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臺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臺南市長黃偉哲表示,昔日有「南瀛第一老街」之稱的鹽水橋南老街,是大臺南地區最早發展的商業街之一,位於街上超過百年歷史的「泉利打鐵店」,仍堅持祖傳技藝手工打造,所產製的刀具、農具深受地方居民喜愛,而生火打鐵的景象也成為老街上最引人駐足的人文風景。 臺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林國華局長表示,泉利打鐵店的祖先自泉州來臺,靠打製各式刀具與鋤頭、掘子、耙子等農具為業,以絕佳的技術與誠信經營奠定良好口碑,並堅持技藝代代單傳,避免造成族內紛爭以確保家業永固。目前接手的第六代李信賢自祖父李清河與父親李一男傳承習藝,自國中起開始學打鐵,從基礎敲敲打打,每一鎚落下印子都得平整的基本功,循序漸進到能打製各式刀具與鐵器。期間曾因父親如鐵般固執的性格與求好心切高壓責備而一度父子不合,在經歷猶如打鐵磨刀般鍛錘推磨,慢慢的才將彼此個性上的稜角磨平,也練就出他一身的本領。 觀旅局表示,泉利打鐵店嚴守古法手工鑄鐵,從選材、鍛鐵、撞錘、切割、打鐵、淬火、裝柄到拋光,多道工序缺一不可。李信賢自豪地說,泉利的刀具十分講究「𫝏鋼」(gn-kǹg,淬火之意)以及磨刀工法,淬火目的是提高刀刃的硬度與強度,攸關一把刀的持久性,而磨刀的工法則決定著刀子好不好切。手工刀具的製作極為耗時費工,儘管價格高於市場售價,但自家的產品除了有數代相傳的技法與經驗,更蘊藏著功夫與細節,東西好不好用,從客人的評價與主動上門就是答案,很多顧客一買就是多年甚至好幾代,還因此結成好友。
人物
照片取自臺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為了參與2025年雙北世壯運,一位日本人來台擔任語言志工新開 旭先生(SHINKAI Asahi),靦腆卻熱情的笑容帶點口音開朗地回應著我們,新開先生說他是在偶然機會下知道2025年臺灣世壯運在召募志工,所以就自己上網報名加入志工的行列,而且特地去年飛來台北參與臺灣的志工實體相關培訓課程,也加入了世壯運志工資訊平台相關訊息,過程中都沒人發現他是日本人。 新開先生表示,自己一直喜歡當志工,常參與日本許多大型國際展覽活動的志工,可以接觸很多人,有許多不同的學習,因為在日本念大學學的是中文,也從事翻譯和會展工作,所以覺得可以透過投入這次志工的行列有豐富的收穫,用他懂中文和日文、英文的專長來協助選手與參與者。 賽事開始前他特別安排從日本飛抵台北的兩週旅程,投入世壯運志工行列。因為事前透過世壯運志工平台排了15個志工服務班次,他從5月12日主認證中心開設不久就服務到5月25日,期間還主動願意增加排班服務,這次他參與了松菸選手服務中心、世壯運博覽會的運作與大巨蛋開幕典禮的志工支援工作。沒排班的日子就自己穿插了台北小旅行,到台北101和故宮等地方遊歷,他表示自己真的很喜歡臺灣,還打聽返回日本前台灣LV包、鳳梨酥等伴手禮要去哪裡買。 2025雙北世壯運這段服務經驗對他來說意義深遠,大巨蛋開幕活動的流程安排與選手入場和散場效率讓他驚艷,感受到台灣人的用心與專業;精彩的節目內容更讓他感動不已,這場運動嘉年華讓人充滿正能量。他深深愛上這份服務的價值,也承諾在2027年將繼續投入關西世壯運的語言志工,將這份熱情延續下去,同時新開先生也期待台灣的志工伙伴能夠踴躍報名2026愛知/名古屋亞運及2027關西世壯運的志工行列,讓志工服務的價值,能夠透過國際賽事活動一直延續下去,讓善的循環永不止息。
