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臺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臺南有豐厚的文化底蘊,人文薈萃,臺南市長黃偉哲表示,臺南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是市民信仰的場域,也是許多觀光客必遊之處,走進廟裡除了參拜,民眾可曾留意神像的頂戴?一頂頂精雕細琢的神帽,彰顯神明地位與尊榮,更展現臺南傲人的工藝。神帽藝師郭春福,孜孜不倦地打製神帽數十年,不但保存珍貴的傳統文化,因為技藝精湛,還獲臺南市政府登錄為神明銀帽技術保存者。 觀光旅遊局長林國華表示,出身鹽埕的郭春福小學畢業後開始跟著舅舅學打金,出師後於1967年自行創業,開始承接銀樓委製的首飾、金牌,也代工銀帽,後來因緣際會得到「金芳閣」粧佛名師陳金泳的指導,教他神帽的形制與胚體,再專職朝神帽製作發展,1978年成立金冠佛帽工藝社,成為臺灣極少數同時專精金、銀、銅、紙神帽的藝師。 郭春福表示,神帽是配角、神像才是主角,主次關係得分明,一頂好的神帽要有畫龍點睛之效,比例大小適宜外,更講求體面,必須接合精密且配件與紋飾也都要留意。他的神帽形體流暢,弧度優美,兼顧力學與平衡;正面造形繁複,龍鳳花鳥靈動鮮活、錯落有致,並匠心獨運的以「黻」紋為飾,就連帽桶也毫不馬虎,圖案滿布卻不凌亂,既傳統又不失雅氣。 曾親手幫神明配戴過超過1萬頂的神帽,郭春福接觸過許多特殊的金身,也承接過不少高難度的神帽,他都慢工出細活並融入自己的創意,蘊含藝術美感與極高的辨識度,十分受到宮廟與私人壇喜愛,包括臺南大天后宮、鹿耳門天后宮、西羅殿、三山國王廟等都可見到他的作品。 從事金工超過一甲子,郭春福不斷精益求精,打金技法如走沙地、釘古珠、纍絲、鏨仔路等樣樣精通,不過他最強調的仍是藝德,他常說工夫不好可以磨練,但如果没有德行,就算有高明的技藝也不能稱之為「師」。他講信重諾,對於上門的生意更抱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待人處事就像他打製的神帽一樣精細實在。而他的好手藝不只展現在神帽上,對料理頗有鑽研,時常下廚也分享對臺南美食的心得,無論大宴小吃都如數家珍,也希望民眾有機會來臺南走訪廟宇,欣賞傳統工藝、品嘗美食。
人物
照片取自新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隨著時代的變遷,農業不再只有傳統的生產方式,越來越多年輕女性投入農業行業,成為「女青農」新興群體的代表,林口區語林有機農場的靈魂人物林芷誼就是一例。85年次的林芷誼畢業後在父親林元郁和母親邱語玲經營的語林有機農場工作,有鑑於父母年紀漸長,林芷誼也開始承擔農場經營的責任,運用生物農法的概念,為家中農場注入了新的活力,為了預防農場內病蟲害,在農場放養雞,當網室裡的蔬菜採收後,便放雞吃蟲,將表土中的蟲卵和幼蟲都吃得乾乾淨淨,再次翻土,再次放雞吃上一天,便能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生,而雞又能生蛋,遵循生態平衡法則,達到不傷害土地為目的。 農業局表示,林芷誼大學就讀商業管理學系,運用所學聯合其他有機農場共同將蔬果上架在全聯小農直採專區,以產地直送的概念,縮短食物里程、減少碳足跡,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新思維模式,讓顧客就能品嚐食物的真滋味,而林芷誼的行銷思維讓農場有機會跨出產地直接接觸消費端。 林芷誼指出,目前把農場作為食農教育教室,更精進自己取得食農教育專業人員資格證照,在農場每年都舉辦上百場食農教育課程,日前更與在地新林國小、嘉寶國小合作辦理食農教育課程,帶領小學生親自種菜、採收,到最後由學生自己義賣,並將所得捐贈給社福團體,這整個過程讓學生從中學習瞭解有機種植對環境的重要性,及讓學生有社會服務的思維;另外也與企業、社福團體合作,例如:和運租車股份有限公司的員工在農場網室當一日志工;等家寶寶社福協會志工帶領特殊教育學生前來體驗食農教育課程,經過一步步的耐心教導到最後採收,採收的蔬菜送往更多需要的社福機構及育幼院,讓這份愛傳遞下去。
