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

2025台南藝術節 50場頂級藝術盛隆重登場

照片取自臺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2025台南藝術節」將於10月24日至11月30日隆重登場,共規劃超過 50場演出及展覽活動,20日於台南文化中心舉辦宣傳記者會,台南市長黃偉哲邀請全國民眾齊聚台南,在這座文化首都展開一場跨越古今的藝文盛旅,盡情領略台南獨一無二的藝術氛圍與城市魅力。 黃偉哲市長表示,本次藝術節邀請眾多當代傑出藝術工作者參與,包括舞台表演與各類展覽,呈現藝術的多樣性與創新性。目前藝術節門票銷售熱烈,開賣後即受到觀眾熱烈迴響,他誠摯邀請民眾把握機會,一同欣賞這場頂級的藝術盛宴。 黃偉哲市長強調,台南擁有豐富的表演、美食與藝術,對外人而言可能令人驚豔,但對台南而言,這卻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去年剛慶祝台南400年,但作為古都的文化延續,歷史源遠流長,希望這份文化能長長久久、持續發展。他也期盼,本次藝術節能讓台南的古蹟與文化資產,透過靜態展覽或動態演出,與藝術創作及表演相互呼應,進而喚醒觀眾心中的藝術細胞與靈魂。 文化局表示,2025台南藝術節以「How Young!好樣的」為題,推出「藝文一條通」、「教育共創」、「城市主張」、「台灣製造」、「國際串聯」五大主軸,從在地創作到國際交流,讓整座城市化身大型藝術舞台。其中「藝文一條通」及「教育共創」著重於藝術推廣,而「城市主張」、「台灣製造」、「國際串聯」三大單元則展現台南作為文化創新基地的策展能量。 文化局指出,今年藝術節以五大主軸呈現多元亮點:從城市街頭到古蹟場域的「藝文一條通」帶來跨界快閃表演;「教育共創」規劃教育專場,優先邀請偏鄉學校參與,落實藝術扎根;「城市主張」由青年藝術家策展,重新詮釋台南文化場域;「台灣製造」匯聚當代台灣獲獎作品,呈現創作的廣度與深度;「國際串聯」則邀請亞洲新銳創作者首度來台,拓展台南國際藝術交流視野。

樂風》今天公祭,明天忘記-與鴕鳥為伴的張玉寬烈士紀念碑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樂風專欄】國軍上士張玉寬在1952年奉命至大陸從事敵後工作,事機不密,為敵所悉,3月12日,張上士以一敵匪三人,擊斃兩名後遇害殉國。   消息傳回國內,為表彰張玉寬烈士英勇之精神,為之設立紀念碑,立於新竹公園(當時聯合報稱新竹公園,確實新竹市動物園可視為有動物的公園),是年9月28日在紀念碑前舉行公祭,由蔣經國代表參謀總長主祭,參謀總長周至柔、孫立人將軍等亦致輓聯。參與公祭者千餘,場面盛大,政府並追晉張玉寬為陸軍少尉。   張玉寬是雲南人,自幼喪父,由伯父養大,13歲從軍報國,曾參加緬甸遠征軍與日作戰,作戰英勇,負傷數處,因軍功升至排長。1947年與共軍作戰,因彈盡援絕被俘,雖遭嚴刑拷打仍不屈,痛罵共軍,幸被居民救出,後隨政府遷台,駐紮在新竹,他決定放棄排長職位,改任士官(原因不明),當選過1950年首屆克難英雄。以上種種事蹟,足證張烈士是名悍將。   不過,就是這樣一名悍將,也難逃「今天公祭,明天忘記」的命運,張烈士紀念碑不知何時,竟變成鴕鳥園,不過似乎也很難苛責園方,因為新竹市動物園真的很小,動物種類一多,就得覓地飼養,腦筋就動到張烈士紀念碑的那塊地去了。   有單位想了解一下烈士的生平,詢問國防部,得到的回覆居然是無資料,又問忠烈祠,亦無入祀。我的老天爺,首屆克難英雄殉國,紀念碑也立了,千人公祭也辦了,還是蔣經國親臨主祭的,居然在官方資料上蒸發,這不是荒唐,什麼才叫做荒唐。   老百姓的應公廟都還定期有人祭拜,張烈士被徹頭徹尾地忘記,哀哉。後來所幸根據克難英雄這一關鍵字,才在國防部總政治作戰處找到名冊中有「張玉寬」三字,但僅此而已。   不過,烈士有鴕鳥為伴,有觀光客能欣賞到這塊碑,似乎還算幸運,因為在2003年時,新竹市動物園想要拓寬園區,於是將張烈士紀念碑移到新竹軍人公墓,這下子更無人理,不但沒有任何解說牌,也缺乏維護,2022年市長被新竹市議員砲轟。之後近況如何,因為我沒去過新竹軍人公墓,所以不大清楚。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十三行博物館推化身一日小小考古學家體驗

