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老松國小學童在匾額前合影,臺北市政府提供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市定古蹟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在清領時期就是臺北三大廟門之一,而在日治時期,曾借給多所學校辦學,包括萬華區老松國小的前身「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為配合祖師廟右護龍的修復計畫完成,老松國小與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特別與祖師廟共同舉辦了此次特展。
鄉土教育中心表示,祖師廟歷史悠久,文物珍貴,是臺北目前少數僅存的清代廟宇,保存了清同治年間的廟宇建築風格,造型質樸、古意十足,深具歷史古蹟的價值。
鄉土教育中心張欽鵬主任指出,本次展覽主題分為:安溪人的信仰、祖師廟的歷史、頂下郊拚的過程、蓬萊老祖(又名落鼻老祖)的故事、祖師廟的教育角色、消失的後殿、及右護龍的重建等內容。透過活潑有趣的圖文說明,豐富多樣的文物展示,將祖師廟的歷史及清水祖師落鼻老祖的故事,介紹給參觀的大小朋友。
祖師廟董事長周承澤表示,祖師廟主祀清水祖師,是福建泉州安溪人的守護神,祖師公的神像有很多尊,蓬萊老祖與祂的分身,傳說因遇天災時會落鼻示警,也有祈雨及治病等事蹟,深得信徒愛戴,而被迎請到各地,因此被稱為「會旅行的落鼻老祖」。但因老祖有上百年歷史,非常珍貴已不外出,目前僅輪祀於艋舺淡水兩地,本次特展特地請來祖師公的分身「中蓬萊祖」坐鎮,讓民眾感受祖師廟莊嚴的氛圍。此外,正殿內部中央神龕上方懸掛的「功資拯濟」匾額,原來是清末清法戰爭(西元1884年)信眾迎清水祖師神像至淡水助戰,並擊敗法軍,這是清末罕見擊敗外國列強的紀錄,因此光緒皇帝御賜匾額,是艋舺祖師廟的鎮殿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