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众擊坊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2025新北市鼓藝節將於6月21日(六)在新莊體育園區陽光草坪隆重登場,從新北鼓藝發揚之地新莊起跑,6月21日至6月29日雙週末的四場巡演,共匯聚18組不同特色的知名團隊,在新莊、蘆洲、雙溪、土城輪番上陣,帶來身心撼動的精采演出。 新北市文化局表示,新北鼓藝節今年邁入第十九年,主題「擊慶」象徵鼓聲敲響慶典,作為傳遞城市文化活力的媒介。每年藉由鼓藝節「以鼓會友」,結合鼓藝文化,邀請國內外優秀鼓藝團隊與新莊在地鼓團進行鼓藝交流演出,並透過學校、社區,進行鼓藝教學及示範,從而推廣、傳承鼓藝文化,加深對在地文化的認同及參與。 文化局表示,開幕場6月21日(六)晚間6點40分至9點邀請在地的「新莊鼓藝團」與「光華國小大鼓隊」熱鬧揭幕,接著由跨海來臺的日本「NAMAHAGE鄉神樂太鼓團」小林義隆團長,以鼓聲展現日本男鹿半島著名的Namahage(生剝鬼)儀式,與「御鼓坊」一同臺日共演,擊出傳統與現代鼓藝交融之美。此外,還有以廿四節令鼓訴說美麗故事的「众擊坊」,以及聞名國際的「優人神鼓」重磅壓軸,將以身心合一的擊鼓美學,帶來力與美融合的震撼節奏。 文化局補充,鼓藝節巡演場邀請眾多堅強卡司,6月22日蘆洲場於蘆洲長安公園(忠義廟前)下午4點至5點半舉行,有展現身體打擊的「身聲擊樂團」、結合太魯閣族樂器演出的「傌儷芭里文化藝術團」等團隊精采獻演;6月28日晚上6點到7點半,在雙溪火車站前廣場,邀請結合環保打擊樂器即興演出的「重擊現實打擊樂團」、成立39年的臺灣知名舞團「歐陽慧珍舞蹈團」、「鼓魂鈦鼓」等輪番上陣;6月29日下午4點到6點,在土城的斬龍山遺址文化公園則有熱情無限的「啪哩啪哩非洲鼓舞團」、「鼓魯擊世界打擊樂團」和「G-Drumz極鼓擊」等帶來的世界音樂等多元型態表演,場場歡騰。此外,鼓藝節也攜手與6月21、22日在新莊體育園區林蔭大道的「潮盛新莊」文創市集共展新莊百年文化新風貌,欣賞精采鼓藝表演的同時,也能逛遊市集同樂。
藝文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樂風專欄】草屯陳府將軍廟建於乾隆年間,原本僅南埔地區民眾奉祀,1980年重建完成,主神開漳聖王。改建過後的陳府將軍廟,因為一個黃姓男子,成了香火鼎盛的大廟。 據說此人為陳儀部下,逃難到南埔隱居,以看相維生。有天中午打瞌睡時,夢到有人拉他的腳,原來是將軍爺指示他去都市發展,必能發財。後來黃男在台中市賺得盆滿缽滿,於1971年捐三萬元買地建戲台,這就是現在你在廟對面看到那一大塊地的由來。 921大地震隔年,有位信徒的愛車失竊,求助於將軍,雖知道將軍愛看戲,所以允諾尋回愛車後將請戲還願,但一直未得聖杯,直到許願還一百棚戲,將軍才允杯,後來該信徒之愛車在三個月後,毫髮無損地找回。 將軍的戲癮真的很大啊!至於為何將軍這麼愛看戲,已不可考。 有關於將軍看戲的趣味故事還有另一個,坊間有個流傳很廣的小故事,某人向某神明許願,若中愛國獎券將請戲還願,結果中獎金額太少請不起,只好自己演給神明看。此故事的原型有可能就是來自陳府將軍。 話說某人向陳府將軍許願,若中愛國獎券20萬,就請戲一百棚以酬神,結果只中20元,他想耍賴不兌現,結果被將軍連續託夢,沒錢請戲的他只好DIY兩尊布偶,利用深夜之時自演酬神。 好不容易演完一百場,結果將軍爺對他的水準非常不滿意,不過這次放寬條件,要他認真請專業人士來演,而且要規規矩矩扮仙才行,這件事情才告一段落。 將軍爺看戲看來也挺挑! 