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嘉義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嘉義市是棒球的原鄉,嘉農棒球隊曾經威震甲子園,寫下屬於臺灣、屬於嘉義的傳奇。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嘉義市政府將8月21日訂為「嘉義市棒球日」。21日以「棒球原鄉 經典傳承」為主題,延續嘉農棒球隊當年威震甲子園的榮耀與精神,由黃敏惠市長頒發民生國中李文傳教練「終身成就獎」,肯定其多年來對嘉義市棒球的卓越貢獻。李文傳教練更分享他與棒球路上的「貴人」,黃敏惠市長父親黃永欽省議員過往互動點滴,溫暖而感人。 嘉義市長黃敏惠表示,臺灣的國球是棒球,而棒球的原鄉就在嘉義。棒球不僅是一項體育運動,更是一股教育力量,對臺灣的經濟發展、國力提升與人才培育,都有深遠的影響。電影《KANO》將嘉義棒球的光輝歷史搬上大銀幕,讓更多人認識這座城市,讓嘉義市成為無數棒球迷心中的朝聖地。中央噴水池的吳明捷雕像,象徵著嘉義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的精神,這就是KANO精神,也正是嘉義市代代相傳的堅韌信念。 黃敏惠市長指出,曾經是兄弟象隊關鍵戰力的李文傳教練,不僅以投手身份拿下隊史首場勝利,更在業餘時期揮出隊史首支全壘打,寫下輝煌紀錄。退役後回到故鄉嘉義,擔任民生國中教練,投入基層棒球教育,傳承寶貴經驗。李文傳教練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苦練決勝負,人品定優劣」,棒球不只是競技項目,更是一種人格的養成、一種團隊合作的精神,以及一種面對困境時堅持不懈、不畏挫折的態度。期待藉今日「嘉義市棒球日」,再次突顯棒球運動對嘉義市的影響,表彰運動典範,讓屬於嘉義市的KANO精神不斷傳承。 黃敏惠市長強調,嘉義市府未來也將持續投入資源,提升國中小基層棒球團隊經費,同時積極改善運動場館軟硬體設施,為孩子們打造安全完善的訓練環境,培育更多優秀棒球人才,讓嘉義棒球不斷向前邁進,創造更多屬於嘉義與臺灣的棒球傳奇。 李文傳教練表示,棒球是他一生的志業,KANO精神是他的使命,球場是他第二個家。即使退休,仍將持續為嘉義市基層棒球努力奮鬥,不忘初心。李文傳教練也特別分享他與黃敏惠市長父親黃永欽省議員的互動,溫馨而感人。李文傳教練提到,他年幼失去父母,當時黃永欽省議員正是垂楊國小棒球隊的領隊,也是家長會長。黃永欽省議員看到年幼的李文傳教練身體單薄,時常買營養品、運動鞋給他,鼓勵他要好好練球,讓李文傳教練感受到如父親般的溫暖。心中也決定要好好練球,打出成績,也因此總是督促自己當別人休息時,自己要更刻苦練習。感謝黃永欽省議員成為他棒球路上的貴人,也感謝他的家人一路以來的支持,讓他能投入棒球志業。
人物
照片為檔案照片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從學生時期起就積極參與活動主持、表演與應援演出,藝人林倪安一路走來斜槓多職,不僅累積了豐富的現場經驗,也逐步打造了屬於自己的人脈與資源。充滿想法的她,經過多年努力之後,還成立了個人公關活動公司與服裝品牌。 林倪安說,從舞台到場控,從前台到幕後,一步一腳印地累積經驗,也在過程中摸索出自己真正喜歡的方向。公關活動公司成立後,她與團隊承接過許多品牌活動、生日派對、企業尾牙與春酒專案,從舞台搭設、音響燈光、流程設計,到主持人、dancer、show girl、表演嘉賓的安排,甚至是贈品挑選與現場應變,全部都得一一確認、反覆開會溝通。 