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賴御文報導】1.24平方公里的土地有多大?想像一下長、寬各1100多公尺的土地面積,就接近1.24平方公里,比起整個台灣大學的校總區(面積大約100公頃,1平方公里)還大一點。這就是新店廖家在日治時期幾乎全被充公的土地面積。
新店赤皮湖廖家在清朝的乾隆年間,就來台開墾,後來落腳新店赤皮湖。赤皮湖廖家第五代的廖文生(照片由廖文生提供),小時候就聽過父親廖根地說過這件事,廖家有128甲土地,大約1.24平方公里,在日治時期幾乎全被充公的故事,他父親廖根地是民國前1年出生,這件事是發生在廖文生爺爺的時候。
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研究訪談得知,新店廖家很完整留下了很多古老的地契,從清朝到日治時期都有。廖文生說他後來去查看過去文書的產權登記、還有測量資料,找到清楚的證據,確認了家裡先前確實有這麼一大片土地。
廖文生說,當時日本殖民政府的土地調查人員勸說廖家不要登記,因為一大片土地只長樹木沒在利用,還要繳稅划不來,建議廖家只登記有在耕作的土地,結果那128甲的土地有120多甲就被充公了,日本戰敗之後中華民國政府也沒有歸還。
廖家這一大片土地,座落在直潭往屈尺的粗坑里山坡上,現在成為了政府用地。
日治時期總督府公布的《官有林野取締規則》,第一條規定「凡山林原野,若無契據或其他證件足以證明其所有權者,統視為官有」。到了明治31年(西元1898 年)總督府成立「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繼而分階段開始進行土地調查(西元1898年-1904年)、林野調查(西元1910年-1914年)、以及官有林野整理(西元1915-1925年)。新店廖家有契據,本來可以保有土地,但就是因為當時誤信了測量登記人員的建議,而失去了這一大片祖先開墾獲得的土地。
新店區粗坑里赤皮湖的廖家,乾隆年間到台灣,先落腳在三重一帶,在道光5年(西元1825年)到新店粗坑開墾。來台第五代的廖文生在家中找到道光9年簽署的「青潭山區結首暨墾戶立約字」等大量清朝時期的合約地契,轟動文史界;廖文生也提供大量文物給新店文史館,催生了全國第一座地方文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