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風》因基隆河改道而分家的福德宮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樂風專欄】北市士林區葫蘆堵,位於社子島上,此區寺廟歷史皆不久,但以常理論,畢竟這庄頭在清朝乾隆帝的時候就已出現,土地公廟當為最早,結果此地反而土地公廟是歷史最晚的。
  原來,葫蘆堵土地公信仰雖始於1918年,但採爐主制,並未聽說有建廟之記載,而在此之前,葫蘆堵庄和山仔腳庄相連,故兩庄皆敬拜山仔腳之土地公。
  後因基隆河改道,將兩庄分隔開來,葫蘆堵庄民要搭船至山仔腳祭拜,十分不便,遂於1918年決議分家,以擲筊方式分配金身和香爐。
  結果葫蘆堵庄得金身,山仔腳庄得香爐。
  分家之後,初採爐主制(有無小廟不清楚),後因葫蘆堵地區人口激增,里界不斷變動,最多該地曾經有六里,後來變成葫蘆、富光、福順、葫東四里至今,地方上覺得擲筊選爐主不是很方便,改由這四里輪值舉辦祭典。
  1995年由陳國泰捐地,建葫蘆堵福德宮,是為今貌。
  廟中有一碑記「葫蘆堵福德宮歷史沿革」,歷史雖不久,但很有價值,不過其中有些可疑之處。
  一、兩庄被基隆河阻隔之年代?
  葫蘆堵福德宮碑記中云:「約於西元1915年,基隆河因長年沖割,致使河道受影響而改道,原本相連的葫蘆堵與山仔腳無法直接往來……」
  但查考1904年日人所繪之台灣堡圖,當時葫蘆堵與山仔腳已分家,故推測或許清朝時期,基隆河就已經改道。又或者其實碑文裡的意思是指1915年的時候,葫蘆堵的信徒開始有了分家的想法,而不是說1915年基隆河才改道。
  二、當初的山仔腳土地公現在何處?
  據地緣關係及耆老說法,應為劍潭福正宮,但福正宮廟碑記中完全沒提此事,此等大事為何未載?也是個值得考究的點。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