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特稿】醫美盛行,不過有民眾發現,很多醫美機構常常有兩項爭議行為,讓民眾懷疑這是不是因為想要規避法律責任或是逃漏稅?
有民眾發現,有些醫美診所明明就是幫顧客進行醫療美容,但是發票的名義卻是課程,讓人懷疑是不是要規避法律責任?
除此之外,很多醫療美容,包括生髮、牙齒矯正,都只收現金,完全不接受刷卡或電子支付,這也讓人懷疑是不是要少報收入,方便逃漏稅?畢竟現在因為社會富裕,醫美當道,以牙齒矯正為例,動輒上看20萬元(見照片,記者翻拍)。
記得實地調查發現,只收現金的醫療機構很多,臺北有一些知名的自費醫療機構,一次特殊針灸治療的費用就高達近萬元,每個療程可能要10、20次,機構裡面經常川流不息,收入可觀。臺北市與新北市的新莊、板橋、雙和也有牙齒矯正只收現金的情況。
先前國稅局就發現,只要醫療機構收入是不用開發票的「執行業務所得」,稅徵機關就難以掌握各家診所的真實營收,如果這些醫療機構又不是透過刷卡或電子支付,稅捐機關就更難了解他們的實際收入,所以逃漏稅的情況時有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