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幼祥》祖國來的美味——佛跳牆與臺灣飲食的文化脈絡:一甕湯香~牽繫兩岸情懷

照片為江山樓搜尋結果截圖

【聚傳媒梁幼祥專欄】

導言

佛跳牆,不僅是臺灣年節餐桌上的珍饈,更是一道深藏文化血脈的味覺記憶。源於福州,渡海而來,時間的沉澱、早已化為臺灣人飲食文化中團圓、祝福與懷鄉的象徵。

 

這道從廚煙裊裊的福州街巷,傳到臺灣年夜飯桌上的一甕香湯,這道菜不僅延續了民族血脈味道,也連結了歷史、鄉愁與兩岸文化的深層共鳴。

 

 

一、湯香起於福州,名傳於四海

 

「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

清代時期的文人頌雅此味「佛跳牆」!

自此名聲遠播。此菜讓八珍層層堆疊、文火慢燉,使珍饈富貴融於一甕——鮑魚、海參、魚翅、花菇、雞肉,排骨、還有玻璃透的「鴿子蛋」香氣交織,湯濃味厚。

 

福州菜的精神,在於「湯清郁、味香鮮、不腴膩」。這種重視湯底與原味平衡的烹飪哲學,不僅體現了閩地飲食的細膩與節制,也深刻影響了臺灣後來的飲食美學。

 

 

二、渡海而來的味覺記憶

 

於1884年(光緒10年)臺灣的第一間酒家「東薈芳」創立於大稻埕,內有藝旦彈唱還有樂師伴奏⋯但酒家中的菜餚顯現貧俗,不時被日本人賤笑⋯

1917年台灣聞人吳江山、因深感飲食被賤視而受辱的民族意識,於是獨資創設了裝修雄偉、氣宇軒昂的「江山樓」!

使得當時的政要、商賈、文人、名流往來匯聚,也與此同時引進了福州和廣州的大廚,將閩粵菜餚的精萃匯集於此。尤其是珍貴的「佛跳牆」!使得名聲響亮的江山樓由於菜餚的細緻、味美的珍貴⋯更顯氣派,也標誌了臺灣當時上流社會活動的浮華時代。

 

雖然「佛跳牆」的珍饈豪邁,令日本人乍舌不已,但她的貴珍所費不貲!光是調湯的耗材及人員工本、就令人乍舌!

而宴客每每得點擊此味、長久如此的花消不菲、任誰也消化不了,吳江山與福州來的師父商量如何降低成本、仍得美味⋯

於是將本土的芋頭、香菇、竹筍等融入其中,使佛跳牆既保留了祖籍地的精髓,又展現出島嶼特有的滋味。這種在地化的改良,正是文化延續的具體展現——既承傳,又創新!更重要的是、由於ㄧ甕「佛跳牆」讓當時瞧不起咱們飲食文化的日倭、瞠目結舌、另眼相看!

 

 

三、辦桌、年節與文化的根

 

在臺灣的喜宴、春酒與除夕夜裡,佛跳牆總是壓軸登場。那滾燙的甕湯,象徵著富足與團圓,也凝聚了家族的情感與世代的延續。

 

飲食,往往是文化記憶最深的載體。每當香氣瀰漫,長輩們總會提起往昔:「這是祖先從海那邊帶來的味道。」一句話,連起了數百年的歷史與一條看不見的文化脈絡。

 

正如詩句所云:

「萬里同風共一香,濃湯暖骨是他鄉。」佛跳牆不僅是一道菜,更是連結情感與歷史的橋樑,見證兩岸人民共同的生活經驗與文化根源。

 

 

四、文化的湯底:同根而流長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文化之所以深厚,正因其包容並續。佛跳牆之於臺灣,不僅是閩菜的延伸,更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文化凝聚。

 

當代的臺灣飲食文化,兼容閩南、福州、客家、潮粵,甚至日式與現代創意料理的元素,而佛跳牆依然佔據著節慶與家庭餐桌的核心。它提醒我們,飲食並非僅是口腹之樂,而是一種歷史記憶的體現——一種延續文化血脈的方式。

 

 

結語

 

當湯香再次瀰漫於年節喜宴間、尤其除夕夜的廚房,當一家人圍坐,舀起那勺濃郁的湯頭,我們嚐到的不只是鮮美的滋味,更是時代的記憶與血脈的共鳴。

 

「佛跳牆」跨越了海峽,也跨越了時間。它讓我們明白,文化的力量並非來自距離的分隔,而在於那份「同根而不同枝」的延續。那甕湯香,溫潤如情,歷久彌新⋯

 

 

作者為法國藍帶美食會榮譽博士、台北中華飲食文化協會會長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