照片為《十朝》動畫截圖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被譽為護國神山的台積電,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理想公司,但是曾經是台積電女工程師的高容她,卻在服務10年之後,毅然而然辭職投身寫作,至今已經寫出多部長篇武俠歷史小說。 高容的最新力作《十朝》,將近300萬字,把五代十國的歷史,以武俠奇幻小說的精彩,重新呈現在讀者面前。被問起心路歷程與創作理念,高容說自己寫完武則天之後,有感於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是史書中一頁破碎的篇章,想要重新呈現那段歷史。 高容說,自唐朝滅亡至北宋建立(西元907年-960年),短短五十三年間,中原王朝更迭如走馬燈,十四位帝王輪番上場,這段被「暴君」二字草草概括的亂世,宛如殘酷的燎原大火,燃盡大唐的盛世繁華,也映照出人性最極致的光明與黑暗、權力與掙扎。她筆下的《十朝》,正是試圖拂開濃厚的史冊灰燼,讓掩埋千年的人事,在墨色深處重現真相。 對於特別寫馮道,高容表示,五代十國有許多梟雄霸主、忠臣烈士,《十朝》卻以馮道為主角,他一路侍五朝、八姓、十二帝,攀登至相位,始終做到自身、主上、百姓三贏的局面,因而走過十朝風雨,廣受君民喜愛,最後得以善終。 高容以為,馮道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位「十朝宰相」,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就連穿越文都虛構不出這麼厲害的人物。然而,馮道逝世後,卻被史家批為「無恥貳臣」,背負了千年罵名,這樣的戲劇反差,對創作者來說,有著莫大的吸引力,再加上對歷史評價的質疑,因此毅然決定與他同行,一闖風雲際會的五代十國,挑戰這場極限創作。 有人說,歷史由勝利者書寫,正史多為虛構,野史(小說)才是真實的。高容認為馮道的兩面評價,恰恰詮釋了歷史的不確定性。在《舊五代史》中,他是「郁有古人之風」的道德完人;《新五代史》裡,卻被歐陽修斥為「無恥之最」。這種撕裂,無疑是宋朝君臣對自身合法性的焦慮投射——趙匡胤以兵變奪權,比馮道易主更甚,若馮道可鄙,宋太祖豈非亂君?因此《十朝》試圖推翻「君權至上」的封建迷思,秉持「以民為主」的觀點來看待馮道及一干「亂臣賊子」,試著探討「真正的忠臣,應該為保全志節而殉主,還是為拯救黎庶而忍辱負重?應該忠於一家一姓,還是忠於天下百姓?」等等鮮少被史學家解析的問題。 高容說,在挑戰傳統史觀的同時,《十朝》也試圖以一種新的武俠境界,來闡述「俠」之大義。如果說,武俠小說是以繽紛多彩的虛幻趣味,將江湖眾生相呈現於廣闊的舞台上,那麼歷史小說就是以厚重沉澱的寫實意味,將文明演進的脈絡編織成深邃的長河,而寫實與虛幻的碰撞,總能引發有趣的遐想。《十朝》特意將真實歷史、玄幻武俠、文學情懷融鑄於一爐,開創出一種前所未見的「編年史武俠」寫作風格,在真史的骨架上,塑造了「煙雨樓」美人群像、「金匱盟」地下組織、「薩滿教」通天神壇等虛構情節,希望讀者沿著五代十國的脈絡,進入磅礡壯麗的史詩世界,同時也能享受武俠的奇趣。其中最重要的是探索「俠」的新概念:真正的英雄俠客,不僅僅是仗劍天涯、快意恩仇的浪漫,甚至不只是為了一國之民,而是心懷蒼生,為拯救天下,願意忍辱屈就、負重前行,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江湖俠客,卻是真正的一代儒俠!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左化鵬專欄】好友丁遠超25日下午辭世,聞訊憮然。