照片取自臺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臺南市長黃偉哲表示,臺南有豐富水資源,多種物產與工藝「從河而來」,例如昔日曾文溪下游溼地藺草(鹹草)生長茂盛,使北岸的西港檨林聚落成為製蓆重鎮。而製蓆產業式微後,2012年當地全臺最後一間製蓆工廠-茂興製蓆打算歇業,一群會裁縫的社區媽媽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謝錦郎號召下,用茂興的草蓆玩創意,設計出各式文創包款。她們的作品精緻大方、輕巧實用,曾獲選為2014年臺南市長、2024年總統就職典禮時致贈貴賓的紀念品,也是市府為臺南女兒志玲姐姐準備的嫁妝之一。充滿檨林文化底蘊和人情味的「藺」類伴手禮,就此一炮而紅,不僅守護了藺草產業記憶,也為傳統工藝注入活力。 臺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林國華局長表示,檨林社區因藺草包供不應求,2016年申請勞動部多元就業計畫,正式成立「藺草工坊」,以月薪聘僱社區媽媽做為工藝師,還請來竹編專家、拼布包老師指導其精進手藝與強化設計能力。更在公私合作及替代役男協助下,把荒廢多年的三合院老屋打造成藺草工藝基地,集創意、生產、販售於一體。這裡有寬敞空間晾曬和展示藺草文創成品,如零錢包、手機包、餐具組、手提包、杯墊、水壺袋、鑰匙圈等,除了開放遊客參觀選購,還能體驗藺草編織DIY。 觀旅局表示,江姿錦是最早投入檨林藺草編織的社區媽媽之一。她婚前在鞋廠服務,針車技術嫻熟,縫起包包又快又好。一開始她因先生開工廠忙不過來,並沒打算把藺編當成工作,後來是里長和理事長不放人,自願去幫她先生送貨,如今已是有11年經驗的資深班底。她擅長結合藺草與多種材質,例如志玲姐姐的嫁妝「風華包」,在四個邊角加上皮革,可以保護蓆面,更加耐用。由工坊夥伴發想的「飯糰包」則以帆布車邊,形狀有如三角飯糰,非常吸睛。 江姿錦表示,草蓆延展性與柔軟度不如布料,彎折方向受限,還得以蠟線縫製,相當考驗藝師的功力與手感,「針扎進去是牛皮還是人皮,要穿出來才知道」,生手常被戳得傷痕纍纍,可能一天還縫不好一個包。最近天氣炎熱,藺草編織的安全帽內襯因為透氣吸汗,一下子湧入近百張訂單,大家拚命趕工,背後支撐的是客人肯定帶來的成就感。可惜現在臺灣藺草產量稀少,只能改從越南進口藺草蓆半成品再設計加工。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張若彤專欄】一說,是在父親行刑時,衝上去欲搭救,而被國軍射擊頭部中彈而死。又一說(潘木枝七子潘信行所稱),是父親死前二十多天就頭部中彈而死,而對外謊稱自殺。 二二八的嘉義是有留下詳細的傷亡調查記錄的,其中並沒有潘英哲(二二八當時被槍殺、頭部中彈者皆有紀錄)。如此,則因為被認作是自殺而沒有列入二二八傷亡的可能性,恐怕更大一些。 而,「行刑時衝上去搭救而頭部中彈」,應該是潘木枝醫師的三子潘英三在父親槍決後,衝上前和中彈的父親說「二哥已經死了,家裡情形如何如何⋯⋯你安心去吧」這件事在多手傳播後失真的結果。 此外,1952年時年23歲的潘英雪並不是「無故」被羈押,而是捲入了黃嘉烈叛亂案(黃處死刑),也是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讀書會」模式,她和哥哥被控在1949年參與黃的讀書會。保安司令部裁定罪嫌不足,不付軍法審判:「原送案機關對其集會內容又無具體事實之記載,自不能僅以同學好友藉暑假期間偶以學術座談或音樂欣賞有聚談之形式,即認有叛亂罪行。」 保安司令部可沒有因為潘氏兄妹的父親在二二八遭槍決,就隨便栽贓他們叛亂罪。轉型正義搞了幾百億,直到現在還是很多人分不清楚二二八和白恐。 二二八是有一群人跑去打殺外省人、打了政府、打了軍隊、等政府援軍來了就跑掉,結果政府殺掉的卻不見得是鬧事的那些。白恐一開始針對的是那些要接應共產黨攻台的那些人,之後又加上了台獨份子。 二二八的台北,有許多被密裁或冤死的受難者;但二二八的嘉義,完全是另一個狀況,因為這邊的國軍一開始被殺得很厲害,反攻時自然也不會對人客氣。 