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羅》效應 屏東當年多海盜或走私?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公視旗艦大戲《斯卡羅》再度引起討論,這次是針對清朝時的屏東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船運?

臉書社團「台灣真實故事」日前分享《斯卡羅》相關新聞,熱心公共事務的范姜奕凱指出:「為什麼福州跟屏東的貨,是從屏東上岸,而不是進台南府城分裝轉送?」因為「用商人的角度來說,三個這麼窮的部落,開一個小港口,除非是走私貨,不然有太多不合理的地方了」。

無獨有偶,出版三大冊《台灣島史記》的前立法委員蔡正元也在臉書上表示,「那個年代,屏東海岸是個黑暗世界,外國商船觸礁或上岸取水,常遭搶劫甚至殺害。羅發號(羅妹號)只是其中之一,有強盜行為的人不限原住民,漢人也為數不少。」而且「台南的洋行曾出資,找菲律賓人攻擊屏東這些村落,還是無法阻止商船遇害。美國派軍艦「懲罰」原住民,也是損兵折將無功而返。」

一百多年前的屏東海岸,到底有多少貨船或是擱淺的商船?兩者之間有沒有關係?隨著電視劇播映,引起許多討論。

電視劇不是紀錄片,未必需要做到完全符合實際,不過還是有不少人指出真實的歷史另有情況,例如蔡正元就說「這部電視影集拍得不錯,但戲劇總有虛擬的人物、虛構的劇情、虛假的對白,一定會偏離史實」,「不可以認真的視為歷史紀錄片」。他認為劇中主角李仙得不是有些專家批評的「賣台第一人」,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殖民主義買辦」,毫無立場胡亂買賣,所以最後連美國政府都受不了,直接逮捕李仙得,李仙得干脆投靠日本。

蔡正元說,《斯卡羅》劇中把李仙得說的很正派,可以說是徹底的謊言,而且李仙得也不是正牌的美國領事,他是在廈門經商,花錢「捐官」混了一個「兼任領事」。尤其李仙得跑到屏東處理船難,不是什麼悲天憫人的官員角色,而是一筆跟台南洋行的生意。

至於「南岬盟約」,蔡正元引用了李仙得自己講的話:「那雖是沒有價值又非正式的文件,我仍認為,是讓船隻錨泊在台灣南部較為安全的方法。」這個方法讓卓杞篤可以收到豐厚的禮物,李仙得可以拿到豐厚的酬金,兩人相得益彰。事後外國商船遭搶的案例真的少了。但原因是「南岬盟約」生效,還是因為清政府的武力進入瑯嶠,就見仁見智了。

范姜奕凱也指出:「建築風格有點怪,閩南人的建築風格居然跟客家人一樣」,身為客家子弟的他認為,「客家應該是土牆,閩南風格應該是石牆」。

相關討論不斷,顯示《斯卡羅》的收視成績果然不錯(照片取自《斯卡羅》臉書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