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纖維也能穿!衍生百年信仰傳承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利用植物纖維來編織衣物,自古已有,臺灣的原住民就是高手,取材在地的植物,包括香蕉絲、苧麻、月桃、構樹、三角藺草(俗稱大甲藺),都可以編製衣物。

隨著文明進步,紗、布與絲綢等更加舒適的材料陸續出現,利用植物纖維來製作衣物的情況漸漸不再存在。

但是在日治時期,一度因為戰爭而造成物資不足,民眾只好再度使用鳳梨纖維編織衣物,甚至私下販售。在彰化二水,還因此衍生出了一段從日治時期到現在的「大媽會」百年信仰傳承。

根據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的研究,在日治時期的後期因為受到戰爭的影響,民眾不只開始面對糧食不足的問題,連日常衣服也不夠穿用,所以重新想起先民與原住民的生活智慧,取用當時非常普遍種植的鳳梨當成材料,抽取鳳梨葉的纖維,再摻進一些棉紗,就這樣織成鳳梨絲布,拿來製作衣物。

當時台灣總督府實施了物資的配給制度,必須交易的民眾只好偷偷進行,形成黑市交易活動。當年二水鄉幾乎家家戶戶都編織鳳梨絲布,為了賺取收入以及交換生活必須的物資,只好違背總督府的禁令,把鳳梨絲布偷偷纏繞在衣服裡面,冒險出外販賣。

二水鄉的鳳梨絲布販售者,為了祈求自己的私下交易不被警察大人發現,就集體供奉安德宮的媽祖當守護神。最早是從安德宮取香火置於香爐,由爐主輪流在自己家中奉祀,每年在媽祖誕辰之前回到安德宮「謁祖」(見照片),到現在已經有將近百年的歷史。

這個獨特的信仰傳承,即使到了日本戰敗離開臺灣之後,還是繼續維持。到了1970年代,「大媽會」又到竹山普庵宮請了木匠師傅沈四雕刻神像,拜求安德宮媽祖分靈,從此變成爐主輪流在家奉祀香爐與神像。

2023年大媽會的輪值爐主,是上豐村的葉森明,他在5月7日從家中恭請「大媽會」媽祖回到安德宮謁祖。

安德宮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施世榜開鑿八堡圳,墾民在當時開始奉祀媽祖。到了乾隆六年(西元1741年),才使用「土角」興建了最早的宮廟。

時隔百年,不只大媽會的信仰流傳下來,鳳梨纖維的技術也有新的發展。文化部就補助了鳳梨絲工坊,促成品牌建立。臺灣的鳳梨纖維開發,甚至進入了產業化生產,有許多生產工廠。日本沖繩縣在西元2020年還組團來臺,拜訪紡織品協會想把鳳梨纖維的紡織技術帶回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