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樂風專欄】某日碰巧經過鹿港打鐵厝天和宮,入內參觀後,發現廟中主神相當少見,聖號「張順天帥」,另發現有陳家祖先牌位,頗好奇為何廟中有此牌位,是否因為陳姓祖先獻地? 為解決疑惑,我走出廟門,想看看附近有無老人可問,非常巧的在廟旁正好有名老婆婆,外貌看來年約80上下,應該是訪談的好對象,我打了招呼後,問道:「你好,請問此廟中為何奉祀陳家祖先呢?」 老婆婆答:「我不知道,我是外地嫁來的,你應該去問更老輩的......」 我望著老婆婆那花白的頭髮,心想您真幽默,我上哪去找比你更老輩的?此時,老婆婆指著一個騎機車往廟埕前進的大叔,說:「要不你問他看看,他也許知道。」 這位看來年約65歲的大叔,沒讓我失望,他說此廟的確是陳姓家族的地,他自己就是打鐵厝陳家子孫,陳家在此地是大族,但廟中張順天帥的聖蹟由來沒留下紀錄,他亦不大清楚,有聽去大陸晉江遊玩的人說過,在那邊也曾看過張順天帥的信仰。不過,陳家有一支搬遷到臺南的族人,他們也許會知道。 他僅知道一開始,張順天帥是陳家家族神,每年奉祀在爐主家,後來才建廟。結論:田野調查的報導人,並非越老越好! 若根據鹿港鎮志記載,天和宮建於1995年,為陳姓家族之家族廟,雍正年間自泉州府晉江縣二都杏仁村分香而來。主委例由九名委員投票產生。 跟大叔聊開後,他跟我介紹張順天帥造型特殊之處,是足踏雙鶴,並秀出他們進香照片,進香時在煙霧繚繞中,有神龍現形被拍下來,我仔細一看,眼拙的我沒看出龍形,倒是看到大叔在照片中的造型,原來他是廟裡的乩身啊。我接著詢問除神龍現形外,是否還有其他張順天帥的神蹟,大叔說:「曾有人車禍重傷住院,原本要開腦,後來天帥公建議不要開,之後慢慢痊癒,一個月後就跟著天帥公去遶境了。另外曾有夫妻來拜拜,結果天帥說太太是不是有做過某個手術,真是萬事都瞞不過元帥法眼。」 依神明聖號推測,我猜張順也許是人名,天帥應是武將之意,的確,張順天帥手持鞭,武身造型並背帥旗,符合其聖號意義,至於事蹟源流,可能得回到晉江原鄉去尋根才能得知了。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藝文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樂風專欄】一提到彰化埔鹽鄉,大家便想到幾年前爆紅的順澤宮冠軍帽。不過,在順澤宮成為全國知名宮廟前,該鄉最轟動的應該是小龍村。 小龍村在全埔鹽之中,面積最小,人口也最少,知名度究竟從何而來? 答案源自於一名美國的人類學者葛伯納,他在1957年選定此處進行為時一年半的研究,深入當地民眾生活,並完成論文《小龍村-蛻變中的台灣農村》,該村從此聞名美國學術界。 但別急著查找地圖,試圖找出此村,因為在行政區劃中,根本沒有小龍村這一名字,這名字應該是學者基於學術倫理,所使用的化名,小龍村真正的名字是新興村。 該村在嘉慶至同治年間,有康氏族人陸續自唐山移民此處,為求一路平安,有康松仕自五通廈門林邊社恭請馬府大使公一同渡臺(據廟中碑記記載),一開始為康姓家族守護神,因神威顯赫,村民商請康氏族人將神尊獻出,由全村值年爐主輪流供奉,從此成為村之當境主神,1988年仁興宮建立,從此大使公有自己的殿宇。 根據網路資料,福建廈門有五通村,也許當年康氏族人之馬府大使公就是迎請於此,而清朝時撰寫的「廈門志」,還真的記載有間「大使宮」,但此處之大使為張巡、許遠,和馬府大使公無關。馬府大使公之出身,目前尚不大清楚,每年例祭日為農曆4月24日。 臺灣神明中,封號有「大使」二字者不多,較常見者為「王孫大使」,而馬府大使更是罕見。觀大使公聖像,頭戴文冠,身體因為被神袍遮住,不知是否為武身,至於「二使公」又是何由來?亦有待繼續查證。