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木柵張家與集應廟 幫助傳奇英雄張李成打退法軍

照片為木柵集應廟,記者賴御文攝 【聚傳媒特約記者賴御文報導】提起被民間稱為「西仔反」的中法戰爭,很多人只知道當年是劉銘傳領軍戰勝,有的人還會提起霧峰林家的林朝棟曾經帶領臺勇協助清軍守住基隆,卻忘了來自木柵的傳奇英雄張李成,也曾經帶領臺勇協助清軍打贏滬尾(淡水)之役。 相較於林朝棟有許多傳記與相關研究、甚至還被拍成電影,同時期的張李成則是漸漸被遺忘,不只生卒年難以查證,連家鄉也傳出不同說法。 《臺北市志》認為張李成是來自臺北的木柵人,率領臺勇對抗法軍,不過也有記載說他當年率領的臺勇是來自三角湧。 根據清朝的官方檔案,張李成的本名為張阿火。他曾經是戲班的花旦,因不想被異族統治,響應抗法而號召一批臺勇前往參軍,在滬尾之役因為英勇而一戰成名,是戲班出身的戰爭英雄。 晚清遺老徐珂編撰的雜誌型刊物《清稗類鈔》(在西元1916年至西元1928年陸續出版),有一篇文章是〈張李成與法人戰於臺北〉,文中特別提到張李成「散髮赤身,嚼檳榔,紅沫出其吻」,這樣的形象非常鮮明,而且「超臺」,讓人想起最近幾年火紅的角頭電影。不過因為《清稗類鈔》內容有不少來自道聽塗說,張李成的真實形象是否如此,還要再研究才能確認。 張李成當年紅遍臺灣,還成為一些藝文創作的主角,不過後來就慢慢淡出眾人的記憶,如今連生卒年與家鄉都有待考證。直到西元2023年才有陳志豪助理教授發表的研究論文《清法戰爭與北臺灣武裝集團的動員》,找出一些文獻資料,初步的研究認為張李成應該是木柵張家的族人。木柵張家是最早來木柵開墾的家族,其信仰就是現在的集應廟,因此當年張李成動員到淡水抗法的臺勇們,應該就是靠著木柵張姓宗族以及木柵集應廟的人脈。 根據耆老的口述資料,一代名將張李成很有可能是生於道光二十二年(西元1842年),卒於光緒二十年(西元1894年)。 安溪的高、張、林三姓,據說從唐朝黃巢之亂之後,就南下到安溪定居,一千多年來互相合作、聯姻。 明朝嘉靖末年 ,倭寇作亂 ,安溪縣治被毀;崇禎十五年(西元1642年)安溪發生匪亂 ,一年才平定。到了清朝,鄭成功與鄭經幾度搶奪泉州的安溪等地;除此之外,在乾隆之前,地方上還有猛虎為患。於是高、張、林三姓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紛紛一起來臺,在文山地區開墾。木柵張姓以啟字輩及光字輩為主,共有八支,乾隆八年(西元1743年)張氏初勘木柵,發現地廣人稀,於是號召原鄉鄉親同來;經常與山上下來的原住民發生衝突。當地曾經發生十一人殞命的事故,所以被稱為十一命。墾民在景美溪南邊設立木柵以防禦,這是地方名稱的由來。 三姓從安溪來到文山,也帶來保儀尊王的信仰。到了咸豐初年,高、張、林三姓族人決定分開祭祀:高姓在景美、張姓在木柵、林姓在萬隆,各自興建集應廟來祭祀。 張姓族人在咸豐二年就已捐出祀田並且訂立契約,明訂「供尪公值年香祀之資」。現在的木柵集應廟是張姓族人在光緒二十年(西元1894年)興建,西元1978年重修,增加二樓建築。

奔騰思潮》一九七0年代的風範(楊渡)