照片取自新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與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聯手舉辦的「仁里遺址考古體驗親子營」,一開放報名即秒殺,於8月15日及16日圓滿落幕。32組家庭在專業考古團隊與「科技考古台語教師」的帶領下,化身一日考古學家,在貢寮區超過600年歷史的仁里遺址,留下了獨一無二的探索回憶。此次活動結合了「科技考古台語教師培訓工作坊」的成果,不僅讓親子共同體驗考古發掘的刺激與感動,還透過母語教學,讓文化探索跨越語言與時空的界限。   十三行博物館表示,兩梯次的活動中,親子探險隊在成大考古所趙金勇所長帶領的專業團隊指導下,實地走入仁里遺址,展開一日考古之旅。活動以輕鬆活潑的「台語工作坊」拉開序幕,十三行博物館培訓的「科技考古台語教師」團隊,用流利的台語介紹考古工具,並示範拼湊陶罐拼圖。隨後,親子們學習辨識青瓷、拓印陶紋、清理冶鐵鐵渣等考古課程,並實際清洗標本、分類陶瓷石器,體驗水篩從泥土中尋寶的樂趣。下午的「發掘體驗」更掀起活動高潮,親子們手持小平鏟,在探坑中一寸寸挖掘,臉上的驚喜與成就感溢於言表。 李爸爸感動地分享,看到孩子這麼專注,親手觸摸家鄉歷史,比課本知識生動百倍!」國一的陳同學也興奮喊道:「自己挖到陶片還能清洗,感覺就是真正的考古學家,超讚!。   十三行博物館指出,此次親子營的成功,得益於十三行博物館前期舉辦的「科技考古台語教師培訓工作坊」。來自全台各地的本土語、社會科及跨域教師們,在創意引導師與語言專家的帶領下,學習專業術語的台語表達,並激盪出如「暗光鳥考古隊」等創意教案。教師們充分運用館內的軟硬體資源,將人面陶罐、人骨拼圖、史前武器等教具融入有趣的闖關活動,展現跨域教育的創新與活力。這批充滿熱情的種子教師,在仁里遺址親子營的「台語工作坊」中首次上陣,成功地將培訓成果轉化為與孩子們互動的養分,證明了母語不僅能傳承文化,更能成為開啟專業知識大門的鑰匙。   十三行博物館館長羅珮瑄表示,這次活動將專業考古教育從博物館延伸至真實遺址,結合母語教學,讓孩子們在探索歷史中體會文化保存的價值。