那麼,將軍爺究竟喜歡看哪種戲呢?據說是布袋戲,不過歌仔戲和電影也不排斥。題材方面,最喜歡歷史戲、尤其是前漢演義、隋唐演義之類。陳府將軍廟一年得演五、六百場酬神平安戲,據報載,除了農曆七月怕吸引太多好兄弟過於喧鬧,以及將軍回天庭述職那幾天,終年搬演不輟。 陳府將軍的愛好,造福了台灣傳統表演藝術工作者,以「響五洲」劇團為例,該團一年可排到四、五次在將軍廟演戲的機會,照規矩每團每次可連演十天,每年在此地,不用長程移動,演戲天數又多,收入便可達20萬,剩下的日子,賺錢就得衝州撞府,四處奔波,而且將軍爺對藝術水平要求高,來此演戲者不敢隨便,壓箱底的功夫都得拿出來,以感謝將軍爺的照顧。 我認真覺得,文化部可以考慮頒個獎給陳府將軍,以表彰祂對傳統藝術的貢獻。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取自臺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臺北市長蔣萬安16日前往臺北市大同區太平國小,為臺北市第一座校園藝術生態博物館舉行剪綵儀式暨開幕記者會。蔣萬安市長於致詞中表示,博物館的成立不僅展現了老城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代表著太平國小在人文藝術教育上的卓越傳承。蔣萬安並盛讚大同區兼具古都風華與新時代活力。他強調,太平國小藝術生態博物館的落成,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未來的展望。 蔣萬安市長特別提及,臺灣首位赴日學習美術的藝術大師黃土水先生,即為太平國小傑出校友。黃土水大師於1920年將其知名作品《少女》胸像捐贈母校,感念母校培育之恩。蔣萬安對於太平國小歷屆師長、校友與學生們對於該雕刻作品悉心呵護、保存珍貴藝術品的努力,表達由衷的感謝。 蔣萬安表示,特別感謝文化部對於本項計畫的支持,並承諾臺北市政府將全力協助博物館後續的營運,使這座具有歷史指標意義的博物館能夠永續發展。最後,蔣萬安再次感謝太平國小培育出無數優秀人才,並祝福博物館經營一切順利,成為臺北市重要的文化地標。
照片取自臺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陳水林金工創藝展」15日下午於台南文化中心第一藝廊舉行開幕式,台南市長黃偉哲親自出席,表達對南市藝術創作與工藝發展的重視。黃偉哲市長肯定陳水林老師五十餘年深耕於金工藝術,他表示,此次展出的茶器作品以黃金與銀原料製作,樣式獨特且精緻,歡迎喜愛工藝的民眾前往欣賞,感受台灣藝術之美。 黃偉哲市長表示,陳水林老師的作品屢屢於全台展覽中獲獎,其工藝創作擁有極高的藝術水準與文化內涵,此次在台南文化中心展出,實屬難得,邀請市民前來共賞,並祝福本次展覽圓滿成功。 文化局表示,陳水林老師長年致力於金工創作,將黃金、銀、翠玉、瑪瑙與黑檀等高級材質,透過精湛技藝轉化為質感獨具的茶器作品,不僅彰顯傳統工藝之美,更賦予茶文化新的藝術生命,市府未來也將持續支持藝文活動與創作者,打造台南成為文化與創意並進的城市。 文化局補充,「陳水林金工創藝展」自6月13日至29日,於台南文化中心第一藝廊展出,歡迎前往欣賞。