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取自臺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2025夏至藝術節20日宣告正式啟動,涵蓋親子、音樂、戲劇、舞蹈與傳統戲曲的夏季嘉年華會,台南市政府文化局特別邀請人氣圖文創作者A RAY將筆下肥宅角色拆解成趣味小圖,以「夏至貼紙簿」概念呈現夏至藝術節的熱鬧節慶氛圍。7月5日起在新營文化中心、新營車站及劉啟祥美術紀念館將陸續推出主題活動:「移動劇場」「藝劇場」「藝間店」「藝工隊」「藝市集」共20場精采節目。 文化局表示,臺南市自2016年號召嘉義市、嘉義縣、雲林縣共同發起夏至藝術節,今年邁入第10年,已是南臺灣具代表性的跨縣市藝術節品牌。2025夏至藝術節,台南市跨域亮點節目,從新營到斗六台鐵專開列車規劃4場【移動劇場】。7月12日至13日由「斜槓青年創作體」推出去年一票難求的2.0版《列車毛古拉斯,要開了》以肢體戲劇搭配小丑表演,為兒童及青少年打造親子版移動劇場;7月19日至20日由台南傑出團隊之星「雞屎藤舞蹈劇場」打造《天光前林氏好的離別詩》列車沉浸展演,要讓觀眾在車廂內自由走動,以沉浸式移動展演再現日治時期的台南人與台南事。 文化局指出,夏至藝術節另一焦點活動《兒童戲劇桌遊沉浸營》,由果陀劇場學務長江國生帶領9-12歲學童結合桌遊與戲劇表演,劇團公告資訊不到一周已報名額滿。而為提升青少年藝文參與人口,文化局今年加碼策劃【藝工隊】主題營隊《演員練習生X青少年戲劇營》專為13至22歲青少年打造沉浸式戲劇體驗,由明星總導師亮哲、課程顧問黃毓棠集結劇場專業師資李劭婕、邱逸峰、郭耀仁、黃浩詠及人氣演員宋偉恩、林牧昕(木星)擔任客座講師;為提供民眾觀賞多元展演機會,7月5日至8月30日於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戶外廣場,共邀請「弦外之音團、亮棠文創、童歡藝術、面白大丈夫、南島大溪地藝術工作室及風神寶寶兒童劇團」帶來9場【藝劇場】演出。 文化局補充,除了展演活動,今年台南市與嘉義市跨域合作【藝間店】8月17日在柳營「劉啟祥美術紀念館-日麗時光」由嘉市管樂團帶來精采演出、8月23日台南傑出團隊「韋瓦笛室內樂團」將在昭和十八J18-嘉義市史蹟資料館呈現《不安分的長笛手》,兩場跨域展演交流均依店家低消入場。最後,8月29日至30日規畫【藝市集】搭配風神寶寶兒童劇團戶外廣場演出,在新營文化中心旁綠川廊道舉辦夏夜文創市集,邀請民眾在夏日午後,帶著全家大小一起來新營感受熱鬧的夏至嘉年華氛圍。
照片取自众擊坊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2025新北市鼓藝節將於6月21日(六)在新莊體育園區陽光草坪隆重登場,從新北鼓藝發揚之地新莊起跑,6月21日至6月29日雙週末的四場巡演,共匯聚18組不同特色的知名團隊,在新莊、蘆洲、雙溪、土城輪番上陣,帶來身心撼動的精采演出。 新北市文化局表示,新北鼓藝節今年邁入第十九年,主題「擊慶」象徵鼓聲敲響慶典,作為傳遞城市文化活力的媒介。每年藉由鼓藝節「以鼓會友」,結合鼓藝文化,邀請國內外優秀鼓藝團隊與新莊在地鼓團進行鼓藝交流演出,並透過學校、社區,進行鼓藝教學及示範,從而推廣、傳承鼓藝文化,加深對在地文化的認同及參與。 文化局表示,開幕場6月21日(六)晚間6點40分至9點邀請在地的「新莊鼓藝團」與「光華國小大鼓隊」熱鬧揭幕,接著由跨海來臺的日本「NAMAHAGE鄉神樂太鼓團」小林義隆團長,以鼓聲展現日本男鹿半島著名的Namahage(生剝鬼)儀式,與「御鼓坊」一同臺日共演,擊出傳統與現代鼓藝交融之美。此外,還有以廿四節令鼓訴說美麗故事的「众擊坊」,以及聞名國際的「優人神鼓」重磅壓軸,將以身心合一的擊鼓美學,帶來力與美融合的震撼節奏。 文化局補充,鼓藝節巡演場邀請眾多堅強卡司,6月22日蘆洲場於蘆洲長安公園(忠義廟前)下午4點至5點半舉行,有展現身體打擊的「身聲擊樂團」、結合太魯閣族樂器演出的「傌儷芭里文化藝術團」等團隊精采獻演;6月28日晚上6點到7點半,在雙溪火車站前廣場,邀請結合環保打擊樂器即興演出的「重擊現實打擊樂團」、成立39年的臺灣知名舞團「歐陽慧珍舞蹈團」、「鼓魂鈦鼓」等輪番上陣;6月29日下午4點到6點,在土城的斬龍山遺址文化公園則有熱情無限的「啪哩啪哩非洲鼓舞團」、「鼓魯擊世界打擊樂團」和「G-Drumz極鼓擊」等帶來的世界音樂等多元型態表演,場場歡騰。