2019年底,我曾在臉書發表一篇短文記述彼此的情誼,前麈往事歷歷在目。如今再Po前文,表達對他無盡的哀思。 過盡千帆 他的大半生,都在政壇上翻滾,也曾風光,也曾黯淡,也曾一帆風順,也曾遇驚濤駭浪。如今,這一切皆成過往。辭別官場,返我初服,也無風雨也無晴,日暮掩柴扉,閒居度日。 他出身世家,世祖是清末名臣福建巡撫兼督船政丁日昌,1876年,丁日昌繼沈葆楨之後來台,開辦煤礦,並在台灣舖設了中國第一條自建電報線,丁大老爺怎能料到,百年後,他的子孫會在台灣落地生根,他的第五世孫,也就是我的好友丁遠超。 遠超,淡大中文系畢業,一度在基隆任教職,其後考取中央社,主跑黨政要聞,表現相當傑出,二十八歲那年,中央社原擬派他到紐約當特派員,孰料,命運之神竟將他推到總統府,擔任史上最年輕的總統府發言人。他追隨李登輝十三年,謹守分際,言所當言,深受國內外媒體敬重。2000年,他又被副總統連戰延攬擔任辦公室主任,打點雜務,籌謀獻替,直到去年六月底卸職,他在連先生身邊十八年,成了中華民國近代史上絕無僅有的超級秘書。 他在總統府、國民黨中央黨部、和連戰辦公室,從青春年少到年逾花甲,奉獻了三十一年寶貴的時光,見証了我國解嚴開放、總統直選、和兩岸破冰之旅,歷經了動蕩不安和變革最大的年代。他的一雙眼,見過國際政要名流和學者的臉,他的一雙手,握過中共前後總書記胡錦濤和習近平的手。有一年,他陪伴連先生去新加坡參加APEC會議,如廁時,左邊是歐巴馬,右邊是胡錦濤,出門時,正好普丁急匆匆進來,這樣的人生閲歷,幾人能夠? 去年六月,他御下仔肩,在家養病。今天見到他,氣色大好,只是清瘦不少。他不能喝酒,沏了一壺普洱,備了些茶點,我們談古説今,暢談竟日,聊及幾年前,我們多次到澳門葡京酒店,會見一位金正日心腹大將的往事,如今,這位徐姓大將好友,音訊全無,不知去向,令人唏噓不已。 遠超,在政壇翻滾摸爬三十多年,閲人多矣,談到當今政壇人物,他最敬佩的是連戰,他説,連先生見解深遠,氣度恢宏,為國家民族的發展,竭盡心力,是他終身學習的對象。我們也難免談到明年總統大選,我問他支持誰,他不置可否說,他和韓國瑜是恆毅高中同學。 遠超是難得一見的人才,目前青春鼎盛,我希望他養好病,以他輔佐國家領袖豐富的人生經歷,重回政壇,繼續貢獻心力。 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作者臉書截圖 【聚傳媒左化鵬專欄】李霞卿是一位我國航空史上不能被忘記的名字。她本名李旦旦,在無聲電影的年代,她飾演了電影史上第一位花木蘭。後來,為了證明中國女人,不但能在地上走,也能在天上飛,她飛上了藍天白雲,成了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員。 民國初年的上海,電影業正方興未艾。出生廣東番禺革命世家的李霞卿,來到了十里洋場,年方十四,豆蔻年華就踏入了影壇。短短兩年,她便憑藉出色的演技嶄露頭角,和胡蝶、阮玲玉、周璇等人比肩齊名。然而耀眼的鎂光燈,並未困惑她的目光,她的心已然投向更遼闊的天地那片無垠的蒼穹。 她志向遠大,「望己成鳯」。二十二歲,毅然告別影壇,遠赴瑞士日內瓦,考入當地的飛行學校,展開追尋藍天的旅程。兩年後,她又轉往美國波音航空學校深造。在一次飛行訓練中,她的安全帶突然斷裂,瞬間被甩出機艙,自高空墜落。然而,千鈞一髮之際,她臨危不亂,成功打開降落傘,最終墜入大海,被人救起。她大難不死並未退縮,更加堅定了翱翔天際的夢想。 民國24年底,李霞卿學成歸國,成為首位獲政府頒發飛行執照的女性。她的特技飛行驚豔四座,一次,上海龍華機場的飛行表演,更是吸引了15萬人仰望蒼穹。她的名字,不僅載入中國航空史冊,更成為無數人心中的驕傲。 民國26年,淞滬會戰爆發,烽煙四起,山河破碎。她滿懷赤誠,毅然請纓參戰,期盼駕駛戰機衝上雲霄為國殺敵。然而,她的請求未獲批准。但她並未因此卻步,而是選擇了另一條抗戰之路用飛行募款,支援祖國。 翌年,為了籌措抗戰資金,李霞卿赴美,租用了一架單翼輕型機,命名為「新中國精神號」。