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秉儒》青鳥用注音罵國民黨 不知注音是誰設計的嗎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楊秉儒專欄】誰可以提醒一下這位青鳥媽媽?注音符號是國民黨元老吳稚暉設計的?
    我們現在所用的注音符號是以清末民初思想家章太炎的記音字母作藍本的漢語標音符號,1912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並且於1918年正式發布。經過百年演變,現有37個字母(聲母21個、韻母16個),中華民國以此為國語主要拼讀工具,也是小學國語教育必修內容。
    吳稚暉除了是當年參與制憲的國民大會代表,留下了將「中華民國憲法」交給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的歷史畫面之外,他更是擬定注音符號的重要人物。
    注音符號出於晚清大師章太炎以篆體為本所設計的音符,目的是為了改善中文字「無音可讀」的缺點,一開始稱之為「注音字母」。
    民國元年(1912),為了統一全國國音,推行國語運動,由教育總長蔡元培號召成立讀音統一會,委請吳稚暉籌備此事。
    民國2年(1913)2月15日,吳稚暉受讀音統一會成員推舉擔任議長,展開注音符號設計的工作,當時參考日本的拼音辦法,希望將讀音統一,以利推動國語運動。
    在規劃上,吳稚暉花費不少心力,從聲母、韻母、介母三個部分,挑選出簡單易懂的符號,作為拼音的基礎;設計至今,仍為大眾所慣用的注音符號。
    後來,民國7年(1918)頒布的「注音字母表」,共有注音符號39個,與現行的37個注音符號略有不同,包括少了ㄜ,多了万、兀、广。
民國7年(1918)11月,當時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表」時,還不是依照現行慣例排比。現行習慣的「ㄅㄆㄇㄈ」是民國8年(1919)之後重新排列的結果。
    吳稚暉不僅在注音符號的編製著力甚深,在後來的推廣更是不遺餘力;自民國8年(1919)起,吳稚暉參與國語統一籌備會(後改為國語推行委員會),提出推行注音符號的任務、方案、辦法;編製「漢語拼音表」、「注音符號」等通俗教材,力圖國語推行的通俗化、簡易化、普及化。
     吳稚暉以畢生精力推行國音統一工作,奠定了民國時期推行「語同音」的基礎。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