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林銘聰專欄】農曆元月15日,是元宵節、上元節(天官大帝的生日),同時也是「臺灣三大詩人」之一林幼春的生日。
林幼春,名進,字幼春,譜名資修,號南強,晚年又號老秋。1880年1月15日(農曆)出生於福州,1939年8月20日(農曆)病故於臺中霧峰家中,享年60歲。他是臺中霧峰林家第七代,下厝將軍府林朝選之子,林文明之孫。
林幼春具備深厚的漢學素養,擅長於古典詩文寫作,在《南強詩集》中收錄有400多首,另有散文作品20篇,被奉為「臺灣詩壇一代泰斗」。林幼春同時是一位極具國家民族觀念的愛國詩人,以詩作表達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對時局保持強烈的觀注,透過詩詞表現出他的深沉憂心與悲憤,傳達愛鄉愛國的民族傳統!《南強詩集》可以說是代表臺灣古典文學「抗日精神」的典範之作。
1901-1902年,由林癡仙、賴紹堯、林幼春共同創立詩社,定名「櫟社」。取「棄材朽木」之意,「學非世用,是為棄材;心若死灰,是為朽木;今夫櫟,不材之木也,吾以為幟焉」。櫟社是台灣日據時期三大詩社之一,也是最具批判性格與抗議精神,是素質最整齊最富反抗精神的文人團體。
1918年,林幼春與蔡惠如提議籌備「臺灣文社」,當年12月成立,林幼春是十二位創立者之一,並擔任文務理事。1919年1月臺灣文社創刊《臺灣文藝叢誌》,在創刊號他發表<文藝雜誌弁言>一文,該雜誌發行達6年之久,是日據時代保存並發揚漢文學的主要刊物。
林幼春參與1921年10月的「臺灣文化協會」成立,1923年臺灣文化協會第三次總會,推選林幼春為「協理」要職。
1923年12月16日,日本總督府為制止「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發動全島大搜捕,一時風聲鶴唳,人心徨徨,是為「治警事件」-違反治安警察法事件。林幼春在被捕之列,移送臺北監獄。1924年1月,林幼春被囚於臺北監獄第24號房。
1924年7月11日與8月11日,在《臺灣民報》發表社論,大力鼓吹臺灣人政治及經濟地位之平等,抨擊辜顯榮等人「有力者大會」甘為日本人之鷹犬。1924年7月,臺灣文化協會分別在臺北、臺中、臺南三地同時召開「無力者大會」,聲討迎合日本當局的「有力者大會」林幼春在臺中大會演講<無力者之自白>。
1925年2月,治警事件經三審判刑確定,於3月2日再次入獄。開庭期間,林幼春與其他同志的答辯詞鏗鏘有力,經《臺灣民報》全部予以批露,對喚起民眾政治意識的覺醒,產生相當大的起蒙作用。林幼春在監獄里寫下了反抗日本殖民者的詩作,合編著為<獄中十律>,後代學者評可媲美文天祥的浩然<正氣歌>。
《臺灣民報》是日本殖民時期臺灣人所創辦影響力最大的報紙,最能夠代表臺灣人的聲音,它的前身是《臺灣青年》雜誌,《臺灣》雜誌。從《臺灣》雜誌改組為株式會社,林幼春是首任社長。後來又改組成《臺灣民報》,他仍然擔任社長,不僅是主要投資人,更實際參與主編及撰寫社論,也經常有詩作發表。
近代多位學者對於林幼春的評價:
梁啟超當面贈詩,稱讚林幼春「才氣猶堪絕大漠,嘔心詞賦歌當哭」,譽「林幼春為海南才子」。陳虛谷讚美「林幼春的詩文成就是臺灣的最高峰」,他像太陽,其餘就是環繞著他的群星。
張深切說林幼春可謂臺灣近代傑出的詩人,他的詩有性靈、有氣魄,「漢學界推崇林幼春為臺灣第一才子」。張玉書稱「林幼春是臺灣詩壇的泰斗」。張玉書是張深切的父親,櫟社社員,一生中很難得讚美其他人。
李漁叔說「余於台灣近代詩人,最推林幼春」。李漁叔《三臺詩傳》提到「臺灣林氏為邑中鉅族,其詩名著而所詣又相雁行者,得三人焉,曰林朝崧癡仙、林資修幼春、林健人小眉」。
楊逵將林幼春與賴和並稱為「臺灣新文學的兩位開拓者」。
徐復觀說:「其詩意境深而宏,氣象光而大,斯固不可以一島之地籠而域之,亦不可以尋常之才士騷人擬而限之也」。
楊雲萍說:「林幼春曾為抗日運動而被捕下獄,他不僅是詩人,他是志士。或者可以說,因為他是志士,所以他才得是詩人,才得是臺灣四百年來最卓絕的詩人之一。如此作品,還有喋喋贅言的必要嗎?雖把它放在東坡或放翁集中,亦是上乘之作。寫到這裡,我忽然感覺一種得寂寞,因為我知道我的這話,一定有人以為說得過甚。可是我確信,中國文學史家必有一天對於林氏和他的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給予他輝煌的地位」。
前臺灣文學館館長廖振富教授在《林幼春集》說明,林幼春詩性靈與氣魄兼具,風格以激昂慷慨為最顯明之特徵,至於其文采之美與遣詞鍊句之精鍊,都可以說是當時台灣傳統詩壇之佼佼者。
作者為洪霞文化交流協進會執行長、霧峰林家第九世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