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國家人權記憶庫官方網站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台灣白色恐怖紀錄片在呈現歷史時面臨真實性與藝術性的多重挑戰,儘管這些紀錄片試圖再現當年的歷史情境,受限於成品時長與拍攝目的,多數紀錄片僅保留有限的訪談與畫面,未必符合歷史學界對口述歷史的嚴謹要求。 根據台藝大賴祥蔚教授的研究報告指出,白色恐怖紀錄片中的歷史敘述往往是一種「主觀呈現的客觀歷史」。受訪者的回憶帶有主觀性與選擇性,拍攝者則專注於將這些回憶影音化,最終呈現的內容更接近受訪者面對鏡頭的那個歷史時刻,而非絕對的客觀歷史。這也意味著,紀錄片本身既記錄了當下,又挑戰了觀眾對真實與虛構的分野。 此外,研究指出,紀錄片多以觀察模式為主,偶有參與模式,但缺乏反省模式的深層思考。白色恐怖紀錄片在探討社會記憶與影響的層次上仍有待深入,而如何在敘事與影像間平衡真實性與藝術性,亦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每一部紀錄片的背後,不僅僅是家庭受難史的縮影,更蘊藏了創作者的理念與歷史的詮釋空間。
藝文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樂風專欄】在臺北市關渡國小旁,有一座相當醒目的牌坊-教善坊。 一般說到牌坊,總覺得是帝制時代,為了端正風俗,表揚孝子、節婦、人瑞等人而衍生的產物,但這座教善坊並非如此,而是建於國府遷台後。 當然,時序進入民國時代,斷然不會有什麼奉旨建坊之類的事發生,此坊乃民間私建,但表揚「好人好事」的精神不變。 故事要從河北人王俊卿說起...... 王俊卿乃前清秀才,曾在北平設立志仁義學,1948年舉家來臺,見臺灣書籍缺乏,將志仁義學的圖書運到臺灣,並成立圖書館,供大眾閱覽。還成立孤兒院,施捨藥物及棺木,是個熱心社會公益的慈善家。 王先生雖於1950年去世,但其子王東海和王子乾繼承父志,繼續慈善事業,1958年投入20萬元資金,在市政府旁巷子裡,成立王氏宗廟圖書館,藏書近兩萬冊,還成立好生育幼院,救濟孤苦兒童。 根據報載,王家兄弟先後印了五百多萬本善書,辦了五間圖書館、一家育幼院和兩家學校(志仁補校、志仁高職),,從他們所辦的志仁補習學校免費義教班畢業的學生,超過三千人。 而王氏圖書館的讀者中,有一位玄空師父,後來創建了臺北名剎行天宮,圖書館的力量不可小覷啊! 1964年,為了使王俊卿之後代子孫不忘祖先遺訓,在關渡國小校門旁建教善坊並報國、功德兩碑。隔年,因王家對慈善事業的重大貢獻,蔣中正總統特頒「樂善遺徽」匾額。 1977年因道路拓寬,教善坊被移至現址,並整修為關渡公園,1987年,再豎立王東海先生像。2007年我初次造訪此地,王東海像尚在,結果近年整修後,原塑像位置變成樓梯,王東海像則不知去向。 一代大慈善家竟然淹沒在時代的洪流裡......我想知道他的生卒年,在網路上居然幾乎找不到資料,只能靠新聞報導和這個銅像推測他大概是生於1892年,1987年去世。 教善坊除蔣中正總統所頒之「樂善遺徽」匾外,背面另有陳誠所贈之「孝善垂型」匾。兩旁報國、功德兩碑上,記載有關渡之簡史、教善坊由來等內容,是該地地貌變化的史料。 比較特別的是還記載有1979年陳金龍少校殉職事蹟,這是教善坊全區最後一筆資料,此外碑身尚有許多空位,可能是打算記錄未來一些好人好事事蹟所預留的空位,可惜,時空就停留在陳少校捨命救眾故事中,再也沒有更新過。 不曉得這個會不會是民國史上最後一座牌坊呢? 我站在整修後的教善坊前,一邊遙想著那個純樸的年代,以及現今日下的世風.....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梁幼祥臉書截圖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大名鼎鼎的政大書城,最早並不是國立政治大學所創立,而是由知名校友梁幼祥在民國72年創辦。 梁幼祥說,他在政大校園內開辦政大書城,校方本來只給25坪,談判後願租120坪,雖然坪多了但還是根本不夠。當時的書城,書都堆在地板上賣了。 