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身世解謎!蔡博士:跟這兩人有關

【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在台灣被稱為台語的「閩南語」,到底怎麼來的?著有三大冊《台灣島史記》的蔡正元博士指出,跟兩位歷史人物有關。

蔡正元博士說,現有的基因證據,比較確定的是中國漢族作爲一個獨特的民族,最晚出現在七千年前的黃河流域。現代中國漢族男性Y染色體,證實可追蹤至七千年前,相同的男性祖先,中國的父系社會也大約,出現在七千年前的黃河流域。

蔡正元博士認為,約略可以推斷,原始古漢語作爲一個完整結構的語言系統,七千年前已經出現在,當時還是部落社會的中國。只是發音和部分詞彙,會因文化生活圈的時空距離而有差異;但我們目前並不知道,原始的古漢語如何發音,只知道現代各種漢語,都是原始古漢語的子子孫孫,包括北京話、福建話、客家話、廣東話。

蔡正元說,中國最早的國家組織夏朝和商朝使用的漢語是如何發音,目前並不清楚,但是語言學家已能大致推擬出當時的發音,不過也僅止於「推估模擬」。到了周朝,除了有稱作「雅言」的官話外,各地諸侯的「方言」還很多,都是原始古漢語的衍生品,目前都已失傳。到了秦、漢、晉這三代,中國大統一的時代,目前比較了解西晉漢語的語法和發音,「可能」跟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這時期相近,都以「古洛陽話」為官方語言,被稱爲「中古漢語」,但與現代洛陽話大大不同,與東漢以前的「上古漢語」也大不相同。

至於「閩南語」作為漢語的分支,蔡正元博士認為,當然跟其他分支一樣,都會帶有古漢語的詞彙和發音,但是不能下結論說閩南語就是「古漢語」,雖然「好像」比較能掌握古代詩韻,但漢語分支能同樣掌握古詩韻的還不少,閩南語沒有比較特別。

蔡正元博士分析「閩南語」的身世是產生背景,是源自南朝梁武帝的「侯景之亂」,當時江浙難民大舉移民到當時人煙稀少的福建南安江畔,並將南安江改名爲「晉江」,誕生了晉江和泉州等都會,這些移民講的是當時的南京官話,再混合各地難民和移民的漢語分支,最後產生「泉州話」,這是最早的閩南話。可見閩南話源自南北朝的南京官話,時間距離隋唐較近,自然比較能掌握唐詩的音韻,但閩南語仍然與唐朝官話差距很大。

蔡正元說,到了唐朝,陳元光將軍(見圖片)率兵進入福建平亂,帶來河南信陽固始的士兵駐守漳州,於是漳州人口不斷增加,就在泉州話的基礎之上,混合河南固始腔,產生「漳州話」。陳元光將軍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奉為神明。

蔡正元指出,泉州話、漳州話及後來的廈門話,因為泉州、漳州、廈門的都市經濟興起,主導了福建的經濟命脈,累聚福建最大多數的人口,形成今天所稱的「閩南語」,因此可以說,閩南語是漢語的一個支脈,閩南語是古南京官話的衍生語言,但不可以誇張的說,閩南語是古代的中國官話或「國語」,因為兩者的發音差距太大。古代洛陽官話和南京官話都已失傳,閩南語是其子孫語言,子孫會跟高祖父有些相似,但不能硬說子孫跟高祖父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