你要只關心台灣人、不是台灣人的死了活該,那我沒意見;但如果你自詡為了正義,那也請關心一下另一邊的死難者。 國軍在嘉義有紀錄的死者約四十個,詳情可在檔案管理局的資料庫中,搜尋「軍民傷亡」,第二筆資料就是。其中還有若干士兵被俘後,被懸吊虐殺致死者,詳見嘉義市長孫志俊的二二八事件報告,或google搜尋「嘉義中學 椰子樹 二二八」。 每一個被殺、被虐殺的軍人或外省人,也是有爹有娘、有妻有兒的,你可曾,哪怕是一秒鐘,想過他們的親人可能的處境?塗黑的臉令人鼻酸,但有一群人,他們的親人連臉都沒有。 那些把人殺了就跑掉的俗辣,你可曾,哪怕是一秒鐘,思考過他們的罪行? 作者為《如是二二八》、《究竟二二八》作者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取自趙傳Instagram 【聚傳媒左化鵬專欄】那年,這兩位音樂瘋子,在錄音室𥚃,一言不合,激烈爭吵。李宗盛額冒青筋,揎拳捋袖,怒氣沖沖的走向趙傳。不甘示弱的趙傳,也蹲下馬步,準備應戰。眼看兩列急駛的火車就要對撞,圍觀的工作人員,都慌了手腳,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那千鈞一髮時刻,李宗盛突然緊急剎車,跪了下來,滿臉誠意,語帶哽咽的對趙傳說:「聽我的,就依老哥這一回」。這一招,出其不意,趙傳嚇了一跳,怒氣全消,也慌忙的下跪,支吾了一會兒。男兒膝下有黃金,兩個矮了半截大男人,還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兩張苦臉,頓時都蕩漾出笑意。 李宗盛和趙傳,原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人。老李祖籍熱河,出生在陽明山,母親是原住民巴賽族人。小趙籍貫廣西,出生嘉義,成長在雲林。他們的父親一個來自天南,一個來自地北,都因國共內戰倉惶來到台灣。他們是外省的第二代,卻都在寶島發光發熱。66歲的老李,成了「華語音樂教父」,小他三歲的小趙,也成了知名的歌手,兩人憑著歌藝,走紅海峽兩岸。 那天,在台北的一家錄音室𥚃,老李正給小趙指導如何唱:「我終於失去了你」。這首曲子是老李為小趙第二張專輯量身製作。結果兩人就為了第一句怎麼開嗓,爭得面紅耳赤,倆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小趙認為「當所有人離開我的時候,得停頓一下,那樣聽起來才像真的哭了,老李不以為然,他覺得要一口氣唱完,那才叫一個心碎。倆人誰也不服誰,火氣越來越大。 原以為場面會一發不可收拾,卻因倆人這一跪,煙消雲散,雨過天青。小趙被老李那顆赤誠的心徹底感動,倆人冷靜下來,開始擺事實講道理,最后一拍即合,決定把倆人的點子揉成一塊兒,讓這首歌成了趙傳繼「我很醜卻很溫柔」、和「我是隻小小鳥」之後,最火紅的一首曲子。 趙傳用他那獨一無二的嗓音,唱「我終於失去了你」,歌聲有些哀怨,有些悽愴,有些酸楚,完全唱出了失戀的那股憋屈勁兒。這兩位知音,也讓人見識到他們對音樂的倔勁兒和奉獻精神。 可惜!這對難兄難弟,婚姻路途,一直都不順遂,隔不多時,就會唱「我終於失去了你」。這首曲子,彷彿成了他們的魔咒。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取自臺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臺南市長黃偉哲表示,臺南紡織業發達,本土企業如「臺南幫」即藉此奠定根基,而城市空間發展也深受紡織業影響,如民權路、大菜市(西市場)、沙卡里巴(盛場)、文南社區等都有織品相關產業形成的聚落。鄭道瑩即是在早期布莊林立的中正路開設台麗旗袍,一手針線活快又準,成為名媛貴婦指定的旗袍達人。 