照片左,黃永松取自文總;右張照堂取自報導者專訪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今年三月四日,漢聲雜誌創辦人之一的黃永松辭世;四月二日,攝影家張照堂也不幸辭世。黃永松與張照堂是一生的至交好友,年輕時一起從事前衛的創作,攝影、劇場、電影、藝術創作、存在主義實驗等,不僅是他們倆,戰後世代有一群創作者出現於文壇,有如「崛起的星群」,而今,那閃亮指引的星群正在慢慢消逝,留下寂寞的星空。 回顧一九六0、七0年代這一群年輕世代的出現,我們才能理解臺灣今天的文化底蘊。 一九六0年代後期,以《筆匯》《現代文學》為創作園地,開始崛起於文壇的青年作家,如陳映真、白先勇、陳若曦、王文興、尉天驄等人,以不同於反共意識形態的創作方法,寫出新世代的迷惘與徬徨,他們重新質問人的存在意義、生存的荒蕪、被宰制的生命虛無等。存在主義是思想的源頭,現代主義是創作的動力。展現為藝術的表現,除了文學創作,更有《劇場》的演出〈等待果陀〉,以及諸種實驗性的小劇場。此外,還有攝影、繪畫、行為藝術、電影等實驗。 可以說,青春的叛逆,創新的觀念,自我摸索的創造,形塑了一九六0年代後期的文化風貌。然而隨著陳映真入獄,白先勇、劉大任、陳若曦等作家的出國讀書,文風暫告頓挫。但接續下來的便是一九七一年的退出聯合國所帶起的身份認同危機。既然中華民國不被國際承認,那麼,生活於臺灣的我們是誰?如果政治上無法得到身份認同,那麼文化上,我們是什麼?自我認同的追尋變成集體的焦慮。而保釣運動更帶起民族主義的風潮。 自此,剛回臺的林懷民創辦〈雲門〉,要「跳自己的舞」;李雙澤在淡江大學演唱會喊出要「唱自己的歌」,並開始創作新一代的民歌如〈美麗島〉、〈少年中國〉等;而文學上則開始了批判過度西化故作晦澀的現代詩,回歸現實,凝視真實生活的作品不斷出現,被視為「鄉土文學」,並引發論戰。 黃永松便是在一九七一年開始與吳美雲創辦《漢聲》英文雜誌,成為離開聯合國之後,首先對國際發聲的媒體。其後也編寫了許多重要的書刊。而張照堂則和黃春明合作,拍攝了〈媽祖回娘家〉、〈芬芳寶島〉等系列重要記錄片。 從長遠的歷史來看,一九七0年代,是臺灣文化奠基的時代。自我認同的危機反而造就文化的自我追尋與形塑。用《漢聲》曾做過的專題來看最是清楚,這裡有京劇、中國結,而更多臺灣古蹟、廟宇、媽祖、民俗藝術等,那是揉合著中華文化底蘊和臺灣民間文化生命力的總合,內涵著一種包容、敦厚和坦蕩的大胸襟。 在黃永松與張照堂的作品上,我們會看見一種深沉的關懷,超出於政治與現實之上的,那是對生命與人文的終極關懷。那精神也顯現在李雙澤、黃春明、林懷民等一九七0年代的創作者身上。 在過度喧囂的二十一世紀,這些一九七0年代的老靈魂逐漸沉靜,或退休,或凋零,但他們創作的影響並未終止。即使黃永松和張照堂相繼離去,他們豐富的作品,寬宏的胸襟,深厚的底蘊,悠雅的風範,仍留給我們無限的感念。 作者為自由作家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手繪懷舊電影看板 國寶級畫師顏振發閃耀國際

照片為國寶級畫師顏振發作畫,臺南市政府提供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台北電影節於10日宣布,今年將卓越貢獻獎頒發給手繪電影看板畫師顏振發,顏振發師傅曾被英國BBC喻為「台灣最後一位手繪電影海報畫家」,是台灣珍貴的國寶級電影手繪看板職人,藉由畫筆繪製出一幅幅電影經典畫面,讓台灣傳統手繪看板文化被世界看到。2018年全球精品品牌Gucci邀請顏振發畫師,在台北永康街繪製城市藝術牆,引發一陣炫風,同年也獲頒台南市卓越市民的殊榮。 台南市長黃偉哲表示,為推廣與保存顏老師技藝,台南市文化局曾多次邀請顏振發藝師現場繪製作品與舉辦展覽。如2011年舉辦「顏振發電影看板特展」,展出顏師傅三十多幅懷舊電影看板。去年文化局為推廣古蹟及傳統技藝,特別邀請顏振發師傅為台南幾處國定古蹟進行繪製作品,並將珍貴手繪作品轉化為古蹟明信片,讓民眾能藉此留下對台南的美好記憶和體驗,更加了解這城市蘊含的歷史意義。 而現正於水交社文化園區工藝聚落戶外區域展出的「顏振發-水交社手繪看板特展」,邀請顏振發師傅現地繪製「筧橋英烈傳」及「八百壯士」2幅最經典的空軍抗戰電影看板,透過大師懷舊電影手繪看板作品與早期電影海報的陳列展出,串起新舊時代的回憶,讓前身為空軍眷村的水交社文化園區散發濃濃的懷舊氛圍。

