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九學堂在上海意外遇見「台灣之光」陳化成

照片為上海豫園,莊伯仲教授拍攝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馬英九基金會「大九學堂」日前由執行長蕭旭岑帶隊,前往上海進行青年交流,並參訪文史景點。在古色古香的豫園商圈,同學們原本只想嚐嚐在地小吃、拍幾張網紅美照,但在城隍廟裡竟與「台灣之光」名將陳化成意外相遇,而有了莫名的感動與敬意。

豫園一直是熱鬧非凡,熙來攘往。相形之下,與商場緊緊相連的城隍廟則安靜肅穆許多,這裡是上海最大的道教廟宇,起源於明朝永樂年間,供奉三位城隍爺,是當地人求平安、祈福壽的神聖場所。師生一行原本只是出於好奇,想看看這座已歷八百年二十多年的古廟長什麼樣,但走進廟堂深處,卻看見神龕上供奉的一位身披盔甲、英氣凜然的將軍神像,當看到下方銘牌註記「陳化成總兵」,細心的學生不禁驚呼,這不是歷史課上介紹過的人物,而讓大家停住了腳步。

沒錯!祂正是台灣出身的陳化成。依據歷史記載,陳化成生於福建同安,因父母雙亡,童年即移居台灣投靠伯父、堂哥生活,於淡水廳興直堡頭前庄(今新北市新莊區)成長。他後來參軍,因征剿海盜有功一路升遷,歷任澎湖水師副將、金門鎮總兵、福建水師提督等要職。不過這樣的一位水師將軍,為何被供奉在上海城隍廟裡,並且香火不斷地受到市民祭祀,說來竟與鴉片戰爭有關。

第一次鴉片戰爭於道光二十年(西元1840年)在清廷與大英帝國間爆發,因英軍具有絕對優勢的艦艇和火炮,清軍一路敗北,直到道光二十二年,戰火來到了上海地區。當時已升任江南提督的陳化成奉命死守長江口內的吳淞炮台,親上火線指揮反擊,率軍力抗入侵的英艦,最後中彈噴血而亡。因為戰況慘烈,八天後鄉民才找到其屍體。陳化成死後謚忠愍,並賜世襲的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准於殉難處所及原籍並建專祠。這位壯烈殉國的抗英名將,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不僅在江南一帶被尊為民族英雄,也因其忠義和英勇事跡,而被納入城隍信仰體系,進而成為守護上海的英靈

來自輔仁大學的同學當場頓悟,她天天經過捷運頭前庄站一帶的化成路,原來就是為了紀念這位愛國將領。隨團輔導老師,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莊伯仲也補充,新莊除了化成路,陳化成的姪子陳光淵考中舉人後,在頭前庄內豎立旗桿,現在已被移到中平公園一隅展示,還立有〈民族英雄陳化成紀念碑文〉。「這不只是中國的歷史,也是台灣的歷史。」這位成長於台灣、後又血戰於上海的勇將絕對稱得上「台灣之光」,不只兩岸,也值得世界各地的華人共同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