照片為浮洲劉家古厝,記者拍攝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為了落實永續精神及大學社會責任,臺灣藝術大學邀請師生在6月18日下午走讀在地,進行「從巷弄到產業:浮洲的時光散步」。 臺藝師生雖然生活在浮洲,往往習慣往返於住家與校園之間,穿梭於固定的路徑,身體雖已記住這些動線,卻少有機會真正的凝視、傾聽其中的聲音。臺藝大舉辦走讀,希望用「心」的角度放慢腳步,沿著浮洲的矮巷,聽一段故事、走進一家小店,拾起浮洲從農業、工業到創業,從代工到文化參與的變化。 臺藝大表示,本次的走讀活動邀請浮游藝術共創工作室一同策劃,以「地方文化與藝術實踐」為核心,將帶領臺藝大的教師及同仁深入浮洲地區,從生活現場出發,透過觀察、聆聽故事和走訪在地店家,與社區建立更有機的連結。藉此探索藝術如何參與地方、回應在地需求,並作為未來實踐行動的起點,進一步發掘出長期投入的契機。 浮游藝術共創工作室是位於板橋浮洲的劇團,其負責人黃俊齡為本校戲劇系畢業校友,長期於板橋浮洲地區推動劇場藝術與社區交流。從臺藝大所在的板橋浮洲出發,透過表演藝術開啟對話,擅長將日常街道轉化為劇場空間,帶領觀眾從不同視角感受生活故事。 臺藝大近年來積極落實永續以及大學社會責任,推動多項計畫,協助搶救江璞亭家族老厝,還出版了文史專書《消失中的板橋老街──從臺藝走進浮洲》,深度爬梳在地文史並收錄許多珍貴的老照片。
照片取自嘉義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具有百年歷史的東門派出所14日在嘉義市長黃敏惠、文化局長謝育哲、多位議員及貴賓見證下正式命名為「嘉義文學館:東門町 1923」。嘉義市是一座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嘉義文學館的開幕首展〈文學東市場:這次,我們交易的是詩〉,讓文學走進市場,也讓嘉義日常成為文學。 黃敏惠市長表示,文學是嘉義本就深植的根,從林臥雲、張李德和、賴雨若等前輩,到中生代的渡也、林央敏及李弦,再到年輕一代的鄭順聰、下港女子、劉子新等人,嘉義的文學從日治時期走到當代,始終以不同形式,記錄、思索、書寫這塊土地的身世與溫度。我們希望透過豐厚的文學養分,在傳承與滋養中持續創新。「嘉義文學館」的成立,是這座城市文化發展的重要時刻,它不只是一棟空間的啟用,更是我們對嘉義文學長年累積的正式回應與致敬。嘉義市現今保留了約6,000棟的傳統木屋,這些木屋都是城市文化和歷史記憶的寶貴資產,今天將舊有的東門派出所活化並正式成立嘉義文學館,期待結合文學與木都文化打造嘉義市舊城新樣貌。 文化局長謝育哲表示,嘉義文學館承載過去的歷史記憶,成為當下探索的場域,是嘉義市的文學據點。首檔展覽「嘉義東市場」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文學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而是可以對話、交流。今年適逢「嘉義建城321年」,市府以「320+1」為策展概念,積極規劃城市博覽會系列主題活動與周邊策展,期望透過藝文串聯與市民共創,讓文化成為推動城市永續發展的核心力量。 文化局補充,首檔展覽從緊臨嘉義人的大廚房「嘉義東市場」之地緣關係出發,邀請觀眾走入一座想像中的詩意市場,以詩句取代商品,字詞的韻腳與節奏成為交易的媒介。觀眾可在誠實商店中以創作賦值的「詩幣」交換描寫嘉義飲食的特色「詩籤」,體驗詩與詩的等價交換。展區亦展出嘉義文學作品中「從產地到餐桌」的飲食描寫,並由作家與在地創意人朗讀詩句,讓人透過耳機細聽文字中的滋味。最後,觀眾將閱讀詩人洪崇德走訪嘉義東市場、為攤商量身打造的詩作與故事,並可參與由「頭家」親自帶領的假日工作坊,深入市場人生與美味手藝。 策展人黃銘彰表示,「文學東市場:這次,我們交易的是詩」(This Time, We Trade in Literature)除在嘉義文學館主展區之外,設有衛星展區於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圖書館,精選多位與嘉義深有淵源的作家作品,節錄其詩作、散文、小說等作品中描述嘉義飲食的字句,邀請觀眾用輕盈、趣味的方式親近文學,特別製作學習單讓學生可以觀展過程中認識歷史文化及嘉義文學。