聚人物》伐木業大哥李清和 天賦異稟卻大起大落

照片為屈尺古道起點,李清和從這裡上山伐木。記者賴御文攝。 【聚傳媒特約記者賴御文報導】日治時期的伐木產業非常興盛,雖然是高風險行業,但是因為酬勞非常豐厚,吸引了許多勇敢而不怕死的臺灣男子投入。 根據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的研究,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從阿里山開始進行大規模的伐木。伐木師傅有很多學問,砍伐和整材都需要專業技術,初期主要是由日本人擔任,日薪大約2至3圓,實際給薪多少,還要看伐木工作實際的專業、勞動與危險程度。臺灣人的日薪是日本人的一半,大約1至2圓。 1至2圓是什麼概念?當時公學校的老師,算是非常吃香的工作,地位遠高於現在的學校老師,臺灣老師的起薪是月薪16圓,平均大約20圓。例如新竹公學校的老師張式穀,西元1909年的起薪就是月薪16圓,逐年調薪;在西元1912年從訓導升為教諭,月薪從22圓提高為25圓。張式穀在西元1920年被指定擔任香山庄的庄長,可見當時公學校老師受到敬重的程度。 比起很受重視的公學校老師,伐木師傅的月薪,幾乎是公學校老師的1.5到2倍。 其實伐木師傅的計薪方式除了固定日薪,另一種是業績制,也就是根據工作量,例如砍了多少樹來計算薪水。還有一種更厲害,就是承包制,由「師傅頭」去承包再自行招攬伐木師傅,實質上已經是包商了,收入比起一般伐木師傅高出許多。 李清和就是日治時期非常出名的師傅頭。出生於西元1900年的李清和,天生健壯,力氣比平常男子大上許多,可以單手扛舉幾百台斤的白米;只上過私塾一年,但是頭腦很靈活,勇於冒險,從灣潭經由屈尺古道前往各處山林伐木,沒多久後就敢主動去爭取整片林地的伐木工作,再自行招募及訓練伐木師傅上山,曾經獨力承攬高山 上的20 多甲茂密林地,相當於整個大安公園的面積,發薪水給伐木師傅時都是用大布袋裝錢,豪氣萬千,當時是產業之中很有傳奇色彩的大哥級人物。 當時的伐木工作,因為都是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幾乎沒什麼山路可以走,經常要走上一整天才能到,所以伐木師傅出去上工,一趟動輒就要數天、甚至是數十天,才能回家一次。 在人跡罕至的高山伐木,不只勞累,還常常有生命危險,伐木師傅平常沒有其他娛樂,沒有出工時只能經常相約飲酒打牌,稍微排解壓力與苦悶。 李清和靠著自己天賦異稟,經常連日熬夜打牌及喝酒,隔天照常去進行最粗重的伐木工作。等到年紀漸長,卻仍然不改習性,有一次因為下雨天沒有出工而接連喝酒賭博三天三夜,等到可以上工了,又一連工作多日,結果體力嚴重透支,在高山上受寒,天賦異稟的他後來52歲就病亡。 李清和的兒子王獅也是天生就很健壯,力氣大於常人。王獅在日治時期上過公學校,畢業後李清和供王獅在晚上繼續在私塾學漢文。王獅從小做過很多工作,包括扛柴工、水泥工,還可以幫父親寫字記帳。等年紀稍長,也追隨父親以伐木為業,因為收入豐厚,直到後來伐木廠商紛紛改為自己找員工,不再找承包師傅。