她笑說:「大家都戲稱我們像『飯局專家』,很多案子不是一兩次會議能敲定的,為了確認細節,我們常常跟廠商吃好幾次飯、跑現場、一起熬夜對流程,才能把一場活動辦到讓大家都滿意。」 雖然過程辛苦,但她也因此認識了來自各行各業的朋友,更體會到合作與信任的可貴。她提到,尤其是在疫情那一年,公司幾乎零收入,是許多長期支持的廠商與夥伴持續相信她,才讓她咬牙撐下去。「那時候真的有想過放棄,但也覺得,如果這段時間我都能扛下來,那未來應該沒有什麼過不去的。」 這段過程,也成為林倪安最近推出新歌《Home Run to the Sky》的創作靈感來源之一,用音樂記錄自己的人生體悟。「其實一開始只是單純地想多參與、多學習。」 身為資深棒球迷,林倪安經常從棒球比賽中獲得力量:「棒球的魅力就是,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逆轉,就算前面失誤了很多次,只要還願意站上場揮棒,就還有機會打出全壘打。」 她說,自己不是一開始就有光環的人,但正因如此,每一次合作、每一場活動的完成、每一首歌的發表,對她來說都格外珍貴。「我很感謝願意支持我的每一個人,也謝謝那些在低潮時還願意陪我撐下去的廠商與朋友。這些經歷,讓我更確定自己不能輕言放棄。」 現在的林倪安,持續在人生的不同領域努力耕耘。她說自己還在學習,也還在路上。為了讓自己在創業和專業能力上更加扎實,她在成立公司時,也曾到台灣大學進修管理碩士學分班,系統性地學習品牌經營、行銷企劃與組織管理等相關課程,希望把現場累積的實務經驗,轉化成更有架構的知識與視野。 她也分享,如果能透過自身經歷或創作,鼓勵到一些正在低潮中努力生活的人,那就是最值得的事,「有時候我們只是想辦法撐過去,但那一刻的堅持,可能就是下一次全壘打的起點。」
照片為民視新聞截圖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2025年萊因魯爾世界大學運動會場上,中華健兒履傳佳績。負責報導的新聞記者,也有令人感動的表現。 日昨台灣跆拳道男子團體勇奪銀牌之際,卻驚傳頒發賀電儀式遭兩名中國人士蓄意干擾,幸好現場兩位電視台記者及時察覺並果斷制止。而這兩位媒體人,正是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的校友第35屆的莊順發與第46屆的蔡晴景。 身為民視新聞台駐地記者的莊順發,擁有超過20年豐富採訪經驗,曾任主播、現派駐高雄。他此次與擔任體育主播的蔡晴景搭檔報導世大運新聞,兩人以專業與敏銳的新聞嗅覺,提早察覺現場異狀,成功阻止意圖搶奪賀電的行為,展現新聞人高度的社會責任與臨場應變能力。 莊順發受訪時謙虛表示,只是想維護國家尊嚴,也保護選手的權益。他說,早在羽球頒獎時便注意到該名中國女子企圖干擾,當天跆拳道頒獎又見其出現,身邊多了一名男性,兩人便提高警覺,最終果斷阻止事件擴大。他也呼籲社會大眾將焦點放回台灣選手本身,他們辛苦接受訓練、努力參賽,值得所有掌聲與關注。 不論運動選手、新聞記者⋯在國際場合挺身而出,為國爭光,都令國人感到安慰。敬佩他們秉持運動精神、新聞專業,敏銳的危機意識,臨危不亂的專業態度,更期許新聞人能持續以行動守護真相與價值。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左化鵬專欄】台灣環島到處可見「三山國王廟」,祭拜的是廣東揭陽縣巾山、明山、獨山三座山神。就我所知,台灣也有三座山,周南山、周玉山、周陽山,周氏兄弟三人都是教授。其中一座大山周南山,正在黎明書局舉辦的簽書會,引荐女作家楊紫英新書「流金歲月拾翠」。 台大教授周南山,當年就讀成大時,楊紫英是他的同年校友。