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謝維倩編譯】歐盟歐元區的建立,德國是最大的受益者,以其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還有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增長成為歐盟財務優良的模範生。 德國製造的產品主要輸出給歐盟成員國之外,這些國家也是其產業供應鏈(汽車零部件)的衛星城市。
疫情席捲歐洲之後,南歐國家(義大利、西班牙和希臘)因抗疫面臨額外的鉅額財政赤字,且經濟增長低迷,除非德國和其餘北歐國家同意發行歐盟共同債卷,真正發揮歐元區財政一體化的積極作用,否則歐盟恐將瓦解。歐盟唯有在德國希望它發揮作用的情況下才能發揮作用,德國在財政上起到了關鍵作用。
作家托馬斯・曼(Thomas Mann)在1953年認為德國的未來在於將自己與鄰國捆綁在一起,建立一個「歐洲的德國」。時光芢苒德國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的統一,迄今德國仍難以確定對歐洲的心意(成為歐洲區域大國或者是民族主義德國)。5月初德國憲法法院舉起民族主義的旗幟,對歐洲央行發起法律攻擊。德國憲法法院的裁決,對於歐洲央行管理歐元的操作是潛在的致命一擊。
德國總理梅克爾上周與法國總統馬克洪達成了一項計劃,建立一隻5000億歐元復甦基金,對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歐盟國家伸出援手。
這個擬議中的新復甦基金機制獲得財政聯邦制支持者的歡呼,支持者稱這是歐盟的「漢密爾頓時刻」,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和其他美國開國先賢將各州債務轉移給新的聯邦政府。
柏林方面無意主導歐洲大陸,然而德國地處歐洲大陸中心的地理位置,是歐洲大陸最富裕、人口最多的國家。總理梅克爾強調:孤立的民族主義國家不會帶來經濟繁榮,沒有歐洲就沒有德國。
德國社會的極右翼,對於做一個好歐洲人的「成本」感到憤怒,他們認為歐元絕不能成為一個「轉帳」聯盟,讓德國為鄰國兜底買單。面對德國新選擇黨的民粹主義,主流政界人士已開始迴避「歐洲的德國」的說法,如果說德國鄙棄霸權,那麼它也不願承擔責任。
歐盟以其可觀的經濟實力,在世界佔據重要地位。歐盟本質上是一個政治聯盟,歐元區的成敗決定歐盟的未來,並不取決於南歐國家的財政是否健康,而是最強成員國的政治承諾。 歐盟可以不在乎英國脫歐,但面對德國的自掃門前雪就撐不久了。
歐洲為德國工業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市場,更團結的歐洲意味著更具優勢的德國。德國總理柯爾(Helmut Kohl)與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達成建立歐元的協議,是法國總統同意德國統一的交換條件,在科爾看來也是一項承諾,這個新德國將堅持其歐洲一體性。
梅克爾認為加入歐盟符合國家利益,各國無法獨自解決全球問題,而且德國置身於歐盟會更富有、更安全,無論是歐洲還是德國都承受不起歐元崩潰的後果。 但她也表示,德國會在其他成員國出現危機時採取行動,但不會更近一步。
在上周與馬克洪共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梅克爾暗示這種立場可能已經轉變。最近三年拒絕馬克洪的大部分想法之後,梅克爾宣告是時候向歐盟歷史上最大的危機發起反擊,德國和法國將共同為歐洲理念而戰。
這是否預示著柏林方面將完成歐元區尚未完成的任務,在貨幣聯盟之外創建一個經濟聯盟。不可否認德國在疫情之前已陷入衰退,因封城抗疫的支出造成的赤字,還有解封後對於產業的扶持所需的挹注,使得德國即將融入高負債的全球大家庭。
當前德國汽車工業面臨生死存亡之際,產業急待轉型。德國經濟自愈能力再好,對危機的抵抗力再強,舉債成本再低,也無法獨善其身。
德法終於擔起歐盟經濟火車頭的責任,共同倡議設立規模5000億歐的歐洲經濟復甦基金,由歐盟出面舉債,該倡議獨立於歐盟先前已出台的5400億歐援助計劃,也不同於新冠債券,可以算是「新冠債券」低配版。
生活
「德國的歐洲」太冒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