新北模範母親張寶菊 不畏障礙帶領身障學員泳渡日月潭

照片為新北市長侯友宜與張寶菊互動,新北市政府提供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新北市長侯友宜於10日前往永和區向獲選今年度模範母親代表的張寶菊祝賀。模範母親代表張寶菊自幼因小兒麻痺導致右腳行動不便,但她以身作則,用積極正向的態度教導女兒,並克服重重困難考取游泳教練證,帶領更多身心障礙者體會游泳的樂趣,令侯友宜市長敬佩不已。  張寶菊分享,在小女兒加入游泳校隊後,經常在岸上陪伴訓練,回憶起當初看到小女兒對游泳的熱情,也讓自己下定決心加入新北市身心障礙游泳協會,從一開始害怕地得緊緊抓住教練的手,到一次次的突破,享受徜徉在水中的樂趣,開啟了她的「水中蛟龍之路」。現在不僅擁有游泳教練證,也經常開班授課教導身心障礙學員,包含唐寶寶、自閉症患者及多重障礙者,每年還會帶領著視障學員泳渡日月潭。

左化鵬》用牛津腔唸阿彌陀佛的清海無上師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左化鵬專欄】路過基隆文化中心,看到《珍愛沉默的眼淚》音樂劇放映會的海報,引起我的好奇,看不懂什麼是「沉默的眼淚」?這個放映會,免費入場,聽說散場後,主辦單位還送麵包和蘋果充當宵夜,有這麼好康的事,當然非得入內瞧瞧。 放映會鑼鼓喧天,緊接著有著韓服的女歌手唱韓國民謠,又有台灣女舞者跳現代舞,這樣的開場方式,果然吸睛。之後,正式放映音樂劇,一位痛失愛子的母親喬伊和拜金少年彼特,在一輛火車上邂逅,展開了一段奇幻之旅。劇中時不時,有意無意的提到清海無上師,哦!明白了,原來,這是一齣耗費鉅資,為她量身打造的音樂劇。 印象中,清海無上師銷聲匿跡已久,難道她又要重出江湖了嗎? 遠來的尼姑會念經。早年,清海無上師曾名震一時。二、三十前,台灣錢淹腳目,泛濫成災,各地寺廟香火鼎盛,大興土木,此時,僧尼中突然冒出一位不披袈裟,濃妝艷抹、香氣襲人、用牛津腔的英文唸阿彌陀佛的清海無上師,自是格外引人側目。又據說,她有天眼會勾魂攝魄,被她看一眼就失魂落魄,她在苗栗西湖和火焰山道場,常聚集了萬人以上的信眾禪修。 清海無上師本名張蘭君,她真是一位奇女子,一九五一年五月出生在越南廣義,越戰期間,為避戰火,她來到英國讀書,為糊口一度當紅十字會的翻譯,後來,嫁給一位德國科學家,不久仳離,來到喜馬拉雅山,據說,在山中遇到一高僧,傳授無上心法,後來,她飄洋過海來到台灣皈依了佛門,有了「清海」法號,她又來到北投農禪寺掛單,當聖嚴法師的英文翻譯,三十四歲那年,她結合了基督教、佛教、猶太教的教義,創立了「觀音法門」,號「清海無上師」,她自稱能和上帝連線。 花枝招展的這位無上師,在台灣動靜鬧得太大,被人檢舉涉嫌詐欺、斂財,她的道場也被苗栗縣政府拆除,她一度銷聲匿跡。據說,神不知鬼不覺,流亡到了柬埔寨,此時的她,忽然老尼思凡,古井生波,梅開二度,下嫁比她小二十幾歲的小鮮肉;隔年,她又涉及美國柯林頓政治獻金案,喧騰一時。 是是非非,毁譽參半的她,據說,並不靠信眾供養,她自己成立了無上師電視台、新聞雜誌、出版社、還創立了縮寫為「S .M」的天衣品牌,賣自己設計的珠寶和服裝,並在世界各地成立了二百多家「愛家」全素餐廳,是全球最大的素食連鎖店。 哥斯大黎加前總統奧森讚美清海無上師說:「我要感謝她的領導,感謝她的樂觀,她是那麼天賦異稟,那麼超凡絕倫而出眾」。一九九三年夏威夷檀香市長法蘭克.花士宣布:十月二十五日為「清海日」,表章她博愛善行和促進世界和平的努力,並頒發榮譽公民證書和豎立一座銅像。此外,她獲頒的獎項,不計其數,如:世界和平獎、世界精神領袖獎、世界公民人道獎、提升人權獎、服務大眾傑出人士奬等等。 看完了戲,走出文化中心大門。烏雲蔽日,我心想,台灣之有今天的困局,不正是「朝無賢人,野有遺才」,如果請清海無上師當外交部長,台灣可能早就進了聯合國。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聚人物》新店伐木師傅黃財利 全家驚險逃過土石流

