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風》不能說的秘密-淡水黃公墓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樂風專欄】某日在淡水小坪頂隨意亂繞,突然想去樹林口阿凡真餐廳看看,於是便從福德宮旁巷子繞入。
  一座墳墓吸引了我的目光。走近一看,年代上依稀寫著「歲乾隆四十一年瓜月」不得了,1776年的古墓,距今有245年,其年代跨度比中國歷史上一些朝代還長。
  墓主是「皇清顯考文就黃公」,立墓者為「孝男功成O」,最後一個字不太確定,碑身部分埋入土中,下方應該還有字。
  我將這些照片放上臉書後,馬上有網友提供線索,說這在淡水被稱為「黃公墓」,已經是當地聚落居民的共同信仰之一。經查網站資料後,果然淡水維基館有這樣的敘述:
  「黃姓家族於清初時為此地一大望族,相傳黃公為一高中舉人,在此地位崇高,備受推崇,身故後葬於此,後家道中落,黃公墓也漸荒涼,而其後世子孫有出仕為官者,封功受爵欲返鄉尋根、豎旗祭祖時,其方圓七里之內,不得有雞犬吠聲,村人恐遭遷徙,遂相約隱其墓,日後當地居民基於感恩之心,逢年過節都會前來祭拜。」
  這段敘述是樹林口聚落的一個民間傳說,有關黃文就公的舉人功名,我在臺灣諸多方志查無資料,網路也無記載,這有以下數種可能:
  我們先劃定兩個方向,第一個方向,黃公並無舉人功名,那兩種可能的原因就是……
  一、舉人只是當地對讀書人的尊稱,就好像很多民俗信仰會稱將軍,但其實受祀本人未必真有將軍尊位。
  二、舉人功名被革,這似乎可以解釋淡水維基館所說家道中落之原因。
  第二個方向,黃公是真舉人,那為何沒記載的原因可能是……
  一、地方史志失考,畢竟台灣方志雖多,但早期出書者都是寫整個台灣的歷史,範圍如此大,而且那時交通相當不便,編寫團隊不太可能全台走透透,光從台灣志書上常出現基隆會下雪,還列為台灣八景之事,就知道很多志書都是道聽塗說,然後版版相沿。
  二、黃公報考時用的名字不是祂墓碑上的名字,這不乏其例,有些人榜名和他在社會上走跳用的名字是不同的。但我在資料上也查不到乾隆年間淡水廳有姓黃的舉人。
  也許黃公中舉人後,還會直攻進士,進士失載的可能性較低,但依舊沒查到那個年代台灣有黃姓進士。
  有關黃公舉人功名之謎,有待更多史料驗證。
  目前全墓可見部分僅剩墓碑和墓桌及后土,下半部被埋住,亭子應該是當地居民加蓋。當年那居民為避免遷村,不能說的秘密,現在應該可以列入當地的鄉土教材,讓大家知道為何而祀,為何要感恩。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