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五子上書銅像,莊伯仲教授拍攝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五子上書」?面對老師提問,學生們饒富興趣但滿臉困惑,有學生答道,只聽過「五子登科」,另位同學則KUSO地回說還有「五子哭墓」。原來這是歷史課本沒有的一章,而且在二戰勝利暨台灣光復80週年的之際再來回味,格外有意義。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訪問學者,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莊伯仲日前於北京台灣會館觀摩有「華人青年創意奧斯卡」之譽的「金犢獎」評選時,意外地在館外發現一組生動的銅像,有五位年輕人運筆立書,他們表情悲憤、眼神堅定,似乎在述說什麼故事,讓人印象十分深刻。返去後做了一番功課,才知道原來他們正是著名的「五子上書」(又稱五人上書)主角,因為這群書生並不是偶然聚在一起,而是代表著整個台灣在國運轉折時刻的心聲。
話說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當時清廷因甲午戰爭慘敗,不得不與大日本帝國簽訂《馬關條約》,即將割讓台灣。消息一出,全台震盪,當時在北京的台籍舉人汪春源(台南人)、羅秀惠(台南人)、黃宗鼎(淡水人),以及戶部主事葉題鴈(淡水人)、翰林院庶吉士李清琦(彰化人)懷著滿腔熱血,義不容辭地站了出來,在台灣會館集結上書都察院,表達「全台赤子誓不與倭人俱生」的決心,懇請朝廷撤回割台之議。
這不僅展現當時台灣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操,也成為台灣人民反割台運動的先聲,甚至被追溯為中國近代學運的開端。之後汪春源等人更進一步參與康有為的「公車上書」,推動變法維新。此舉也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近代史舞臺的標誌,而能與保皇派互相抗衡。然而形勢終究比人強,割台已成定局,卻也留下五子千古餘情,供後人憑弔,於是就有了開頭師生問答的場景。「公車」指的不是現在的公車,而源自漢朝皇宮接待臣民的官署,設有司馬令,為負責將臣民意見上書給君王的機構。
銅像所在的台灣會館也值得一提,就在天安門廣場旁的繁華商業區前門大街,這座青磚灰瓦四合院低調地佇立在大江胡同裡。經查該會館係興建於清光緒年間(1890年),迄今已有135個年頭了。據史料記載,有鑑於赴京應考舟車勞頓,清政府於是仿效各省設館制度,也在京師成立台灣會館,供同鄉互助聯絡,因此不只是讀書人赴京趕考的落腳之處,也是仕紳和商人的住宿交誼場所。而在清廷割讓台灣之後,她更搖身一變成為抗日志士的祕密據點。1937年抗戰爆發後,會館也曾掩護台籍青年投身衛國運動。後因雲林同鄉會捐款,在2010年會館修復與擴建時,增設了這五人銅像。
這裡曾是「台灣人在北京的家」,留下了許多歷史見證,不過現在只做為展覽和會議用途,尤其新聞傳播、廣告設計、公關行銷學子都非常重視的「金犢獎」,即在此進行盛大的評審作業。「金犢獎」創辦於1992年,取初生之犢不畏虎之意,係全球華文地區最重要的公益類廣告與設計的青年競賽,培育了無數的創意精英。2025年3月15日,第34屆金犢獎國際競賽全球發佈會暨產教融合創意論壇即於此成功舉辦。看來台灣會館不只是見證從清末到現代的兩岸風雲的時光隧道,也在新時代裡默默扮演著特殊角色。讓百年前的台灣心聲,轉化為跨時空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