照片為黃財利,記者賴御文攝 【聚傳媒特約記者賴御文報導】住在新店灣潭的耆老黃財利,出生於日治時期,曾經擔任伐木師傅多年,而且在山上伐木時,還曾經遇到土石流來襲,因為運氣好加上知道逃生要訣,才能僥倖帶著全家人逃過一劫。 根據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的訪談,住在新店灣潭下埔的黃財利,出生於昭和5年(西元1930年),從小沒有父親照顧,家境清寒,17歲時就開始先到大溪等地砍木斫柴,後來去伐木過的地方,除了大溪,還包括了新店的龜山發電所(現已改名桂山發電廠)、烏來、四份子(位於石碇)、三峽等地。 黃財利說,當時因為只對伐木內行,就一直當伐木師傅,娶妻生女後,太太與幼女就跟著他上山伐木,住在為了伐木而臨時搭建的寮房。 當時如果需要買生活用品,要挑擔子到新店,走路就要耗去一天的時間。在深山伐木沒有任何休閒娛樂,沒上工時,伐木師傅的只能藉由賭博喝酒打發時間並且紓解壓力。 黃財利清楚記得,有一年他上山伐木,那時兩個女兒都還很小,太太又懷孕了,他帶著妻小一起上山,方便就近照顧,住在第五寮。 有一次下雨多日,伐木都沒有開工,那天他去第一寮賭博,忽然聽到外面傳來奇怪的隆隆聲響,同時好像有地震。其他人都專注在賭博,他覺得很不安,走出屋外一看,嚇了一大跳,因為居然「走山」了!山上的土石流已經沖到了第一寮的門口,快要淹到膝蓋的高度了。 黃財利飛奔衝回第五寮,一手抱起大女兒,另一手緊緊牽著懷孕的太太,太太的手裡還抱著二女兒,一家人就這樣逃出門,其他什麼都來不及拿。 黃財利知道遇到這種土石流的情況,當然不能往上跑,那是迎向土石流去送死;也不能往下跑,因為人一定跑不過土石流;必須往旁邊的山頭跑、再往高處跑,這樣才有可能逃過土石流。 儘管知道逃生的要訣,黃財利當時還是以為九死一生,多半沒救了,但還是一直逃,沒想到最後居然能死裡逃生。好不容易跑到一處高地,身後的土石流聲音也比較遠了,這時才敢停下來喘口氣。回頭一看,本來的一大片林地已經被土石流沖走,什麼都看不到了,原本的寮房也完全沒了蹤影。 後來黃財利一家人都順利下山,太太也平安生下三女兒。回想起來,黃財利覺得最遺憾的是,沒能去救其他人,只能眼睜睜看著曾經一起工作與生活的寮友們被走山給淹沒。黃財利後來回想,砍樹之後的兩到三年內最容易走山,如果又遇到了連日大雨,更加危險。 黃財利後來結識住在新店的伐木師傅王獅,兩人成為至交。王獅的父親李清和是當時伐木產業很知名的師傅頭,到處承包伐木林地。黃財利就跟著李清和與王獅父子一起伐木,也搬到新店的灣潭定居。 黃財利說,當時的伐木師傅要把整棵砍下來的大樹,裁成一到兩尺寬的木材,砍下來的木材要自行運送,成堆的木材光是堆上木馬最少就要兩小時,運送的全程要耗去一天。剛開始時,一天砍了100才,有150元,後來可以一天300才,300元。才是木材的單位,1才=1台寸×1台寸×10台尺,1台寸等於3.03公分,1台尺等於30.3公分,所以1才大約是2782立方公分。 黃財利擔任伐木師傅多年,直到後來伐木廠商紛紛改用自己的員工,不再外包給伐木師傅。