此外,鼓藝節也攜手與6月21、22日在新莊體育園區林蔭大道的「潮盛新莊」文創市集共展新莊百年文化新風貌,欣賞精采鼓藝表演的同時,也能逛遊市集同樂。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樂風專欄】草屯陳府將軍廟建於乾隆年間,原本僅南埔地區民眾奉祀,1980年重建完成,主神開漳聖王。改建過後的陳府將軍廟,因為一個黃姓男子,成了香火鼎盛的大廟。 據說此人為陳儀部下,逃難到南埔隱居,以看相維生。有天中午打瞌睡時,夢到有人拉他的腳,原來是將軍爺指示他去都市發展,必能發財。後來黃男在台中市賺得盆滿缽滿,於1971年捐三萬元買地建戲台,這就是現在你在廟對面看到那一大塊地的由來。 921大地震隔年,有位信徒的愛車失竊,求助於將軍,雖知道將軍愛看戲,所以允諾尋回愛車後將請戲還願,但一直未得聖杯,直到許願還一百棚戲,將軍才允杯,後來該信徒之愛車在三個月後,毫髮無損地找回。 將軍的戲癮真的很大啊!至於為何將軍這麼愛看戲,已不可考。 有關於將軍看戲的趣味故事還有另一個,坊間有個流傳很廣的小故事,某人向某神明許願,若中愛國獎券將請戲還願,結果中獎金額太少請不起,只好自己演給神明看。此故事的原型有可能就是來自陳府將軍。 話說某人向陳府將軍許願,若中愛國獎券20萬,就請戲一百棚以酬神,結果只中20元,他想耍賴不兌現,結果被將軍連續託夢,沒錢請戲的他只好DIY兩尊布偶,利用深夜之時自演酬神。 好不容易演完一百場,結果將軍爺對他的水準非常不滿意,不過這次放寬條件,要他認真請專業人士來演,而且要規規矩矩扮仙才行,這件事情才告一段落。 將軍爺看戲看來也挺挑! 那麼,將軍爺究竟喜歡看哪種戲呢?據說是布袋戲,不過歌仔戲和電影也不排斥。題材方面,最喜歡歷史戲、尤其是前漢演義、隋唐演義之類。陳府將軍廟一年得演五、六百場酬神平安戲,據報載,除了農曆七月怕吸引太多好兄弟過於喧鬧,以及將軍回天庭述職那幾天,終年搬演不輟。 陳府將軍的愛好,造福了台灣傳統表演藝術工作者,以「響五洲」劇團為例,該團一年可排到四、五次在將軍廟演戲的機會,照規矩每團每次可連演十天,每年在此地,不用長程移動,演戲天數又多,收入便可達20萬,剩下的日子,賺錢就得衝州撞府,四處奔波,而且將軍爺對藝術水平要求高,來此演戲者不敢隨便,壓箱底的功夫都得拿出來,以感謝將軍爺的照顧。 我認真覺得,文化部可以考慮頒個獎給陳府將軍,以表彰祂對傳統藝術的貢獻。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取自臺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臺北市長蔣萬安16日前往臺北市大同區太平國小,為臺北市第一座校園藝術生態博物館舉行剪綵儀式暨開幕記者會。蔣萬安市長於致詞中表示,博物館的成立不僅展現了老城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代表著太平國小在人文藝術教育上的卓越傳承。蔣萬安並盛讚大同區兼具古都風華與新時代活力。他強調,太平國小藝術生態博物館的落成,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未來的展望。 蔣萬安市長特別提及,臺灣首位赴日學習美術的藝術大師黃土水先生,即為太平國小傑出校友。黃土水大師於1920年將其知名作品《少女》胸像捐贈母校,感念母校培育之恩。蔣萬安對於太平國小歷屆師長、校友與學生們對於該雕刻作品悉心呵護、保存珍貴藝術品的努力,表達由衷的感謝。 蔣萬安表示,特別感謝文化部對於本項計畫的支持,並承諾臺北市政府將全力協助博物館後續的營運,使這座具有歷史指標意義的博物館能夠永續發展。最後,蔣萬安再次感謝太平國小培育出無數優秀人才,並祝福博物館經營一切順利,成為臺北市重要的文化地標。