臺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林國華局長表示,日治時期中正路到友愛街一帶的國華街鄰近西市場、淺草商場及盛場,是臺南黃金地段。戰後此區因有許多用竹籬或木板搭設的違章建築,貌似雞舍,而被戲稱「雞牢ke-tiu」(雞稠、雞朝)。1960年代曾匯集舶來品、服飾、美食、旅社、戲院,窄巷裡還有第四信用合作社運河分社舊址,顯示繁華歷史。近年來隨著商圈轉移、產業興替,該區逐漸沒落。但懷舊風興起後,青年回流進駐,因而新舊相融、別有洞天,台麗旗袍就是隱身其間的老店之一。 鄭道瑩表示,父親是來自福州的唐裝裁縫,他從小耳濡目染對這行也有興趣,但不想承接家業,13歲就到中正路台隆旗袍從頭學起。他笑稱當學徒聽話最要緊,不然總被師傅敲頭,但技藝學成需懂得變化,不能一板一眼。服役後又到大公司女裝部歷練,23歲時才以「台麗旗袍時裝設計專家」自立門戶,一方面紀念師承,另方面也期許自己巧手展現時裝的綺麗美好。從業60年,迄今累積豐富經驗,量身、打版、車工都難不倒他,用立體剪裁,讓客人不分環肥燕瘦、懷孕或駝背,都能穿出旗袍的曲線美,而且舒適自在。曾有顧客試穿後驚嘆自己竟然可以這麼漂亮,完全看不出身形缺憾,這時只要對方道聲「謝謝」他就心滿意足。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左化鵬專欄】台北西門町紅包場,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紅包姐姐」今子嫣,母親節前夕,化身為「慈善歌后」。她慷慨解囊,捐贈了一輛水箱化學消防車給雲林縣政府。用善行義舉獻給母親,作為「最溫暖的母親節禮物」。 兩個多月前,我遇見今子嫣,她告訴我,小時候曾目睹鄰里祝融之災,慘況讓她永生難忘,她許願未來能多賺些錢,捐贈消防車救火救人。如今,她終於實現了願望。 今子嫣行善不落人後,十多年前,曾以媽媽的名義捐出價值一百多萬的救護車。她記得高雄氣爆事故發生,她捐款十萬元賑災,卻被媽媽嫌太少,加碼到二十萬。母親的樂善好施,成為今子嫣持續致力公益的最大動力。 今年二月間,我曾在臉書PO文:「鳳凰台上鳳凰遊」。記述結識這名奇女子的經過。 走進西門町的鳳凰歌廳,燈光閃閃爍爍,時幽時明。舞台上傳來熟悉的旋律,彷彿將時光倒帶,重回過去的黃金歲月。在這裡,我與好友葉東舜博士、李茂正博士,三人結伴,共度了一場懷舊之旅,也意外遇見了紅包場的巨星今子嫣。 她站在舞台上,明艶照人,扯開了嗓子:「夜沉沉 聲悄悄 月色昏暗 淒淒影搖 殞星曳空 怪鳥長鳴 ⋯⋯嚇得我膽顫心寒 啊⋯啊⋯啊」,那是鄧麗君的「郊道」,那是屬於一個時代的音樂,承載著無數人的青春與回憶。 她的歌聲,不僅讓人沉醉,更流露出歲月的故事與滄桑。令人意外的是,她主動邀請我上台合影,這一幕成為我此行最珍貴的回憶之一。 今子嫣(本名陳俐羽),父親是榮民,育有五女,家境清寒,為幫忙家計,她十六歲就進入紅包場,一唱就是三十多年,成了今日紅包場的傳奇人物。她不但歌聲動人,外貌也皎好,出道不久,就被星探相中,片約不斷,演出了多部電影和電視連續劇,作品有「花甲少年轉大人」、「暑假作業」、「老姑婆的古董老菜單」、「我的靈魂是愛做的」、「醉生夢死」等等,在「西城童話」的那齣戲中,她飾演一名紅包場歌女,現身說法,活靈活現。 外號「紅包姐姐」的今子嫣,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歌者,更是一位熱心公益的藝人。她在紅包場打滾多年,將紅包箱裡的收入,不只用來養家,也默默投入社會公益。她長年捐贈書籍給偏鄉兒童,送輪椅給老人院,民國九十七年,她以母親的名義捐了一輛救護車給台東衛生局,而下個月,她還要捐出一輛消防車給雲林縣。她的善舉令人敬佩,更讓人看到她不僅是歌壇的明星,也是社會的一道溫暖光芒。 然而,紅包場已不復當年風華,如今只剩三家仍在營業。