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青山宮與青山王信仰中的老大哥:彰化芬園靈安宮

照片說明:「青山王相見歡」,芬園靈安宮恭迎行腳來訪的艋舺青山宮。

【聚傳媒特約記者黃少海特稿】農曆10月20至22日,即今年12月2日至4日,正是有艋舺大拜拜之稱的「靈安尊王千秋聯合遶境大典」,這一年一度的「神明生日趴」從日到夜都閙熱滾滾,白天有遶境遊行,晚上還有夜巡暗訪。如同過年一樣,熱鬧非常。這個北臺灣宗教界盛典已登錄為民俗文化資產,與大稻埕霞海城隍祭和大龍峒大道公出巡並稱為「臺北三大祭」。

 

靈安尊王又稱青山王,據考證,三國時代的孫權將領張悃(又作張滾),乃福建安溪人氏,駐節泉州惠安,正直清廉,智勇雙全,由於文武均有治績,深受軍民愛戴,死後葬於縣衙東配室,並被封神守護鄉土,再被先民拜請來臺。在臺灣民俗信仰中,王爺公(又稱千歲),是除媽祖之外最普遍的。所謂王爺即是直屬天庭的神祇,相當於玉皇上帝特派的欽差大臣,奉玉旨「代天巡狩」,下凡巡察人間、獎善懲惡,也扮演掌管行政、為民伸冤的地方境主。王爺信仰在臺灣之所以興盛,應與當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時環境惡劣,瘟疫橫行,天災不斷有關,因為先民生命財產受到極大威脅,咸認魑魅鬼怪作祟所致,而王爺公可以降妖除魔,保護鄉里,於是在民間形成一種很獨特的信仰系統。

 

  不過論起歷史,位於彰化縣芬園鄉的靈安宮才是青山王信仰中的「老大哥」。經查芬園靈安宮肇建於嘉慶五年(西元1800年),係來自惠安的莊、黃兩姓族人渡海拓墾,合議恭請青山王來臺護持。由於相當靈驗,能保闔境平安,因而成為護國佑民的地方信仰中心。隨著先民由南到北,「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墾殖足跡,五十六個年頭後的咸豐六年(西元1856年),艋舺青山宮才建廟完成。在臺灣主祀青山王的廟宇其實不少,尚有新北市板橋靈安宮、中和青安宮,新竹市東區青山宮、北區青南宮,苗栗縣白沙屯省安宮,以及臺中市沙鹿青山宮等十餘處;陪祀的更多,至少有數十間。可喜的是,眾廟宇間也成立了聯誼會,讓各地的青山王們可以「相見歡」。

 

就「老大哥」靈安宮來說,依據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的研究文史初稿,係始於嘉慶五年於芬園鄉寶斗厝米粉庭設壇供奉,後因村民聚居於貓羅溪畔者漸多,又於縣庄村高地處擴建,奉祀朝拜。惟昭和四年(西元1929年),洪水氾濫,危及廟基,幾至流失。當地士紳乃將靈安宮遷建於溪頭村現址,並有天上聖母、五府千歲(李池吳朱范)、保生大帝、玄天上帝、福德正神、青山媽、司命灶君、濟公活佛、太子元帥、謝范將軍、枷鎖將軍等眾神明陪祀。歷經六十年後,又因原廟已殘破陳舊,便於民國八十一年完成原址重建,入火安座。歷任主委均用心從事,前主委莊錫演認為環境在變,潮流在變,靈安宮也必須改變才能迎向新時代。因此任內首開赴中國大陸惠安青山宮祖廟晉香先例,也強化和其他廟宇的連結,還成立臉書粉絲團和網友互動,並且修改管委會組織章程以符合民主法治精神,以新思維來推廣地方信仰文化。

 

「廟不在大,有誠則靈。」臺灣何廟最靈驗?答案其實就在自己心中!行政院早已提出「地方創生」主張,並設定2019年是元年,可惜迄今乏善可陳。所謂地方創生,其實包含各種在地元素的發揚與推廣,臺灣絕對不乏有故事可說的廟宇,我們深切期待各地的「好神傳說」,因為這就是地方創生的契機。

照片二:芬園靈安宮供奉的青山王,神像作工細緻,法相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