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科技創新競賽 青年關懷救災醫療 用創意回應社會需求

照片為慈濟基金會提供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由慈濟基金會主辦的「第九屆全國慈悲科技創新競賽」,10月18日於臺北市植境 plantārium舉行決賽暨頒獎典禮。本屆競賽自全國徵件共吸引111件作品,展現青年以科技實踐慈悲理念的創意與行動力。經產官學界評審專業審查,最終遴選出大專校院組12隊與高中職組8隊進入決賽,作品涵蓋醫療照護、災害救援、環境永續與人文關懷等面向,展現青年對社會議題的深刻理解與創新思維。

  大專院校組方面,慈濟大學S.E.E.團隊以「點滴安全固定暨加藥輔助器」榮獲醫療組第一名,針對靜脈注射常見問題設計加藥閥式結構,有效降低感染風險與護理職災。高雄科技大學團隊則以「ResQ Triage」大量傷患檢傷分級系統奪得慈善組冠軍,透過光學感測與雲端紀錄提升救援效率,並具定位功能爭取黃金救援時間。

  高中職組由陽明高中「無聲有語:手語翻譯系統」奪冠,利用手機陀螺儀即時辨識手語並轉換語音文字,促進聽障者與聽人溝通。其他獲獎作品亦展現多元創意與社會關懷:臺北科技大學「貼意研室」團隊開發「TAP²E救災物資標示系統」,提升物資管理效率;福智高中「智造社」設計「太陽能行動充電站」,解決長者代步車充電困境並支援社區綠能共餐。

  臺北教育大學「Lu La La」團隊研發「HoSe!到府沐浴服務組」,提升照服員效率與長者沐浴品質;靜心高中「好餓」團隊設計「餓不餓,酮知道」裝置,協助早期發現營養不良與糖尿病風險。明志科技大學與臺北市立大學「茲奇製研所」團隊設計「WWW」緊急風力發電裝置,提升災難期間通訊與電力供應;臺北教育大學與臺灣大學「Flame」團隊推出「可攜式鋰電池滅火系統」,填補鋰電池火災應對空缺。

  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劉效成指出,日前立霧溪燕子口堰塞湖面臨潰決危機,花蓮縣政府緊急撤離秀林鄉民眾,慈濟即刻啟動關懷機制,調度物資支援收容安置,展現災時即應的人道行動力。

  劉副執行長並分享光復鄉堰塞湖溢流災情期間,慈濟志工投入災後復原,並開發「光復需求地圖」平台,整合災區分區與需求盤點,提升救援精準度與效率。無人機亦在此次救災中發揮關鍵作用,進行空拍監測與藥品投送,有效解決交通中斷造成的斷藥問題。

  慈濟大學資深副校長戴昌賢表示,慈悲科技競賽自創辦以來累計逾800件作品,展現青年創意與社會關懷。他鼓勵參賽者把握競賽交流機會,拓展視野、精進技能,讓科技成為慈悲的延伸。

  慈濟基金會自2017年起推動「Fun大視野‧想向未來」青年創新計畫,以「慈悲科技」為核心,鼓勵青年關注環保5R理念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並以慈善與醫療為研發主題,開發具創新性與實用性的作品,擴大社會影響力。

  本屆競賽不僅是青年創意展演平台,更是慈悲科技理念的實踐場域。透過競賽,青年以科技回應社會需求,展現「科技也能很有愛」的信念。慈濟期盼持續激發青年關懷與行動力,讓創新不只是技術突破,更是慈悲精神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