昔日的榮景,如今只剩下少數老歌迷仍舊捧場,很少見到年輕人的身影。今子嫣站在這個舞台上,看著昔日紅極一時的紅包場,逐漸落寞,眼中流露出萬千感慨。她的歌聲曾撫慰了一群長者心中的孤寂,有時,她望著熟客的座位空蕩蕩,她的眼眶不免濕潤,心裡會感到莫名的酸楚。 她深知,屬於紅包場的時代正在落幕,但她仍然堅守這個舞台,為僅存的觀眾獻上最動人的歌聲。 揮別了鳳凰歌廳,向今子嫣道別,不必相送。暮色蒼茫,我步上風華再現的西門町,這裡現在已是年輕人的天下。我想起李白的七言律詩:鳳凰台上鳳凰遊 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取自臺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臺南市長黃偉哲表示,臺灣在日治時期引進榻榻米(疊蓆),新美街泉興疊店是全臺僅存少數手工製蓆老店,創始人李金水原在岡山習藝,約1947年開業,目前由第三代李宗勳接手經營。才37歲的他,承襲祖父技藝又有拚勁,積極行銷傳統產業。2015年結合「熱情海產粥」街區共創團隊,推出榻榻米杯墊、相機包等文創商品,成功集資30萬元,是募資平台首例,也為老店注入朝氣和新意。 臺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林國華局長表示,新美街一帶發展甚早,清領時期舊稱帆寮街,在臺江陸化前,原是帆船聚集的濱海之地。如今雖然千帆船影已逝,但走進慈蔭亭牌樓對面窄巷仍可明顯感受到高低差,是昔日臺江海岸沙丘地形的最佳見證。新美街上也保留許多特色工藝,泉興疊店即是其中之一。 李宗勳說,他7歲便舉家遷居廈門,在中國求學和就業,直到20歲才回臺灣服役,因學歷未被承認,求職不順,被阿公逼著學手藝。陌生的祖父成為他嚴格的師父,兩人年齡、作息和價值觀迥異,衝突不斷。傳統工匠講究實作,學徒要靠耳濡目染,感知默會,他的問題阿公經常答不出所以然,又不接受年輕人求新求變,被唸只能心中委屈。但他不服輸,用資訊專長上網找資料研究、向廠商請益,期許有一天超越阿公,證明自己。祖孫磨合許久,等到習藝完成,獨當一面,才發現阿公教會他的其實是一流的匠人精神,凡事要堅持、頂真。 李宗勳指出,榻榻米耐用、透氣、吸音、氣味芳香,但因生活習慣西化,似乎逐漸被現代人遺忘。一次在店門口聽見路過的小孩天真詢問榻榻米是一種米嗎?能不能吃?他深怕這門技藝走入歷史,要求自己全心投入、認真經營,不讓阿公畢生心血白費。他說跟祖父學到工匠的「腳踏實地」、跟台商父親學到做生意要「外圓內方,八面玲瓏」,近年來也積極轉型推廣,全臺跑透透,接受各種客製挑戰,引進新技術和材質,讓榻榻米從阿公一板一眼的8種組合成長到140種組合,可依環境、需求變化,除了應用在和室地板、生活起居,也能融入到飲食空間、公共設施、旅館飯店等,還發展DIY材料包體驗課程,或做成杯墊結合小農有機米,成為文創伴手禮。未來希望持續將榻榻米結合生活美學,讓大家認識到臺灣也有高品質的榻榻米。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左化鵬專欄】照片中的三位資深美女,人生各自精彩。從左至右依序是著名散文作家陳薇、金馬獎最佳女主角陸小芬、漫畫家牛哥夫人「牛嫂」馮娜妮。 陳薇本名陳春子,15歲流浪街頭,遇見貴人魏三爺,三爺領她回家,教她讀書識字,吟詩誦詞,原先目不識丁的春子,天資聰穎,過目不忘,後來竟成了筆名「陳薇」的散文大家。三爺過世後,她一連出了三本悼念文集,「魏三爺與我」、「自君別後」、「陳薇隨筆」,一時洛陽紙貴,至今一再翻版。 魏三爺就是近代鼎鼎大名的魏景蒙。曾任中廣公司總經理、行政院新聞局長、中央通訊社社長、國策顧問等要職。他和蔣經國總統焦孟不離,出入相隨。據說,經國總統最喜歡聽他說異色笑話,見到他就眉飛色舞,嘴角洋溢笑容。 陳薇是魏三爺紅粉知己,照顧他晚年生活,為他傳宗接代,最後還為他送終。