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九學堂走讀朱家角:在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中與台灣對話

照片為馬英九基金會提供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馬英九基金會「大九學堂」32位學員於執行長蕭旭岑率領下,利用暑假前最後時光,前往上海展開為期一週的青年交流與文史參訪。然而印象最深刻的並非上海聞名中外的科技、商務、金融,反而是文化、藝術、歷史。大家一路參訪了讓清明上河圖活起來的中華藝術宮、企劃巴黎龐畢度中心典藏展的西岸美術館、蘊含多彩文化空間的徐家匯書院、有著經典江南風情的朱家角古鎮,以及展示萬國建築博覽群的上海外灘,都有著難忘的感動和反思。

 

  在眾多行程中,「上海威尼斯」朱家角尤其令人流連忘返。當學員們踏入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鎮,映入眼簾的便是那錯落有致的老橋、蜿蜒清澈的河道,以及沿岸白牆黛瓦的民居。這番景象,簡直就是一幅流動的中國山水畫。學員們穿梭於石板小巷,輕撫斑駁的牆垣,彷彿能聽見歷史的低語,也能感受歲月的沉澱。一路沿著河道漫步,大家紛紛拿起相機記錄眼前風景,沉浸於水鄉澤國美麗風情中,也體驗了與台灣老街截然不同的感覺。對於青浦區人民政府的古鎮管理更感到佩服,因為從明清古建築的保存,到地方書院的維護、老街商圈的振興、廟宇文化的活化,處處都看得出用心。在21世紀的上海仍能展現出江南文化底蘊的深厚,讓人印象深刻。

 

同學們也「詩興大發」,立馬變身文青與親友分享,不論現場發出的限時動態,亦或是當晚張貼的IG文章,都是對詩情畫意的心領神會。有位學員感動地寫下,看到如此景象不禁想起唐朝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也有人吟詠元朝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以及聯想到漢朝樂府古詩的「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這不僅是對眼前美景的誠心贊嘆,更是對詩詞歌賦的無聲會晤,可說是充飽了滿滿的文化價值。 

 

  一位學員分享道,「在朱家角的水鄉風情中,我彷彿也看見了台灣老街裡的沉靜午後,雖然景緻不同,但鹿港、三義、淡水老街也有著相通的古意與人情味。兩地的人文記憶似乎就在朱家角交匯了,因為台灣的傳統建築、風俗習慣乃至語言腔調,都能在江南找到其歷史淵源。」

 

  蕭旭岑執行長受訪表示,「大九學堂」的走讀上海活動,不僅是一次文化體驗,更是一場心靈交流。」他說:「交流的意義,不僅是看見不同風景,更是加深彼此理解。我們希望學員們透過與大陸青年的互動對話以及到文史景㸃的深度參訪,真實地感受文化同源、歷史共振,這樣的體驗比課堂上學習更加深刻,也才能找到兩岸交流的共通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