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誇張!客家人是民國以後虛構?是漢化的古閩越族?

照片為行政院客委會官網截圖

【聚傳媒特約記者賴御文報導】什麼!「客家人是民國以後才被人虛構、推廣的名詞與概念」?「客家人是漢化的古閩越族」?

這些顛覆傳統觀念的說法,過去一段時間一直被人在網路上積極傳播,甚至還有人說客家這個概念是國民黨來台灣之後才捏造的。

這種說法雖然完全不同於傳統主流認知,但是也有人相信,連得獎教授出版的濕地誌新書也在內文忽然冒出一句跟專書主題不相關的「客家人是漢化的古閩越族」。

過去的主流說法是:客家人來自北方漢族的南遷,早在晉朝「八王之亂」以及「五胡亂華」,北方漢人大批南下。唐朝時福建安置各州避難百姓三千多戶設立汀州。明朝中後期,汀州一帶的居民開始遷居到廣東梅州一帶。

關於客家的記載,《南齊書》:「時百姓遭難,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元帝大興四年,詔以流民失籍,使條民上有司,為給客制度」。宋朝根據漢人進入廣東的時間先後,粵、閩進入廣東在先,編為「主籍」,汀州人進入廣東在後,編入「客籍」,這應該是客家人這個用語的由來。原居民稱呼汀州等新移民為客戶或客民。

至於Hakka一詞的出現,歷史學者施添福在撰寫的客家論文指出,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割讓香港,以及又開放洋人通商及傳教,傳教士在香港以及廣州依據當地居民的語言,分成三大族群:本地(Puti)、福老(Hoklo)以羅馬字寫成的Hakka,也就是客家,三者並立為廣東境内三大族群。

由此可知,客家人的相關名詞早在宋朝就有,最晚在清朝時期洋人就已經有Hakka的稱呼。世界各國有許多傑出的客家人後裔,例如被稱為新加坡國父的李光耀,出生於西元1923年,他在自己的回憶錄就說:「我的曾祖父李沐文是客家人。」

可見客家人這個名詞由來已久,不是民國成立才有,更不是國民黨捏造的名詞。

至於客家人會不會是被漢化的古閩越族?其實從語言跟DNA都可以得到明確的答案。

很多遷徙的北方漢人後來跟南方民族同化,但也有一些人保留了原本的語言也就是客家話,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音韻。

客家人在台灣人口眾多,大約占總人口的兩成,所以政府也很早就在2001年成立了客家委員會,立法院在2010年就通過《客家基本法》,以視對客家人的高度重視。對於許多扭曲客家人血統及文化的荒謬言論,行政院客委會有必要澄清。

過去幾年針對客家人DNA的研究也可以發現,客家人的DNA超過八成以上是來自漢人。現在DNA檢測非常方便,幾千元就可以完成,可以用最科學的方法驗證客家人的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