她駕機飛越了北美大地和中南美州,向世界訴說中國抗戰的故事,籌募大筆善款。她的壯舉,被西方人譽為「東方蜻蜓」,她的勇氣與信念,讓世界見證了中國女性的堅韌與力量。 抗戰勝利,李霞卿和夫婿移居美國加州。歲月悠悠,轉眼半個世紀多過去了。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年邁的李霞卿,受邀參加回歸慶典。這位曾翱翔雲端、為國奔走的女子,親眼見證了歷史性的時刻。幾個月後,她因肺炎病逝,享壽86歲。 她的一生,從璀璨的銀幕,到浩瀚的藍天。她用翅膀丈量夢想,她用勇氣書寫傳奇,她的愛國事蹟,將在民航史上,留下一頁不朽的篇章。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吳俊榮社長提供 【聚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大罷免引起「查水表」的話題,聚傳媒社長吳俊榮說,白色恐怖時期查的其實是戶口。 原本從事金融業的吳俊榮,雖然是「五年級生」,卻從一出生開始,就感受到「白色恐怖」的壓力。當他轉進文創業,進而決定創立聚傳媒,忍不住又勾起「政治很恐怖」的昔日陰影。 吳俊榮說,現在說的「查水表」,他以前真實遭遇的是查戶口,警備總司令部與相關人員一個月都會上門好幾次查戶口,白天來,晚上也來,不知道到底想查什麼。家裡大人沒有多講,他只感受到每次查戶口都有一股不尋常的壓力,當時他還很小,本來以為每一戶都被查,但是很快就發現,「反正就是只查我們家,其他都沒有。」 吳俊榮是高雄人,二伯父很年輕就已經是國立大學的專任副教授,原本一切美好,但是就在吳俊榮出生的前一年,擔任大學教授的二伯父莫名奇妙被捲入了白色恐怖,竟然因為上課的言論而被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羈押,隔年遭到判決入獄。雖然後來減刑,仍然坐了6年牢。事隔44年,促轉會才公告撤銷原先的判決處分。 二伯父捲入白色恐怖,吳俊榮大伯的公務員生涯也受影響,從此再難升遷。 吳俊榮雖然沒跟二伯父住在一起,但是從一出生就體驗白色恐怖的壓力,查戶口只是最公開的遭遇,除此之外,家裡氣氛始終受到影響,讓他留下「政治很恐怖」的印象。吳俊榮說,二伯父非常寡言,不太提這段往事,現在年紀大了,更少說話。 吳俊榮從小品學兼優,從高雄中學畢業後,考上國立大學,報考研究所時跨科系,在當時錄取率不到2%,考取了政治大學等多所商研所,獲得企管碩士學位後,從事金融工作,後來又投入電影等文創產業。吳俊榮說,他決定創辦聚傳媒跨足新聞媒體,就像發行電影一樣,為的是多多呈現有價值的好內容。作為聚傳媒負責人,吳俊榮說,想起以前的白恐回憶,很慶幸台灣如今越來越民主,公民的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才能獲得保障。
照片為記者拍攝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黃家均是一位從都市走向田間年輕農民,他的故事不僅是傳統農業的延續,更是將現代行銷與創意融入農業領域的典範。小學時,黃家均跟隨父母北上求學,並自此開始了他在北部的學習生活。每到寒暑假,便要回到奶奶家,幫忙務農,這段經歷深深影響了他,讓他對農業有了獨特的情感。 大學時黃家均念廣告系,畢業後進入百貨公司擔任行銷設計,隨後又轉至知名牛仔褲品牌的企劃部門。這些經歷讓他接觸到品牌發展、市場策略等領域,並為他後來的農業事業奠定了基礎。然而,對於自己專業知識的不足,他決定進一步攻讀織品研究所,學習更多與產品、品牌運營相關的專業知識。 然而,因緣際會下,黃家均遂要回鄉務農。初期他希望將自己在都市學到的行銷、設計及品牌專業應用到農業領域,最後推動農民共同合作成立了嘉義縣嘉農農產加工生產合作社(以下簡稱嘉農加工生產合作社),打團體戰,將農業提升至新的層次。 返鄉後,黃家均先協助農企業做品牌,由農企業中吸取農業經驗,經驗中其實有許多的失敗經驗,並從中得知,台灣農業規模小需要更多的農友打團體戰。