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恐造成20000人死亡?醫學教授提出自保之道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醫學教授、前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指出,有人以為這波新冠肺炎不會造成太多死亡,但是她根據國外情況換算指出,台灣可能死亡人數會達到15000人。

本身是流行病學教授的邱淑媞博士在臉書發文指出(照片為截圖),有些人不相信歐美在Omicron這波新冠肺炎有什麼死亡,這可以用「總死亡超額率」來分析,就是同一期間,與疫情之前的死亡狀況相比,納入年齡變動等因素,死亡有沒有增加或減少?這是一個好的總體影響指標。

邱淑媞教授表示,如果Omicron已流感化或感冒化,那麼總死亡就不會增加,因為原本的死亡就已經有包括流感,而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行為已讓流感減少了,新冠如果取代它,總死亡數不會增加。但是把各國2021年11月28日以來的數據,依臺灣人口數換算,計算臺灣在不同國家的情境下會多死多少人,如果依照美國狀況,臺灣可能死11000人;如果依照南韓、以色列、紐西蘭狀況,分別多死7293、6496、3203人。整波疫情下來,換算成臺灣人口,應大約會有15000人死亡。

邱淑媞教授擔心,由於臺灣長者第三劑接種率比南韓低很多,檢驗量及管制強度也都比南韓低,疫情悶燒,民眾猶如黑暗中與病毒交鋒,臺灣此波的額外死亡數應會衝破20000人。

除了死亡人數,邱教授認為這波疫情對醫療的排擠,還有新冠後遺症,以及對經濟的衝擊。參考母親節前一天的數據,休閒/購物已較疫情前下降28.3%、公園足跡減少32.7%、交通站足跡減少38.6%。

未來如果跟新冠肺炎共存,誰最危險?邱教授認為,首推不敢打疫苗的高齡者以及重大慢性病患者,尤其是住在醫院與機構的是「心臟地帶」,這也是香港此波傷亡慘重的主因。其次是孕婦與嬰幼兒。至於其他人,主要就看有沒有抽中籤王,以及,還是要擔心傳染給上述高風險者。

邱淑媞教授表示有四件事應該要做好:1. 長者三劑完成率達到至少90%;2. 充足檢驗與送藥配套;3. 適度的管制措施,例如出入高風險場所要求有接種疫苗及快篩陰性證明;4. 保護醫院與機構中的長者,例如工作人員要定期篩檢。

邱教授感嘆,臺灣1-4沒做到,躺平式的放手,面對的就是可預期的傷亡,不是謀殺是甚麼?她認為主張共存的人,無異助長政府對防疫的不負責任,也加深世代對立與對公衛的進一步汙名化與歧視,使未來的健康醫療工作更多荊棘。

邱教授也提出自保之道:少去不能戴口罩的地方,室內密閉空間戴好口罩(裡面醫用口罩、外面布口罩)、保持距離,改善通風,必要時加風扇、HEPA高效能空氣清淨機,備妥兩劑快篩,高風險者感染,5天內儘速用藥,充足睡眠,多吃奇異果、芭樂、蔬菜等,還要曬點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