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被遺忘的反毒壯舉:津門銷煙

照片為大沽口炮台遺址中的「津門銷煙」模擬場景,莊伯仲教授提供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津門銷煙」?我只聽過「虎門銷煙」,難不成您口誤了?同學們困惑地回答導覽員的解說。沒錯!這正是一場被遺忘的反毒壯舉。

  馬英九基金會「大九學堂」師生一行由執行長蕭旭岑帶領,日前訪問中國大陸天津市,除拜會源於1895年(清光緒21年)創立的北洋大學堂,甚至比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還早三年,素有「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發源地」美譽的天津大學,還參訪比亞迪汽車展示館,並與在津台商和創業青年座談,也踏查了當地知名的歷史文化景點。當來到三次大沽口戰役的主戰場 -- 大沽口炮台遺址後,便有了以上對話。

  依據高中歷史課本的回憶,提起禁煙運動,多數台灣人會立刻想到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然而在此之前,清政府已在天津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鴉片銷毀行動,史稱津門銷煙,乃近代反毒運動之先河,只是知名度被掩蓋了。

  事件背景與過程是這樣的。1830年代,隨著英國商人不斷走私鴉片,天津作為重要通商口岸,逐漸成為北方的鴉片集散地。外國商船夾帶鴉片駛入,再由當地商販分銷至內陸,導致吸食鴉片的問題日益嚴重。1838年(道光18年),監察御史狄聽向道光皇帝上奏天津鴉片泛濫的嚴重情況。道光帝隨即下令直隸總督琦善嚴查,琦善迅速採取行動,在數月內查獲了近30萬兩的鴉片以及大量煙具。奉道光帝諭旨,這些鴉片在天津城東南的教軍場(現為人民醫院所在地)進行公開銷毀。銷煙方法是將鴉片投入盛滿熱桐油的鐵鍋中熬成膏狀,然後焚燒,最後將殘渣棄於海河。到了1839年(道光19年)時,清政府才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查禁鴉片,接下來就是大家熟知的歷史了。

  如此反毒壯舉,比起虎門銷煙還早了半年多,但其歷史知名度和影響力卻遠遠不及。經師生與導覽員討論後,主要原因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人物形象反差

林則徐因虎門銷煙被視為民族英雄,其剛正清廉的形象深入人心。而琦善在鴉片戰爭中主和被斥為「妥協派」,導致其早期功績被掩蓋。

二、國際影響懸殊

津門銷煙雖震攝鴉片商販,但歐洲列強並未報復。而虎門銷煙卻直接引發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成為割地賠款的近代屈辱史起點,自然備受關注。

三、銷毀規模與儀式感:

虎門銷煙共持續23天,還公開邀請中外人士觀察,採用鹽鹵石灰法,較有畫面。津門銷煙則過程較短且相對簡易,難以形成歷史事件記憶點。

四、敘事與紀念的差異:

虎門銷煙通過歷史課本、文學作品、學術研討會、鴉片戰爭博物館、銷煙池和砲台遺址來持續強化記憶。但津門銷煙並無系統性的紀念事物,僅地方媒體報導提及,以及歷史愛好者的傳誦。

  隨團輔導老師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莊伯仲表示,反毒是跨時代的訴求,這正是大九學堂師生此行的結論。虎門銷煙因引發鴉片戰爭,並與民族英雄林則徐扣連,從而在歷史記憶和民族情感中佔據了無可取代的核心地位。然而津門銷煙作為清政府首次大規模的反毒壯舉,為後來的虎門銷煙提供了寶貴經驗,其歷史意義也不應被吾人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