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傳媒樂風專欄】1682年,新港、竹塹等社原住民起來反抗鄭氏政權,鄭克塽派陳絳率兵征討,有一名叫做王世傑的人,協助後勤運輸有功,延平王許以竹塹開墾之權,為漢人有記載入墾新竹之始,傳說當時核准他開墾的地區為馬跑一趟的範圍,王世傑騎著他的愛馬,從新豐開始奔跑,一路往南跑到約竹南一帶馬才停下來(印象中是這樣,如果有誤請指正)。
看起來很好康是吧?這麼大塊地就這樣歸他了。其實當時的臺灣北部,漢人統治力量薄弱,原住民的勢力尚在,有糾紛是很常見的事情,難得見到幾個漢人,也都是些生毛帶角,亡命的角色,因為明鄭是把這一帶當做流放犯人之地。命喪異鄉是常態,能活下來的不到三分之一。
有王世傑之苦心開墾,方造就了竹塹後來榮景,世傑公功績為竹塹人不能忘,也不敢忘,所以現在新竹還有一些廟中供奉著王世傑牌位或塑像,以示飲水思源。
王世傑開墾時,為求順利平安,迎請家鄉的福德正神和夫人至竹塹,建立小祠祭拜,就是現在的東門保福德祠。
另有一說是此廟中的福德爺,乃是照王世傑的外貌所雕,因王世傑身材不高,所以在神像底座墊金紙,讓祂能比土地婆高。
不過也有書中說此對神像是仿照王世傑故鄉土地廟之神尊所刻,到底何者正確就不知道了。
此廟亦有一稱「開臺福地」,福地是新竹一帶很常見的名稱,用以稱土地廟,據說就是模仿東門保福德祠而來,但敢稱「開臺」實在夠狂,南部一堆土地廟大概會不以為然。
不過此廟應當為竹塹第一土地廟,廟方稱建廟於1682年,也就是王世傑隨陳絳出兵那年,不過王世傑得到墾權後並沒有馬上開墾,中途還有回唐山一段時間,再回到竹塹時已經改朝換代,變成滿大人當家。到底此廟是1682年建?還是王世傑之後回來才建,兩種可能性都有,不過一般認為祂就是竹塹最老的土地公,應該是沒有疑問。
日人入臺後為拓寬道路拆掉廟宇,附近商家「永金號」頭家蘇萬崇於是召集眾人,成立神明會來延續香火。1909年又重新將廟宇建立起來,1917年曾重修,當時將捐獻者芳名刻在木板上,至今仍完好的存放在廟中,只有「大正」年號被抹去,也是百年骨董了。
廟中最老的古物應該是1814年由六名信士所獻的「立誠配天」匾。另有新竹著名百貨商家「鄭慶記」經營者鄭炎基、鄭奕馨父子所獻之「東瀛福地」匾,年代標記為1957年,但有網站認為應該是匾重修的年份,正確年份應該是1917年。也是有此可能性,除了因為那年是重修年份外,該年鄭炎基也獻了兩塊神桌,再附一塊匾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不過這麼一間在臺灣開發史上有重大意義的廟宇,竟然沒被列為古蹟,實在有些可惜,希望政府單位能多多給予關注。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