三爺名士風流,命中帶桃花,經常有女子為他爭風吃醋,甚至有人大白天赤日炎炎就準備侍寢。陳薇大度,包容一切,不予計較。魏三爺常說:「誰叫我姓魏,魏字拆開來是八千女鬼,註定我要被女人糾纏一輩子,這也實在是莫可奈何之事」。 照片中間的是金馬獎女主角陸小芬,她本名張淑芬,瑞芳九份人,原先只是小歌星,民國69年,演電影「上海社會檔案」,飾演文革被破害的一名少女,片中沒有穿胸罩,裸露雙乳,演出令人震驚的「胸前一刀」,引起社會轟動,自此成名。 其後,她又演出多部電影,民國72年,她以「看海的日子」獲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她看汪洋大海,入場觀戲的善男信女卻都緊盯著她的大咪咪,善女子目瞪口呆,善男子口流哈拉水。 李敖曾評論:「在江南命案正如火如荼地煎熬著國民黨的時候,一向很少花邊新聞的性感影后陸小芬大穿梆消息,很清涼、很軟性地稍稍吸引了人們的注意,激起一陣小小漣漪。我不知道新聞局或有關單位最後是怎麼處理這一事件的;不管怎麼處理,反正陸小芬是贏了。不論國民黨授意也好、不授意也罷,陸小芬的乳房終於爭取了自由」。 陸小芬後來在影壇失蹤了好一陣子,據說是赴美讀書,前年,我觀賞了她復出後的新作「本日公休」。徐娘半老的她飾演一名台灣「剃頭婆仔阿蕊」,演技精湛,表情十足。歲月雖然在她臉上添了風霜,但大胸脯依然堅挺。本片再奪台北電影獎最佳女主角奬。 右側穿藍色外套的是馮娜妮,她出生名門,父親是空軍退役中將馮庸。她因嫁給牛哥,被人尊稱牛嫂。 牛哥本名李敬光,字費蒙,因生肖屬牛,故筆名牛哥。是我小時候的偶像,他的漫畫「牛伯伯打游擊」、「牛小妹」⋯,曾讓我廢寢忘食。他天才洋溢,左手畫漫畫,右手寫小說,他的「職業兇手」,「賭國仇城」,曾多次被搬上大螢幕。「賭國仇城」還創下票房紀錄。 牛哥曾設帳授徒,許多名人如趙寧、林文義等人,都是他的門生。他去世後,馮娜妮和門生設立了「牛哥漫畫文教基金會」,培養台灣的漫畫人才。十多年前,牛嫂也因病去世了,隔年,基金會宣布解散。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取自臺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國寶級藝師陳三火將剪黏技藝展現得淋漓盡致,並以獨創的敲擊技法走出他的自我定位與創作之路。 臺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林國華局長表示,人稱「火獅」的陳三火,17歲時向兄長李世逸習藝,成為北派剪黏的傳人。出師後兄弟攜手合作,承作全臺百餘間廟宇的剪黏。之後機緣下單獨承攬麻豆普庵寺的壁堵剪黏,技藝受到廟方與同業的慧眼賞識,引介多座廟宇工程給他,促成他日後啟業的契機。 30歲那年陳三火正式自立門戶,因施作品質好,口耳相傳,一時水漲船高,尤其在50年代至80年代民間信仰蓬勃下一波波廟宇興修潮,陳三火的剪黏工程幾乎沒停過。不過,80年代後,受到開模燒製量產的淋搪技術興起,模組化產品漸成主流,傳統剪黏市場急速萎縮,讓陳三火的事業陷入低潮。一度沉潛後,民國90年間,他在豐原修復因921地震毀損的慈濟宮工程時,無意間得到靈感,利用棄置在一旁的花瓶碎片塑造了一尊達摩祖師像,自此開啟他「以摃代剪」之路;更在歷經兄長驟然離世後,決心將技藝傳承,並朝向藝術創作。 觀旅局指出,有別於傳統剪黏將陶瓷或玻璃剪成碎片後黏在灰泥上,陳三火運用敲擊技法,以花瓶酒甕、陶罐瓷器等敲破後的碎片為素材,獨闢蹊徑且兼具環保,任何器皿到了他手中,總能化腐朽為神奇地成為藝術品。陳三火表示,敲與剪不同,剪是照步來,敲是隨緣,完全依敲打後破碎的形狀與曲線,拼貼在人物的身體、四肢、衣飾或適合的位置,順其自然,由形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