兩人都酷愛文藝,周南山是校刊主編,楊紫英是小編。半個世紀多過去了,小編勤耕筆墨,在海峽兩岸獲獎無數,早已是成名作家。周南山說:「早知如此,校刊主編應該由她做」。此言一出,引起哄堂大笑。 周南山的父親周世輔教授,是陽明學說和三民主義哲學體系權威,曾任教政戰學校、政大、輔大等校。在我讀大學的年代,「國父思想」是必修課,幾乎人手一本由三民書局出版,周世輔著作的有關國父思想教科書。 周世輔有三名兒子,老大出生在湖南,湖南有南嶽衡山,故名南山;老二出生在台灣,命名玉山;老三出生在北投,故名陽山。書香門第,一門三𠎀,桃李春風,都在大學任教。三人的身高和山名成正比,玉山最高,南山次之,較矮的是陽山。玉山當過考試委員也是兩岸關係專家;陽山當過國大代表、監委、立委。 南山教授還有一個不太為人知的小秘密,假如到他家作客,看到小強(蟑螂)出沒,千萬不要大驚小怪,小強怕拖鞋,他就藏好拖鞋,不讓小強看見。他對其它的蒼蠅、蚊子、老鼠、壁虎⋯,可是毫不客氣,除惡務盡,但對小強網開一面,手下留情,因為小強對他有救命之恩。 南山教授出生時,身體孱弱,連日高燒不退,小命朝不保夕。那時醫療設施缺乏,母親憂心如焚。有人告訴她一個秘方,抓幾隻小強去頭去足去翅,用瓦片焙乾再研磨成粉,以開水吞服,母親依法炮製,他服了多次後,病體大癒,後來只要他發燒,母親就以小強為藥,因此他從小就吃了不少小強,這玩意兒富含蛋白質,所以他頭好壯壯。 「小時不佳,大必了了」。如今,大我兩歲的南山教授,身強力壯,雙目炯炯,他越活越精神,越活越有滋味。我要向他看齊,希望壽比南山。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左化鵬專欄】民國六十五年的一個冬夜,台中中山醫學院附設醫院門口,有人發現了一對棄嬰,嬰兒淒厲的哭聲劃破了夜空。他們被緊急送到急診室,醫護人員驚駭的發現,他們竟是世所罕見的連體嬰。 醫院創辦人周汝川博士,憐憫這對被父母棄養的孤兒,幫他們取名張忠仁、張忠義,並無償養育他們到三歲。後來,為了讓他們受到更好的醫療照顧,決定送他們到台大醫院,進行分割手術。 這是亞洲第一對,也是全世界第一對「三腿坐骨連體雙胞胎」分割手術。台大醫院出動了近四十位醫護人員,進行十二個小時的手術。由中國電視公司全程轉播。千家萬戶,人人坐在螢幕前屏息靜氣觀看。當醫生宣布「手術成功」的那一剎那,觀眾無不淚水盈眶,鼓紅了手掌。 那一年,中(台)美斷交,社會氛圍一片低迷。台大醫院這時傳來的佳音,是多麼的激勵人心。上帝造人一時的疏忽,把兩個獨立的靈魂,綁在一個軀殼內,竟由台灣的醫生來補救,把他們硬生生分開。隔天,台灣各大媒體和世界各地主流媒體,都大幅報導了這則劃時代的醫療技術突破。這才是真正的台灣之光。 據說,經國總統目不交睫看完中視全程轉播,眉舒目展,臉上盡是笑意。第二天,召見了台大醫護人員,慰勉有加。此外,這個好消息,還透過空飄汽球,讓大陸同胞共享喜悅。 手術後,忠仁分到了右腳,忠義左腳。兩人一顛一跛,走向了人生的風雨,走向了冷暖人間。他們先被安頓在教會的「路德之家」育幼院,後來,讀了天母國小、蘭雅國中,內湖高工夜間部畢業後,兩位兄弟自食其力,忠仁推著輪椅在街頭賣口香糖,也在台大醫院當志工,偶爾會到學校演講有關「生命教育」的議題。 六年前忠仁過世了,享年四十二歲,他把餘生都交給了弟弟,不再理會病魔的糾纏,一走了之。讓弟弟獨自再走人生一段坎坷路。忠仁生前告訴忠義:「下輩子不要再做兄弟了,太沉重⋯」。 忠義沒爹沒娘連哥哥也走了,他只剩下和妻子還有龍鳳胎兒女,相依為命。十一年前,他和交往多年的護理師蔣文燕結婚,生了一兒一女龍鳳胎。他現在在台北市政府環保局工作,也賣冷凍水餃,靠微薄的收入,養家活口。他曾對人說:「我沒有辦法選擇出生是什麼樣子,但可以決定把自己活成什麼樣子」。