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津門銷煙」模擬場景,莊伯仲教授提供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依據台灣歷史課本的回憶,提起禁煙運動,多數人會立刻想到欽差大臣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不過馬英九基金會的師生走訪天津卻發現,在此之前直隸總督琦善已在天津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鴉片銷毀行動,史稱「津門銷煙」,這才是近代反毒的先河。
「津門銷煙?我只聽過虎門銷煙,難不成您口誤了?」當馬英九基金會「大九學堂」師生一行在天津大沽口炮台遺址參訪時,同學們對導覽員的解說感到困惑。然而,這正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場比「虎門銷煙」更早發生的反毒壯舉,只是長期被歷史所遺忘。
這次由執行長蕭旭岑帶領的天津參訪行程,不僅拜會了素有「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發源地」美譽的天津大學,參觀了比亞迪汽車展示館,與在津台商和創業青年座談,更意外地重新發現了這段塵封的歷史。本文將深入探討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揭示其被遺忘的原因,並重新評估其深遠的歷史意義。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隨著英國商人大規模走私鴉片進入中國,天津憑藉其重要的通商口岸地位,逐漸成為鴉片在中國北方的主要集散中心。外國商船將鴉片夾帶入境後,再透過本地商販網絡分銷至內陸各地,導致鴉片吸食問題在華北地區日益嚴重,對社會造成極大危害。
面對這一嚴峻局面,1838年(道光十八年),監察御史狄聽向道光皇帝上奏摺,詳細報告了天津鴉片氾濫的嚴重情況。道光帝接獲奏報後,立即下令直隸總督琦善嚴厲查辦此事。琦善接旨後迅速展開行動,在短短數月內便查獲了近三十萬兩鴉片以及大量相關煙具。
奉道光帝諭旨,這些查獲的鴉片必須公開銷毀以示決心。銷毀地點選在天津城東南的教軍場(現今人民醫院所在地),銷毀方式是將鴉片投入盛滿熱桐油的大鐵鍋中熬煮成膏狀,然後進行焚燒,最後將殘渣投棄於海河之中。這場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銷煙行動發生於1838年末至1839年初,時間上比林則徐在廣州進行的虎門銷煙早了半年多。
儘管津門銷煙是中國近代史上首次大規模的反毒行動,其歷史意義不容小覷,但其知名度和影響力卻遠遠不及後來林則徐主導的虎門銷煙。透過師生與導覽員的討論,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四大關鍵原因:1. 人物形象的鮮明對比:林則徐因虎門銷煙而被塑造成堅定禁毒、抵抗外侮的民族英雄,其剛正清廉的形象深植人心,成為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相較之下,負責津門銷煙的直隸總督琦善,在鴉片戰爭因主張議和而被後世斥為「妥協派」,導致其在禁煙方面的早期功績被歷史所掩蓋,未能獲得應有的評價。2. 國際影響力的巨大懸殊:津門銷煙雖然對當時的鴉片販子產生震懾作用,但並未引發歐洲列強的直接軍事報復。然而,虎門銷煙卻直接導致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並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開啟了中國近代史上割地賠款的屈辱篇章。這場戰爭的深遠影響,自然使得虎門銷煙獲得了更多的歷史關注和記憶。3. 銷毀儀式感的差異:虎門銷煙持續了長達23天,並且公開邀請中外人士觀摩,採用鹽鹵石灰法進行銷毀,場面宏大,視覺衝擊力強,極易形成深刻的歷史記憶。而津門銷煙的過程相對較短且簡易,缺乏足夠的儀式感和公眾參與度,因此難以在歷史敘事中留下鮮明的印記。4. 歷史敘事與紀念的不足:虎門銷煙透過歷史課本、文學作品、學術研討會、鴉片戰爭博物館以及銷煙池和砲台遺址等多元且系統性的方式,持續強化其在民族記憶中的地位。反觀津門銷煙,缺乏類似的系統性紀念活動和場所,僅在地方媒體報導和少數歷史愛好者的傳誦中偶爾被提及,導致其歷史地位未能得到充分彰顯,逐漸被大眾所遺忘。
禁毒是跨時代的共同訴求!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莊伯仲指出,虎門銷煙因直接引發鴉片戰爭,並與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形象緊密相連,因此在歷史記憶和民族情感中佔據了無可取代的核心地位。然而,津門銷煙作為清政府首次大規模的反毒壯舉,不僅為後來的禁煙行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更展現了清政府在鴉片問題初期所做的努力,其歷史意義同樣不容忽視。
重新認識津門銷煙,不僅是對一段被遺忘歷史的補充,更是對近代史上反毒運動全面而深刻的理解。這段歷史提醒我們,在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時,應當避免單一視角,更全面地審視其背景、過程與影響。同時,津門銷煙的經驗也為當前的反毒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啟示:畢竟這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任務,需要持續的努力、多方面的協作以及各界的一起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