梁幼祥說,四十多年前的政大書城首創了代購、尋書仍打折的業務模式, 他真正的願望,是讓愛書的人,切莫因洛陽紙貴而降低了閱讀。 有一晚,一位年約70歲的老人來傾訴他老年得子,孩子讀東吳法律,卻因花了兩週都找不到一本《東萊博議》而焦慮。在那個沒有電腦的世界,找書就得專業了,老人聽聞梁幼祥是找書大王才來到政大書城。 《東萊博議》這本書屬「議論文」中的典範,以《左傳》評史實,是古代學子求學、科舉的必備書籍,經宋、元、明、清至今。 第二天中午,梁幼祥就在當時重慶南路的「世界書局」幫老人找到了。當時那舊版一本45元,梁幼祥只賣老人40元。老人還稱梁幼祥為書神。 梁幼祥說,他提這故事只想表達,世間萬業,不論從事什麼,必先專注。許多故事積累的成就,不是成功了,而是值得了。
圖/《家園不遠》敘述跨文化新移民來臺灣的奮鬥故事。(圖由導演陳文良提供) 【記者孟淑華報導】一部由印尼裔臺灣電影導演陳文良(Martin Rustandi)所執導的全新原創紀錄短片影集《家園不遠》(Not Far From Home),將於1月21日(農曆新年前夕)在TaiwanPlus首播。陳文良以其獨特的敘事手法和新穎視角,為觀眾呈現鮮為人知的移民故事,帶來耳目一新的紀錄片體驗。 這部全長五集的影集,深入探討印尼移民在臺灣的生活,揭示他們的挑戰、成功以及對歸屬感的追求。陳導演將電影藝術與人物故事結合,呈現出深受臺灣多元文化影響的社群。 導演陳文良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以其生動精巧且富有藝術性的敘事風格著稱,熱衷於發掘日常生活中的非凡故事,激發共鳴與文化交流。作品包括 《逆者》(The Road Less Traveled)、《逆戰》(The Machine)等。 陳文良的新作《家園不遠》首次與臺灣首家國際影音媒體TaiwanPlus合作,每集播出時長約30分鐘,1月21日晚上六時首播,後續於每週二更新一集。該片呈現移民的獨特的故事,讚頌堅韌、文化融合和社群精神。陳導演全新定義敘事方式,展現創新的藝術視角,結合紀錄片的真實性,深入描繪印尼移民社群在臺灣的生活、挑戰與成就。 《家園不遠》的敘事巧妙地將視覺敘事與人物驅動的洞察交織,突顯那些常被忽視的聲音。導演陳文良表示,作為一名移民及導演,這部作品是我對離開故鄉、在異國建立新生活的探索。藉由故事敘述,跨越文化差異促進相互理解,盼能引起觀眾共鳴。陳文良特別感謝 TaiwanPlus的支持,提供播放平台,讓更多觀眾能看到該作品展現的移民韌性及文化特色,並頌揚彼此共同擁有的人性精神。 圖/《家園不遠》導演陳文良。(圖由導演陳文良提供) 圖/《家園不遠》呈現印尼移民學習臺灣文化。(圖由導演陳文良提供)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翁佳音專欄】前日公視湘玲與編劇教授如芳來訪,如芳是我們彰化人,老番慣性拉幫結派,提議日後可繼續以彰化為歷史劇情,提昇彰化歷史縱深,表現我們可跟湘玲他們府城台南人平起平坐。 歷史學學徒的老番當然以身作則,迄今仍致力於文獻蒐集與解讀,一遇被「竊走」的彰化文獻便設法還我河山。這幾天剛好讀到十九世紀末時劉銘傳施作的郵政,各地郵站「大甲到彰化為一站,彰化到張熙厝為一站,張熙厝到嘉義城為一站」,由於「張熙厝」怪異,今無存留相同地名,所以目前只好被猜測「約在今雲林縣莿桐鄉、斗六市一帶」。各站地點如今都一清二楚,獨獨這裡模模糊糊,絕對不合常理。 由「彰化城站到張熙厝站,計五十里」,以及「斗六站北距張熙厝站二十里」兩段常見敘述,便可斷定「張熙厝」絕對在我們彰化境內!要還原今天地名,要有點歷史小常識,就是要知道劉銘傳那個時代真的把台灣地名弄得有點亂,原本要設立省會的台中「橋仔頭」,以及著名屏東「萬金庄」,公文書被寫成「橋孜圖」、「萬全店」。所以呢,「張熙厝Tionn-hi-chh」八成是「潮洋厝Ti-inn-chh」的誤寫。 潮洋厝就是今天溪州鄉潮陽村,古時屬彰化城、永靖到西螺、斗六的舊大路上。為何叫「潮洋厝」?就是廣東潮州潮陽人移民住的房子!文獻說十六世紀中葉有潮州人,如海賊林道乾、林鳳到中部活動,不是吃飽沒事幹亂掰的。彰化歷史,比去年才四百年的台南,更老咧。我們只要平起平坐,就好。