我佩服他是條漢子,自己都吃不飽了,東部大地震時,他還捐了二千粒水餃給花蓮育兒園。 台北市議員秦慧珠,一直關心張忠義的近況,去年年底在台北第一大飯店的一個婦女聚會上,秦慧珠代表各界雪中送炭贈送忠義一筆善款。最近,聽說忠義要出一本自傳,她又表示義不容辭將全力資助。我先祝福忠義的書,台北紙貴、大賣特賣。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取自臺北市政府新聞稿 【聚傳媒左化鵬專欄】假如您遇見這位頭戴白色高帽,明眸皓齒、笑容可掬的西餐主廚,請代我向她鞠躬致敬。請注意!不要認錯人了,以免表錯了情,被人疑為神經病。 她的名字叫樊秀玲,從小就是學霸,但和其他資優生不一樣。就讀北一女時,別人到書店找參考書,她去翻食譜,她最喜歡看的電影是「芭比的盛宴」,談的就是吃。她對課業沒多大興趣,只喜歡賴在廚房聽媽媽鍋鏟炒菜的聲音。 她後來考上台大政治系,和現任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是同學。她對政治的感想是,政治沒什麼了不起,一言以蔽之:治大國如烹小鮮。畢業後,她又考上交通部民航局航空管制員,在松山、桃園機場的塔台,每天,枯燥無味的看飛機起降,七年來,日復一日,口中淡出鳥來。 飛航管制員是一份高薪的工作,別人求之不得,樊秀玲卻視之食之無味。三十歲那年,她毅然的遞上了辭呈,想要追求年少時當廚師的夢想。父親大怒,嘟嘟囔囔:「君子遠庖廚也」。母親對寶貝女兒較偏袒,認為女人不算君子。對女兒的決定,父母和她協商的結果,雖不滿意,但勉強接受。 就這樣,她收拾行囊,來到了花都巴黎。就讀法國里昂Paul Bocus 高等廚藝學院。夙興夜寐,學法語、習廚藝。熬了五年,終於有成,前後在法國幾家米其林餐廳當廚子。她勤奮工作,努力學習,廚藝更加精進。 在他鄉異地的日子裡,唯有杯盤刀叉碰撞的聲音,可以撫慰她孤寂的心靈。又過了幾年,思鄉情切的她,偕也是法國餐主廚的夫婿,回到台北,先後在民生東路和火車站附近一家大餐廳,當法國菜主廚,她的拿手好菜是:西瓜冷湯佐臘腸炸球、秘製鴨肝凍佐拉拉山水蜜桃、馬賽漁夫湯、梅乾汁烤帶骨牛排、焗烤北非穆薩卡、香煎鴨胸佐烤甜菜⋯⋯等。 我不知道能否吃到她烹調的法國母豬拱松露名菜。不過,沒關係,樊秀玲本人就秀色可餐。我真想端一杯法國勃艮第十二年的白葡萄酒,或法蘭克馬爺酒堡特釀的紅葡萄酒,吃著法國菜美食,緬懷當年遊巴黎鐵塔和夜遊塞納河的情景。 聽說她又換了餐廳,只是不知伊人今在何方?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取自臺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臺南市長黃偉哲表示,昔日有「南瀛第一老街」之稱的鹽水橋南老街,是大臺南地區最早發展的商業街之一,位於街上超過百年歷史的「泉利打鐵店」,仍堅持祖傳技藝手工打造,所產製的刀具、農具深受地方居民喜愛,而生火打鐵的景象也成為老街上最引人駐足的人文風景。 臺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林國華局長表示,泉利打鐵店的祖先自泉州來臺,靠打製各式刀具與鋤頭、掘子、耙子等農具為業,以絕佳的技術與誠信經營奠定良好口碑,並堅持技藝代代單傳,避免造成族內紛爭以確保家業永固。目前接手的第六代李信賢自祖父李清河與父親李一男傳承習藝,自國中起開始學打鐵,從基礎敲敲打打,每一鎚落下印子都得平整的基本功,循序漸進到能打製各式刀具與鐵器。期間曾因父親如鐵般固執的性格與求好心切高壓責備而一度父子不合,在經歷猶如打鐵磨刀般鍛錘推磨,慢慢的才將彼此個性上的稜角磨平,也練就出他一身的本領。 