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翁佳音專欄】上週四回二水,與幾位彰化、雲林鄉親聊天,我問地名為何叫「石榴班」?迄今還沒人回應,其他人可有好答案? 老番先獻以前的解題。1980年代老番有機會在中國漳州亂逛,看到不少地名字尾有「坂(pann/pn)」,曾訝異臺灣似乎無此類地名。多年來反覆考證,我們當然有,發音通常是「pn」,地點都在溪邊小坡或高坦之處。明顯例子,有新北縣坪林的「仁里坂(Na-l-pn)」(見圖) 嘉義新港「板頭厝」,以及這裡要講的雲林斗六「石榴班」,文獻以前也曾寫作「石榴板」、「石榴扳」。結論,這裡以前的生態,是溪邊遍布野生石榴,人們在這裡開墾成庄。古老地名這樣默默地傳達著以前的故事。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著有《解碼臺灣史1550-1720》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藝文
照片取自臺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作為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掛牌後的首場展覽,「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自25日起至7月6日於臺南市美術館2館展出。展覽首段聚焦於1950年前出生、具時代代表性的藝術家作品,帶領觀眾深入了解臺灣美術的歷史脈絡與文化根源。 文化部次長王時思表示,本次展覽是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成立的重要前導站,透過藝術呈現臺灣的歷史樣貌,並深化臺灣民眾的自我認同。今年適逢臺南府城300,選擇在臺南舉辦更顯意義非凡。王時思感謝策展團隊的精心策劃,並強調文化部將持續支持此類具文化價值的展覽,讓更多藝術作品被大眾認識與欣賞,共同推動臺灣藝術與文化發展。 臺南市長黃偉哲表示,臺南美術館自賴清德總統擔任市長時期開始規劃,經過多年努力,一步步建構至今,其發展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與貢獻。特別感謝策展人白適銘教授及其團隊,以及各界對「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展覽的支持與參與,使展覽於今日順利展開,呈現臺灣近現代美術的豐富面貌。 黃偉哲市長強調,臺南作為文化古都,將持續推動藝術與文化發展,讓臺南成為藝術交流的重要場域。他並代表全體市民,感謝美術館帶來豐富多元的藝術饗宴,不僅深化城市文化底蘊,更展現臺南的獨特魅力與榮耀。 策展人白適銘教授表示,希望藉由展覽帶領觀眾深入了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發展脈絡與豐富歷史,期待每位觀眾能在這裡尋找到對藝術與文化的深刻共鳴。甫上任的南美館董事長游文玫也對展覽表達高度讚揚。她強調,展覽不僅是一次美術的展示,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時刻,感謝所有支持展覽的相關單位,讓這一文化盛事得以順利舉行。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樂風專欄】在新北石門妙濟寺有一方1934年「渡津慈航」匾,獻匾人是一對父子,頭銜相當長: 「蒙賜紳章佩用 李聲元敬贈 率男 元臺北州海山郡守 現任新竹州勸業課長 李讚生謹書 」 這李家父子相當不簡單,在台人為二等公民的日本殖民時代,李家不但有錢、有勢,還有尊嚴,連日本人都很尊敬李家。 李聲元是蘆洲人,據蘆洲市志載,生於1861年,1892年得淡水縣秀才功名。1998年受聘為蘆洲國小前身-淡水國語傳習所和尚洲分教場漢文教師。 因理財有方,遂成蘆洲首富,亦熱心宗教事務,蘆洲湧蓮寺、保和宮,臺北保安宮、孔廟之重建,秀才公皆出力不少。 李讚生,字化育,李聲元長子。生於1890年,是臺灣人史上第一位擔任郡守者,整個日本統治時期,臺灣僅有六人擔任此職,因此職位握有警察權,多由日人擔任,不會輕易放給臺灣人擔任,因此李讚生這個臺人第一郡守,確實不簡單。 他原為公學校訓導,後辭職擔任辜顯榮家庭教師,1920年和其子一同赴日求學,就讀於京都帝大經濟系,1923年續攻讀該校大學院(相當於研究所)。擁有教育及理財專長,由於是第一位臺人郡守,1927年時任台北州知事的三浦碌郎特地到海山郡視察政績,頗為滿意。 李家出一秀才、一郡守,權勢之大,日本警察亦有所領教。李讚生擔任海山郡守時,曾有警察不向其敬禮,被李讚生調職! 李讚生亦擅長草書,有人評為「用筆外放疾速,講求手腕力度。」現今網路上還可找到有人在販賣他的書法作品哩!