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佳音》1685年遠征俄國的臺灣籐牌兵

    【聚傳媒翁佳音專欄】解讀古地圖或古圖畫並非易事,無需多言,但也並非搶先出書的研究者一定先講先贏,後學者或未出書的人只剩祖述孫引而少有置喙餘地。老番舉一例:好多年前美國國會圖書有一大批臺灣、中國古地圖開始廣為人知,其中有一組長卷圖圖名「艾渾、羅剎、臺灣、內蒙古之圖」,著名的中國人古地圖專家在考證繪製年代後,又說不知為何四個不同主題與地區之圖會湊在一起。
    當年老番暗地微笑,研究臺灣史的弱馬確實有一步踢,可堂堂正正發表臺灣視角的論點。組圖為國內研究者所知悉、明鄭降清臺灣籐牌兵於1685年遠征羅剎(俄國)之故事,臺灣銀行文獻叢刊《廣陽雜記選》有收錄此役之聽聞。讀者若將文圖對著讀,便可知老番不是亂蓋(參見貼圖之說明)。我長年沈浸海內外古文獻與古圖的長期脈絡化解讀,所以一時不知目前學術文化界是否有這方面的現代文章?如果相關文章寡少,知者不多,那老番把這個主題當成一篇文章收入老番將要寫作出版的圖史集,各位覺得如何?
    老番所說的長期脈絡化解讀與敘述,是指這種籐牌陣,不止與今年臺南荷蘭400有關,文獻不是說:「荷蘭擊鼓吹笛出兵七鯤身,成功部將楊祥領籐牌手跳舞橫衝,荷蘭兵大敗,退守王城……斬竹為籧篨……環七鯤身以逼之」?大福佬文化圈中,籐牌陣淵源流長,是很重要的軍隊武藝與宗教陣列,宋江陣的籐牌操練如今仍在,明鄭籐牌兵只是長時段之間的一個插曲。老番不知目前宗教嘉年華與歷史結合的工作,是日益深化中,還是文創居多?籐牌兵是個可繼續演練的好對象,其中之歷史元素,寬廣、濃郁。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著有《解碼臺灣史1550-1720》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