觀旅局表示,泉利打鐵店嚴守古法手工鑄鐵,從選材、鍛鐵、撞錘、切割、打鐵、淬火、裝柄到拋光,多道工序缺一不可。李信賢自豪地說,泉利的刀具十分講究「𫝏鋼」(gn-kǹg,淬火之意)以及磨刀工法,淬火目的是提高刀刃的硬度與強度,攸關一把刀的持久性,而磨刀的工法則決定著刀子好不好切。手工刀具的製作極為耗時費工,儘管價格高於市場售價,但自家的產品除了有數代相傳的技法與經驗,更蘊藏著功夫與細節,東西好不好用,從客人的評價與主動上門就是答案,很多顧客一買就是多年甚至好幾代,還因此結成好友。
照片取自臺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為了參與2025年雙北世壯運,一位日本人來台擔任語言志工新開 旭先生(SHINKAI Asahi),靦腆卻熱情的笑容帶點口音開朗地回應著我們,新開先生說他是在偶然機會下知道2025年臺灣世壯運在召募志工,所以就自己上網報名加入志工的行列,而且特地去年飛來台北參與臺灣的志工實體相關培訓課程,也加入了世壯運志工資訊平台相關訊息,過程中都沒人發現他是日本人。 新開先生表示,自己一直喜歡當志工,常參與日本許多大型國際展覽活動的志工,可以接觸很多人,有許多不同的學習,因為在日本念大學學的是中文,也從事翻譯和會展工作,所以覺得可以透過投入這次志工的行列有豐富的收穫,用他懂中文和日文、英文的專長來協助選手與參與者。 賽事開始前他特別安排從日本飛抵台北的兩週旅程,投入世壯運志工行列。因為事前透過世壯運志工平台排了15個志工服務班次,他從5月12日主認證中心開設不久就服務到5月25日,期間還主動願意增加排班服務,這次他參與了松菸選手服務中心、世壯運博覽會的運作與大巨蛋開幕典禮的志工支援工作。沒排班的日子就自己穿插了台北小旅行,到台北101和故宮等地方遊歷,他表示自己真的很喜歡臺灣,還打聽返回日本前台灣LV包、鳳梨酥等伴手禮要去哪裡買。 2025雙北世壯運這段服務經驗對他來說意義深遠,大巨蛋開幕活動的流程安排與選手入場和散場效率讓他驚艷,感受到台灣人的用心與專業;精彩的節目內容更讓他感動不已,這場運動嘉年華讓人充滿正能量。他深深愛上這份服務的價值,也承諾在2027年將繼續投入關西世壯運的語言志工,將這份熱情延續下去,同時新開先生也期待台灣的志工伙伴能夠踴躍報名2026愛知/名古屋亞運及2027關西世壯運的志工行列,讓志工服務的價值,能夠透過國際賽事活動一直延續下去,讓善的循環永不止息。
照片取自臺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臺南市長黃偉哲表示,臺南有豐富水資源,多種物產與工藝「從河而來」,例如昔日曾文溪下游溼地藺草(鹹草)生長茂盛,使北岸的西港檨林聚落成為製蓆重鎮。而製蓆產業式微後,2012年當地全臺最後一間製蓆工廠-茂興製蓆打算歇業,一群會裁縫的社區媽媽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謝錦郎號召下,用茂興的草蓆玩創意,設計出各式文創包款。她們的作品精緻大方、輕巧實用,曾獲選為2014年臺南市長、2024年總統就職典禮時致贈貴賓的紀念品,也是市府為臺南女兒志玲姐姐準備的嫁妝之一。充滿檨林文化底蘊和人情味的「藺」類伴手禮,就此一炮而紅,不僅守護了藺草產業記憶,也為傳統工藝注入活力。 臺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林國華局長表示,檨林社區因藺草包供不應求,2016年申請勞動部多元就業計畫,正式成立「藺草工坊」,以月薪聘僱社區媽媽做為工藝師,還請來竹編專家、拼布包老師指導其精進手藝與強化設計能力。