聚人物》神奇!86歲知名教授還在台大、政大開講 曾大手筆捐款百萬

照片為吳靜吉教授,行政院文化獎影片截圖。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這真是太神奇了!台灣心理學界的知名學者吳靜吉教授,從事教育工作超過半世紀,而且到現在還活躍於台大與政大的課堂! 吳靜吉教授1939年的5月3日出生於宜蘭,當時還是日治時期。他從政治大學畢業後,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今年虛歲已經86歲。 吳靜吉教授一生從事心理學教育,出版過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書。不誇張的說,以前在台灣想學心理學的人,就算沒上過吳教授的課,一定也看過吳教授寫的書。 吳教授精力旺盛,到現在還活躍於政大與台大的課堂,2024年3月8日在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的「科技創新與在地實踐──好山好水相放伴」擔任主持人;2023年也在政治大學的校務願景共識營開講。 更厲害的是,2024年台灣大學管理學院的後EMBA專班「E勢泮」,吳靜吉教授也主講一整天的課程。 吳靜吉教授2023年獲頒行政院文化獎,他在頒獎典禮上激動哽咽說,校園毒品危害學生,他要把一百萬元獎金捐出來,作為校園反毒劇場使用,因為戲劇可以改變社會。 吳靜吉表達得獎感言時,特別用「面膜」比喻教育的重要功能,他說小草莓敷了好面膜,就會變成光滑的小番茄,不然可能會長成荔枝。

陳朝平》再見,永遠的老總朱宗軻!