照片取自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新北市立十行博物館推出「島嶼織縷-古代南島衣飾特展」,完整呈現從史前到當代的南島語族製衣工藝,邀請民眾透過珍貴的考古文物與當代工藝創作,感受「取之自然、用之自然」的永續生活哲學。 十三行博物館表示,衣服不僅是提供保暖、防護等功能,從最初的獸皮衣,到植物纖維的捶打與捻線編織,人類的衣物隨著時代、環境及技術不斷演進,更蘊含豐富的文化與社會象徵,服飾的樣式、用色到紋飾,都傳達著族群獨特的精神內涵與傳統意義。「島嶼織縷-古代南島衣飾特展」特別與花蓮縣政府、花蓮縣臺灣原住民族文化館及帛琉共和國大使館等單位合作,以「敲.樹皮的綿延」、「編.絲線的交織」、「傳.衣藝的新生」三大主題,完整呈現南島語族製衣技藝的演進脈絡。展品網羅菲律賓、帛琉、馬來西亞、印尼、斐濟等地區的傳統服飾,還有泰雅、布農、阿美、撒奇萊雅、噶瑪蘭等五個臺灣原住民族群的精美織品。此外,本次特展更首次展出距今4,500年的水碓尾遺址「有槽石棒」,見證史前臺灣樹皮布文化的存在;同時展出多件來自下罟坑、大坌坑等遺址的陶製紡輪,展現了古代編織技術的發展軌跡。 「島嶼織縷-古代南島衣飾特展」不僅展現古代南島衣飾之美,更積極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涵蓋教育、性別平等、經濟成長、永續消費等多個面向,呈現出南島衣飾的豐富性和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從展場的LED節能燈具、環保再生材料應用,到貼心設置文宣回收站,處處可見永續環保的用心。同時,透過展出當代女性工藝師文創作品,顯現女性在社會中的影響力,也促進傳統工藝的創新與永續發展。 十三行博物館館長羅珮瑄表示,南島語族的製衣工藝,從樹皮布到精緻編織,展現了先民順應自然、尊重資源的生活智慧,也蘊含著族群的美學與信仰。十三行博物館致力於推動文化教育、知識傳遞與國際交流,期望透過這次特展,讓觀眾不僅欣賞南島衣飾之美,更能深入理解背後的文化意涵與永續價值。「島嶼織縷-古代南島衣飾特展」即日起至115年3月15日於十三行博物館第二特展廳展出。
照片為林正杰,取自林正杰臉書個人帳號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最近有三位文化界老朋友過世,心中傷感不已。彷彿來不及告別,另一朵繁花隨後凋零。南方朔、陳曉林、林正杰,彷彿是三種生命的原型。 南方朔是保釣時期成長的一代人。當年臺大學生王杏慶與王復蘇提出「百萬小時奉獻運動」,希望以「回到民間,奉獻社會」的精神,喚醒知識份子,而引為大學裡的潮流,但國民黨也警覺到,它可能會變成舊俄時代「回到民間」的社會運動,對國民黨的統治不利,因此救國團也介入,試圖以下鄉做社會服務,以代替不滿的批評。 他曾經得到過森林學碩士,寫過專業的論文,但他終究選擇不同的道路,以新聞為志業,文化評論與時事政論為職業,一生勤奮筆耕,啟蒙了無數年輕學子。他寫1960年代美國學生運動的《自由之愛》,甚至啟蒙了1980年代臺大的學生運動。 有一段時間,唐文標、王杏慶、陳忠信三個學人一度想組一個「臺北學派」,雖則未成,卻是臺北的一種風景。猶記得有一度陳若曦從美國回臺,聚會中還曾聊及此事而意興飛揚。但而後的政治風雲捲動了一切。