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可能混入社會共同記憶

照片取自國家人權記憶庫官方網站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口述歷史是一種社會建構過程,不僅記錄個人記憶,也反映社會價值與集體記憶的形塑。根據台灣藝術大學賴祥蔚教授的研究報告指出,受訪者的回憶往往是自傳式記憶的再現,具有選擇性與主觀性,甚至可能混合個人經歷與共同記憶。這使得口述歷史不僅是「記錄事實」,更是詮釋與合理化群體身份的過程。
    研究顯示,口述歷史在台灣白色恐怖相關議題上,特別強調受難者的敘述,然而受訪者的政治立場及社會背景可能影響其回憶內容,甚至產生偏頗或遺漏。賴教授指出,訪談若能涵蓋加害者視角,將使歷史拼圖更加完整,展現事件的多面向。
    此外,研究也提及影像紀錄片在呈現政治受難者口述歷史時,常交替使用歷史照片與現場影像,再現受訪者記憶中的場景。這種手法有助於觀眾理解歷史情境,但=研究者須保持批判思維,分析口述中的主觀性與可能的記憶扭曲,進一步探索個人記憶如何在社會結構下被選擇與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