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祥蔚》找到古地圖揭密!消失的新莊古河道

【聚傳媒賴祥蔚專欄】很多人都聽過「一府、二鹿、三艋舺」,說的是清朝臺灣的三大繁華都會:臺南府、鹿港與艋舺。但是這句話本來說的是「一府、二鹿、三新莊」,原先新莊才是臺灣三大繁華都會之一。

新莊為什麼後來被艋舺取代?據說是因為河道淤積。但是這條傳說中逐漸淤積的河道,原本到底位於哪裏?一直以來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有人認為是淡水河的支線,大概是現在的二重疏洪道;也有人認為位於新莊的境內,現在已經看不到了;還有人根據地勢做出推論,古河道的位置,很可能就是現在的中港大排,可惜沒有足夠的佐證資料。

由於古籍記載沒有太清楚具體的描寫,而且清朝官方地圖的準確性通常是示意的作用遠遠大於實際經緯度,要比對的可參考性不太高,增加許多考證的難度。

比較新近的研究報告,是張正田博士在西元2016年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從歷史地理變遷看清代新莊之興衰〉。論文指出,從古代文獻及輿圖可以發現,新莊原本有一條從南向北而流的古河道,連結新莊老街到淡水出海口,但是慢慢因為淤積而消失。不過這篇論文沒有找出可以解惑的古地圖,也沒有指出確切的古河道位置。

根據歷史記載,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八里坌巡檢司移駐到新莊,可見當時新莊已經成為北臺灣的行政和商業中心。在嘉慶初年,大約西元1800年,新莊的港口已經被形容為「千帆林立」,繁華至極。然而,繁華歲月卻在咸豐、同治年間迅速走向下坡,據說是因為河道淤積。

嘉慶年間(西元1796年至1820年),正是古河道逐漸淤積消失的時期,嚴重影響了新莊原本的航運便利,這才促成艋舺的興起並且取代新莊。

經過仔細查找臺灣歷史資料終於發現,中國的古地圖雖然可參考性不高,但是當時已經有不少外國人繪製臺灣地圖,尤其是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所繪製的臺灣地圖,不只清楚標示出了新莊,而且還詳細畫出了傳說中新莊古河道的具體位置。

從李仙得的地圖中可以看出,新莊被寫成Sinchin,這應該是用閩南語發音但又不太準確;在地圖S左邊的小方塊,應該就是當時的新莊街。更值得注意的是,從地圖可以看出,在S的上方,現在的新莊境內,很清楚有一條古河道,一路流到現在的五股成子寮附近注入淡水河。

比對現在的地圖可以發現,這條古河道跟現在的中港大排有相當程度重疊,可見這條古河道確實存在過,明顯不是現在的二重疏洪道。後來因為淤積而消失,直到西元1989年開挖中港大排,才重新出現,而且被誤以為是人工河,卻不知道這是消失的古河道隔了一百多年又重新面世。

 

作者為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歷史作家

 

本文摘錄自作者新書《穿越臺灣趣歷史2》(暫訂)初稿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