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故宮凝視三星堆之後的凝思

     【聚傳媒陳朝平專欄】香港也有故宮?97年回歸的香港,哪裡來的故宮?香港故宮的全名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2018年破土動工,2022年7月開幕。年來,此處已成香港最新的地標,這地標,是文化地標,是中西融合、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地標!
    那晚,在銅鑼灣晚餐,席間,友人提及,刻在香港故宮展出的三星堆文物特展,值得一觀。前次訪港,原就有意造訪香港故宮,陰錯陽差,未能成行。友人重提此事,興奮不已,趕緊上官網預購門票,全數售罄,經人指點,才從合作平台上搶到兩張「凝視三星堆」特展的門票。於是,改變行程,決定次日早上前往香港故宮,一覽究竟。
    香港故宮就在機場快線九龍站的對街、昔日西九龍臨時苗圃公園臨海的地段。機場快線啟用時,西九龍這塊寶地應該如何運用,爭議正熱。九龍站鶴立雞群似的矗在一群老舊樓宇間。出租車、酒店接駁巴士、公交車得繞好大一圈才能抵達九龍站的入口。如今的九龍站,除了機場快線外,還有高鐵和地鐵東涌線交會於此,周遭高樓大廈平地起,環繞九龍站的高樓公寓住戶,盡是國內來港的富豪。共構大樓裡,五星級的麗思卡爾登(Ritz Carlton)酒店、W酒店皆已進駐。購物中心,觸目所及盡是名牌精品;美食餐廳,異國料理,櫛比鱗次,家家爆滿,笑語喧嘩,觀光客,本地遊客穿梭期間,將這週六的午間,點綴地格外熱鬧。
從九龍站D出口,走天橋,越過連結港島和九龍的西隧收費站上方,不遠處即是香港故宮。彷彿倒凹字型的故宮,巍峨立在西九龍、臨著維多利亞港口的海邊,環顧四面,遠處襯托著港島的摩天群樓,這頭是平地拔起的九龍大廈新象,一路向西,維港海面,波光粼粼,霧氣騰起,端的是氣象萬千。
    六層樓高的倒凹字型的建築,神似方型的鼎鼐,除了朱紅的大門和門上的門釘,不見傳統中國皇宮廟宇的建築因素,坐落在山海和摩天樓群之間,毫無違和之感。故宮設計者,匠心獨運,不落窠臼,令人激賞。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除了驚艷兩字可以形容外,似乎也找不出更適當的形容詞。此番特展,除了往昔曾經在台北展出的文物外,還增添了新近考古發掘的精品。我不曾研究過三星堆的文化和文物,況且,三星堆工藝之美,理應親身體驗,不容外行「點評劇透」,特展內容,就此跳過。諸親好友,欲凝視三星堆,還請親臨香港,一探究竟。
    搭乘華航前往香港時,機上選播觀光局製作的台灣觀光六大主題《文化篇》的短片。短片伊始,介紹的正是台北故宮。然而,走馬香港故宮、凝視三星堆文物後,頗為感慨。
    台北故宮老矣!儘管香港故宮的典藏遠不如台北故宮,但動線規劃、保安處置、策展內容、新媒體運用、解說文字,絲毫不遜於台北。而香港故宮在遊客歇息、觀景、乃至於如廁的規劃,都較台北更為貼心。
    造訪香港故宮當天,十時許,進口處盡是學生族群,館內,老師帶著學生、年輕情侶帶著導覽耳機、年輕夫婦帶著孩子,粵語、普通話、驚嘆聲、此起彼落。中國傳統文化的種子,開始在昔日貧瘠的文化沙漠裡生根了!
    反觀海的這一邊,在高喊反中抗中口號的執政者的眼中,坐擁幾十萬件典藏的台北故宮,不過是兜攬觀光客的工具,是遮掩台獨去中的魔術斗篷,是政治情緒勒索北京的武器。就不知道那些死不承認兩岸臍帶、務實的台獨政治工作者,要如何解釋台北故宮裡那幾十萬件、來自中國的骨董文物、書畫精華,究竟從何而來?掠奪來的嗎?是接收蔣介石的遺緒嗎?拿了蔣介石的遺緒,卻要鞭蔣介石的屍?一面高喊反中抗中、一面卻想賺盡陸客的觀光財?
台北故宮不老,只是在政客的操弄下,逐漸步向黃昏。
    一如民主轉民粹的台灣,回歸後的香港,籌建香港故宮過程裡,乃至於大功告成後,不乏非理性的爭議。
    爭議焦點,無論是指林鄭月娥與北京故宮簽約,討好北京當局;還是指北京台北已有故宮,香港故宮不會讓香港和西九龍更好;西九龍應該興建香港文學館……,林林總總,只有一條,就是籌建過程未經公眾諮詢!反對人士特別在意時任政務司司長、後擔任特首的林鄭月娥,在不經諮詢、公開招標,保密作業下,敦聘建築師嚴迅奇擔任總設計師。顧問費港幣450萬。
    嚴迅奇是香港土生土長的建築師,曾獲多項國際建築設計大獎,也曾擔任大陸多座博物館的設計工作,是適當的人選。事實證明,林鄭月娥禮聘嚴迅奇,可謂獨具慧眼,顧問費相較於22億的總建築費用,也是只低不高。
    關於西九龍地開發,原就是爭執不休的議題。撇開決議興建故宮文化博物館的決策過程不論,令人好奇的是,假如當時林鄭月娥公開諮詢建築設計界的意見,或是公開招標,結果會更好嗎?同行相輕,同業相忌,會不會各引政治外力,干預決策?會不會演成議而不決、多次流標的後果?
    對照台灣,桃園機場三航廈的興建,從規劃、競圖、招標、流標、再招標、再流標,十年光陰轉瞬過,三航廈還在眾人盼望中。再如位於劍潭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國際競圖決標,台美建築師事務所聯手得標,蓋了十年,弄垮了一家大型營造商,啟用後,惡評如潮。外觀像油豆腐貢丸,內部座椅,空間狹隘。更別說民進黨執政夸夸其言的前瞻軌道建設,八年已過,建設還在圖紙上!我們不禁要問:民主程序、公開諮詢招標,真是一帖萬靈丹嗎?或許,無私,才是公共建築成功的關鍵要素!
    香港故宮的總設計師,今年71歲的嚴迅奇,作品遍布香港、九龍、新界、澳門和中國大陸,一生沒有喝過洋墨水,四十年來,獲獎無數,香港彈丸之地,人才濟濟,豈能輕忽?回歸以來,香港經濟自由度依然領先國際各大城市,香港大學全球排名依然繼續挺進,超越台灣。縱有佔中之亂、黃雨傘之亂,縱有反送中暴亂和新冠病毒來襲,香港依舊挺立,依舊是南海邊緣一顆閃亮的明珠!
    昔日,我們視香港為英國殖民地,譏諷香港是文化沙漠;香港回歸後,我們詛咒一國兩制,巴望著香港的沒落;反送中暴亂爆發後,我們欣喜以待,對著港青大撒空頭支票;疫情期間,我們持續唱衰香港,冷漠以待。回首前塵,如今的我們還有甚麼可以驕香港的呢?股市指數?國際金融?半導體供應鏈?大學全球排名?大學自治?基礎建設?公共建築?施政效率?機場?米其林美食?珍珠奶茶?夜市文化?
    我凝想,甚麼時候,台北故宮也能和香港故宮,交流觀摩,交換珍藏,進而以香港故宮為橋梁,讓兩岸四地的故宮和各大博物館,彼此交流,相互學習?
    和平,口說無憑,就從港台故宮交流做起!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