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富陽》中東「土耳其」篇之六 歐亞的交界 博斯普魯斯海峽

    【愛傳媒程富陽專欄】回想1998年,我們首次自助旅遊歐亞的交界「博斯普魯斯海峽」,已是24年前的往事了;不過那回,我們是一家四口排隊買票搭大渡輪,以5天時間,御風巡航整個海峽附近島嶼;第二次再度旅覽此海峽,則是我與內人在2017年,配合旅行團搭乘專屬小遊輪,以峽灣兩岸景觀為主,一覽海峽的兩岸風情;如首次是「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之憶趣;那第二回則猶「上下天光,一碧萬頃。」之寫實;兩次海景撲面,可說是各有千秋;至於觸感襲人,則是如出一轍了。
    觀覽「博斯普魯斯海峽」,無論是乘大渡輪或搭小郵輪,皆泛有一股乘風破浪的感覺,讓我驚訝於海洋無涯的浩瀚;兩次舟輪疾馳,峽灣兩岸美景皆盡納眼簾;無論是古典與現代兼容並蓄的伊斯坦堡新城區;或是巍然屹立於博斯普魯斯海岸,建於1867年的齊拉岡皇宮 (Çırağan Sarayı);抑或是展現丰姿綽約,優雅毗連的四季飯店(Four Seasons Hotel);或是挺立右岸,於1845年由鄂圖曼帝國國王所興建的克雷利軍事中學(Kuleli Military High School);還是傲然左岸,成立於1992年那所頗具鄂圖曼建設風格的加拉塔薩雷大學(Galatasaray),都讓我們目不暇給,驚嘆不已。
    我們既齊撫仰望於1968年開始興建,1973年正式通車,是歷史上首度將歐亞兩陸塊連接起來,橋長1560公尺,高出海面64公尺的第一座「博斯普魯斯大橋 」(Bosporus Bridge);我們亦驚呼見證,以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的穆罕默德二世命名,總長1510公尺,於1988年完工通車的第二座「征服者蘇丹穆罕默德大橋」 (Fatih Sultan Mehmet Bridge / Bosphorus II )。
    兩座氣勢磅礡的懸吊式大橋,宛若凌空橫跨在海峽兩岸的兩道彩虹,暢通了歐亞兩洲的交通運輸;海峽底下,則是於2013年始通車的「馬爾馬雷鐵路隧道」,乃是全球第一條洲際海底隧道,從亞洲到歐洲僅需四分鐘;可說是圓了鄂圖曼帝國蘇丹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夢想,也是英國倫敦至中國北京「絲綢鐵路」的一環。
    「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分屬歐亞兩洲,風光各具特色;大部份是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遺留下來的巍峨王宮;傍水聳立,古堡殘垣,矗橫岸邊,美輪美奐;最出名的有建造在1865年,莊嚴端莊的「貝雷貝伊夏宫」,及呈現鄂圖曼式風格的「朵瑪巴切皇宮」,還有海峽大橋前方的「奧塔科伊清真寺」,係建於西元1854年,採巴洛克風格設計,也是土耳其旅遊明信片中最常見的建築之一。
    在海峽中段的最狹窄處,則有1452年穆罕默德二世為了攻下伊斯坦堡,所興建的「魯梅利堡壘」及「小亞細亞城堡」 ;兩堡矗立於「征服者蘇丹穆罕默德大橋」的兩岸;像一對威武的雄鷹,昂首挺立,見證了昔日其守護輝煌帝國的滄桑歷史,通常也是遊船的折返處。
    在古希臘語里,博斯(bous)就是「牛」的意思;普魯斯(phoros)則爲「水牆」之意;全意講的就是希臘神話中所說的那道,隨季節往來流動於黑海和馬爾馬拉海之間的水牆,也就是今天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在11世紀東羅馬帝國率十字軍東征時,這條航線就已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最繁忙,也是最危險的海上航線。
    這片海域,既是西元前480年,波斯帝國澤克西斯一世出兵希臘的征途:也是西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揮鞭波斯的起點;更是一戰期間,著名「達達尼爾戰役」的海戰戰場;也就是後來當上土耳其國父的凱末爾將軍,指揮土軍第19師擊退了英、法、希臘等協約國聯軍,而拯救並重建土耳其的「復國之所」。
    兩度遊覽「博斯普魯斯海峽」,既讓我猶如重覆翻閱它的古典與現代;也讓我翩然浸潤於它呈現的復古與文明;既讓我茫然跌入它昔日的風華與滄桑;也讓我凜然浩嘆它曾經的英雄與落寞,更令我懾服及冀盼它現今的氣魄與未來。
    我本輕旅空靈乘舟而來,卻滿湧激盪情懷而返;我想,這歐亞交界的波瀾壯闊峽灣,也必然是我兩次旅行斯地,最具震撼的「迴響」之所!

 

 

作者為退役上校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