翁佳音》牛罵社,還是牛罵頭社?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翁佳音專欄】中部「平埔族」原住民的歷史地理基礎研究,老實講還不是很穩當,學界得過且過。舉個最簡單之例:台中清水以前叫「牛罵頭街」,名稱到底如何來?官方網站說:「『牛罵頭』即是Gomach音譯而來」,問題是Gomach或Goema語音都是「牛罵(g-mā)」,沒「頭(thu)」。 日本時代,安倍明義曾解釋「牛罵頭街」因位於(牛罵)番社的社頭而得名,問題是「街」西方為「社口庄」,番社有「口」就不用再「頭」了。更何況牛罵頭另有個更好玩、更文雅的名字「寓鰲頭gū-gu-thu」!鰲頭是鰲頭山,所以此舊市街名顯然番漢合成語,即「牛/寓(罵)」+鰲頭(山)」。 市街區的原來牛罵社在十八世紀三零年代因反抗帝國,被勒令改名「感恩社」以感謝大清中國皇恩浩蕩。從民間契約文書來研判,番社直到清末仍在牛罵頭街市境內,還有原住民住那裡。但也許「皇恩浩蕩」使他們徹底中國皇民化,如今好像不太容易直接在台中清水老市街區域中找到番社與牛罵社番後代。 台中番社還有個更怪異的地方,荷蘭文獻中的Boedor社,日本時代以來一直被學者考定為大肚的「水裡社」,但細究卻音義皆有鑿枘不入之處。Boedor與清水的歷史著名地點「武鹿/武洛Bu-lok」相符。水裡社應語出水裡港,有名的船隻進泊之處,由大肚人立場觀視,此溪港在大肚溪之同(北)側,名曰「水裡(港)」是自然之理。但水裡港有無番社,老番存疑。 九月後老番在彰師大課程是這方面,也要在彰化台中雲林與南投當「老狼」,用東螺二水人的視角好好審視中部,應該會很好玩。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著有《解碼臺灣史1550-1720》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樂風》匾背後的故事-何志浩中將的除夕夜悲喜劇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樂風專欄】鹿港東聖宮,主神伍府王爺,廟中有一方1971年之「神庥廣被」匾,題字者何志浩(1905~2007),頭銜是「陸軍中將、總統府參軍、詩文之友社社長」。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何志浩將軍大有來頭,當過兵的大概都知道有首:   「國家有綱常,軍隊有軍紀,軍紀是軍隊的命脈,以三民主義為根基......」   這軍紀歌的填詞者正是何將軍,而陸軍軍歌之歌詞也出自他手,另作有「五百完人歌」等等,在許多美術、音樂、舞蹈、文學等場合,時常也見到何將軍身影,甚至有媒體封他為「中將詩人」,可說是文武兼備。   講到這裡,如果你覺得中將確實厲害,那後面要說的事情,會讓你瞠目結舌,他厲害的程度超乎大家的想像。那就是1968年,他曾和于右任一同獲得國際桂冠詩人榮譽,是華人獲得此獎項的第一人。此外他還有二十八個文學、哲學、法學榮譽博士,並寫過五十二本書。   他是浙江象山人,父親何炳輝曾投身辛亥革命,何將軍原就讀中央大學經濟系,後投筆從戎(亦有一說是先就讀黃埔,北伐成功後就讀中央大學),為黃埔四期,和林彪是同學,兩人曾就共產主義展開辯論,在他看來,共產主義等於均貧主義。軍旅生涯中,無論北伐、抗日、剿匪,將軍均參與其中。   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南昌,此地為孫傳芳地盤,國民革命軍程潛率十九師偷襲南昌成功,但不久後又被孫傳芳奪回,戰況實為激烈。鑒於江西的重要性,蔣介石親臨指揮,孫傳芳漸趨下風,遂集結所有精銳退守南昌城,要和國民革命軍做最後一搏。   何志浩當時擔任敢死隊長,率先登城但受傷甚重,由於訊息混亂。父親以為他已殉國,除夕夜抵達潯陽城收屍,卻在軍營中發現兒子尚在人世,瞬間由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慟,轉為喜悅。不過,何炳輝愣了好一段時間,一時無語,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後兩人緊緊握著手,淚眼相對,這一天,是何志浩軍旅生涯中很戲劇性的一幕。   共軍攻打南京時,何志浩奉命守光華門,戰事不利,上級下令撤退,他抗命不遵,後大部隊已撤走,僅剩何志浩殘部,他原打算舉槍自盡,卻被副官架走,抱著浮木渡河離開南京。   歷任聯勤總司令部政戰部主任、總統府中將參軍等職,1967年退役,2007年以102歲高齡去世。   有記者問他長壽秘訣,他說每天起床後,走一小時,約三公里、且茹素、不喝酒。   東聖宮位於鹿港郊區,鹿港、秀水兩地的交界處附近,在名廟甚多的鹿港地區,知名度算不上高,能得何將軍之匾,必有特殊的因緣存在。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新北市紀錄片獎影展閉幕 《大風之島》劃下動人句點

