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記者拍攝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所謂「駐京辦」是「駐北京辦事處」的簡稱,是中國大陸各省市政府設在首都北京的常駐代表機構。設立辦事處最初是為了方便地方政府與中央部會溝通協調,後來也承擔了招商接待、會展活動、餐飲住宿等多項任務。駐京辦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清時期的會館,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最先設立駐北京辦事處,裡頭的蒙古火鍋即名聞遐邇。另人意外的是,北京竟也有一座台灣會館,不禁讓人好奇到底是誰設立的?
就在天安門廣場旁的繁華傳統商業區前門大街,一座青磚灰瓦四合院低調地佇立在大江胡同裡,建築本體坐北朝南,結構樸實古雅。經記者考證,該會館興建於清光緒年間(1890年),迄今已有135個年頭了。據史料記載,有鑑於赴京應考舟車勞頓,清政府於是仿效各省設館制度,也在京師設立台灣會館,供同鄉互助聯絡,因此不只是舉人赴京趕考的落腳之處,也是仕紳和商人的住宿交誼場所。1895年,清廷依據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大日本帝國,她更搖身一變成為抗日志士的祕密據點。例如1915年時,來自臺中霧峰林家,號稱「台灣抗日第一人」的林祖密即曾在此策劃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的行動;而1937年抗戰勃發後,會館也曾掩護多位台籍青年投身衛國運動。舉目所見,斑駁的門廊磚雕與高大的院內古槐,至今仍訴說著那段熱血歲月。
實地走訪,館內樑柱上鐫刻著「雲林同鄉捐修」字樣,想來1988年兩岸開放探親後,會館修復時應有來自雲林鄉親的贊助。而在2010年會館擴建時,工程隊更意外挖出光緒年間的「金榜題名」瓦當,現已成鎮館之寶。館內常設的「台灣歷史文化展」,陳列清代台灣舉人試卷、日據時期學生反殖民刊物等珍貴文物。還有一面「鄉音牆」,收錄了閩南語、客家話等方言音檔,按下按鈕即可聽見台灣人熟悉的「呷飽未?」等問候語。
這裡過去是「台灣人在北京的家」,現在已交由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負責營運和管理,定位仍是「臺胞之家」。不過現在已不提供餐飲和住宿服務,只剩下展覽和會議功能。走在熙來攘往的前門大街,會館靜靜矗立在一隅,記者造訪時適逢兩岸廣告與設計學子都非常重視的「金犢獎國際競賽」在此進行盛大的評審作業,看來台灣會館不只是見證從清末到現代的兩岸歷史風雲的時光隧道,也在新時代裡默默伴演著新角色。
台灣會館小百科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大江胡同114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9:00-17:00(免費參觀)
特色活動:除歷史文化展覽之外,不定期舉辦台語詩歌朗誦會、藺草編織、歌仔戲工作坊、春節刈包手作體驗、兩岸民俗春聯聯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