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查假會社》看懂民調:新課綱民調反映教改警訊?

【愛傳媒全民查假會社專欄】108課綱上路將滿3年,聯合報針對全台七成以上、966所國高中民調,發現八成三國中、九成二高中實施課綱遭困難或挑戰,師生負擔過重、配套不足、考招混亂等問題,讓師生壓力倍增,對課綱產生反感。值得一提的是,聯合報自2020年起連續3年進行民調,今年的民調與2020年呼應,二成四國中、二成二高中表示對課綱順利推動沒信心,分別較2020年首次民調上升百分之八、一成一,教改浮現警訊。
  此民調來源自聯合行銷研究公司(前身為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是台灣最早的新聞媒體民意調查中心,在專業、權威性方面具有一定公信力。過去在聯合報2020年的108課綱大調查中,有提供完整民調數字(2020年4月15日至5月4日針對1243位民眾、929所學校進行民調),不過,在今年民調並無公開樣本人數等原始數據,全民查假會社去電詢問詳細數據,但未獲得,故建議聯合報比照先前提供完整民調數據,並公佈抽樣與原始問卷等資料供大眾檢視。此外,在有限的報導篇幅中,需呈現民調完整精華實屬不易,除了以個人為單位的網路問卷發放方式無清楚說明外,以學校為單位的教務主任或指定代理人為訪問對象的調查,是否能夠完整且真實的反映師生面對的教育現況,也有待推敲。
 

本次解讀民調報告如下:
解讀日期:2022年6月28日
民調日期:2022年4月11日至5月1日進行
民調主題:108課綱三年困境
報導機構:聯合報
執行機構:聯合行銷研究公司(前身為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
調查地區:全台666所國中、300所高中進行民調
樣本/誤差:無公開樣本人數/依學校所在地區偏遠程度進行加權
民調摘要:聯合報自2020年起連續3年針對108課綱推出獨家民調,呈現教學現場實況與困境,今年再次對全台國高中發布民調,全台九成國中、近六成高中填答,共計966所學校回覆,受訪對象為各校教務主任或指定代理人,以網路問卷、電子郵寄、傳真等方式進行調查,調查結果依學校所在地區偏遠程度進行加權。教師在開放式意見總計寫下2,259則課綱心聲,聯合報也透過網路問卷蒐集全台659名高中生的新課綱想法。民調結果顯示,國高中遇到的課綱困難較2020年不減反增。82.9%國中、92.3%高中實施課綱遇到困難或挑戰,比率和校數比2020年民調結果相比高出15%以上。82%國中、82.5%高中認為政府配套措施不足,國高中對課綱順利推動沒信心的比率也增加,國中較2020年增加7.8%(104所→157所),高中增加10.8%(31所→67所)。


爭點解讀:

一、聯合報透過網路問卷蒐集全台659名高中生的新課綱看法,樣本的地區分布及基本個人特徵為何?未同時蒐集國中生對新課綱看法的原因為何?
二、此次調查成功訪問966所學校(國中666所、高中300所),受訪對象為各校教務主任或指定代理人,是否能真實反映師生對新課綱的看法?是否進行固定樣本追蹤調查?


專家分析: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莊文忠分析指出:

  聯合報透過網路問卷蒐集全台659名高中生對新課綱的想法,網路問卷的發放方式並無清楚說明,無法判斷其樣本的屬性;更重要的,無論是以網頁問卷或電子郵件問卷進行調查,係以受訪者自願填答為主,較易導致有意見的高中生積極填答,而無意見者則是放棄參與,此可能造成調查結果的偏誤;至於填答者是否確實為高中生本人,則又是網路調查難以核實的一個限制。另外,該項調查並未說明僅設定高中生為填答對象的原因為何,例如國中生持有手機的比例較少、未成年需要家長同意等,都是此民調只蒐集高中生對新課綱想法的可能原因。因此,此一調查並無法比較新課綱對高中生和國中生的衝擊是否一樣、兩者有無不同的意見。

  此一民調主要有三個不同的調查對象:以個人為單位的是教師和高中生,教師在開放式意見總計寫下2,259則課綱心聲,透過網路問卷蒐集全台659名高中生的新課綱想法;以學校為單位的是各校教務主任或指定代理人,以表達學校觀點與態度。在報導中主要強調的都是966所學校的民調結果,是以反映以學校為單位的調查意見,而教務主任或指定代理人是否能夠完整且真實的反映師生面對的教育現況,有待推敲。另外,民調要呈現跨年度比較,需注意歷年調查是獨立樣本還是固定樣本追蹤,獨立樣本調查可以看出整體趨勢變化,而固定樣本追蹤調查,則可看出個別態度的變化。聯合報自2020年開始,連續3年針對108課綱推出獨家民調,第一年民調收到全台929所國高中的回覆,今年進入第三年民調,回收情況比第一年更熱烈,收到全台966所國高中的回覆,這兩年的樣本可能有重複的學校,聯合報目前的解讀都是以整體的趨勢變化為主,若跨年度重複填答的學校數足夠多,還可以追蹤這些學校對新課綱的態度是否出現變化,或許能提供另一個觀察的視角。

 

本專欄為全民查假會社「看懂民調專案」之報告,全民查假會社官網網址為:https://tstm.tw/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