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骨髓中心美女講師   因父親捐骨髓而重生

【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廿九周年慶,在推動及宣導骨髓造血幹細胞驗血建檔及捐贈的過程中,除了有中心人員戮力不懈,背後更有一群龐大的志工體系組成關懷小組支持著中心,並透過每年舉辦的專業講師認證課程,形成「髓」緣之愛的路上匯聚更多有緣之人凝聚一股共善力量,其中,外形亮麗,明眸皓齒的黃珮瑜,受邀參加今年的線上認證課程,她細數著從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共經歷了十五次化療,三次移植,長達1215天的治療,用自身經歷化為行動力,期許自己加入推動的助力。

 

 「人生就像一部戲劇,若是劇本不精彩,還會有人想要看嗎?」一場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發生在她23歲剛踏出大學之門時,飛揚的青春因此變了調,正當同學開始在職場中奮鬥時,她卻是在病房中與病魔拼博,回憶起與病魔抵抗的過程:「在移植室,還滿多的經歷,像嘔吐到不行,完全反胃,口腔黏膜也都破,在移植室住了23天」。

 

 珮瑜的媽媽多年因為淋巴性白血病而往生,一家人心裡的傷都還沒平復,緊接著黃爸爸又要面對女兒罹患骨髓性白血病的惡耗,黃爸爸強忍悲痛還是為女兒撐起一片天,用永不放棄的陪伴,甚至捐出自己的骨髓與造血幹細胞,幫助女兒挺過難關。

 

 父女兩在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廿九周年慶這天同時挺身而出,用現在的健康讓大家知道捐贈造血幹細胞並不可怕,更要鼓勵其他病友,雖然身心都苦,但內心一定要先強大起來,才能挺過一關又一關的挑戰。父女兩也感恩醫療團隊與所有在幕後努力付出的志工,因為有這份支持他們才能夠堅強走過治療過程的各種難關

 

 因應疫情升溫,全台共有766位骨髓捐贈關懷小組志工透過視訊會議參加講師認證課程,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楊國梁主任藉此機會感恩全臺志工,「疫」重情深,一起向前,一起加油,並以證嚴上人開示與大家共勉:「愛的行動─不要恐懼,要打從心理互愛,彼此幫助,共同度過突來的疫情」。

 

 楊國梁主任表示,這兩年多來受到疫情影響,取髓與驗血活動舉辦相當困難,建檔數與移植數都在下降,但是骨髓中心搶救血液疾病的心念從未改變,同時間仍支援幹細胞治療團隊搶救中風病患,也持續發現在臺灣HLA新型等位基因,這樣的發現可以應用於自體免疫疾病的病因探討及治療參考,提升治癒率,也提高臺灣能見度。

 

 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兼骨髓幹細胞中心副主任王佐輔醫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血液疾病治療的緣起、輸血治療的演進與現在對血液疾病的治療方式,包括自體移植,親屬移植與現在最常見的非親屬移植,親屬間半相合移植與最新的CAR-T幹細胞治療法。王佐輔感性地引用湯瑪斯博士的話說當病人沒能熬過來時,我們非常的難過,這正是我們要努力的理由。「你不能放棄,因為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

 

 花蓮慈濟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呂基燕以捐贈者與受贈者的故事,分享髓緣之愛的捨與得。她細數花蓮慈濟醫院骨髓移植病房成立的過程,編號第一號就是花蓮的個案,第二號是泰國來的國際個案。時光芿苒,沒想到第一位接受骨髓移植的女孩,2018年竟然重回花蓮慈濟醫院成為照顧病人的護理師。基燕感動地說,原來我們默默在做的事,是善的循環,有一天會用不同的樣貌再現。在髓緣的過程中感受到利他行為,讓生命更有意義。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是臺灣唯一,也是全球少數由民間營運的骨髓資料庫。成立廿九年至今,臺灣民眾對於造血幹細胞捐贈與移植的認識,仍有很大進步的空間。因此這些年來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持續透過桌遊、兒童繪本、髓緣筆記與網紅合作宣傳影片,期望多管齊下,持續宣導,廣邀年滿18歲以上46足歲以下的青年熱情建檔,提供血液疾病患者重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