更在公私合作及替代役男協助下,把荒廢多年的三合院老屋打造成藺草工藝基地,集創意、生產、販售於一體。這裡有寬敞空間晾曬和展示藺草文創成品,如零錢包、手機包、餐具組、手提包、杯墊、水壺袋、鑰匙圈等,除了開放遊客參觀選購,還能體驗藺草編織DIY。 觀旅局表示,江姿錦是最早投入檨林藺草編織的社區媽媽之一。她婚前在鞋廠服務,針車技術嫻熟,縫起包包又快又好。一開始她因先生開工廠忙不過來,並沒打算把藺編當成工作,後來是里長和理事長不放人,自願去幫她先生送貨,如今已是有11年經驗的資深班底。她擅長結合藺草與多種材質,例如志玲姐姐的嫁妝「風華包」,在四個邊角加上皮革,可以保護蓆面,更加耐用。由工坊夥伴發想的「飯糰包」則以帆布車邊,形狀有如三角飯糰,非常吸睛。 江姿錦表示,草蓆延展性與柔軟度不如布料,彎折方向受限,還得以蠟線縫製,相當考驗藝師的功力與手感,「針扎進去是牛皮還是人皮,要穿出來才知道」,生手常被戳得傷痕纍纍,可能一天還縫不好一個包。最近天氣炎熱,藺草編織的安全帽內襯因為透氣吸汗,一下子湧入近百張訂單,大家拚命趕工,背後支撐的是客人肯定帶來的成就感。可惜現在臺灣藺草產量稀少,只能改從越南進口藺草蓆半成品再設計加工。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張若彤專欄】一說,是在父親行刑時,衝上去欲搭救,而被國軍射擊頭部中彈而死。又一說(潘木枝七子潘信行所稱),是父親死前二十多天就頭部中彈而死,而對外謊稱自殺。 二二八的嘉義是有留下詳細的傷亡調查記錄的,其中並沒有潘英哲(二二八當時被槍殺、頭部中彈者皆有紀錄)。如此,則因為被認作是自殺而沒有列入二二八傷亡的可能性,恐怕更大一些。 而,「行刑時衝上去搭救而頭部中彈」,應該是潘木枝醫師的三子潘英三在父親槍決後,衝上前和中彈的父親說「二哥已經死了,家裡情形如何如何⋯⋯你安心去吧」這件事在多手傳播後失真的結果。 此外,1952年時年23歲的潘英雪並不是「無故」被羈押,而是捲入了黃嘉烈叛亂案(黃處死刑),也是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讀書會」模式,她和哥哥被控在1949年參與黃的讀書會。保安司令部裁定罪嫌不足,不付軍法審判:「原送案機關對其集會內容又無具體事實之記載,自不能僅以同學好友藉暑假期間偶以學術座談或音樂欣賞有聚談之形式,即認有叛亂罪行。」 保安司令部可沒有因為潘氏兄妹的父親在二二八遭槍決,就隨便栽贓他們叛亂罪。轉型正義搞了幾百億,直到現在還是很多人分不清楚二二八和白恐。 二二八是有一群人跑去打殺外省人、打了政府、打了軍隊、等政府援軍來了就跑掉,結果政府殺掉的卻不見得是鬧事的那些。白恐一開始針對的是那些要接應共產黨攻台的那些人,之後又加上了台獨份子。 二二八的台北,有許多被密裁或冤死的受難者;但二二八的嘉義,完全是另一個狀況,因為這邊的國軍一開始被殺得很厲害,反攻時自然也不會對人客氣。 你要只關心台灣人、不是台灣人的死了活該,那我沒意見;但如果你自詡為了正義,那也請關心一下另一邊的死難者。 國軍在嘉義有紀錄的死者約四十個,詳情可在檔案管理局的資料庫中,搜尋「軍民傷亡」,第二筆資料就是。其中還有若干士兵被俘後,被懸吊虐殺致死者,詳見嘉義市長孫志俊的二二八事件報告,或google搜尋「嘉義中學 椰子樹 二二八」。 每一個被殺、被虐殺的軍人或外省人,也是有爹有娘、有妻有兒的,你可曾,哪怕是一秒鐘,想過他們的親人可能的處境?塗黑的臉令人鼻酸,但有一群人,他們的親人連臉都沒有。 那些把人殺了就跑掉的俗辣,你可曾,哪怕是一秒鐘,思考過他們的罪行? 作者為《如是二二八》、《究竟二二八》作者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