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傳媒特約記者賴御文報導】清朝官方在臺灣建立的城堡,多數都只是使用木材,第一座用石頭打造的城堡,是光緒8年(西元1882年)開工,光緒10年(西元1884年)落成的臺北城。
不過民間比官方更早用石頭建造城堡。一般都以為,板橋林家在板橋建立的石頭城,是臺灣歷史上的第一個石頭城,事實上林家在遷居板橋之前是落腳大溪,而且在大溪就曾經蓋過石頭城,比起板橋的石頭城還早了幾十年。
大溪原名大姑陷,據傳「Takoham」本來是平埔族霄裡社稱呼大漢溪的音譯,後來變成地名。
大姑陷有漢人開墾,最早的歷史是乾隆53年(西元1788年),漳籍墾戶多人來此,至今已經超過兩百多年,位於老街上的知名宗教廟宇福仁宮,最早的時間可以回溯到嘉慶18年(西元1813年),可見一斑。
漢人漸增之後,不喜歡以「陷」字稱呼自己的居住地,所以根據位於「溪崁」的地勢,改稱「大姑崁」。
傳播學者賴祥蔚的文史研究發現,原先只有若干墾戶在大姑崁居住,真正出現大規模的開發,是在嘉慶23年(西元1818年)。當時臺北盆地的漳泉械鬥相當嚴重,泉州人佔優勢的地盤,是以海邊、港口為主,在艋舺、新莊這一帶的勢力更是非常強盛。後來被看成臺灣大家族首富的板橋林家,這時還沒有落腳板橋,而是在新莊發展,屬於漳州人的林家,因為對械鬥感到不安,在嘉慶23年(西元1818年)這一年,從新莊遷徙到以漳州人為主的大姑崁,這才讓大姑崁這個原本的小型農業聚落,變成利用航運而繁榮的商業市街。
當時的大姑崁還有漢人與原住民的衝突,林家為了保護家園,在道光4年(西元1824年)在大姑崁蓋了「石頭城」。林家的石頭城,長約216公尺,寬約144公尺,城牆高達4.33公尺(一丈三尺五),總面積31104平方公尺(3.2甲),位置在今天大溪國小附近,是面積14097平方公尺的大溪國小的2.2倍。
當年大姑崁「石頭城」後來已經被拆除,還好還能找到珍貴的照片,這些照片可以在徐宗懋圖文館出版的《台灣歷史珍稀影像1860-1960》裡面看到(見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