【聚傳媒陳朝平專欄】那天,還和妻說道,哪天去看看朱宗軻,給他拜個晚年,不料,媒體刊出他在睡夢中安詳去世的消息。妻說:怪不得Line的訊息他都未讀。 朱宗軻是唯一做過妻和我長官的人。 1985年,我和妻結婚時,他是新聞局國內處的處長,是妻的直屬長官。是個毫無官僚架子的長官。每回我去接妻下班,遇見朱宗軻,他總是很親切地招呼我,聊上兩句。再過了一段時間,他調任文工會。人們說,他是宋楚瑜身邊的文宣大將,宋出任國民黨副秘書長,少不了要在文宣方面借重他的長才。但我總覺得,新聞局國內處長調任文工會,似乎有些大材小用。 1987年,我離開中國時報,過了兩個月失業的日子。6月中,在金神保老師的引薦下,我轉赴黨營的中央月刊擔任副總編輯一職。中央月刊的編制在文工會底下,當時的文工會主任是戴瑞明,但他不管中央月刊的編務。朱宗軻是文工會第一組組長兼中央月刊總編輯,每期內容策畫、採訪邀稿、編輯印刷,我直接向朱總編輯報告,等於我的頂頭上司。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都尊稱他為老總。 朱老總是政大新聞系科班出身,擔任過中央日報總編輯。有好一段時間,中央日報和聯合報、中國時報號稱三大報,報導黨政新聞堪稱權威,中央月刊由朱宗軻掌門,應該不作第二人想。我初入黨門,原想著聽命辦事,不料,朱老總見我走馬上任,頗為高興,拉著我密門長談,說老朋友願意來擔任月刊副總編輯,他無任歡迎,也全權託付,讓我放開手好好幹,只需每期大樣送交他過目,把把關即可。老總這麼一說,激起了我好強的個性,私心打算刷新月刊內容,讓月刊有番新風貌,擴大月刊的社會影響力。 87年下半年,蔣經國蹣跚地走向人生的黃昏,剛剛成立的民進黨聲勢看漲,農運、勞運和學運,「蠢蠢欲動」;行政院、監察院門口,老兵身上披著白布條,一面用黑墨汁寫著斗大的「想家」兩字,一面寫著「我要回家」,衝擊著兩岸關係。風雨欲來風滿樓,月刊內容卻是一片歲月靜好。我決心做些改變。 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在一次黨內的刊物編輯研討會上倡言,公共政策就是政治的商品,黨的政策主張要適時地做廣告,透過廣告和民眾溝通。另一方面我還主張黨內刊物的文字應該多樣化、多報導民眾關心的是,少刊登硬梆梆的八股官樣文章。 接下來一期的中央月刊,大幅刊載了研討會的內容,還「示範」了如何將黨的政策用廣告形式來表達。朱老總看過大樣後,覺得沒有問題,大筆一揮就送交印刷廠了。 按例,剛出爐的月刊得送交最近一次的中常會,供常委和工作人員瀏覽閱讀。那期月刊送到常會後,當場就炸鍋了!不知是哪位大老,仔細瀏覽了那篇報導,拿著紅筆,幾乎是逐字批閱,痛斥「怎麼可以把政治政策當作商品?」「還搞甚麼政治廣告?」「本黨要商業化了嗎?」 那場風暴,多虧朱老總一肩扛下,我「留校察看」,兩、三個月後,報禁開放,我辭去了中央月刊副總編輯的工作,轉赴聯合晚報籌備出報事宜。90年6月,朱老總出任中視總經理,原本落居三台新聞部末席的中視新聞,在他的戮力經營下,突飛猛進。再不久,我也離開了晚報,投身商海。 1991年第二屆增額國代選舉,那次選舉開天闢地首次推出「政黨廣告」,我和幾個朋友合組「英明決策公司」,標下了國民黨的政黨廣告。驗收電視廣告時,時任秘書長的宋楚瑜來特別找來中視總經理朱宗軻擔任評審。遇到眾人意見有出入時,善於協調溝通的朱老總,便用他的專業調和雙方意見,也會私下跟我說說黨內大老的好惡,教我們如何做出調適。 這麼多年來,不論是作為長官、還是做為亦師亦友的前輩,朱宗軻永遠是那麼親切,與人談話永遠是商量的語氣,我從未通過從他嘴裡冒出命令式的講話。在我心目中,他是永遠的朱老總!最奇怪的是,相交多年,印象中,我居然從未和朱老總同席吃過飯哩! 我從商場「退隱」下來後,勤耕臉書,時不時還投稿媒體,臧否時政。出乎我的意料,朱老總關注有加,經常還會透過Line給予點讚和點評。而我在媒體發表有關新聞和言論自由、批評NCC作為的評論文,朱老總幾乎篇篇瀏覽、還會幫我在群組裡點讚轉發呢。 2019年,新冠疫情蔓延前,好幾回我和妻與朱老總通Line,邀他出來走走、喝杯咖啡,他都說他隨身攜帶著氧氣瓶,不便外出。新冠疫情爆發後,更是堅持不讓我們去看他。最後一次和朱老總通電話,他笑語依舊宏亮,我和妻都覺得我們應該還有機會和他碰個面、喝杯咖啡。怎料,事與願違,老天爺提早接走了朱老總! 再見啦!永遠的朱老總!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政大曾有醫學系?這位名醫是校友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醫人濟世超過半世紀,還擁有60多件醫學相關專利,他是育生中醫診所院長李政育,畢業於政治大學。 很多內行人可能會好奇,政治大學怎麼會有醫學系呢?原來李政育不是畢業於醫學系,而是新聞系,但是因為舅舅是中醫,叔叔在萬華幫人接骨,所以從小就對中醫非常有興趣。雖然考上政大新聞系,但是上大學一直研讀醫書,而且大四時,當同學們還在苦讀教科書的時候,李政育就出版了人生第一本著作,這本書不是新聞系學生可能撰寫的深度報導,而是《中醫骨科學》。 根據政大校友會的報導,李政育特別感謝當時的校長劉季洪,同意成立政大國醫社,廣邀醫生來演講教學。李政育也開玩笑說,因為校長名字是「季洪」,政大常常淹水,以前還曾經爬上床板逃生,成為他永遠難忘的大學生活回憶。 李政育是嘉義人,當兵時就開始義診,退伍之後在27歲時考上中醫特考,從此開始行醫,已經半世紀;29歲時更榮獲教育部社會青年學術著作獎;現任中華民國中西結合神經醫學會榮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