照片取自臺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陳水林金工創藝展」15日下午於台南文化中心第一藝廊舉行開幕式,台南市長黃偉哲親自出席,表達對南市藝術創作與工藝發展的重視。黃偉哲市長肯定陳水林老師五十餘年深耕於金工藝術,他表示,此次展出的茶器作品以黃金與銀原料製作,樣式獨特且精緻,歡迎喜愛工藝的民眾前往欣賞,感受台灣藝術之美。 黃偉哲市長表示,陳水林老師的作品屢屢於全台展覽中獲獎,其工藝創作擁有極高的藝術水準與文化內涵,此次在台南文化中心展出,實屬難得,邀請市民前來共賞,並祝福本次展覽圓滿成功。 文化局表示,陳水林老師長年致力於金工創作,將黃金、銀、翠玉、瑪瑙與黑檀等高級材質,透過精湛技藝轉化為質感獨具的茶器作品,不僅彰顯傳統工藝之美,更賦予茶文化新的藝術生命,市府未來也將持續支持藝文活動與創作者,打造台南成為文化與創意並進的城市。 文化局補充,「陳水林金工創藝展」自6月13日至29日,於台南文化中心第一藝廊展出,歡迎前往欣賞。
照片為浮洲劉家古厝,記者拍攝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為了落實永續精神及大學社會責任,臺灣藝術大學邀請師生在6月18日下午走讀在地,進行「從巷弄到產業:浮洲的時光散步」。 臺藝師生雖然生活在浮洲,往往習慣往返於住家與校園之間,穿梭於固定的路徑,身體雖已記住這些動線,卻少有機會真正的凝視、傾聽其中的聲音。臺藝大舉辦走讀,希望用「心」的角度放慢腳步,沿著浮洲的矮巷,聽一段故事、走進一家小店,拾起浮洲從農業、工業到創業,從代工到文化參與的變化。 臺藝大表示,本次的走讀活動邀請浮游藝術共創工作室一同策劃,以「地方文化與藝術實踐」為核心,將帶領臺藝大的教師及同仁深入浮洲地區,從生活現場出發,透過觀察、聆聽故事和走訪在地店家,與社區建立更有機的連結。藉此探索藝術如何參與地方、回應在地需求,並作為未來實踐行動的起點,進一步發掘出長期投入的契機。 浮游藝術共創工作室是位於板橋浮洲的劇團,其負責人黃俊齡為本校戲劇系畢業校友,長期於板橋浮洲地區推動劇場藝術與社區交流。從臺藝大所在的板橋浮洲出發,透過表演藝術開啟對話,擅長將日常街道轉化為劇場空間,帶領觀眾從不同視角感受生活故事。 臺藝大近年來積極落實永續以及大學社會責任,推動多項計畫,協助搶救江璞亭家族老厝,還出版了文史專書《消失中的板橋老街──從臺藝走進浮洲》,深度爬梳在地文史並收錄許多珍貴的老照片。
照片取自嘉義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具有百年歷史的東門派出所14日在嘉義市長黃敏惠、文化局長謝育哲、多位議員及貴賓見證下正式命名為「嘉義文學館:東門町 1923」。嘉義市是一座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嘉義文學館的開幕首展〈文學東市場:這次,我們交易的是詩〉,讓文學走進市場,也讓嘉義日常成為文學。 黃敏惠市長表示,文學是嘉義本就深植的根,從林臥雲、張李德和、賴雨若等前輩,到中生代的渡也、林央敏及李弦,再到年輕一代的鄭順聰、下港女子、劉子新等人,嘉義的文學從日治時期走到當代,始終以不同形式,記錄、思索、書寫這塊土地的身世與溫度。我們希望透過豐厚的文學養分,在傳承與滋養中持續創新。「嘉義文學館」的成立,是這座城市文化發展的重要時刻,它不只是一棟空間的啟用,更是我們對嘉義文學長年累積的正式回應與致敬。嘉義市現今保留了約6,000棟的傳統木屋,這些木屋都是城市文化和歷史記憶的寶貴資產,今天將舊有的東門派出所活化並正式成立嘉義文學館,期待結合文學與木都文化打造嘉義市舊城新樣貌。 文化局長謝育哲表示,嘉義文學館承載過去的歷史記憶,成為當下探索的場域,是嘉義市的文學據點。