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林翁佳音專欄】別性急罵老番唬爛,說二水鄉林先生廟祭祀的林先生應該是荷蘭人,是有名地理學者富田芳郎(1895~1982)。 林先生廟,或鼻仔頭廟祭祀的林先生,傳說不合理處甚多,老番鄉人不是沒意見。老番回鄉這一兩年,常常騎遲遲遲遲機車在濁水溪兩岸堤防外的道路閃風,兩岸雖分別屬彰化與雲林,一邊一縣,但以前因圳頭爭水,造成兩縣多處村莊聚眾大冤家的故事,老番國中時代還在聽鄉人們訴說著。 不知上面說的故事,現行書籍有無提到,請親朋賜教。若無,八堡圳源頭誕生的退休職業歷史研究者,趁還有餘力就回歷史現場配合文獻講八「寶」圳的故事,恁摃好不好?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著有《解碼臺灣史1550-1720》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取自臺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台江文化中心展出藝術大師袁金塔2025年台江特展「圖畫生態˙漫游古書」,自1月展出即獲得廣泛迴響,臺南市長黃偉哲19日前往參訪,由袁金塔大師親自導覽,並贈畫作《瓢蟲》給南市府永久典藏,成為臺南藝術與文化的一部分,黃偉哲則回贈感謝狀,感謝袁金塔大師慷慨捐贈畫作,豐富城市公共藝術。 文化局表示,這次也特別邀請祀典興濟宮,從早年先民崇敬保生大帝所發展出來的藥籤文化開發教案,與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合作工作坊,邀請袁金塔大師到校指導學生進行手工紙的創作。 創作內容是讓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合作工作坊的同學,以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來設計藥籤,例如網路成癮、社交焦慮、養貓療癒、公主病等。經過集思廣益後的創意新解頗具巧思,提供傳統醫藥文化不同的創意詮釋。除了呼應臺南廟宇信仰,同時也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 文化局指出,袁金塔的水墨創作,擅長融入動物、昆蟲等造型,透過擬人化營造趣味,畫面色彩豐富,巧妙設計視覺效果,畫面現代感十足。此次特別挑選經典作品《瓢蟲》致贈臺南市政府,希望可以讓臺南市成為一個「幸福重重,好運連連」的城市,「圖畫生態˙漫游古書」特展將展至4月6日。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樂風專欄】林口贊天宮,為地方大廟,主神為天上聖母,但其起源卻可追溯到一名叫做李福埊的螺陽人,根據該廟沿革記載,李福埊為人正直耿介,生前即受鄉里景仰,1840年去世,鄉里為之立碑並祭祀,並尊稱舍人公,由於有禱皆應,信徒眾多,至1959年,有蕭心匏等人倡議建廟,但直至1973年才建廟,定名為「舍仁祠」。 1976年,廟方至北港朝天宮、鹿港天后宮、新港奉天宮、彰化南瑤宮迎請四尊媽祖金身,主神遂改為媽祖,舍人公移至虎邊偏殿。 關於以上記載,有幾點看法: 一、觀舍人公之金身造型,似有牧童之貌,總之是童子之相,這麼年少生前就為鄉里景仰,除非生前就曾顯現神蹟,或是大孝之人,不然可能性實在很低。碑記語焉不詳,若有神蹟或孝行,定然會記上一筆,哪有模糊帶過的道理。 我寧可相信舍人公是歸天之後,曾有靈異事蹟,才得以被祭祀。 二、碑記中說舍人公是螺陽人士,此螺陽我猜應該不是西螺,可能是泉州惠安之螺陽鎮。而林口為泉籍聚落,較符合這項記載。 三、林口鄉志記載,贊天宮正殿後小房間內的李舍人墳塋,石碑上書「有求必應舍人公」,但現今所見卻是「李舍人福埊陵」,若鄉志記載無誤,綜合初始對墳塋的祭拜,則此廟初期為善祠無誤,鄉志成書於2001年,也許當時還有舊碑存在,所以才會有這樣記載。 四、一般善祠「由陰轉陽」,比較多見是善祠受祀對象直接升格,像李舍人這樣直接被天上聖母取代者似乎不多見。 近期在偏殿的舍人公已經移位到地藏王菩薩身旁,所幸香爐上還寫著「舍仁祠」,告訴來來往往的香客,舍人公曾是這裡的主人!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取自《如是228》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摘錄】張七郎之死是否獲得更高層授意?根據現存官方通訊紀錄,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陳儀對於張七郎被殺一事,事前似乎並不知情。四月六日,他仍在關注另一案件花蓮縣參議員馬有岳,並未提及張七郎。 