後才與更多的小農成立嘉農加工生產合作社,而是將目光放在如何幫助更多農民打團體戰。不僅希望自己能夠透過創新方式改善農業生產,還想運用自己在都市學到的行銷技巧,協助當地農民整合資源、合作發展。 「農業不僅是耕作,它需要的是行銷與國產農產價值的提升。在這樣的思維下,我開始幫助當地農民整合資源,異業結合,讓消費者能夠看到背後的故事與價值。」黃家均說明。 「如果我們能夠團結合作,共同推廣產品,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上爬,並能共同行銷,將有助於台灣農民的收入穩定。」黃家均表示。透過異業結合,打造出區隔性的農產加工品,並以團體形式進行市場推廣。嘉農加工生產合作社採用國產大豆與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聯名合作,打造出全台第一支針對銀髮友善族群適合的產銷履歷國產黃豆漿,地產地銷減少碳足跡, 目標是未來能替企業加分;與二代神農獎的嘉義民雄鳳梨神農,共同推出全台第一支有產銷履歷的鳳梨蘋果汁;未來與嘉義大學攜手台灣酪農共同推出品牌鮮乳與保久乳,並提供更多的加工品。 黃家均說,「以往都是垂直整合,我們開始嘗試平行整合,雖然不一定能成功,但消費市場是變動快速的,我們也期待我們能成功。」黃家均協助小農建立品牌形象,設計產品包裝,並進行價格定錨,有機會協助小農將商品上架至新光三越超市等位置,並於2024年開始,嘗試在南科推廣國產農產品。 未來,黃家均計劃將這種合作模式結合更多地區,並進一步擴大當地農產品的市場範圍,開發出在地特色的加工品,並能將這些商品帶向國際市場。
照片為盧老闆與女兒及店狗,柒美堂提供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最近幾年走紅的柒美堂仙草纏綿冰,已經成為大溪知名的打卡冰店,不過很多忠實顧客可能都不知道,仙草纏綿冰的研發「秘方」有洋蔥,原來幽默風趣的老闆原本是網路工程師,為了要照顧女兒才斜槓開店,更歷經十年辛苦研發出大受歡迎的仙草纏綿冰。 柒美堂盧老闆獨家研發的仙草纏綿冰,標榜口感細緻美味卻在夏天的高溫之下也不會輕易融化,好吃又神奇好玩,讓許多饕客一試就成主顧,變成經常回訪的忠實顧客。 柒美堂在2025年從原本起家的福仁宮旁巷弄小店,搬到慈湖路之後生意更受歡迎,這也象徵盧老闆十多年辛苦創業才終於站穩腳跟。 盧老闆是新莊人,從學校畢業之後,一直從事網路科技工作,在台灣知名的3C大廠服務,負責MIS設計及建構,當時許多政府部門的網路設備的設計、安裝與維修,都是由他一手包辦。 盧老闆原本的工作每天動輒要上班十幾個小時,還要隨時出任務,他後來因為成為單親爸爸,為了要有更多時間可以陪伴及照顧剛出生的女兒,毅然決然離開原本的工作,放棄成為資訊部門主管的機會,轉身投入開店。 這條餐飲業的創業之路一路走來,其實充滿坎坷,盧老闆曾經在桃園南崁開咖啡店,也賣熱食,但是生意始終不見起色,最後黯然收店;為了讓小孩有快樂的童年,盧老闆又搬到澎湖居住,一度住到了七美,在當地經營豆花店。 2020年前後,投身飲食業已經十年的盧老闆終於研發出仙草纏綿冰,加上一些美麗的巧合,所以2022年決定在桃園大溪開設柒美堂仙草纏綿冰,一開始因為經費拮据,只能找小巷子裡面的小店,所有裝潢都是自己一手包辦。由於柒美堂仙草纏綿冰等產品很有特色又好吃,加上整體裝潢又很符合打卡喜好,迅速受到歡迎,除了許多網紅來打卡,新聞媒體也有多次報導,日本漆藝大師鳥毛老師在台期間多次前來,留下許多張跟盧老闆的合照;連桃園縣前縣長吳志揚都曾經微服走訪還發文推薦。事後盧老闆被問起,他說自己沒發現吳縣長有來過,沒好好招待很不好意思,還說下次吳縣長來一定要跟他合照。 由於小巷子的原先店面很小,也有顧客抱怨每次都要排隊很久,盧老闆認為已經有基本客源,這才決定搬到慈湖路擴大營業,這也象徵著單親爸爸為了照顧女兒的開店之路總算踏上了坦途。 柒美堂最受歡迎的除了仙草纏綿冰、燒仙草等產品,還有幽默風趣的盧老闆,以及當時剛出生的小女嬰、現在已經是會幫忙照顧生意的小少女,還有可愛的店狗小柒(見照片)。
