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再現白色恐怖:記憶、史實與藝術的多重詮釋

照片為《我們為什麼不歌唱》紀錄片截圖
    【聚傳媒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白色恐怖紀錄片兼具歷史記憶與藝術表現,卻在史實界定與詮釋上引發多元討論。根據台藝大賴祥蔚教授的研究報告指出,紀錄片不僅是口述記憶的保存,也扮演了見證與傾聽的角色,導演如何平衡藝術性與史實性成為關鍵。
    導演關曉榮認為,紀錄片呈現的並非單純歷史,而是受難者回憶的當下。他表示,白色恐怖的受難者記憶往往充滿選擇性與情感能量,導演的職責在於「見證與傾聽」,而非裁判其真偽。另一位導演朱全斌則指出,紀錄片多依賴受訪者視角,尤其在拍攝像是陳映真這類具爭議性人物時,往往需顧及傳主的觀點與健康狀態,這也限制了多元呈現的可能性。
    在藝術性方面,史祖德強調,紀錄片需要兼顧觀賞性與敘事節奏,情緒高低的安排能更完整呈現受難者的人生經歷,而非僅聚焦在悲劇事件上。例如,作品《流域-劉煜》將藝術前置,凸顯白色恐怖對藝術創作的影響,探索記憶與創作間的深層連結。
    整體而言,白色恐怖紀錄片既是歷史回憶的保存工具,也是傳遞社會反思與藝術創作的媒介,展現出歷史與人文的多元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