照片取自新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新北市紀錄片獎15週年系列活動島嶼視線影展」自7月25日開展迄今,於10日圓滿落幕,由榮獲2025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最佳紀錄片及最佳剪輯作品的《大風之島》擔綱影展壓軸閉幕片,為影展閉幕畫下動人句點。島嶼視線影展歷經三週放映,吸引眾多民眾踴躍報名,10日閉幕特映場,即在短短幾天內就報名額滿,獲得廣大迴響,新北市新聞局長李利貞、《大風之島》導演許雅婷及影展策展人陳志漢導演皆出席閉幕,感謝民眾對影展的支持與參與。 新聞局長李利貞表示,新北已是台灣紀錄片的創作重鎮。今年透過「島嶼視線」影展精選回顧新北紀錄片獎15年來的優選作品,並選映多部國內外紀實長片,除了展現新北紀錄片的多元與包容,並期盼藉由不同紀錄片的議題與觀點,讓紀實影像成為引發對話、凝聚共鳴的重要媒介。今日影展閉幕不是句點,而是新北紀錄片起飛邁向下一個15週年的里程碑。 導演許雅婷於映後座談中分享,《大風之島》記錄樂生療養院住民面對迫遷的歷程共有20年之久,這段歷程不只是一段歷史,更是關於家與尊嚴的故事,希望用影像留下這群人存在的痕跡。紀錄片是一場漫長的陪伴,曾獲新北市紀錄片獎優選作品的許雅婷導演,也謝謝新北市紀錄片獎長年支持紀錄片工作者,讓這段記錄呈現給更多人。

樂風》壯烈又真偽難辨的歷史見證-太原五百完人塚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樂風專欄】抗日戰爭結束,閻錫山派兵至晉東南接收,和共產黨發生戰爭,國軍節節敗退,收縮至太原市一帶。   國軍困守太原市做困獸鬥,竟使共軍難越雷池一步,向來手段很靈活的共產黨,政治、軍事各種策略頻出,先使得蔣介石下野,然後勸說代總統李宗仁和談。後李宗仁以國共和談為由,要閻錫山赴南京。閻離開之前,命梁敦厚代理省主席。   猛虎離山,共軍見有機可乘,不到兩周內即猛攻太原,4月21日已經展開圍城作戰,國軍在太原總兵力僅剩20%仍拒降。三日後城破,代主席梁敦厚和閻錫山堂妹閻慧卿服毒自盡,多人被俘。   由於閻慧卿自盡前,曾由梁敦厚代筆寫下遺書(電報),內有「同仁五百,成仁火中......」字句,閻錫山遂根據此信,「推論」出犧牲之五百人名單,名為「太原五百完人」。   1950年,立委吳延環倡議建立太原五百完人塚。1951年,由山西臨時政府督工,招魂塚立於台北市圓山,又斥資20萬元,建立太原五百完人紀念堂,落成當天,蔣中正率五院院長及政府要員前往祭拜,並訂每年4月24日為紀念日,此故事並被編入國小教科書中。1970年,太原五百完人入祀忠烈祠。   隨著兩岸開放,資料互相交流的結果,此事真相漸漸明朗,共軍攻破太原之時,確有人壯烈殉國,但人數沒有五百那麼多。五百完人名單中,有些甚至到1987年調查結果出來的時候還健在。還有部分是抗戰結束後滯留山西,被編入國軍的日本部隊。   由於蔣中正在二戰後的「以德報怨」政策,許多日本軍人感念德澤,留在中國為國民政府效力,但考慮到中國仇日的情緒,多擔任顧問職並使用化名,其中一名為「晉樹德」者,於太原城破後服毒自盡,其真實身分乃是日本中將今村方策,其遺孀與後代曾於1989年來台祭拜亡夫。 隨著歲月流轉,此處已漸漸被遺忘,1989年,因政府拓寬高速公路東湖五股段,曾有遷建之議,約1994年時,該處維護經費甚至還被市議會刪除。而九年前我尋找此地時,一開始是先到忠烈祠問儀隊弟兄,這些年輕的國軍健兒,連聽都沒聽過這段故事,後來是自己四處胡逛,才正巧發現此地。   此地故事雖有虛假成分,但留下的那些匾額卻很有歷史價值,很多贈匾單位現在應該都不在了,但這些匾卻證實了它們存在過。   另外孫立人曾在「太原五百完人成仁拓魂塚」紀念碑上題字,吳國楨亦曾於1950年於奠基典禮紀念碑上簽名,都因政治因素一度被塗去,後又復原,也見證了政治氛圍的變化。   2009年,太原五百完人建築群被列為歷史建築。目前每年唯一的祭祀日是四月二十四日(梁敦厚與閻慧卿自盡之日),會有一些山西人前來祭拜。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臺北市立文獻館《請播A面第2首》熱力開展