直到四月十一日,陳儀才開始注意到此案,並發出密電要求花蓮縣政府查明情況。四月十四日,他進一步追問「擊斃張七郎者為何人」,顯示他對此案的掌握並不全面。如果處決張七郎是由陳儀直接下令,則不應有如此反應。 然而,軍方在回應陳儀的詢問時,並未提供完整資訊。張文成等地方官員亦將問題推回軍方系統,最終責任未能明確。此案至今仍有許多未解之謎,但從指揮體系來看,東部綏靖區司令部及其指揮官何軍章,無疑是最直接的決策者之一。 ●張若彤新書《如是228》內容摘錄,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取自新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在欣賞運動競技時,你是否想過,長期運動訓練會在身體留下什麼痕跡?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運動競化論古代生活與現代競技特展」,運用3D列印技術揭開史前人骨骼裡的「生存密碼」,從腰椎骨刺到鎖骨凹陷,每處痕跡都訴說著從史前技能到現代競技的演化故事。 十三行博物館表示,「運動競化論古代生活與現代競技特展」以南島語族的生活技能為主軸,完整呈現射箭、投擲、負重、划船等原始技能如何蛻變為當代運動項目。展場匯聚來自17個地區的精采文物,包含沙巴、蘇門答臘等地的珍稀藏品,真實呈現古代族群為生存而發展的技能工具。同時,展覽也呈現具代表性的現代競技物件,包含曾於2018亞洲青年錦標賽和2017亞洲錦標賽分別繳出一金一銀和兩銀佳績的「輕艇男孩」-劉錦翰的「戰艇」,讓你親身感受征戰賽場的熱血瞬間,體會乘風破浪的競技魅力;以及國史館典藏的《1995年世界射箭錦標賽中華隊簽名競技弓》,見證臺灣選手在國際賽場上的榮耀時刻。 「十三行人的運動」展區以體質人類學角度呈現研究成果,透過3D列印還原史前十三行遺址出土人骨,讓觀眾近距離探索「運動印記」。考古證據顯示,十三行人因應生活需求,長期從事高強度體力活動,在骨骼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女性腰椎骨刺可能與經常負重工作有關;男性的鎖骨肌肉附著痕跡則顯示頻繁從事划船或射箭等活動,而凹陷的鎖骨更揭示大量使用臂力的生活習慣;此外,高頻率出現的蹲距小面反映出先民們日常負重與蹲姿工作的特徵。這些骨骼線索如同時光機,帶領觀眾穿越千年,窺探史前生活。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樂風專欄】話說1948年,大城西港村有一名為洪慶良者,時常至提防邊撿拾柴枝做為炊事燃料。 有一回煮飯時他發現火焰顏色與以往不同,呈現青綠色,他將灰燼取出檢視,竟發現一截人骨,看來類似手指,他驚嚇之餘,趕緊以紅紙包覆,放在家宅北側排水溝,想藉由水流讓祂漂流入海。 當天晚上,有洪陳金女士被托夢,要其當建廟發起人,自此庄民時常見到洪宅屋頂上空有金色物體移動,庄民甚至禁止孩童靠近洪宅。洪家向庄內大廟永鎮宮林府駙馬求助,得到的回覆是: 「有一慈悲聖靈想要在此地濟世。」 庄民為求慎重,又到麥寮請示拱範宮天上聖母,並邀天上聖母蒞臨西港巡視,經天上聖母降乩指示,此靈名為王天明,男性,聖母並答應要為之擇建廟之地,請庄民們建廟後要誠心敬拜。 神轎後來往海邊移動,停留在現在廟址,乩身傳達指示此靈尊號王府仙師,廟名海山。是為海山廟之由來。 建廟期間,晚上常見有白衣騎白馬之少年前往永鎮宮,此廟一開始極簡陋,但由於威靈顯赫,香油錢相當多,短短兩年就重建並雕刻金身,完全沒花到庄民半文錢。 2001年再度重建完成,這次眾人踴躍捐輸,香油錢一結算,比沒建廟前還多,可見此廟香火之盛。 由以上敘述可知: 一、古老時代,該地庄民遇到遺骸的處理方式。 二、麥寮拱範宮的影響力可跨過濁水溪,來到彰化南部。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博客來網站截圖 【聚傳媒校園記者陳冠宇報導】歷史研究者張若彤已經出版了三本二二八的研究專書,每一本都推翻許多官方與重量級歷史學者先前出版的定論,堪稱大翻案! 張若彤在2021年出版了《究竟228》、2022年出版了《原來228》,最新的《如是228》在2025年出版至今,不但在博客來新書排行榜的人文社科類穩居第一,而且也擠進了總榜,這個成績連作者張若彤自己都感到意外。 張若彤的二二八專書檢視並分析許多二二八文獻,發現先前的官方報告或是重量級台灣史研究者對於二二八的論述存在許多錯誤,包括引用錯誤、解讀錯誤、片面取用資訊、以及推論錯誤等。 雖然張若彤的書中直點出先前二二八專書與研究的許多錯誤,不過根據了解,從第一本二二八著作出版至今四年多來,這些被點名二二八論述有重大錯誤的專家學者,沒有一位曾經回應,似乎對於自己的研究被質疑有錯誤始終無感,或是就算有感也不願意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