是一種面對世界的力量。呼應草率季一貫的策畫精神,本屆邀請大眾以最直覺、最自由的方式走進創作現場,透過多元作品與行動,重新理解藝術與世界的連結。  本屆草率季集結來自 30 個國家、逾 400 組團隊,帶來藝術書刊、小誌、攝影、版畫、視覺與裝置等多樣形式,打造全臺最具生命力與實驗性的藝術書展現場。觀眾不僅能近距離欣賞作品,也能透過展攤與藝術家交流,感受創作與閱讀之間持續發酵的靈感。  雖名為「草率」,草率的態度並非對作品的輕視,而是因高度自由所迸發的創意能量,是打破框架、突破形式界線的藝術姿態。因此草率季不僅止於創作市集,現場亦將由 DJ 與多組表演者帶來連番演出,讓聲音在展場中流動、擴散,翻轉空間感受,使展覽在不斷變動中持續生成。  此外,草率季將舉辦多場講座與工作坊,主題橫跨出版、影像、音樂及創作方法,邀請大眾親自參與、交換,帶走專屬作品。草率季強調實驗與開放,期望參與者在自由鬆動的節奏中,拋開對「完成」的執著,重新感受創作的多元姿態與柔軟所孕育的力量。

全台最久太子元帥廟 起源不是清朝道光而是順治年間

照片為中華傳播管理學會提供 【聚傳媒記者陳冠宇報導】彰化寺廟桃山廟,是全台歷史最悠久的太子元帥廟,日治時期的記載認為起源於清朝道光年間,不過彰化最新出版的村史卻指出,最早的歷史有可能是清朝的順治年間。 日治時期的《台中州員林郡二水庄寺廟台帳》記載:「桃仙(山)廟創立年代為清道光五年(1825)」。不過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編纂二水鄉上豐村村史《上豐村的繁華歲月》發現當地李家的家族記憶直指年代是更早的順治年間。 現在的桃山廟沿革史石碑已經提及恭迎三太子來臺提及的人是李秋遠,時間是順治年間。《上豐村的繁華歲月》訪談在上豐村養蜂第三代的李東峰,他說李家先祖來臺是在順治年間,開台祖揹著三太子的神像落腳於現在的合和村,以草屋為廟當起廟公,後來發展成桃山廟。李家來台先祖後來入贅上豐村芋仔內的陳姓宗族,子孫有姓陳也有姓李。不過桃山廟記載恭迎三太子來臺提及的人名是李秋遠,在李家的祖先牌位後面記載的來台先祖則沒這個名字,李東峰認為可能是同一人但是有別名或是名與字不同。 桃山廟還跟地方治水有關,日治時期的《台中州員林郡二水庄寺廟台帳》記載:「由於當時過圳庄之海豐寮與番仔田因長期水患而困擾,此時有個童乩名為李家,於南投廳松柏坑供奉太子爺,因乏信者,故轉往過圳庄,並告知村民崇拜太子爺可免於水患,村民乃建造草屋小祠祭拜太子爺,此後果真不再有水患,信徒也日益增加。同治十三年(1874),陳筆與董水等集資七十圓改建桃山廟成木造瓦葺之廟。光緒十二年(1886),再由董水、陳日昇等集資一百二十一圓餘改建,隔年三月竣工。之後於大正10年(1921),桃山廟再度改建為紅磚建築,直至西元1975年才又斥資改建成今日樣貌。」 根據前述傳說,海豐寮與番仔田在道光時期就不再有水患。《上豐村的繁華歲月》卻發現水患問題一直到日治時期都還存在。日治時期,為防範及阻擋較大雨勢時由山上來的洪水,村民興建完成長度約有200公尺的大石堤。大石堤只能避免洪水流到該地,無法根治洪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南投林區管理處在民國96年(西元2007年)以多項工法完成廟前坑溪的整治,這才基本解決洪水困擾。

全台「海豐」多 學者:同一原鄉 來自廣東的閩南人

照片為中華傳播管理學會提供 【聚傳媒記者陳冠宇報導】彰化縣新出版上豐村的村史,當地原名海豐,這個名稱不但雲林等縣市也有,都反映了先民來自同一原鄉。 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的學者在編纂上豐村村史《上豐村的繁華歲月》時發現,上豐村的村民,祖先多數都是清朝時的墾民,從廣東惠州府的海豐縣,經由鹿港再來到此地進行開墾,所以就以原鄉海豐命名新的居住地,依照先後順序分別稱為「大海豐」、 「二海豐」、「三海豐」,又因最早的居所都是用簡便的茅草搭建而成,因此俗稱「海豐寮」,到了日治時期的昭和18年(西元1943 年)才改稱命名為「上豐村」與 「大豐村」,但是在地耆老仍習慣稱之為「頂海豐寮」和「下海豐寮」。民國67年兩村合併成為現在的上豐村。 廣東海豐雖然位於廣東,但說的卻是閩南語,而不是廣東話,這是因為廣東海豐的人口,據傳大多數都是明朝及清朝年間,才從由閩南地區遷到當地的移民後裔,所以海豐雖然位於廣東,但是海豐話與同屬閩南語系的漳州話比較接近;至於原本就居住在海豐當地的客家人,講的則是海陸腔的客家話。 彰化縣二水鄉的上豐村,舊稱海豐社區,村民組成了「彰化縣二水鄉海豐社區發展協會」,但是由於先民從廣東海豐來台的人數不少,分居各地,因此還有其他地方也稱海豐,例如在鄰近的雲林縣麥寮鄉,就有同名的海豐社區,村民也組成了「雲林縣麥寮鄉海豐社區發展協會」。根據該社區的介紹,名稱由來是為了紀念先民在清朝康熙年間,從祖籍地福建省惠州府的海豐縣,來到台灣的海豐港,為了紀念而取名海豐村。此一說明與上豐村如出一轍,可見源流相同。除此之外,屏東縣新埤鄉也有一個海豐寮社區發展協會。 海豐人來台灣開墾的歷史悠久,留下很多歷史紀錄。《上豐村的繁華歲月》提及,清朝道光年間完成的《彰化縣志》,一開始有一張「彰化山川全圖」,裡面的第二頁就標示了「海豐汛」。汛與塘,這二者都是清朝在台灣的基層駐兵單位,連橫編寫的《臺灣通史》在〈軍備志〉就特別說明:「設弁駐兵謂之汛,撥兵分守謂之塘」。《彰化縣志》在第十六頁列出了當時有六個主要的港口,其中之一就是海豐港;第四十一頁提到街市時,也有海豐港街,「屬海豐保,距邑治七十五里。該處舊有澳口,可泊商船,今隨澳遷移,如王功宮、番仔挖等處,以泊船處為街。」第四十三頁提及各保,也有海豐港保。這些都以海豐為名,但是所指都不是現在的彰化縣二水鄉上豐村。了解此一脈絡之後,看到相關歷史記載,才不會造成混淆。例如有歷史就記載提到:康熙年間海豐已成西部沿岸貿易門戶之一,因此乾隆年間建立一堡,稱「海豐港堡」;到了光緒十四年(西元公元1888年),改「海豐港堡」為「海豐堡」。顯然此一海豐,指的就不是二水的上豐村,但是應該都來自於同樣的廣東原鄉。 由此可見,在台灣歷史上跟海豐有關的記載,絕對不是都與舊名為海豐寮的彰化縣上豐村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