照片為威利官網截圖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完全失明也能成為廣播電台的運動播報員?別懷疑,現年18歲、從小視力全盲的艾倫威利(Allan Wylie)在高中就做到了。 全盲播報員威利的傳奇在1月17日登上了美國CBS的晚間新聞報導。威利說每位球員的腳步聲都不一樣,球在不同落點的聲音也不一樣,他可以憑聽覺就知道球員的動態以及球的實際位置,因此播報起來完全沒問題。 威利的官方網站對他的這段傳奇故事有如下的詳細說明: 完全失明且立志成為體育播報員和賽事解說員的艾倫威利,致力於成為最優秀的播報員。他目前就讀於羅文大學(Rowan University)。自他3歲起體育便成為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他熱愛透過廣播收聽克里夫蘭的棒球比賽。隨後,艾倫也開始收聽克里夫蘭的籃球比賽,包括賽後節目(即便父母以為他已經睡著)。大約在11歲時,艾倫盡可能地收聽各種比賽廣播和體育廣播節目,並意識到自己想要、也能夠做他在廣播中聽到的事情。 在高中時,艾倫有機會選修一門電視製作課程。該課老師在2021年秋季給了他一個機會,讓他為高中校隊的主場橄欖球比賽擔任賽事解說員。這次經歷為他帶來了更多的機會。自從那場命運般的比賽——Westlake對戰Rhodes——開始,艾倫已經連續3個賽季為橄欖球比賽擔任解說員,並為部分高中籃球比賽提供解說服務。這些經歷也為他開啟了進入職業賽事的門路。他曾為克里夫蘭騎士隊的G聯盟附屬球隊克里夫蘭Charge解說了2場比賽,並為克里夫蘭守護者隊高階A聯盟附屬球隊萊克郡隊(Lake County Captains)解說了7場比賽。 艾倫在完全看不見的情況下仍能捕捉並描述比賽的能力,吸引了多家媒體的關注。他曾登上《The Athletic》的專題報導,該報導也刊登於《紐約時報》。他還接受了NPR節目《Here and Now》和ABC新聞主持人丹尼·紐(Danny New)的採訪。 在高中最後一年,艾倫定期為NewHD Media供稿,分享他對各類體育話題的看法。目前,艾倫是特拉華藍外套隊(Delaware Blue Coats)的廣播員之一,也可在羅文大學89.7頻道2上收聽到他的節目。
照片為記者拍攝 【聚傳媒校園記者王芊懿報導】位於台灣藝術大學校園的後巷,擁有「台藝美食街」之稱,是學生們找尋美食的熱點之一,而其中有一間名為「開發涼麵雞肉飯果菜汁」更是不可錯過,擁有47年的歷史,店家為了體恤學生經濟壓力,長年堅持不漲價,以平價美味的餐點吸引了無數學生光顧,尤其是店內招牌的果菜汁,清爽健康,更是學生必點的招牌之一。 開發的老闆洪福農是民國37年出生,在雲林長大,隨後來到台北,因為大女兒的出生而舉家搬遷至台北板橋。洪老闆說,這家店最早並非他所創,而是由他的乾爸、乾媽共同經營的一間麵鋪。乾媽來自於四川,夫妻倆因年事已高準備退休,便詢問洪福農是否願意接手這份事業,他便承接了這家店舖,延續了前人的美味佳肴,一做就是將近半個世紀。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營運困難,加上老闆夫妻年事已高,他們最終決定結束已經經營47年的老店。 由於洪老闆個性親切,喜歡交朋友,開發不僅是台藝大老師與學生們的日常美食,更承載了無數校友的青春回憶,很多早期的顧客學生,到後來變成學校的老師,每次光顧一定要跟老闆聊天;還有一位畢業多年校友感慨地說:「每次下課後,我們一群人總會來開發涼麵,果菜汁是我的最愛,得知店家要歇業,真的非常不捨,這裡不僅是吃飯的地方,更是我們青春的重要一部分。」 隨著開發涼麵的歇業,這段承載著無數學生回憶的美食故事正式劃下句點,象徵著台藝後巷美食街的一段歷史落幕,但它在台藝人心中的地位,將會持續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