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傳媒特約記者賴御文報導】說起臺灣的水圳,很多人可能都會想到八堡圳、瑠公圳這些早在清朝時期就已經開鑿,大名鼎鼎的水圳。
臺灣先民為了引水灌溉,人工開鑿的水圳非常多。但是過去幾十年來,因為工業化以及都市化,很多農田漸漸改變用途,連帶著早年開鑿的水圳也荒廢變成土地或是道路。
儘管很多知名的水圳都已經不見蹤跡,但是在大臺北地區卻還有一條開鑿時就非常低調的迷你水圳,至今還好好的保存著,這就是位於新北市新店區灣潭地區的灣潭圳。
灣潭雖然就在碧潭隔著新店溪的對岸,但是知名度卻遠遠不如碧潭。知道灣潭這個地方的人很少,知道灣潭圳的人就更少了。
灣潭圳的圳道,大致上就沿著灣潭路而蜿蜒前進(見照片)。根據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的文史研究,目前關於灣潭圳的唯一可靠文獻,保留在《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會史》裡面的〈興建灣潭圳及灣潭抽水廠〉這篇記載。
前述記載簡單扼要說明了灣潭圳的由來:灣潭當時有農田20多公頃,長期以來都沒有水利設施,所有的農田除了靠部分山泉水灌溉之外,其餘都是「看天田」,也就是要靠雨水,萬一太久沒有下雨,就要鬧旱災了。正因如此,灣潭的農民生活一直很清苦。
根據這篇記載,在日治時期的昭和16年(西元1941年),裝設了17馬力的重油發動機,抽取新店溪水灌溉,但是因動力有限,而且發動機性能欠佳,經常發生故障,灌溉問題仍未獲完全解決。直到民國36年(西元1947年),終於在灣潭興建磚造抽水廠房一棟,另由抽水場的溪邊開闢一條輸水圳渠至灌溉區,圳長1540公尺。完工啟用之後,灣潭地區稻作每年增產4萬多公斤,原有荒地也逐漸拓為良田。
比起臺灣的許多知名水圳,動輒就有兩、三百年的歷史,透過〈興建灣潭圳及灣潭抽水廠〉的這篇記載可以知道,灣潭圳相對非常年輕,「只有」不到80年的歷史。
灣潭圳的圳長是1540公尺,也就是1.54公里。這個長度有多長呢?或許比較一下其他水圳的長度才可以知道。
臺北平原的瑠公圳完工時的圳長大約20公里,還有9條分渠,其中三條為主要支線。
新莊平原的後村圳是合併了張厝圳與劉厝圳而成,主線圳長大約30公里。張厝圳的主要支線有3條,劉厝圳的主要支線也有3條。
至於彰化的八堡圳則是合併了施厝圳與十五庄圳而成,前者改稱八堡一圳,長約33公里,有支線14條、分線24條;後者改稱八堡二圳,長約29公里,有支線17條、分線19條。
由此可知,前述知名水圳的圳長動輒幾十公里,而灣潭圳的長度只有1.54公里,不但可能是全臺灣最年輕的水圳,而且應該也是全臺灣現存最迷你、最短的水圳。
如果有機會走訪灣潭,漫步在灣潭路上,記得低頭看看旁邊的小水圳,這可不是一條平凡的小水溝,而是具有珍貴人文歷史意義的灣潭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