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幫聯合國制定臉部識別標準

 

【特約記者謝維倩報導】中國是世界上基礎設施與道路監控設備最完備的國家,中國科技企業(中興、大華和中國電信)在聯合國的國際電信聯盟,為臉部識別、視頻監控、城市和車輛監控提出新的國際標準,意味著通過新規範創造普遍一致的技術。

  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由約200個成員國組成,其所認定的標準,通常會被非洲、中東和亞洲的發展中國家接受。中國政府已同意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向這些國家提供基礎設施和監控技術。

  非洲國家由於沒有制定標準的資源,他們傾向於使用中國和國際電信聯盟提出的標準。歐洲和北美有自己的地區標準制定機構,這些機構都由本地行業參與者主導。

  國際電信聯盟往往是北美和歐洲以外的企業具有影響力和推動標準制定的機構。制定標準將有助於公司讓全球規則與自有技術標準一致,而在市場上取得優勢。

  中國的監控基礎設施過去幾年裡已遍及從安哥拉到辛巴威地區,今年稍早南非公司在約翰尼斯堡裝了1.5萬台攝像頭,由海康威視供應具有臉部識別功能的設備。烏干達今年八月在全國安裝具有臉部識別功能的華為攝像頭。

  新加坡政府計劃在路燈柱上安裝臉部識別攝像頭,中國初創企業依圖已參與這項合同的競標。國際電信聯盟成員表示,近年來中國在聯合國起草和制定標準的影響力有所上升。國際電信聯盟標準在制定有關技術開發和規則方面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

  許多中國公司真的開始崛起,並抓住了這些領域(如臉部識別和視覺監控等)的全球市場份額。一項關於人工智能監控的研究,專家表示,這是中國政府為促進「人工智能」行業繁榮而進行的優先投資,我們現在正在目睹其投資成果。

  中國公司對非洲市場的數據尤其感興趣,因為它們正尋求提高臉部識別算法的準確性,特別是在識別有色人種方面。例如:中國臉部識別公司雲從科技與辛巴威政府簽署一份協議,根據協議後者將發送數百萬份非洲面孔的數據,以幫助堅實這項技術。

  提高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標準,也會提高新市場對新技術的社會接受度。中國政府認為對人工智能居於領導地位,制定標準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已成為科技強國,擁有規模可觀的市場和領先的科技公司,包括在人工智能領域。

  臉部識別標準草案預計將於年底前草擬完成,並快速提交審批。根據草案要求,檢測到的面部特徵必須儲存到數據庫中,包括種族、膚色、臉型、胎記、疤痕以及其他特徵。

  建議用途包括警方在公共場所對人員進行檢查、確認員工出勤以及逮捕罪犯,尤其是通過比較「國家的逃犯資料和當地的人口資料」找出「藏在當地的逃犯」。其他用途概述包括「黑名單預警」,可以用在學校、寺廟、機場、醫院、商場、居民區和「其他人員密集場所」發現特定目標。

  今年6月中興和中國移動的另一項提案被認可為標準,該提案列出了「智慧路燈服務的要求和功能架構」,包括布置智慧路燈時增加視頻監控的功能。國際電信聯盟研究小組負責人賈穆西(Bilel Jamoussi)表示:國際電信聯盟標準制定的原則是確保所有聲音都被聽到,並確保標準得到具有全球代表性、多樣化的聯盟成員國一致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