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傳媒特約記者賴御文報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新莊老街不只是老街,以前還有一座石頭古城,所以新莊街當年還被稱為「大城」。
可惜的是,這座古城消失得非常徹底,不但現在只剩下一點點殘破的隘門遺跡,相關的歷史記載也非常罕見,連這座古城是由誰建造?何時建造?為什麼建造?是要防禦原住民?提防盜匪?還是慎防分類械鬥?至今都懸而未解。
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研究發現,新莊老街的歷史非常久遠,雍正年間已經開始開墾,特別的是,新莊老街一開始就非常整齊,不像其他老街是因為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之後,門面才變得整齊。有研究者認為,很可能是早期的林成祖墾號在開墾時,就已經規劃好了新莊街的店面,不然的話,自然形成的聚落不會這麼整齊。推算起來,新莊街出現的時間,大概是乾隆25年(西元1760)左右。
根據當地的耆老回憶,日治時期拆掉了新莊老街的城牆,老街所在地的《新莊市全安里口述歷史》提到,當時的新莊城是石頭城,用紅褐色的石條建造,每一石條有兩尺長,表面粗糙,相當特別。所以拆除之後,很多人搬回去使用,二、三十年前還可以看到某些老房子的牆壁是使用城牆的石條,現在就很少見了。
關於新莊老街的隘門,先前的記載不多,欠缺詳情,例如起造的人是誰?或是起造的時間?這些都還有待考證。
日本學者富田芳郎在西元1937年,發表論文〈臺北州新莊街新莊の聚落地理的特徵〉於《臺灣地學記事》,提及城牆具有防衛作用,當時的隘門除了設置於各廟宇前,慈祐宮後側與武聖廟西側也有設置,至少有五座,論文附的「新莊街新莊市街圖」還標註了廟宇及隘門的位置。
西元1998年出版的《新莊市志》就指出:「古代治安欠佳,幾乎每個聚落都築城以防禦外侵,但新莊前臨大湖,後有圳渠,已具天然防禦功能。背對圳渠的各宅將後牆修得堅固一點,彼此相連,就是上好的城牆加護城河了。」
《新莊市志》還記載:「昔日新莊人在新莊街的兩端及交通孔道的圳橋上與隘路上設置隘門,在今景德路與新莊路中間有一處,而榮和活動中心也有一處,但後者現已拆除。隘門日出則開,日暮則閉,具備城門的功能,所以新莊街被稱為大城。」
新北市文化局在西元2015年出版的《新莊老街文化景點整合計畫》則是記載:「早期新莊街設有七處隘門,分佈於新莊路東西街頭、廣福宮附近、文衡里及全安里交界處與巷道出入口,目前新莊路279巷底為僅存之隘門遺跡,餘者均已佚失。」並將隘門列為文化意義景點。
《新莊老街文化景點整合計畫》這本書中說隘門有七處,比起日本學者在西元1937年說的五處還多了兩處。除此之外,僅存隘門的地點,目前的地址是新莊路278巷底,實際的位置在景德路上,位於新莊國中停車場出口的對面(見照片右上)。
新莊騷臉書粉絲專頁曾經分享一張新莊老街城牆及隘門的照片(見照片),據稱是拍攝於昭和12年(西元1937年),後方是慈祐宮,一旁的牆面上可以看見銃眼。
新莊古城僅存的隘門,本來很可能也會消失,在文史界的呼籲之下,新北市政府已經根據《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2、3款,把隘門列為歷史建築,希望留下新莊古城曾經存在的唯一實體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