首檔展覽「嘉義東市場」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文學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而是可以對話、交流。今年適逢「嘉義建城321年」,市府以「320+1」為策展概念,積極規劃城市博覽會系列主題活動與周邊策展,期望透過藝文串聯與市民共創,讓文化成為推動城市永續發展的核心力量。 文化局補充,首檔展覽從緊臨嘉義人的大廚房「嘉義東市場」之地緣關係出發,邀請觀眾走入一座想像中的詩意市場,以詩句取代商品,字詞的韻腳與節奏成為交易的媒介。觀眾可在誠實商店中以創作賦值的「詩幣」交換描寫嘉義飲食的特色「詩籤」,體驗詩與詩的等價交換。展區亦展出嘉義文學作品中「從產地到餐桌」的飲食描寫,並由作家與在地創意人朗讀詩句,讓人透過耳機細聽文字中的滋味。最後,觀眾將閱讀詩人洪崇德走訪嘉義東市場、為攤商量身打造的詩作與故事,並可參與由「頭家」親自帶領的假日工作坊,深入市場人生與美味手藝。 策展人黃銘彰表示,「文學東市場:這次,我們交易的是詩」(This Time, We Trade in Literature)除在嘉義文學館主展區之外,設有衛星展區於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圖書館,精選多位與嘉義深有淵源的作家作品,節錄其詩作、散文、小說等作品中描述嘉義飲食的字句,邀請觀眾用輕盈、趣味的方式親近文學,特別製作學習單讓學生可以觀展過程中認識歷史文化及嘉義文學。
照片取自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新北市立十行博物館推出「島嶼織縷-古代南島衣飾特展」,完整呈現從史前到當代的南島語族製衣工藝,邀請民眾透過珍貴的考古文物與當代工藝創作,感受「取之自然、用之自然」的永續生活哲學。 十三行博物館表示,衣服不僅是提供保暖、防護等功能,從最初的獸皮衣,到植物纖維的捶打與捻線編織,人類的衣物隨著時代、環境及技術不斷演進,更蘊含豐富的文化與社會象徵,服飾的樣式、用色到紋飾,都傳達著族群獨特的精神內涵與傳統意義。「島嶼織縷-古代南島衣飾特展」特別與花蓮縣政府、花蓮縣臺灣原住民族文化館及帛琉共和國大使館等單位合作,以「敲.樹皮的綿延」、「編.絲線的交織」、「傳.衣藝的新生」三大主題,完整呈現南島語族製衣技藝的演進脈絡。展品網羅菲律賓、帛琉、馬來西亞、印尼、斐濟等地區的傳統服飾,還有泰雅、布農、阿美、撒奇萊雅、噶瑪蘭等五個臺灣原住民族群的精美織品。此外,本次特展更首次展出距今4,500年的水碓尾遺址「有槽石棒」,見證史前臺灣樹皮布文化的存在;同時展出多件來自下罟坑、大坌坑等遺址的陶製紡輪,展現了古代編織技術的發展軌跡。 「島嶼織縷-古代南島衣飾特展」不僅展現古代南島衣飾之美,更積極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涵蓋教育、性別平等、經濟成長、永續消費等多個面向,呈現出南島衣飾的豐富性和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從展場的LED節能燈具、環保再生材料應用,到貼心設置文宣回收站,處處可見永續環保的用心。同時,透過展出當代女性工藝師文創作品,顯現女性在社會中的影響力,也促進傳統工藝的創新與永續發展。 十三行博物館館長羅珮瑄表示,南島語族的製衣工藝,從樹皮布到精緻編織,展現了先民順應自然、尊重資源的生活智慧,也蘊含著族群的美學與信仰。十三行博物館致力於推動文化教育、知識傳遞與國際交流,期望透過這次特展,讓觀眾不僅欣賞南島衣飾之美,更能深入理解背後的文化意涵與永續價值。「島嶼織縷-古代南島衣飾特展」即日起至115年3月15日於十三行博物館第二特展廳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