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謝維倩報導】使用竹子製造竹基複合建築材料代替鋼鐵、 水泥或塑料管,可以大幅減少碳排放(3.5億噸),最近幾年已獲得中國政府的認可。中國每年浪費的竹子有1.1億噸,代表著巨大的商機。浙江鑫宙竹基複合材料公司董事長葉柃表示,目前中國正設法降低工程建設和基礎設施項目的環境成本,碳排放很大一部分來自這些項目。
中國是全球遙遙領先的最大竹子生產國和加工國,但這個市場仍屬於小眾市場。中國竹產業協會表示,整個產業的總價值接近400億美元,每年出口至歐盟約20億美元的竹製品。葉柃期待這個行業很快取得突破,2005年左右,他開發了一種將竹條纏繞在一起的工藝,進而創業。該公司主要銷售竹複合管,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對灌溉、排水和排污系統的需求。他們正尋求擴大業務範圍,目前它擁有6家生產工廠,同時正開發使用於鐵路車廂、儲罐甚至房屋的新產品。
葉柃表示,他們掌握技術。現在要做的是推出這些產品,然後就會看到爆炸性增長。最近幾年他的工作得到了官方認可,2017年中國林業局成立「竹纏繞複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竹子屬於禾本科而不是樹,因此生命周期相對較短,大約三年後即可砍伐,七、八年後就會枯死。一棵松樹大約需要25年才能砍伐使用。適用於製造複合材料產品的竹子每年產量為1.5億噸,但目前利用量僅為4000萬噸。
國際竹藤組織表示,用竹子取代傳統材料,可能是綠化碳排放密集型基礎設施項目的重要方法。該組織201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各種竹基建築材料的終身碳足跡為凈負值(每立方米100至600公斤二氧化碳),相比之下鋁(逾3萬公斤)和鋼(大約1.5萬公斤)均為凈正值。
在歐洲用木材和其他生物材料替代傳統產品的嘗試面臨一些批評,因為需要土地來滿足需求。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實行「退耕還林還草」政策,以補貼的方式鼓勵農民在貧瘠的土地上用竹子造林,種植竹子為不太富裕的農民增加收入,是一種有吸引力的方式。使用生物材料替代污染更嚴重的傳統產品,是中國對於環保和循環經濟不斷深入探索的結果。另一方面,中國在全球垃圾行業的重要地位, 影響了中國在2009年相對較早且積極地接納了循環經濟的概念,並通過了一項促進循環經濟的法律。
最近幾年,中央政策朝著「綠色」經濟和建設「生態文明」(可持續增長的最新流行語)的方向發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把治理中國有毒空氣污染列為一個核心政策目標,並強調必須從保增長的戰略轉向更加平衡的發展戰略。中國環保活動人士認為,竹基產品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使用是一個頗有希望的選擇,因為中國污染問題的核心是工業污染,它是中國對建設更多基礎設施所產生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