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風》見證台灣教育史的低調景點-滬尾小學校禮堂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樂風專欄】滬尾小學校成立於1898年4月6日(據日日新報,但也有說1899年),首任校長為大島丑三郎,是日本時代全台首批建立的日本人小學校,專供日人及台籍權貴子弟就讀。
  該校原址位於三層厝街的民家,後因為該民宅屋況不佳,選中淡水老街北邊的清朝士兵墓地為校地,位置在今三民立體停車場對面,1905年新校舍建成,7月2日舉行落成式,1912年改名為「淡水尋常高等小學校」。之後校舍陸續有所增建,1934年6月9日該校遷移至埔頂一帶,就是現在淡水國中那塊地。
  而原校址後在日本時代末期曾作為幼稚園,光復後陸續被改建為住宅,絲毫見不到當年開闊的樣貌,僅存1923年興建的禮堂。臺灣光復後,公學校大多就地轉型為國民小學,而供日本子弟或臺灣權貴就讀的小學校則下場淒慘,有些拆得連渣都不剩,故滬尾公學校還能保有這一間禮堂已經是奇蹟。
  但該禮堂曾作為清潔隊宿舍,之後遭人占用,還被加蓋了一棟不倫不類的怪異民宅,整體來說狀況並不好。
  因其在淡水教育史上的特殊地位,老鎮長蔡葉偉積極推動將禮堂列為古蹟,2006年獲得古蹟身分,不過,似乎也沒改變其破敗的命運,仍有民眾占用。而修復計畫2011年就通過,卻遲至2021年才動工,終於在2023年修復完成,開放參觀。
  這個景點知名度較低,時常被忽略,下次到淡水來逛時,別忘了到此走走,逛完後順便走訪淡水知名的「學校一條街-真理街」(文化國小-淡水國中-淡江高中-真理大學,從小到大全都齊了)。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