唐文標先因癌症過世,南方朔緃橫新聞界,而陳忠信則進入民進黨成為立委。那啟蒙時代的理想因政見不同,化為紛飛的勞燕,各奔東西。 陳曉林也是受保釣和退出聯合國影響的一代人。他在1949年出生,退出聯合國時,他正二十來歲,是臺大電機系的學生,當時最熱門的科系,但他轉而攻讀歷史與哲學,專攻近代史,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碩士,曾先後擔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民生報聯合報等的主編,也創辦過出版社。從熱門的電機系轉向,其實正是來自於退出聯合國之後,外交處境艱難,懷著五四時代的精神,帶著救亡圖存的使命感,終其一生而不悔。 林正杰的身世與他的一生一樣曲折傳奇。他曾幫許多黨外人士助選,美麗島事件後,被稱為黨外的長子,在民進黨成立前夕,帶頭衝撞司法,要給不公不義的司法送終。然而他終究因為外省人身份與統獨認同,與民進黨分道揚鑣。 南方朔、陳曉林、林正杰都是從大陸來臺的外省二代,在臺灣長大,而他們都是在戒嚴時代,用他們的理想和勇氣,去衝撞打開戒嚴大門,追尋自由主義的理想。現在,這一個世代正在漸漸消逝。而這個世界,卻彷彿離最初的理想遠來越遠。那個他們曾經打倒的法西斯幽靈,正在慢慢逼近。是不是他們不忍心看到那樣一個幽暗時代重臨,所以離開了呢? 巴西著名作家埃里克.維利西莫的著名長篇小說《大使先生》曾寫過,革命是由詩人和劊子手一起完成的。詩人歌唱變革與夢想,劊子手收割革命的果實。等到革命成功,最先被割下來的頭,恰恰是永遠懷著夢想的詩人。而今,啟蒙時代的詩人們漸漸逝去,而留下來的劊子手和會計師正在收割果實,試圖重建一個新法西斯政權。 至於未來,那撞開幽暗之門的,必然是更年輕的世代了。歷史原來是這樣一種輪迴的迷宮,馬奎斯早已說過。 作者為自由作家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樂風專欄】2020年,我路經新北林口後湖福德宮,好奇入內一觀,發現一方「民國卅七年桂月修建新土地庙後湖眾弟子寄附芳名紀念立石」碑。 觀其捐獻金額,最高有七萬元左右,其餘為數千數百,這個金額倒是沒特別驚人之處,但當你仔細看上面有行字,會驚訝的發現,這是少見的「舊臺幣」數額。這塊碑十分珍貴! 一講到舊臺幣,是日本投降後到國民政府接收之時的過渡幣制,當初與日本時代流通的「臺灣銀行券」兌換比率是1:1,但因戰後通膨,其實已經逐漸貶值,其和中國法幣的匯率從1945年10月的1:30,到了此碑記錄的1948年8月底,已經變成1:1635,整整差了54.5倍。 國民政府為挽救經濟,實施金融改革,但隨著小蔣在上海「打老虎」失敗,通膨更像失速列車一樣止不住,這塊碑正好就是小蔣打老虎失敗前後出現的,通膨列車才剛失速,所以你看到的金額還不太驚人。 之後的事情,大家就很清楚了,因為眼見舊臺幣貶值不斷,政府再度推行幣制改革,傳說中的「四萬元換一元」的新臺幣登場! 此事在該廟另一碑記看得更清楚,1994年「後湖福德宮重建碑記」明確記載,當初建廟時所用之幣,同時有新臺幣與舊臺幣,此廟在募款之時,正好遇上幣制改革時期。 四萬換一元不是網路傳說,是真真切切的事實,有公文為證,請看下圖 在彰化縣埔心鄉鳳霞國小旁的圳仔腳福德宮,是通膨大大的苦主之一,該廟建於1949年,當年寄附金額留有碑記,最高一筆為四百萬,總造價高達7381萬! 這七千多萬的建造費應該是舊臺幣,新臺幣發行是該廟建造的同年六月,廟之落成根據廟匾是十二月,時間上來說應該是已經採用新臺幣,但募款造冊之時,應該還是用舊臺幣,否則無法解釋建個小土地廟,為何金額如此龐大。 募款時間相差僅約一年的兩間廟,以舊臺幣互相參照,造價竟暴漲如此多,足見當年經濟之慘況。