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著有《解碼臺灣史1550-1720》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樂風專欄】1969年清明節過後不久,時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的何應欽將軍,在在中國國民黨第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及中央評議委員第一次會議中,提出由教育部會同中央研究院,研究整理簡筆字,以「適應當前的教學實用及光復大陸後的文教設施」 這個提議實在很危險,不知道何大將軍哪裡來的膽子,難道不擔心變成「中共同路人」?不過他這種沒什麼心機,跟馬保國老師的閃電五連鞭一樣,只講究「實戰性」的想法實在令人肅然起敬。 不過大家都誤會他了,他說的是整理「簡筆字」,不是要搞簡體字。 何將軍說: 「我提議整理既有簡筆字,而不積極提倡簡體字的原因,一在表示與共匪現行倡製的簡體字有別;二在研究整理既有的簡筆字,以應實際的需要。」 這句話好繞口,不過簡單講,他的意思就是,既然社會上大家都已經在自行簡化一些字,造成學校學的一些字,在社會上不通行,何妨乾脆整理整理,把這些字給「招安」了,請大家不要誤會何將軍是要大家改用簡體字。 當然提案最後還是要扯到,這一切都是為了以後「反攻大陸,光復神州」後,推行文教方便的需要。不過此事有點兒敏感,所以決議: 「送中常會,遵照總裁指示,詳加研究處理。」 後來的結論是:「決議是不反對簡筆字,但暫不推行。」 隨著時代進步,文書處理逐漸電腦化的現在,簡不簡筆,也沒那麼重要了。 話說我文章標題裡的「台」字,也是很有趣,許多人認為是簡筆字,也有人說是日本漢字,不過教育部國語辭典中,稱其為異體字。 要問我個人看法,我認為「由繁入簡易;由簡入繁難。」還是繁體好。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我們為什麼不歌唱》紀錄片截圖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白色恐怖紀錄片兼具歷史記憶與藝術表現,卻在史實界定與詮釋上引發多元討論。根據台藝大賴祥蔚教授的研究報告指出,紀錄片不僅是口述記憶的保存,也扮演了見證與傾聽的角色,導演如何平衡藝術性與史實性成為關鍵。 導演關曉榮認為,紀錄片呈現的並非單純歷史,而是受難者回憶的當下。他表示,白色恐怖的受難者記憶往往充滿選擇性與情感能量,導演的職責在於「見證與傾聽」,而非裁判其真偽。另一位導演朱全斌則指出,紀錄片多依賴受訪者視角,尤其在拍攝像是陳映真這類具爭議性人物時,往往需顧及傳主的觀點與健康狀態,這也限制了多元呈現的可能性。 在藝術性方面,史祖德強調,紀錄片需要兼顧觀賞性與敘事節奏,情緒高低的安排能更完整呈現受難者的人生經歷,而非僅聚焦在悲劇事件上。例如,作品《流域-劉煜》將藝術前置,凸顯白色恐怖對藝術創作的影響,探索記憶與創作間的深層連結。 整體而言,白色恐怖紀錄片既是歷史回憶的保存工具,也是傳遞社會反思與藝術創作的媒介,展現出歷史與人文的多元交融。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樂風專欄】台北市士林區有芝山岩,自古即為名勝,被列名士林八景中,稱-芝山獨峙。 勝景如此,依照漢人習慣,在這些地方建寺廟也是理所當然之事,此地建有大廟芝山巖(巖、岩兩字皆有人用)惠濟宮,不過名稱您是否覺得有點特別。 一般稱佛寺為「巖」,而惠濟宮主神是開漳聖王,卻也有「巖」字,原因乃是現今的惠濟宮為三廟合一而成。 此三廟分別是1752年的惠濟宮;1788年建於其東側的芝山巖寺和1840年建於後側的文昌祠。 1868年重建時,將此比鄰的三廟合一,若將主祀文昌帝君的文昌祠視為儒家象徵之一,則重建後的惠濟宮,儒、道、釋三教全到齊了(為什麼我突然想到合修會,老霹靂應該知道那是什麼) 1890年惠濟宮大火,兩年後重修完畢,1895年六氏先生事件後,香火逐漸沒落下去(兩者是否真有因果關係不太確定,維基百科說的也不是很清楚),直到1927年,事情突然有了轉機。 