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謝維倩報導】烏克蘭戰爭已持續五年,如何解決東烏克蘭衝突並取得進展仍在努力中。 今天法國、德國、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領導人將在巴黎就該地區問題直接面對面討論,這場會談意義重大。
烏克蘭是冷戰後歐洲秩序中的關鍵國家,儘管美國將缺席此次巴黎會談,但西方政府很清楚,只要烏克蘭歐洲秩序中的地位仍未確定,歐洲大陸的穩定就難以得到保證。
鑒於俄羅斯和西方國家之間的摩擦正處於30年以來最嚴重的時期,就烏克蘭問題達成協議似乎難以企及,任何協議都會使西方政府面臨「東歐勢力範圍」的尷尬。 如果烏克蘭無視俄羅斯2014年佔領克里米亞並對頓巴斯地區施加後續干預,那麼任何妥協都將在烏克蘭引起爭議。
法國總統馬克宏希望重新修復西方國家與俄羅斯的關係,儘管德國、波蘭和其他歐盟國家都對此心存疑慮。 想要緩和緊張局勢需要就烏克蘭問題達成和解,尊重俄羅斯的利益與支持烏克蘭領土統一之間存在矛盾,要調和這種矛盾並非易事。
事實上,一些西方國家已經悄悄擱置了克里米亞問題,並且不希望鼓勵烏克蘭加入北約組織和歐盟。 他們認為烏克蘭應該仿效冷戰時期的芬蘭,冷戰時期的芬蘭是一個民主國家,但不歸屬西方陣營而保持中立,並且從不冒犯莫斯科。
華盛頓認為與俄羅斯達成排除烏克蘭與西方全面結盟可能性的協議,可能會帶來好處,他們尋求一個與中國保持距離對抗性沒那麼強的俄羅斯,從長遠來看中國是西方國家的主要競爭對手。
在俄羅斯人看來,烏克蘭與芬蘭有著根本的不同,因為俄羅斯和烏克蘭這兩個斯拉夫國家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是如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在蘇聯時期,烏克蘭一直是重要的成員。
如果西方不做出任何讓步,普丁完全有能力維持其對烏克蘭施加的軍事和政治壓力。 巴黎會談上就烏克蘭問題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可能性不大,這個問題可能要等到2020年美國大選結束後才會出現突破。
到那時西方國家需要對兩種方案進行權衡,擔憂被指責犧牲烏克蘭,或更深地捲入與俄羅斯對抗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