照片取自臺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 《請播A面第2首台北流行音樂風景特展》即日起至10月19日在臺北市立文獻館樹心會館盛大展出,重返臺北曾經的青春旋律與文化節奏,共感橫跨世代流行音樂與生活交織的臺灣感性。 臺北市文化局局長蔡詩萍分享,看到文獻資料中A面第2首有許多非常經典的歌曲,聽到歌手演唱這些歌曲都讓人非常感動,彷彿返回心中青春的時代。臺北是美好的地方,就像欣賞《請播A面第2首》特展,讓人回到心中保留最美好的年代記憶,文化局也在萬華推廣紅包場、茶室文化,希望讓世代認識這些休閒文化,也創造資深前輩和長者回到年輕聽歌的美好回憶,謝謝議員、萬華區區長和里長的支持。除此之外,「潮臺北」8月25日至9月7日在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臺北小巨蛋舉辦一系列音樂展演活動,感受臺北做為流行音樂重鎮的魅力,讓臺、日、韓音樂集結臺北,也讓臺灣音樂走向亞洲國際舞臺。 策展顧問陳秀男老師表示,製作唱片得費心計算A、B面歌曲時間相當、不能空白的趣事,更提及唱片A面第2首歌往往不是專輯主打,但可能是唱片公司力推或是你我心中重複回播的那一首。策展顧問黃裕元老師也提及近年唱片資料的整飭建檔與研究,透過文獻看見流行音樂風景不限於舞臺上,也是聽眾與音樂共振的風景。臺北市立文獻館鄧文宗館長表示,文獻館致力推廣台北城市的記憶,音樂是其中的一環,也最具感染力,《請播A面第2首》以1950至1990年代的流行音樂為經緯,從淡水河畔的露天歌棚、西本願寺排練的樂團,到西洋音樂盛行與民歌運動興起,一路到歌廳秀的夜生活與唱片產業的黃金年代,呈現流行音樂風潮在臺北的演變與經典印象。本次展覽透過豐富的文獻史料,將展場化身為9首主題樂章,復刻3大音樂場景,呈現流行音樂發展軌跡。觀眾可近距離欣賞黑膠、黑膠唱機、卡帶、卡帶座機、CD、歌本、海報與秀場服飾等珍貴展件,一次聽足半世紀的城市之歌,喚起打開唱盤和收音機、逛唱片行、追星聽團和人手隨身聽的記憶風景。展覽現場更有驚喜彩蛋邀請在臺北經營十年的「沒有新歌的唱片行」,為本展量身打造快閃版唱片行,店內擺滿黑膠、卡帶、選輯等,邀請觀眾重溫在唱片行裡挖寶的儀式感。

