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民調數據「兜不攏」  學者呼籲提出說明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針對自由時報於2022年09月05日發佈的台北市長民調,「台灣民調透明百科計畫」因數據不符暫時不予評分。

依照民調透明計劃的評比標準:共4層標準、20個項目及5顆星等級進行評等。此民調報告雖然揭露符合基本法定標準,但在男、女支持度的數據加總上有所不符,故「暫時不予評分」。

 

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莊伯仲分析指出:本民調因若干數據出現「兜不攏」的情形(陳時中支持度為30.13%,但就受訪者性別交叉分析,男性僅有28.10%,女性也僅有28.74%。此外,蔣萬安、黃珊珊也有相同情形),故而引發爭議。有鑑於此,民調透明百科暫不予評分。如果《自由時報》能提出完整民調報告,以向各界說明或是更正誤植,才能夠化解疑慮,並且有希望在透明度的部分,獲得不錯的評等。

莊伯仲教授指出,民調結果若與多數民調不一致,可能有種種原因,例如所謂機構效應(house effects)就是其中之一,係指執行民調機構的原始動機並非發掘真正民意,而是只想利用民調數字來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因而有意或無意地在問卷設計、樣本選取、訪問執行,甚至資料詮釋上出現偏差。另一方面對受訪者來說,如果感受到民調背後的意圖,有時會排斥某些機構的民調,拒訪率會增高;有時則會特別迎合某些機構的民調,而影響調查結果。因此吾人可見,立場偏藍營的媒體,其民調通常會得出藍營候選人支持度較高的現象。反之亦然,親綠營媒體的民調則常出現綠營候選人領先的結果。

莊伯仲說,常見網友吐槽不符己見的民調結果,說要等開票後,用選舉結果來打臉它。但是這種說法無法成立,因為選舉瞬息萬變,以年底台北市長選舉為例,投票日距今還有80天,不管屆時民調結果準或不準,都不能用兩個多月後的的選舉結果來檢驗,這是缺乏科學根據的。

莊伯仲教授強調,面對「與眾不同」的民調結果,情緒化發言無濟於事,只有讓過程更透明、分析更理性才有助於明辨真正民意之所在。

 

中華傳播管理學會「民調透明百科計畫」,藉由選舉民調進行星級評等,推動全台第一個「民調透明百科」。計畫參照美國「國家民意調查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on Public Polls, NCPP)指標與《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53 條,以「民調透明度評鑑」為主軸。

本計畫由世新大學新聞系教授彭懷恩、世新大學口傳系教授游梓翔、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鄭自隆三位學者領銜;成員包括銘傳大學廣電系副教授杜聖聰、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莊伯仲、文化大學廣告系教授鈕則勳、世新大學口傳系教授溫偉群、臺北大學公行系教授劉嘉薇、臺灣藝術大學廣電系教授賴祥蔚、世新大學傳管系教授蘇建州教授等人(召集人與研究團隊成員分別依照姓氏筆畫排序)。

「民調透明百科計畫」的最新訊息都公布於官方網站(https://2022ccms.wordpress.com/survey-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