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幼偉/文字運用——「韓國瑜」的特殊意義

我學傳播學,對「符號」的運用及其涵義比較敏感。

蠻早,我就注意到,南部人稱呼老韓的方式相當有趣,而且有特殊意義。

新聞界對此似乎無感,也沒有人特別講這個事。

老韓選高雄市長時,南部人其實不是稱呼他「韓總」或「韓主委」,而是叫他「韓國的」或「韓國」(一定要用台語發音)。

這當然跟老韓的名字有關,因為他姓名的頭兩個字,剛好是台灣人對大韓民國的簡稱。所以,稱老韓為「韓國的」或「韓國」,就變成表面上在講大韓民國,但實際上在稱呼韓國瑜。

這種文字意義的轉換,產生了一種有點怪異的特殊趣味;它不是嘲諷式的取綽號,而是純粹由文字涵義轉換所產生的趣味。

由於用這種方式稱呼老韓,還蠻好玩的,於是,南部人就普遍叫老韓為「韓國的」或「韓國」了。而且,我猜,當人們用這種方式來叫老韓時,會產生「我還蠻幽默」或「我還蠻有創意」的自我認知。

叫老韓為「韓國的」或「韓國」,還有「地氣相接」的作用。這樣講,當然比較誇張一點。但我覺得,這種稱呼,其實就是讓老韓和地氣族地氣對接的文字按鈕或識別碼。也就是說,老韓願意接地氣;地氣族就在口頭上改了老韓的名字,以表示願意接納他的接地氣誠意。

於是,現在,在南部,你要是聽到一個人叫老韓為「韓國的」或「韓國」,你大概就可以判定此人是地氣族的成員。因為,南部的地氣族都是這樣叫老韓的。

像我,習慣叫韓國瑜為「老韓」,我就不是地氣族的一員,我不會叫他「韓國的」或「韓國」。

所以,語言文字的運用,往往有特殊意義。我寫這篇,主要就是要表達這個意思。

 

作者為文化大學新聞系主任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