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挑戰生存危機

    【特約記者謝維倩報導】北極冰帽的加速溶解為全球帶來酷寒炎夏,海平面每年都在上升,導致地勢低窪的島嶼國家面臨「生存挑戰」。 印尼政府最近商議遷都,新加坡也在積極尋找對策防患於未然。

     「糧食和水安全」是新加坡的重大關切問題。新加坡早期是一個小漁村,面積只有倫敦一半大,李光耀時期曾與馬來西亞達成協議,該協議在近60年中一直支撐著出口到新加坡的水資源(以極為低廉的價格),但是這兩年馬來西亞由於財政吃緊,在提供水資源的價格上表達不滿,這個紛爭加劇新加坡的生存挑戰。

    新加坡周圍海域如果發生風暴,產生的巨浪會將新加坡的海平面推升40釐米,這一地區未來極端海平面事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個城市國家已將填海造地的最低海拔標準提高到海平面以上4米。為了降低洪水的影響,新加坡利用一個可以儲存15個奧運會標準泳池水量的蓄水池,將降雨導入河流。 

    極端天氣增加洪水驟發的可能性,因此「糧食安全」是新加坡第二個迫在眉睫的挑戰。新加坡環境及水源部表示:我們需要加強糧食安全以應對可能發生的供應中斷。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正尋求在農業和食品技術等行業促進合作夥伴關係,透過彼此能力互補,創造出新產品。  亞洲有數十億人需要增加蛋白質攝入量,它們希望能夠找到滿足這種需求的蛋白質替代品。

 

    到2030年新加坡生產的食物能夠滿足該國30%的營養需求,新加坡大部分食物都是進口的,準備利用創新技術以細胞生產自己的海鮮和肉類實現零里程委託。

    水供應中斷已成為現實,如果價格爭端無法得到解決,將會是一場災難。到2060年新加坡的水資源需求將增長一倍,即每天32億升。  進口水資源對填補供給缺口至關重要,但新加坡自己的循環水、再生水、以及本地集水也十分重要。

    目前新加坡正通過研究模仿天然脫鹽過程的工程系統創造水資源,同時希望為大眾提供公共教育活動,到2030年人均日常生活用水量從2018年的141升減少到130升。  對於新加坡而言水一直是、並將繼續是一個生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