該年八月,位於惠濟宮附近,有一刻「洞天福地」四字之石壁,附近一居民名為「矮仔嫂」者,有一天發現石壁下方草叢濕潤,似有泉湧出,矮仔嫂找了一名菜姑一起研究,撥開草叢,發現湧出兩口泉,一向缺水的芝山岩竟有湧泉,確屬不尋常之事。 不久,有名道士經過此地,以泉水洗眼,覺得十分舒暢,認為此泉應該有治病效果。後來又有一名向來不信神的四十歲男子郭阿老,腹部腫脹已久,一直治不好,遂到芝山岩姑且一試,喝下泉水返家後,上了幾次大號,竟好了大半。 又有附近居民朱阿波,罹患喘病(可能是呼吸會喘,具體什麼並不太清楚),亦被靈泉治好。此泉之現世,被認為是聖王公顯靈,郭、朱兩人決定相約謝神,請來子弟團「集英群」演戲答謝神庥。 惠濟宮的菜姑有天晚上,忽聞鐘鼓齊鳴,起床觀看,並未發現任何異狀,她回房睡覺,夢中有人對她說,明天早上會有信徒數百人來此上香,記得打掃乾淨以迎賓客。 她被此夢驚醒,走到神桌前,發現有兩隻蝴蝶飛舞,隔日,果然眾多信徒蜂擁至廟中,這些人全都是來乞求泉水者。 因為靈泉治病事蹟越傳越廣,尤其對腸、眼疾有神效,每日吸引五、六千名取水者,該廟香火才又漸漸恢復,人潮就是錢潮,連帶使淡水線火車也客量大增。接駁信徒至芝山岩者如汽車、人力車等業者,都大賺一筆,各種小吃攤販也聚集到芝山岩,攤攤生意興隆,更不用說那些賣香、燭、金銀紙者,越開越多,竟有四、五十間店之多。 日本政府認為這屬於迷信,嗤之以鼻,為導正歪風,將靈泉水送驗,結果發現果然不適合飲用,但這招一點用也沒有,芝山岩取水團依舊每日熱鬧滾滾,我看這事情要是放在現代,搞不好蝦皮上都可以買到靈泉水了。日本政府實在看不下去,揚言要取締此種愚昧行為,不久後報紙就沒再報導這類新聞,不曉得是被噤聲了,還是取水民眾真的遭到取締,導致大家裹足不前,就不得而知。 不管怎樣,聖王公因此泉受惠頗多,找回昔日的光輝,果真是遇水則發,一直到現在,都還是香火鼎盛的大廟。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翁佳音專欄】去歲歲末,蔣公商女邀老番南下答嘴鼓,終於造訪了開放以來未曾入內參觀的某機構展覽館,老番迄今仍比喻該地為三百多年的「臺灣門戶」。可惜一進門,老人碎碎念症頭瞬間惹起,只好鼓起餘勇在這裡講,反正沒人理睬,多元社會另一種氣壯逾理亦無妨的無奈現象。 展覽入口接待處的桌子別具匠意,採用中式帆船(篷船/Junk)意象,可惜把臺灣與中國福建著名的「綠頭船」漆成藍色,錯失讓觀眾認識以前門戶內海船隻紅紅綠綠顏色的機會。展覽室說明牌當然也有不妥之處,說荷蘭人從1602年來內海國際交易,不知會不會讓觀眾時代錯亂?其餘不忍再說。 最可惜的是,展覽館擺放著一尊孤伶伶的勝國招討大將軍塑像。這似乎與園方「多樣性」與「保存重要歷史文化襲產」之服務願景不符合,人文無垠海洋世界都推給鄭成功孤家寡人,不只談不上多樣性,還會讓他背負獨夫壟斷惡名。園方執事官員若不以為意,老番多說無用,所以苦悶。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著有《解碼臺灣史1550-1720》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取自新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歷經多年籌備醞釀,新北市美術館將於4月25日正式開館,9日舉行開館宣告記者會,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希望新北市美術館跟鶯歌陶瓷博物館構成雙引擎,結合周邊三峽老街、鶯歌老街、客家文化園區及李梅樹紀念館等,以及捷運三鶯線,共同帶動產業的發展;未來將以「全民美術館」為定位,打造新的文化地標,歡迎所有愛好藝術文化者踴躍前來參觀。 侯友宜市長表示,新北美術館從90年代開始醞釀興建,歷經國際競圖、工程招標流標,以及工程期間逢疫情爆發、全球性缺工、缺料、原物料價格上漲等挑戰,特別感謝歷任縣市長、民意代表及地方人士的努力,才得以順利落成。新北美術館結合生活美學、在地文化及觀光,將於114年4日8日至4月13日試營運、4月25日對外正式開館,邀請民眾一起來感受藝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