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臺南市政府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國寶級藝師陳三火將剪黏技藝展現得淋漓盡致,並以獨創的敲擊技法走出他的自我定位與創作之路。
臺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林國華局長表示,人稱「火獅」的陳三火,17歲時向兄長李世逸習藝,成為北派剪黏的傳人。出師後兄弟攜手合作,承作全臺百餘間廟宇的剪黏。之後機緣下單獨承攬麻豆普庵寺的壁堵剪黏,技藝受到廟方與同業的慧眼賞識,引介多座廟宇工程給他,促成他日後啟業的契機。
30歲那年陳三火正式自立門戶,因施作品質好,口耳相傳,一時水漲船高,尤其在50年代至80年代民間信仰蓬勃下一波波廟宇興修潮,陳三火的剪黏工程幾乎沒停過。不過,80年代後,受到開模燒製量產的淋搪技術興起,模組化產品漸成主流,傳統剪黏市場急速萎縮,讓陳三火的事業陷入低潮。一度沉潛後,民國90年間,他在豐原修復因921地震毀損的慈濟宮工程時,無意間得到靈感,利用棄置在一旁的花瓶碎片塑造了一尊達摩祖師像,自此開啟他「以摃代剪」之路;更在歷經兄長驟然離世後,決心將技藝傳承,並朝向藝術創作。
觀旅局指出,有別於傳統剪黏將陶瓷或玻璃剪成碎片後黏在灰泥上,陳三火運用敲擊技法,以花瓶酒甕、陶罐瓷器等敲破後的碎片為素材,獨闢蹊徑且兼具環保,任何器皿到了他手中,總能化腐朽為神奇地成為藝術品。陳三火表示,敲與剪不同,剪是照步來,敲是隨緣,完全依敲打後破碎的形狀與曲線,拼貼在人物的身體、四肢、衣飾或適合的位置,順其自然,由形入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