2025 潮臺北TRENDY TAIPEI 8/25正式起跑

照片取自臺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臺北市政府7月31日於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舉辦2025「潮臺北TRENDY TAIPEI」起跑記者會,由臺北市長蔣萬安宣布2025「潮臺北 TRENDY TAIPEI」於8月25日正式起跑!今年活動主題為「TRENDY TAIPEI:ITS NOW」,傳達當下、熱鬧的音樂氛圍,整體策劃圍繞「演唱會經濟」、「產業趨勢」、「城市行動」三大領域,涵蓋音樂、藝術、視聽、科技、遊戲、時尚等六項議題。活動從8月25日至9月7日連續14天,超過150場次音樂表演、39場次專業論壇以及從南到北全城響應的城市行動,喜愛音樂藝文的民眾,千萬不能錯過這場今夏最Chill的「潮」活動。 蔣萬安市長分享,今年6月時赴法國巴黎參加城市峰會,恰逢當地一年一度的「巴黎音樂節」,親身感受到整座城市被音樂氛圍包圍的獨特魅力。蔣市長指出,音樂節當天,全市自大廣場至街頭巷尾、從教堂、博物館到咖啡廳,處處可見音樂人與表演團體演出,展現音樂最純粹的奔放與自由。蔣市長表示,這樣的經驗讓他聯想到臺北市自去年開始推動的「潮臺北TRENDY TAIPEI」,理念正是希望讓音樂走出舞臺、走進城市,讓市民在生活空間中隨處感受音樂的魅力。 感謝今年「潮臺北」活動將於8月25日正式展開,活動規模較去年再度升級,並串聯多個指標性場館與空間,包括臺北小巨蛋、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松山文創園區、公館街區,以及捷運南港站、新北投站等地,打造沉浸式音樂城市體驗。最後蔣萬安市長誠摯邀請市民朋友與遊客,一同沉浸在潮臺北TRENDY TAIPEI中。 蔡詩萍局長介紹,今年第一屆「潮臺北 TRENDY TAIPEI」與去年示範場最大不同之一,是更加聚焦音樂所帶動的「演唱會經濟」,希望透過大型演唱會拉動觀光與消費,讓音樂不只是舞台上的表演,更成為產業發展的引擎,因此今年特別加入「潮臺北 Boom 台北小巨蛋系列」,9月5日至7日連續三天邀請臺、日、韓超人氣歌手及樂團開唱,擴大整體活動規模,演唱會票券目前已在寬宏售票官網熱賣中。此外,「臺北非常Live」將於8月8日至9月7日串聯全市23間Live House與音樂餐廳,帶來超過50場搖滾、爵士、流行等多元風格的音樂演出,讓城市夜晚從黃昏熱鬧到深夜,打造屬於臺北的音樂夜生活地圖。 北流董事長黃韻玲強調,北流身為推動流行音樂的行政法人,亦為發展流行音樂代表性展演場館之一,今年策劃的「臺北音樂博覽會 TAIPEI MUSIC EXPO」(TMEX)與「JAM JAM ASIA 亞洲音樂節」(JJA),總共規劃了70場次演出,將於8月28日至31日於北流園區盛大登場,票券目前也全面熱賣中,希望透過與其他國家音樂人的交流,能帶給民眾全新音樂感受。

樂風》柱背後的故事-讓報紙連報數天的壽星翁張希袞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樂風專欄】在臺北大稻埕慈聖宮,可看到上圖這1919年之石柱,上面有這樣的署名: 「正團長周清桂敬奉」 「附貢生張希袞敬撰并書」   張希袞(1849-1940)是著名書法家,他有一位很有名的弟子曹秋圃。   其祖籍同安,原居士林,後移居普願街,從柱子上附貢生三字可知其為秀才。曾被臺灣總督府授佩紳章, 亦曾為保良局長、首任大稻埕區長。不過,後來辭去公職,專心教育。   張希袞養生有術,兼之名重儒林,所以在他80大壽的時候,辦得轟轟烈烈,連台北市尹太田吾一和辜顯榮都來了,報紙連刊了好幾天。   一個大壽可以讓報紙刊載數日,其地位之隆可知。   其實張老本不想如此聲張,但因為其名聲太響,加之弟子眾多,眾意難違,只好順從,不過根據報紙報導,祝壽方式採用「新式」。   祝壽當天先是到臺灣神社舉行奉告式,然後到劍潭寺、霞海城隍、慈惠宮及保安宮參拜,後到太平公學校接受祝賀,最後由張老設宴致謝。   張希袞是傳統讀書人,重視孔孟教化,曾發起宣揚孔教,1925年和一些儒者成立孔道宣講團,於大稻埕、大龍峒和艋舺,每月宣講四次,每次聽講者皆達三、四百人之多,有時也應邀赴外地演講,例如1926年該團曾至苗栗宣講,因該地客語為主,還帶了翻譯,聽講者竟達兩千人之多。   張希袞且致力推動建立台北孔廟,對於維繫漢家文化,確實有貢獻。   至於周清桂(1883-1931)是商人,父親為保正,經營酒米生意等起家,在商界頗活躍,很多宗教場合也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且熱心慈善事業,曾被媒體評為商界新秀,可惜年僅48歲,便因腦溢血去世。   他那個正團長的頭銜,推測可能是壯丁團,因他自1917年擔任壯丁團長,至1928年才卸任,此對聯之年代正好在這任期內。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