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毓蘭/香港反送中運動 消弭司法不獨立疑慮

韓市長對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回應,發表「捍衛中華民國的決心不容懷疑、捍衛台灣民主制度的決心不容懷疑,及捍衛台灣生活方式的決心不容懷疑。」

這樣的回應比第一時間的「我不知道」好多了。

以目前國際情勢瞬息萬變,而又已經毫無時間與距離的差距,所有檯面上的人物都要對突如其來的問題先做好功課。

反送中的起源與台灣有關。是因為去年二月港男陳同佳與女友潘曉穎來台旅遊,已有身孕的潘女遭陳男殺害棄屍,三月潘女父母分別向港、台警方報案協尋,終於在陳男向港警認罪後,由台警在竹圍尋獲潘女遺骸,但卻礙於港台間沒有引渡協議,港方無法進行嫌犯移交和法律互助,士林地檢署只能對陳同佳發布時效長達37年6個月的通緝令。

香港成為重犯的天堂?因為根據《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香港目前只有跟20個國家有引渡協議與司法互助。早年香港廉政公署開始打貪後,也有許多貪官從香港逃到台灣或歐美國家,而且多能在沒有引渡協議的保護傘下,逃脫法律制裁,安享餘年。

平心而論,香港政府的修正現行《逃犯條例》確有其需要,但是卻引發港人心中最大的疑慮:1997年回歸時,鄧小平不是承諾50年不變?如果《逃犯條例》要將罪犯送回大陸,是否意味著大陸法律優於香港法律,大陸干涉香港法律,這是違反50年不變的承諾,所以9日的大遊行,反的不是《逃犯條例》的引渡,而是反對送回中國,反對破壞一國兩制的50年不變。

站在打擊犯罪無國界的立場,我支持應該要透過更多的司法互助協議將所有的司法力量集結起來面對罪惡,但也希望中國大陸應該在刑事司法的程序正義與公開公平公正上要多做努力,消弭外界對其司法不能獨立的疑慮。

 

作者葉毓蘭為亞洲警察學會秘書長、前警大教授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