從寺廟看歷史,處處是學問!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後宮甄嬛傳海報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號稱大卡司、大製作的歷史劇引人入勝,尤其是服、道、化一流,劇情跌宕起伏的宮鬥劇,更讓粉絲們百看不厭,回味無窮。例如始終保持收視長紅的「甄嬛傳」,堪稱是最具經典的代表;但是,情中的人物和劇情,究竟有多少是忠於史實?又有多少是屬於演義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揭密。 劇中的女一號熹貴妃確實是鈕祜祿氏。真實歷史中的她出身卑微,相貌普通,和劇中甜美可人又聰慧伶俐的甄嬛大相逕庭。 鈕祜祿氏在八旗選秀時進入雍親王府邸,位份是雍親王胤禛的侍妾,稱為「藩邸格格」。這時的雍親王已有嫡福晉烏拉那拉氏,側福晉李氏和年氏,她們都是名門閨秀,也都生兒育女,可惜烏拉那拉氏和年氏所生的孩子早夭,李氏的三個兒子中只有弘時存活,卻是個資質平庸的阿哥,而這位格格鈕祜祿氏卻生下雍親王最優秀的兒子弘曆,他就是未來的乾隆皇帝。 鈕祜祿氏有了母憑子貴的條件,自然能盡享榮華;不過,她一生孤寂,只得到雍親王一次寵幸,當時是因為雍親王罹患疫病,久久不癒,府邸的其他侍妾害怕染疫不願靠近,只有鈕祜祿氏近身侍奉,把胤禛照顧得無微不至,因此得到臨幸,康熙50年生下四阿哥弘曆,之後她備受冷落,再也沒有恩寵。 西元1722年,康熙皇帝駕崩,胤禛即位為雍正皇帝,鈕祜祿氏由格格直接冊封為熹妃,其原因並非鈕祜祿氏復寵,而是雍正皇帝已經認定弘曆就是儲君,只是不便於公開,避免再發生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的慘況。所以,熹妃即使地位僅次於皇后烏拉那拉氏和年貴妃,她在後宮的榮寵卻無法和她們相比。 到了雍正八年,熹妃再度晉升為熹貴妃,這是由於弘曆的表現傑出,遠遠超過其他兄弟,雍正皇帝不得不重視弘曆的生母鈕祜祿氏。更何況,熹貴妃已經沒有競爭對手了,因為紅顏薄命的年貴妃在雍正三年病逝,她才是皇帝的紅顏知己。 「甄嬛傳」裡的鈕祜祿氏曾經出宮入寺修行,溫柔多情的果郡王維護甄嬛,兩人私譜戀曲,珠胎暗結,這些都是編劇為了增加劇情張力而虛構的情節,觀眾的思緒也隨之沉醉。歷史上真實的果郡王允禮是個文青少年,他是雍正皇帝最疼愛的十七弟和得力的好幫手,允禮和熹貴妃毫無交集,當然也不會被皇帝賜死。果郡王允禮在乾隆三年薨逝,由於他膝下猶虛,乾隆便將自己的六弟弘曕過繼給果郡王,使其子嗣綿延不絕,至於弘曕的生母則是雍正皇帝的妃子劉氏,絕對不是甄嬛在宮外遇喜的私生子。 清朝的宮規森嚴,皇帝無法和寵愛的妃嬪春宵共度,妃子侍寢受到時間限制,如此可以防止皇帝沉迷美色,疏忽朝政。此外,皇室還有祖譜叫「玉牒」,關於皇族成員的婚嫁、生育、繼嗣、封爵及病逝,都有詳細記錄,每三個月一次,呈報給掌管皇家事務的宗人府。另外還有「彤史」,由敬事房的太監負責,內容詳載妃嬪侍寢的時辰,作為日後核對受孕的佐證。想要偷龍轉鳳的禍亂宮闈,在清朝的紫禁城是絕對行不通。 隨著弘曆逐漸成長,他的出類拔萃讓母子倆同享榮耀,雍正十一年,弘曆受封為寶親王,兩年後雍正皇帝駕崩,弘曆即位為乾隆皇帝,冊封生母鈕祜祿氏為聖母皇太后。她在乾隆四十二年薨逝,高壽85歲,並未入葬「泰陵」與雍正合葬,或許是因為她和先帝始終缺乏如膠似漆的伉儷情深吧!那麼,誰才是雍正皇帝心裡的白月光呢?我們下期再續。 作者為作家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