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佳音》讀《詩文中康熙時的島嶼群像》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翁佳音專欄】時報出版社朋友數天前寄來蘇淑芬教授新書《咱的臺灣史:詩文中康熙時的島嶼群像》,大致翻閱後,感覺果然是詩詞與文言文老手,流暢處理了那個時代不少人想要瞭解的臺灣現象、故事,拿來讀讀不會浪費時間。
    在今天,文史兩科,不,還包括法政社會或理工出身者,他們研究後所呈現之歷史「事實」,各有所得與各有所「真」。我不會宣稱只有經過「歷史學」思想與方法整理出來者才是不可替代之事實。「事實」有信者恆信的心理事實、統治者常更改欽定鐵案如山不容否認之事實,以及無現實意義卻真正發生過之事實,等等。事實真相不單只一個,請勿忽略她的多元,所以「歷史」才不斷有爭議、翻案發生,「歷史」不是人類固定的沈重記憶。
    老番常鼓勵學生多讀史學以外的「歷史」書寫,老番亦勉力讀文學所表現過往故事,藉以瞭解Romance、Story與History、Geschichte的歷史分子碰撞與發展。當然啦,老番跟其他歷史研究者一樣,會忍不住與文學者答嘴鼓。譬如《咱的臺灣史》提到海防同知孫元衡「設置盪纓船」,以及著名的彰化縣內凹莊漢番仇殺大案,包山包海的老番當然會異議,這牽涉航道浮標與故事的舞台。尤其是內凹(Lāi-lap),今天叫內轆(Lāi-lak,在南投市),老番騎機車去找朋友時都會經過(不是無意義的過去呴!)也藉機利用這段「鐵證如山」的文獻虧吃南投朋友豆腐,南投自古就是我們彰化不可分割一部份。
    好啦,暑熱天氣當作笑話就好。複眼看歷史,初心並非在顯示對方不妥來表現自己學術厲害,用意還是在強調:古今、科際持續對話,很重要。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著有《解碼臺灣史1550-1720》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